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息念十六勝行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出入息念十六勝行

出入息念十六勝行


Bg j32

  現在講出入息念的四念住。我們講四念住裡面的身念住,身念住裡面的出入息念。十六勝行是呼吸的四個念住,呼吸法在四個念住上的運用,是出入息四念住結合


一至四勝行:是出入息念的身念住。
五至八勝行:是出入息念的受念住。
九至十二勝行:是出入息念的心念住。
十三至十六勝行:是出入息念的法念住。


  四念住本來就須在「行」、「住」、「坐」、「臥」中練習,並且「隨時隨地」安住在呼吸上。但四念住比較不講次第,至少不像十六勝行講究嚴格的練習程序。十六勝行必須在打坐中來做,當你打坐熟練之後,你也有可能在走路中展現這十六勝行。


  比如做四念住的受念住可以觀苦受是苦﹙指行蘊之苦﹚,但十六勝行的受念住則非有喜、樂受不能進行。而要有喜、樂受的先決條件是透過身念住,安住呼吸,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即使沒有初禪,至少也要有喜樂具足,如果前面四個勝行沒有生喜、樂,五、六、七、八就不用練了。


  接著受念住,在十六勝行至少要做到心是心,受是受,無尋有伺的未到地定才能做九、十、十一、十二。有十一得定,才能做十二令心解脫。接著才能真正起「觀」:十三無常、十四離欲染、十五滅﹙眾苦﹚、十六捨﹙世間負荷﹚﹙證出世間道果﹚


  剛開始練習要先熟練一、二,再熟練一、二、三,再熟練一、二、三、四,接著再熟練一、二、三、四、五,依此類推,每次都要從頭開始。

 (一) 吸長,知道吸氣長;呼長,知道呼氣長。
  第一步開始練習呼吸,先練習八作意,你先能夠數、能夠隨、心念能夠專注,身心開始安靜下來以後,呼與吸之間沒有逼迫感,開始不用身體來呼吸了,開始用心,從心底來呼吸,你的呼吸開始變長了。


  吸氣長,知道吸氣長對身體的感覺;呼氣長,知道呼氣長對身體的感覺,不只是知道吸氣長,呼氣長,要知道呼吸長短對身心的影響,這樣才叫知道。


 (二) 吸短,知道吸氣短;呼短,知道呼氣短。
  短指微細,非指粗淺,這是經歷第一步身心粗安,而出入息長以後的輕安,開始很省力的呼吸,呼吸不再是一種壓迫。剛開始打坐,會覺得呼吸是一種壓迫,一種用力,這是一個過程,一開始呼吸可能比較短,慢慢進入狀況呼吸會變長,變長一段時間以後,又好像變短,其實是從心底呼吸以後,呼吸的需要量越來越少了,呼吸變得微細了。


 (三) 徹底體驗身行﹙身息相依,明覺呼吸長短粗細對身體的影響﹚。吸氣、呼氣,如是練習。去感覺吸氣和呼氣過程的初、中、後,體驗、了知。體驗出入息長短粗細與色蘊的關係,明覺身息相依。互相的影響叫相依,身體粗、呼吸粗,身體細、呼吸細;反之呼吸細、身體細,呼吸粗、身體粗,去感覺,這叫身息相依。


  一、二、三每一個步驟都要進行一段時間,進行第一項然後進行第二項的時候,你開始很專注,呼吸量變小、變微細,你再去體驗身息相依,如果不能體驗的話,你呼吸再加長。


 (四) 身行安住﹙心息相依,明覺息觸,有尋有伺,安住呼吸﹚。吸氣、呼氣,如是練習。呼吸變得若有若無,念頭極度單純,此時容易分不清在吸或在呼,就更要明覺。要在出入息的觸點上尋、伺,去感覺觸點本身的收縮、膨脹,靠著明觸知道自己在吸或在呼。經歷身息相依,會看到心為主導,能體驗心息相依,體驗尋、伺,明覺於出入息觸點,清清楚楚,體驗、了知每一個呼吸,都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響,跟我們身心的柔軟有很大的關係。


