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的內心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時,會發現這樣的心理和修行要朝往的方向不同。如果真的能夠面對自己,了解別人在處理事情時,可能他們是在不明因果的情況下才做出了讓煩惱運作的行為。但是,我們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契合因果,契合要朝往的終極目標 ── 解脫,心就能不斷地調整。
建立知見,深心思惟
當調整到某個階段,因果就會顯現出來,但不是讓我們覺得自己勝利了。因為在因果的運作裡,沒有誰勝誰輸或是成敗,只有因和緣具足之中不斷顯現。如果所朝往的方向是正確的,依因果的法則運作,就可以勇往直前。別人製造的因緣,由他自己去承受果報;而我們製造的因緣,由我們自己去承受。

因此,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事情,我們都可以將它們放下,因為觀到一切行為,都是在緣起的運作之中。
在緣起法則的運作下,不只外在客觀的物理現象是如此運作,我們整個身心也都是如此運作。心有一絲煩惱就會製造流轉的因緣,多一分清淨即趨向解脫道路。我們是要讓自己的心淨化?或是讓它繼續隨著煩惱流轉呢?從緣起觀,我們能夠很清楚地把握緣起法則,對它愈有信心,就愈能夠以智慧來安頓生活,調整我們的心,修正自己的行為。
有時我們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朝往終極目標而去,但是別人未必能夠明白。沒關係,修行不一定要別人來認可。如果達到這種程度的話,在過程中發覺自己有妄念、有煩惱、有問題時,就能夠去面對、接受及調整,並進一步用佛法淨化自己的心。明白這些道理,智慧生起,會發現生活中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可以逃避的,就會深信因果法則。
當我們深信因果法則時,其實就解脫了。我們現在還不能解脫,是因為只信它幾分。人有時存有僥倖的心理,以為做了很多壞事,說不定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自己不必受果報或逃避一下。這種心理就是不相信因果。生活中有許多不幸的事,只要是發生在我們身上,一定是自己造出來的因果,要接受它;能夠接受,就什麼事情都能放下了。
如果一向都順順利利,沒什麼事發生,當有一天死亡來臨時,我們以什麼心態來面對它,就表示自己這輩子用了多少工夫在修行?我們修行的工夫到什麼程度,那時候都會現出來,這是誰也無法避開、欺騙自己的。比如打坐時看到妄念,這是不能欺騙的。我們可以用一外在的假相去隱瞞,可是回到自己的心時,怎麼騙自己呢?因此,如果我們能從觀妄念建立因緣觀,願意接受這個定律,就能夠面對自己,不願意再欺騙自己,也不願意再欺騙別人。所有的假相,有一天都會消失,真相會現前。所以先要建立 我們的知見,對因果才能愈觀愈能明確掌握,也就愈相信;愈相信,智慧就會生起而調整自己的心。
因此,要能從妄念的流轉中觀到因果、緣起,就要先明白因果法則的道理。也就是說,要先通過聞思建立知見,才能夠依這個知見來做觀想。假如知見不具足的話,在觀想時就不容易得到正確的訊息。
我們都知道,佛法和外道的修學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都使用觀呼吸的方法,其他禪定的法門也有用這種方法。我們在修止的時候能夠入定,外道也同樣可以入定。在修觀呼吸的方法時,身體內部會產生氣的運動,練氣功的人也是一樣。但是,佛教著重在調心,因此調身的工夫是適可而止,不會繼續發展下去。因為修行的目標不在於此,不像練氣功者,可能會把氣運轉到能夠發出特異的能力。修定也是一樣,太深細的定,雖然專注力非常強,但覺照力不夠,不容易做觀想,所以佛法也不主張進入深定。當到了某種程度的定境,能夠起觀時,就要轉成觀。不過,有時我們做觀想時,會發覺到如果理論建設方面不夠完整、透徹的話,會不知從何觀起?
