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說法軌則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六、說法軌則

六、說法軌則


1.思惟說法所有的功德

   說法不是為了追求名利,必須發心清淨,才能累積功德。《勸發增上意樂經》說,「彌勒!不追求名聞利養,才算清淨法施,具有二十種功德:成就念(聞所成慧)、成就勝慧(根本位的修所成慧)、成就覺慧(後得位的思所成慧)、成就堅固(見諦)、成就智慧(資糧道位及加行道位的世間慧)、隨順證慧(見道位及修道位的出世間慧);減輕貪欲、減輕瞋恚、減輕愚癡、魔不能擾害;諸 佛護念、護法守護、天人助發威德、怨敵不能傷害、親友眷屬不離棄、言教威重、心無怖畏、心常喜樂、智者稱讚;生生世世得遇正法。」以上依次說明六種等流果、四種離繫果、九種增上果及一種異熟果。

請法

2.發心承事佛陀及教法

   佛陀說《般若經》時,還自己鋪設法座,表示對法的恭敬;想想諸佛尙且將法視爲恭敬的福田,我輩凡夫更該尊重教法,起殷重心,隨時憶念佛陀功德引發虔敬心。

3.說法的動機及行為

   《海慧請問經》說要起五種想,對自己起醫生想、對所說的法起藥想、對聞法者起病人想、對佛陀起善士想、對正法起久住想、對聞法徒眾修慈心。應斷除的六種心態是怕弟子青出於藍而推延懈怠、嫉妒心、不斷重覆而起的厭煩心、自讚毀他的高舉心、惜法的慳心、貪愛衣食財物的貪著心。應具備的心態是爲了自他成佛而說法,說法就是安樂的資具。在說法前,應具備的威儀是先沐浴,穿著潔淨衣服,選擇適當悅意的場所。

   在法座上先念誦伏魔真言,《海慧請問經》說這個真言可以清淨道場四周一百踰繕那,連魔王與魔眾都無法進入道場,障礙上師與弟子心意相通(或念誦《心經》)。然後和顏悅色廣引譬喻、正理及經教說明法義。《妙法蓮華經》說,「具足德相的說法師,應該去除嫉妒心;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陳說廣大義理;避免今天不說、明天再說的推延心態;不論反覆多少次或講多長時間,也不感到厭煩;又能避免自讚毀他,做出讓智者不高興的事情。對於徒眾,要常懷慈愛心。不分晝夜,正座時努力修法,下座時爲人說法。說法時能旁徵博引經論,使聞者心生喜樂。說法師對聞法徒眾沒有非份之想,不盤算著要從弟子身上得到什麼好處,如名聲、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唯一的願望就是迴向有情成佛,是爲了利益眾生而說法,把說法當成自身安樂的資具。」

4.說法的條件

   哪些情況該說?哪些情況不該說?《毘奈耶經》說,「沒有請法,不應該主動說法。」即使對方來請,還要先觀察根器,如果知道某人根器具足,即使沒有來請,還是可以主動說法。《三摩地王經》說,「基於法施的緣故,他人請法時,說法師應該自謙:『我才學疏淺,如何爲你說法?』以此降伏我慢,不要馬上答應。接著觀察來者根器再作決定,如果因緣成熟,即使對方沒有主動請法,也可以說。」

   說法威儀方面,《毘奈耶經》說,「站著的人不爲坐著的人說法,坐著的人不爲躺著的人說法,座位低的人不爲座位高的人說法,座椅低劣的人不爲座椅珍貴的人說法,走在後面的人不爲走在前面的人說法,走在兩側的人不爲走在中間的人說法。另外,布蓋在頭上、衣服捲起或搭在肩上、雙手交抱、搭肩或搭頸等,因爲態度輕慢,也不應該爲他們說法。頭上結髮髻、戴帽子、戴珠寶、纏頭巾、正在騎大象、騎馬、坐轎子或穿鞋子、手上拿著拐杖、傘、武器及披鎧甲等等,都不應該爲他們說法。」反之可以說法,例如高座可以爲低座說法。以上針對正常情況,如果對方生病只能躺著,當然可以爲他說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