  前四步,配合八作意,從觸點來明覺呼吸,專注明觸,容易生相,相任其變化,直到相很安定,取一令心收攝、安住的相,有尋﹙專注、用心﹚有伺﹙明覺﹚,一心一相,息更微細↓身更寂靜↓心更寂靜↓息更微細。此時容易入定。


 (五) 徹底體會喜受﹙清新、歡喜、滿意﹚。吸氣、呼氣,如是練習。
 (六) 徹底體會樂受﹙舒坦、平靜、滿足﹚。吸氣、呼氣,如是練習。


  經歷了前四步驟,自然生喜﹙源自尋伺衝動的降伏﹚。這個喜是一種奧妙的力量,它是一種引力,當你的呼吸很平靜、身心很平靜之後,會感覺到一個力量,把你拉進去,整個身心如泉湧般,全身麻麻的感覺,好像被電電到,好像波浪,一波一波的感覺,好像要飛起來,感覺全身都很輕,你覺得身心好像被洗過一樣,一種洗滌的作用,一種清涼、清新、歡喜、滿意的感覺,有一種開心的感受,你感覺整個人都浸在法裡的那種喜。


  有喜,才能對治生「相」前後的恍惚夢幻,與身體不習慣衝動止息所引起的昏沉。因為身心安定下來會想睡覺、會昏沉,此時要透過喜樂來提神。


  在打坐裡面,喜樂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覺得自己要昏沈了,你要作意喜,喜有提神的作用,喜沒有出來,那很麻煩,你就會昏沈。如果你內心開始散亂時,你要作意樂,樂有安神的作用,作意樂,心就會安定下來。所以喜樂是很根本的,你要入禪定,它是很根本的,如果一呼一吸不能給你帶來喜受和樂感的話,你不可能進入禪定,因為你不是昏沈,就是散亂。


  尋伺對了,喜就會出來,所以一開始要懂得尋伺。如果你對這個法有很多疑問,克服疑問唯一的方法就是體會。有體會就不會多疑,沒有體會,疑蓋就很多。能夠知道喜的作用,於喜收攝安住。感覺到生理上的樂,毛細孔收縮、舒張,感覺到身體舒展開來的滿足感。這時能體驗無所求的滿足、寧靜,這就是禪定的樂。


 (七) 徹底體驗心行﹙心受相依、明覺喜、樂分別影響心的振奮、收攝﹚。吸氣、呼氣,如是練習。體驗心行就是說,感覺到微細的受,所引起的微細的。這裡的是指:喜受影響心的提神,帶來振奮;樂感影響心的安神,帶來收攝,振奮了就不會昏沈;收攝了就不會散亂,透過受而起很大的作用。這些受都來自於你的專注、來自你的明覺、來自你的有尋有伺,能徹底體驗心受相依。


 (八) 心行﹙喜、樂受﹚安住﹙心是心,受是受,無尋有伺﹚。吸氣、呼氣,如是練習。感覺到受、想止息,不再尋,不再想,但仍會感受是否妥當,叫做無尋有伺。


  受想指的就是第七勝行喜樂受所相應的提神與安神、清喜與寧靜。這些仍是衝動,但已具有非常殊勝的微細受想。此時連這麼微細的受想也能知見其生滅,知見其起落,知見其持續的干擾,對這樣的干擾能夠接受,能夠安住,離開喜的衝動、離開樂的衝動。喜受在那裡,樂受在那裡,你只是看著,但你沒有一直要在這裡,這叫心行安住。這時能得無上的酥息,很好的休息效應。


  為什麼能夠安住?因為你看到喜受、樂受的味與患,患就是它還是無常,還是一種聚散,這樣叫出入息念的受念住。五至八步驟都是在看喜受、樂受,所以,如果前面四個步驟沒有生喜、樂,後面就不用做了。


 (九) 覺受心:徹底一個個體驗種種心所﹙參考心念住項目﹚。吸氣、呼氣,如是練習。覺受心就是體會心的一抓一放,看到、知道心念的無常。此時對心念的無常更敏銳了,一點點的變化就看得清清楚楚。因為六根、六境離繫而離欲,那種離繫是不用力的,因為離欲清淨而見無常。


