度心影、不留影

(一)「空」和「有」的運用原則
關於「空」和「有」的運用,祖師教我們一個原則就是 ——
對待眾生,要由「有」來體會;
對待自身,要由「空」來體會。
下面我們先用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來體會這「空」和「有」的運用原則。
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又有一個翻譯叫做「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祂對自己是照見五蘊皆空 —— 用智慧看清楚自己身和心原來都是「空」的;既然是「空」,就沒有痛苦了!所以《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祂對眾生是「觀世音」——眾生有什麼苦難,祂就尋聲去救苦救難,由「空」變現出無限的功能;所以觀世音菩薩對待眾生是用「有」,來行出慈悲。
假如眾生遇到大火災,很困苦,菩薩可不會在旁邊很自在地說風涼話,說:「反正萬法皆空,那火是『空』,人也是『空』,火燒人,燒光光也是『空』,管他去,我自在就好了!」若是這樣,就變成偏一邊的「空」;這樣的「空」既沒有慈悲,又沒有功能,可以說只有取到「惡」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惡取空」,也就是取到惡的一面的「空」。如果執著這種「空」,因果是很壞的,好像墜入「空」的萬丈絕谷。因此請大家特別注意,這「空」的道理不可以錯用,若是用錯了,執著偏一邊的「空」,結果呢,會比執著有假相、有因果還更壞。
其實真正深入的「空」,是了解可以由「空」很巧妙地變出種種假相,善巧方便來產生無限的功能度眾生,叫做「真空妙有」。
就好像「電」,雖然不可捉摸,但是它通入電鍋可以煮飯,通入錄音機可以錄音,通入電燈泡可以放光。觀世音菩薩的功能就好比這樣,眾生有什麼需要,祂就現什麼影像。但是祂本身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很自在。這就是有菩提心的智慧,又有慈悲和救度眾生的願力。我們說菩提心就是這三者的結合,缺一不可。單偏「空」的一邊就沒有慈悲,單偏「有」的一邊就沒有智慧,這都不是菩提心。
平常與人相處,要由「有」來體會—— 要知道本體雖然是「空」,但眾生還沒有覺悟,所以都認假做真,就覺得真有生老病死,真有痛苦。因此,我們要學習「將心比心」去體諒眾生,既然大家都執著「有」身體,就和我們一樣,也「有」種種感受,「有」種種思想 心情。身體的感受、思想、心情雖然都是幻化的,但是眾生猶如夢中不知夢,所以都會執著、會痛苦。對眾生來講,種種痛苦都很真實啊!所以我們要好好體諒,善用因果的道理,助他離苦得樂,這就是慈悲;以慈悲心念佛,才會和阿彌陀佛的慈悲光相應。
另一方面,對自己,要用「空」的智慧來超越痛苦。仔細觀察自己,由小時候到老,每一刹那都在變化,哪一個才是我呢?身心變化根本是「空」,為了假相去起惡心、造惡業,只是假相的連續而已,所以不必要太在意。為了假相去起惡心、造惡業,又受苦報,不是太冤枉了嗎?我們要覺悟「空」的真理,不但不要被假相迷惑,整天忙著追流行。反過來,要善用「假相」,修行覺悟「真相」,才是智慧;這樣念佛,就會和阿彌陀佛的智慧光相應。
如果我們用反了,對自己,反而執著「有」的這一邊,每天都感覺身體哪裡不舒服啊!執著要吃什麼才好!要穿什麼才漂亮!執著這身體太累啦!太冷、太熱啦!越執著就越痛苦。而且又執著自己的心,是愛怎樣,又不愛怎樣;很在乎別人對我有沒有尊重,有沒有傷害。像這樣把焦點放在自我,一直執著自己「有」身心種種變化,就如作夢作得很累,不知道它實在是「空」的,這樣就苦得很冤枉。這就是沒有智慧、沒有覺悟啊!