然而知見的建立,需要長時間不斷地聞思、修學。它們不是從書本上得到就已足夠,有些必須從生活中去領會。如果只是理論上知道,是無法讓這個理熏入內心深處。觀想時,需要比較深的思惟才能夠有作用。也就是說,在心住得比較細時,仍能夠憶持它。所以如果平常閱讀時不是很深入,當要更深心思惟時,這個作用就不夠有力量。
另外,如果法的熏習不夠的話,要去思考時,就只能思考到比較淺的部分,而無法再深入。所以佛典中有些很好的經文,可以將它們背誦起來,讓法不斷地深入到我們的內心。可能在背誦時,對這些經文還不是很清楚或了解,但是它們不斷地熏入自己的心,就會產生憶持的作用。當我們要深心觀想時,會發覺背誦的這些經文有它們的作用。
在背誦這些經文的過程中,也要慢慢地去理解它們的義理。理解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很完整的系統建立,另一種則是直透入它們的核心。完整的系統建立,層面比較廣,包含各個角度。如果是直接深入到它們的核心,那種直透的力量就需要自己有更深的功力。假如只是知道佛法的核心理論,比如無我;或只是將經文背誦起來,對它真正所包含的內容並不清楚,這樣就不是直透入核心。直透入核心,是說很深切地了解。
有些人需要從很廣的角度、完整的系統,慢慢地進入到核心;有些人則可以直接透過方法,或一些比較深細的思考,進入這個核心。但是如果只是知道這些文字,並不表示我們懂。因此,在背誦經文時,我們需要清楚經文的文意,並在過程中思考、消化,才會產生熏習的作用。
深信因果,不再造業果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大部分的人所缺乏的不是修行的方法,而是知見,所以禪宗祖師常說:
「貴見地,不貴踐履。」因為修行到最關鍵時,就是看我們所依據的知見。如果知見很完整、透徹的話,不管修行工夫到什麼階段,只要能夠攝心、專注,就可以 把覺照的作用轉化為觀想。依這個正道來修行的話,就會一步一步地向前。
一談到知見,好像每個人都懂一點。但是,如果要很清楚地解釋時,很多人就講不出來了。有時我們也看一些佛書,但都是看一些比較軟性或感性的內容。一些比較有思想性或學術性的佛書,我們常常一面讀,一面就和「周公」約會去了。如果這類佛書讀不下去,知見便不容易建立起來。
可能很多人會說:「這是理,有用嗎?」有用!因為當我們不斷地做這種思考時,它會熏入我們的心。有些理可能比較深奧,需要很專注地閱讀,才能夠讀得出來。但是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在閱讀時才不會「滑」過去。那些很感性、句子很美的書,一讀就「滑」過去了,真正打入内心的有多少呢?
有些人到了止,要觀想時,往往不知從何觀起?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聞思方面的知見還未建立,所以怎麼觀也透不進去,不能夠產生互相印證的作用。比如我們從妄念、呼吸的生滅中,知道它們是無常流變的一個過程。但是,無常要告訴我們的更重要訊息是什麼?世間一直在變化,觀它有什麼作用?還有人問:「無常故苦,觀無常不是更 苦?」「苦故無我,那怎麼辦?」如果是這樣的話,在觀無常時就透不進去了,最多只能觀到呼吸生滅,知道它的無常運作。我們在觀無常、無我時,要觀的是它的變化或這個現象的本質,也就是它的本性。在了解的過程中,還要再深一層地去見到無我,這就要對無常、無我的道理有清楚地掌握。
有時我們在見到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或是一種突變的現象,才知道是無常。但是,佛法要我們觀的是刹那剎那生滅的無常。所以假如我們對這些理都不是很清楚、透徹地掌握的話,在觀時,作用就比較不那麼有力。在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一書中,第三章「五乘共法」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有正見。正見到什麼?正見到「善惡、業報、前生後世」這三個道理。