 (十) 感覺法喜充滿。吸氣、呼氣,如是練習。這種法喜,是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這種滿足感來自於正觀無常,而遠離世間的喜貪迷執,有種殊勝的信心和決心﹙合稱「勝解」或「勝信」﹚。心滿意足的意思,就是對這個法完全沒有疑問,他連信也不用信了,他真的看到無常,對這個世間完全的不再抓了。他不需要信,他已經超越那個信了,因為他已經完全的體驗了,那種感覺就是無尋無伺。


 (十一) 感覺心得定。吸氣、呼氣,如是練習。看到心很定,此時身心已分離,身是身、心是心,進入未到地定,當下是觀的狀態,心很平靜,六根觸境變得慢一點,心不被身束縛,不被六根牽引,不想要什麼,一無所取,是身心脫離的狀態。它不是禪定。它接近於離五蓋,但不具初襌的五種特性。


  此時體會整個心都收束於一處,猶如傳統佛教所說的「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它那個收束、置心一處,完全的不用力,去體會那種一心的感覺。吸氣,體會。呼氣,體會。此時心得定,是指具足五禪支,心很安穩,如如不動。五禪支能使五蓋無所依附。有尋則不昏沉。有伺則不疑﹙疑是三心兩意﹚。有喜則不起恚礙想。有樂則安住而不掉舉。一心一境﹙相﹚則不起喜貪迷執。


 (十二) 感覺心解脫離繫﹙四取、五蓋、見一個捨一個﹚。吸氣、呼氣,如是練習。此時收束後的心開使放鬆,開始轉向自在。開始一個一個看,先看心離五蓋,一個蓋一個蓋看,看心離欲貪,吸氣,體驗、了知;看心離欲貪,呼氣,體驗、了知。看心離欲瞋、離掉舉、離昏沉、離疑,一個一個吸氣,體驗、了知;呼氣,體驗、了知。進入初禪。


  第二步看心離開了尋,吸氣,體驗、了知;呼氣,體驗、了知。離開了伺,﹙以下呼吸省略﹚進入二禪。再來看心離開了喜,進入三禪。看心離開了苦樂,進入四禪。看心離開了四顛倒想﹙常、樂、我、淨﹚,次第上是先離「常、我」再離「淨、樂」,這是由定起觀。


  看到心厭離我欲、我見、我慢使﹙過去喜愛迷執的東西﹚。看到心離欲,這個離是自然的脫離、自然的不再依附了。看到有欲則有依,有依就有不安、就有苦,不能不隨依轉,很難不動。看到世間的好處就是壞處,看到世間有愛就有礙,完完全全的看到了,體驗即味即患即離。看到所有煩惱的集消失了,此時你的心就是一個捨的狀態,一切世間的取,所有往日不捨的,全捨了。你內心很清淨潔白、毫無雜穢、沒有任何污垢,柔軟、堪任、不動,這都是第十二項的特色。


  你從第十二項出來的時候,無論人家罵你、或對你怎樣,你的心都很柔軟,都很慈悲,你不會生氣,你對這個世間都是放下的,整個心都是向著阿羅漢,向著苦集滅道。


 (十三) 隨觀無常:不斷觀無常﹙苦、無我、空、如是、因緣﹚。吸氣、呼氣,如是練習。這個勝行在觀察五蘊的無常,離欲是正見當下五蘊生滅無常的關鍵。它的奧妙是同樣的在看五蓋、面對五蓋,看它生、看它滅;看它起、看它落;看它膨脹、看它收縮。


  能看到五蓋是一個收縮、膨脹,就能把五蓋看成一種身心的推拿。這時對五蓋就沒有排斥,可以完全的接受,完全接受它生就滅、生就滅;起就落、起就落,這樣就看到空。看到生生滅滅很不實在,看到五蓋是一個不實在的東西。


  當你的心解脫了,沒有任何繫縛了,此時來看無常,就看得很清楚了,你就能夠不斷的觀,這個不斷是不需要作意的,是沒有間斷的。不會間斷的看到無常、看到苦、看到無我、看到空、看到如是、看到因緣。吸氣,你第一次看無常就可以了,第二次看苦?,然後吸氣、呼氣。