前面說,對眾生,要用「有」的道理去體諒他們,發揮慈悲心。而在對眾生慈悲的同時,自己心裡也有智慧,很清楚一切是「空」,所以不會執著自己是在做什麼功德,做得多辛苦、多疲勞,也不會想得到什麽回報。也就是會用一種「無所得」的心,去行出大慈悲,這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大悲心」和「無所得心」,—— 就是《大般若經》六百卷所講的兩大要點。
我們不要說得太深奧,只講日常生活就好。比如說:我們自己,要了解麵粉的本體是「空」的,不要執著食物的假相;但是我們對眾生,要體諒他有他的苦衷。同樣的麵粉,要給牙齒不好的人吃,就要做成柔軟的麵包或泡麵茶;若是有牙齒,愛吃鬆脆的人,就可以做成脆餅;愛吃麵的人,我們就可以做成麵條;愛吃水餃的,就做水餃;這就是由麵粉的「空」,現出種種的假相,善巧方便,利益眾生。
恩師上懺下雲法師,時常教我們,要「依體起用」—— 依照本體「空」的道理,但是要曉得生起種種的善巧運用。不要拿小的引磬槌,去敲大磬:也不要拿大的磬槌,來敲引磬。再比方,鐵鎚和剪刀都是「空」的,但是你若要釘鐵釘,拿剪刀來釘;或者要剪指甲卻拿鐵鎚,這就是用得不對。
我們再以不同大小的湯匙來比喻。雖然湯匙是假相,本體同樣是「空」。如果現在要舀大鍋的湯,我們拿一隻小小的咖啡匙讓他去舀,就使他不方便;這就是對他不慈悲,也就是不會運用假相。必須拿大的湯勺給他,假相的運用才對,才能發揮慈悲的功能。
這「空」和「有」的道理,如果懂得運用,就可以生出很大的功德,發揮菩提心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不會運用,顛倒使用,就會生出很大的問題,危害也很大。
(二)「空」和「有」運用之舉例說明
舉個例來講,我們不可以說,反正什麼都是『空』啊!所以別人到你家,你就拿一碗大便出來請人吃,還說:「反正飯和大便都是『空』,而且你吃下去的飯,也是變成大便,不如直接吃大便就好了!」
假使你真的證到「空」的境界,看東西都看到本體是「空」,知道大便只是假相而已,本體也是「空」,都不會起執著,那麼應該你自己吃就好了,不要拿給還沒有證到空性的人吃。因為對方眾生,如果還沒有證到「空」,一定會執著假相,我們如果這樣做,就會讓他痛苦。
要了解,眾生是我們自己的心影;若讓眾生痛苦,就傷害自己的心影。讓自己的心影痛苦,也是沒有智慧,才會不了解眾生的程度。讓眾生痛苦,是沒有慈悲。我們請人吃的東西雖然是假相,這是不錯的;但是假相也是有因果又有規律的,這一點大家要記得。
再舉個簡單的例來講,比如說,有人傷害我們,得罪我們,我們就要想:「這個身心是假相,是『空』的,所以不要緊,不用生氣、痛苦,也不用罣礙。」有這種「空」的智慧,自己就會快樂。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做錯事,去傷害人、得罪人,就要了解對方的痛苦,必須要好好去向對方懺悔、賠罪,這樣才能拔苦與樂、互相快樂、世界和平。如果把「空」和「有」用反了,當自己做錯事、傷害別人的時候,就安慰自己說:「反正它是『空』的!不要緊、不要執著。」
但是當別人傷害我們時,卻說:「我的痛苦很要緊。」如果這樣,就變成大家都很痛苦,世界也會大亂。我們要了解因果的法則是不空的,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我們如果這樣對人,人家也會這樣回報。
再舉個例來說,車子是「空」的假相,我們人也是「空」的假相。假如開車去撞到人,為什麼不可以說:「反正都是『空』的,『空』的撞到『空』的,那有什麼要緊呢?」這就是又把「空」和「有」顛倒使用了!我們先要體會自己的程度 —— 如果我們被車子壓到,斷了一隻腿,到底是會痛,還是不會痛呢?是感覺要緊,還是不要緊呢?如果我們會痛苦,又覺得很要緊,就是還沒有真正體會到「空」的道理,所以才會執著假相。
別人的程度也是和我們一樣啊!他還沒有證到「萬法皆空」,當然他也會執著假相,假相的腿斷掉了也是會痛、會苦的,他當然覺得很要緊。所以我們必須體諒眾生,用「有」假相、「有」因果,將心比心去處理;不可以說:「反正他是『空』的,他的手腳斷光光也不要緊。」