當我們觀到善惡、業報,還有前生後世相續的道理時,就是對因果的理則有一定的認識。若能深細地去觀這些道理,印證這些道理的真實性,並運用到生活裡,對因果的信心就會愈堅定,也就不會有不正確的行為。一旦知見或心態出了問題,在修行的過程中,它就會把我們帶到另一個方向去,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因此,我們必須小心照顧自己的心。
具備了多少的因緣,所顯現的果報一定是和那個因緣相符的。所以當因緣不具足時,要得到那種果報是不可能的。因此,自己的修行到什麼程度,就如實地接受它,不必去追求想要的果報,這樣才會過得快樂、自在。有兩分力,就用兩分力,但最好只用一分半;留半分,要前進或後退時,就有個餘地。有些人只有兩分卻要充到五分,另外那三分去銀行借,到時就要還很多分了;如果沒有能力還的話,就會累積更多。所以用功時,因果的觀念很重要。有這個觀念的話,智慧顯發,就會調整自己的生活;否則,就可能「透支」,比如沒有力量了,卻硬撐;撐過量之後,發覺自己提不起來了。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因果的道理,很多不必要的動作就不需把它們用出來,只是老老 實實地用功,有多少分就用多少分。其實真正阻礙自己用功的原因,往往不是工夫用不好,而是自己的煩躁。一煩躁的話,什麼工夫都不必用了,因為煩躁的念頭比工夫用不上的念頭還要粗。工夫用不上是果報,若再產生煩躁心這個煩惱,就再製造業,讓它形成另外一個惑、業、苦的迴圈。
因此,當工夫用不上去時,要面對它,接受這個事實。當我們能夠接受這個事實時,就不再製造新的輪迴,心會慢慢地凝聚,反而能夠把工夫用上去。打坐坐得不好有什麼不對?怕別人看到?誰有空看你呢?只有自己知道工夫用得好不好,即使別人看到,那又怎樣?他也不能幫你什麼忙的。
在打坐時,會看到自己內心很多的東西,不是「人生百態」,是「人心百態」,各種心態都出來了。我們要認清它們,並用因果的觀念面對,然後去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如此就可以老老實實地用功了。當我們能夠印證到這樣的道理時,它能幫助自己從觀念上去做調整,這就是智慧。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我們的煩惱就會繼續製造輪迴,形成更大的障礙,讓工夫更無法用上。
把煩惱轉化為菩提

有些時候,外在的一些事相會讓我們覺得這個果報是別人丟給自己的。但是,實際上從業報的輪迴來講,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一定和自己有關係。
既然有關係、是自己造的業,應該承受的果報,願意去承受、面對,心就會開始調和了;當心能夠調和時,接下去的因果就能減少它的動力。例如發生一場車禍,把一條腿給撞斷了,這是什麼因果?是別人來撞我們的。即使對方賠了我們幾十萬,也被吊銷執照,說不定還坐了幾天的監牢,斷了的腿就能好了嗎?當然,也不是說不要去處理這件事,在法律的角度上,我們還是要去處理,但是同時也要面對「腿斷了」這個事實。
接受事實,對因果的觀念非常堅定,才能夠調整自己。如果要追究下去的話,會沒完沒了的,因為因果循環是無始無終、如網路般四通八達的。我們在觀念上能夠這樣接受事實的話,就會覺得雖然有不幸的遭遇,但是心智上會成長。如果一直自怨自艾,就會非常痛苦,不僅問題沒有解決,又製造新的問題給自己。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用功閱讀那麼多的佛書,是為了什麼?就是要不斷地訓練我們的心,也就是修心,讓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在面對任何事情出現時,都能夠很快地把煩惱轉化為菩提。
但是,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對因果的信心還是不夠。不講十分,有五分相信因果的人,就會活得比較快樂一點。看看我們的心,當心態一直在轉,那些「百態」跑出來時,就知道自己還無法用因果的觀念幫助消除,才會在修行時修得比別人辛苦。