  (十四) 隨觀離貪:不斷觀貪取,欲染脫落。吸氣、呼氣,如是練習。看到欲是一種染色,是一種礙。欲界是礙,使我們看不到色界;色界也是礙,使我們看不到無色界;三界都是礙,使我們看不到涅槃界。所以,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是礙,都有一個緊張性,都不是一心。真正的一心是整個心完全打開的感覺,它的注意力是全方位的。


  離欲染時,就是說他的注意力已不在三界內,這時就是一種轉識,就是說他不再取世間的相,不再取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連法都有法相,連這個法相都不取,叫無相,此時所有的欲染完全脫落。


  吸氣,看到自己離貪了,種種欲染脫落了,呼氣,看到種種苦的取,依次熄滅了,吸氣、呼氣。你要看到種種苦,必須對種種苦很清楚,此時不能再思維種種苦,必須平常就知道什麼是種種苦,對名相、對它的內容,平常就很清楚了,你此時一作意,它就出現了。


 (十五) 隨觀滅盡:不斷觀滅﹙種種苦依次止息﹚。吸氣、呼氣,如是練習。再來就是體會滅,體會一無所有,體會我什麼都不是,連最微細的欲望都沒有,連最微細的我慢也沒有。


  觀察漏滅,見漏、欲漏、有漏、無明漏,一個一個看。見漏是各種邊見、常見、斷見、種種見諍。欲漏是不想修梵行,接受現狀成欲愛。有漏是對現狀的不滿,想繼續、想變成什麼、想比現在更好,一種世間的成就感,與修行不相應,即愛取有的有。無明漏是很多煩惱的無明,整個世間緣起的漏。看到一切的漏,都沒有了。


 (十六) 隨觀出離:不斷觀捨﹙世間負荷﹚遣﹙出世間道果﹚。吸氣、呼氣,如是練習。第十六勝行觀察捨,看到涅槃。此捨原文翻譯為捨遣,捨遣之意是不好的都能捨,又能回到境界。回到境界已無欲染,是離欲狀態,在境界中不動心。有這個捨,就能舉止得宜,舉就是有擔當,止就是有收攝,可以止觀雙運,這就是一個解脫者,他的身、口、意已經住在空、住在無相、住在無所有,他一切的觸叫空觸、無相觸、無所有觸。


這就是第十六勝行捨遣隨觀:在生滅中見證不生不滅,在一切境中根寂靜、意寂靜。

學生問:修行不做八作意,不打坐,不經行,有影響嗎?

導師答:那我們做前面的就好了。做慈悲喜捨、做無間根本作意、做界作意、蘊作意、處作意、做正知當下就夠了。因為要做出入息念,先要有正知正念的基礎,先要有無間根本作意和正知當下的基礎,你沒有基礎的話,做出入息念會事倍功半。但是,不因為你沒有做這些基本的就不能打坐,因為有些人的根器很適合打坐,雖然他沒有修慈悲喜捨,他打坐也是很受用。


  只是,如果你要契入佛法的話,不能只靠打坐,還是要從慈悲喜捨下手。因為你不從慈悲喜捨下手的話,我們的粗煩惱沒辦法降服,我們的貪、瞋、癡、慳吝、嫉妒,沒辦法降服,這樣人我比較就不可能降服。


學生問:除了利用滅盡定產生滅受想的能力,來除去我見以外,未具足滅盡定的人,如何去除我見?

導師答:去除我見不需要有滅盡定,去除我見只要有未到地定就可以了。它的下手處在見苦,見苦不分彼此。在見苦裡面看到我就是世間,看到自己的身心五蘊就是世間。看到心就是境的流入,境就是心的流出,看到心和境,沒有分別。你看到那個沒有分別,你的心就不再是你原來所想的那個心了,所以你就很容易做到心境離繫,你的我見就破了。


  破身見的過程中,會看到受蘊無內無外,感覺沒有疆界﹙限﹚,會看到一切外在的可意、不可意,都與當下五蘊的可意、不可意息息相關。當下五蘊的苦、樂,全係當下五蘊對世間可意、不可意的取角。當下五蘊與世間不一不異﹙合不來也分不開,只能離繫三眛﹚,眾生苦與自己苦如海水一味。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