你如果真的程度很高,這種話也只能對自己講而已。比如說:人家撞到我們,我們可以當下知道 —— 「啊!我的身體都是假相,假的腳、假的手,斷掉不會痛、不會執著。」這樣是最好。你如果能「照見五蘊皆空」,當然就不會痛苦,就「度一切苦厄」了。
以前上開下參老和尚,和一群人出去行腳,走過載砂石的大卡車旁邊,剛好卡車的石頭都掉下來,就把他壓在下面。人家找到他的腳拇指才將他救出來。他一爬起來,第一句話就問:「大眾平安否?」他都沒有說他自己怎樣。大家送他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內臟全部碎掉,但是他都安詳自在。醫生感覺很奇怪,問他說:「你可有感覺怎樣?」他就笑笑回答說:「好像脫掉一件衣服一樣!」而且還要爬起來打坐。
他是一位真正體悟「空」的修行人,所以內臟碎了,只覺得像脫掉衣服一樣。他是用「空」的道理來對待自己。但是他起來的第一句話問:「大眾平安否?」就是以慈悲心,用「有」的道理來對待大眾。而且他在很早就預言,他自己的往生會和石頭有關係。他念佛很自在,在他八十三歲那一年,他寫了一首偈,連自己往生的時間、日期、以及助念的人數都早就寫好了。
為什麼他可以預先知道呢?就是因為有「因果不空」的道理。以前曾經造那個業,所以在業緣成熟時,會現出回報的影像。不過他已經念佛修成就了,可以真正體悟到「空」;所以受到果報時,他都沒有痛苦,當下知道這是假相,不會執著假的身體,而且念佛,照著願力去極樂世界,很自在,在這一生就解決生死輪迴的大問題。他很懂得自在運用「空」和「有」的道理,和菩提心完全相應。
下面再舉一個例來講,有人說:「反正動物都是『空』的,是假相而已,所以,如果吃肉也是吃些假相,那有什麽要緊呢?何必那麼執著吃素食呢?」這一種的講法,也是把「空」和「有」的道理用反了!假如我們已經有這樣的程度,那麼要吃肉就割自己的肉來吃就好了,反正自己的肉也是假相呀!割自己的肉豈不是比較方便嗎?何必那麼麻煩,吃動物的肉呢?沒有證到「空」性的眾生,一定會執著假相,被割肉時一定會痛苦。我們要將心比心,體諒眾生,他們的痛苦和我們是完全一樣的。
眾生是我們的心影,
對眾生慈悲,就是對自己慈悲;
傷害眾生,實在是傷害自己。
我們前面說過,雖然是假相,但是 —— 心念和假相當中的變化,也是有原則、有因果的。我們的心念電波會投影出種種的假相,而且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因此我們的心電波發射出去,是發射出「吃肉、殺生」的心電波,這樣的電波也會反射過來,顯出假相。顯出什麼假相呢?顯出「別人要來割我們的肉」,或者「要來吃我們的肉」這樣的假相。就好比醫生宣布說「我們必須開刀」,或者「兇手要來殺我們」,這些也都是假相。題是當我們被人家割肉的時候,能不能當下知道那是假相?能不能不痛苦、不執著呢?
《無量壽經》教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大家嘴巴同樣念阿彌陀佛,各人的存心是不一樣的。存心不同,心電波發射出去,方向、頻道就不同。必須要「發菩提心」,發起要和阿彌陀佛相應的覺悟、智慧和慈悲。要了解「阿彌陀佛」翻做中文是「無量覺」,就是「無量的覺悟」。意思是,面對無量的境界都能覺悟 —— 知道是假相,不會被境界拖著轉;而且也覺悟,境界是自己的心所變現的。
如果只是嘴裡念佛,心都迷迷糊糊、不知不覺,時常被境界迷惑,這當然和「無量覺」是不同頻道的。在日常生活無量的境界中,隨時都要念「阿彌陀佛」,就是在提醒自己 —— 不要被迷惑,要「覺悟」、要「知影」,回歸到我們清淨的佛性。若是心沒念佛,就會跟著眼前的假相團團轉。如果回心念佛,就是「覺悟」,就是菩提心起作用,使我們明白假相和因果,又善用假相。阿彌陀佛是我們本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光明裡面,當然含有智慧光,也有慈悲光。
我們若發菩提心,老實誠心念佛,心電波就和佛的頻道相應。當下,本性的光明就顯現出來,接受到佛光的照耀,也開發出智慧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