修行真的假不了。一個人的修行到什麼程度,他表現出來的修養就是到那裡。比如我們的修養只有三分,卻想表現到五分,借的兩分可能需要用三分去補它;補來補去,最後這兩分被人揭穿時,那三分也不見了。如果我們有三分而只用了兩分,就還有一分可以隨時使用;繼續用功,可能就增加到三分半、四分。這時還是只用兩、三分,就有充裕的空間、足夠的修養,來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有修養的人,他所表現出來的言行,都只是他的部分修養而已。像這樣的人,他就能夠堅持,不需要去「借貸」。
明白因果的道理,我們在處理自己的人生時,就會用智慧去觀照。其實這就是在減少不必要的煩惱,便能活得比較自在。因此,禪七用功時,工夫用不好,腿很痛,老老實實去面對;實在痛到沒辦法了,就把腿放下來。不過,放腿時要考慮到旁邊的人,放慢一點,不要干擾到別人,這就是 修養。如果真的坐不下去了,沒關係,找監香,讓你出去散散步。即使撐不下去暈倒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在禪堂裡還要顧什麼面子的?不需要硬撐的。修行真的要放得下,自己有幾分工夫,把那幾分用出來就好,這些都是在觀念上要先掌握的。
正確的觀念很重要,它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心態。觀念要能夠建立,一方面是在觀想時看到;另一方面就是長期聞思佛法,不斷地受熏、消化它。我們真的要很認真去閱讀佛書,踏踏實實地用功,因為到某個階段時,會發現修行不能夠離開理論。不要認為自己只要坐在那邊就會自然開悟,發覺自己在知見上不足時,就要加強這方面的工夫。不過同樣的情況,有些人是在聞思到某個階段時,覺得在行持方面不足,也就是感覺心力不強,要進入比較深細的思惟時,念頭太粗,思惟進不去。這時可以用止觀法門讓心專注,然後集中在那個想不通的障礙上面去思惟,一直鑽下去,才有辦法通過。
在修行的過程中,到了某個階段會發現自己知見不足,工夫不能再深入,因為沒有理論為基礎;再繼續下去,可能就會因為基礎不穩而開始偏了。或許你認為知見不能夠駕御你的煩惱、不能夠引導你趨向正道,自己只要用功下去就夠了。可是這樣,即使你工夫真的用上去了,也與外道沒有什麼不同。外道也可以修定,有的定甚至比佛教的定還深,因為他們只是專注,最終目標就是要得定、得神通。
有些新興的宗教,附佛法外道,有一點通力,有些能力還滿強的;沒有通力的話,他們不容易攝受弟子的。他們也有一些感應,但是沒有佛法。佛法對他們來講,只是被利用的一種知識,而不是用佛法的知見來引導修行。為什麼那些附佛法外道那麼興旺、那麼多信徒,佛法反而很少人來聽聞?因為佛法要人持戒、布施、精進,太麻煩了。他們不用持戒,肉照吃、酒照喝,要什麼東西就給一下感應、神通,好像比佛教的修行更快速見效。很多人都存有這種心理,主要是因為不相信因果。若相信因果,就知道所有這一切修行都只能靠自己,即使是佛陀的弟子也不例外,不會因為是佛陀的弟子就能開悟。阿難尊者服侍佛陀二十五年,還要等到佛陀涅槃之後,他才證得阿羅漢果位。因此,佛法的知見在修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對佛法有了比較完整的概念、知見具足,在打坐時妄念生起來,隨便提一觀念就可以觀到它;當能觀的作用穩定了,妄念也減弱了,便可以很快掌握到核心的觀念,再依這核心的觀念來思惟,自然就能夠更加明白佛法。這時候的明白,因為是用很深細的心去思惟的,會發覺它熏得更深入。
在用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做出適當的調整,這些調整都是在幫助自己朝向終極目標去。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擔憂,擔心這個、罣礙那個,只要老老實實面對自己、相信因果,不足之處加強它;用得上的力量,就好好去用。這樣,慢慢在調整的過程中不斷增上,會愈來愈清楚如何掌握,也會愈來愈清楚自己。不管修止或修觀,都有正知見引導我們,就能很踏實地一步一步把工夫用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