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調和統一身心
書籍目錄
身念處
法念處
禪修開示
六、調和統一身心

六、調和統一身心


Bg f99

  修行的過程難免有障礙,有修行才能看得到障礙,愈大的障礙能成就愈高的修行,要把障礙視為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緣,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佛陀遭遇最大的障礙,但佛陀不怕面對障礙,反而令障礙成為他的老師,所以佛陀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修行者。


  能夠出家修行真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因為靠著佛陀、靠著三寶的無量福報功德,可以專心修行。不必像在家居士,有很多的世俗事情要忙碌,我們要把無量功德化為無量修行。中國賢人孟子說:如果要賦予某個人重大的任務,要先讓他忍受很多苦,受盡各種折磨,事事不順心,讓他接受考驗,以磨練他的心智,增加他生命中的能量。


  身心的本質就是苦,我們要體驗身心的真相,所以修行很苦。例如:可能經過二十分鐘、一小時我們就會感到很大的苦:腳痛、身體不舒服等,如果定心、智慧心不夠,就無法忍受這種苦。我們要思惟輪迴的苦、惡道的苦,以提起我們的正念,度過修行過程中的種種難關,唯有知苦、耐苦,才能出離苦。障礙是讓我們成長的機緣,以柔軟、平常的心情看待,感恩所有的一切,從中學習成長,累積福智資糧。


  出家行者有很大的任務:保護法留存在這世界上。所以我們要精進、努力扛起這個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要了解法、實踐法、體驗法,融合法在我們的身心。調自己的身心,調合統一所做的活動和修行成一體。


  如何專注在修行上?如何持續不斷的用功?首先要有熱誠,要有欲求修行。如果沒有熱誠、沒有興趣,就什麼都提不起勁,都不能做好。我們的心如猴子東跑西跑,無法安住在一個目標。心習慣做覺得舒服的活動,這是心的慣性,要調心使它安住在目標上。對於心,要用智慧清楚了解,調和活動和修行。


  心容易跑到過去經驗和未來計劃的所緣中,要下決心:不斷留在現在的所緣、現在的經驗。如果現在的經驗明顯,心不會的跑到過去、未來;若現在的經驗不明顯,心就容易跑到過去、未來,所以要調現在安那般那所緣越來越明顯。若心有正念、有定,不可能同時出現多個所緣。讓心習慣在安那般那的所緣上,自然而然,用智慧指導自己的心。修行過程中,多半的錯誤是用力氣的心,沒有智慧的心,以致修行難有進步。如果用力氣在出息,入息就變得模糊,昏沉就出現了;如果用力氣在入息,出息便不明顯,心容易掉舉。昏沉和掉舉是互相伴隨的,它們是心不平衡的表示。所以修行者要調入出息平衡。不論修行的過程在那裡,都要保持心的平衡。


  要注意最明顯的真相,那麼心就不必花力氣,也不須勉強。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習慣,我們的心留在它習慣留的地方。如果要成為好的修行者,要依正確的方法養成好的修行習慣。如果開始學安那般那數息,要依正確的方法,才能離開雜念,令所緣越來越明顯。若所緣不明顯,看不清楚入出息,那你們是數什麼?當然雜念會越來越多。若如此可加一點努力,用一點力氣,讓入出息粗一點、明顯一點,清楚數每一息,將心留在息,一段時間後,心便能漸漸在息了。


  安那般那的條件是:穩定的作意、穩定的想。念的所緣是穩定的想,有穩定的想,才會有穩定的安那般那作意。安那般那心是善心,善心中同時出現許多相應的心所,用智慧用念調它們平衡。要不斷練習用智慧擇法,習慣了別修行過程中所有的法,調它們平衡。持續的將心留在所緣,心越平靜微細,便能注意更微細的所緣。


  如同《清淨道論》敲銅器的譬喻,開始敲時,聲音粗而大,不須要特別作意就能聽到聲音,慢慢的聲音變小變細,心要專注微細才能聽得清楚,心特別作意能聽到更微細的聲音。安那般那也是如此,先是覺知粗重明顯的呼吸,漸漸的心變平靜微細,能注意微細的所緣,心和所緣越來越微細。所以,成就安般念關鍵在運用智慧,智慧靠念,念靠穩定的想,穩定的想靠努力精進,持續用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