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始講述《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之前,我們先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再講〈淨行品〉內文的部份。
「大」是說佛的體,「方」是說佛的相,「廣」是說佛的用,「大方廣」就是說佛的體相用。《華嚴經》講的是佛的果德,講佛的果德就不像講一般其他的經論,容易懂,容易入。講佛的果德就是使我們理解到,成佛之後所有的妙用是不可思議的。
「大方廣」是佛的體相用,我們用通俗的說法舉例說明。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這「七大」成就我們這一個人,一切衆生都離不開這個「七大」,包括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都是「七大」所組成的。這個「七大」就譬如總體,因這個「七大」成就種種的相,彼此就不同了,例如佛佛道同,但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或東方琉璃光世界的藥師佛,與我們這個婆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彼此的相就不一樣,爲什麼呢?因爲妙用不一樣,儘管體同,相卻有差別。佛的功德相,因爲願力的關係,有所不同,所以一切衆生儘管都是「七大」所組成的,但是差別還是很大的。同樣是人,在這個人的相當中,各種的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男女之相,老少之相,相有種種的差別,而相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佛」就是這部經的主。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明成就佛果。
「華」是因。現在我們都種了成佛的因,這個「華」就是「因華」,「因華」一定要能結果,結什麼果呢?結佛果。
「嚴」是莊嚴,用「因華」莊嚴所成就的佛果。因你發的願,「嚴」就是你所得的果,因不同所以果也不同。我前面舉極樂世界、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跟我們的世界,和無量諸佛世界,由於各個的佛從體上來說,是一。從他報身、法身來說,是一。從他的化度眾生權巧方便智就不同了,各依各的願力成就的佛果道,這個因就成了這樣的果,那個因就成了那樣的果,果是一,沒有差別。所以「嚴」就是莊嚴的意思,極樂世界那麼樣莊嚴,我們所看見的娑婆世界是不莊嚴的,這是我們看的,在《華嚴經》上叫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東方世界,同在華藏世界之中。
在種種光明蕊香幢裡,一個幢上有二十層世界,華藏世界是在第十三層。這個華藏世界的周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世界圍繞,像藥師佛的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乃至於《華嚴經》所說到的世界,都屬於第十三層華藏世界海。其他的每一層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們暫時先懂了這麼一個大概的意思。
「經」是貫穿的意思,像這部經所貫穿的涵義非常的廣,而且這部大經還沒有傳譯到中國之前,就有《十地經》的單本流行,也就是《華嚴經》的〈十地品〉。我們要知道,這部《華嚴經》跟其它的經不同,我們稱爲「經中之王」,這部經在印度流傳的僅僅是《下本華嚴》,傳說翻到中國來也沒有齊全,這部《下本華嚴》共有十萬偈,一偈是四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四句稱爲一個偈誦,一共有十萬偈。還有好多品類,共有四十八品。現在我們所見的僅僅四十品,應該有五萬偈,但是翻譯到了我們這個國度來的,只有四萬多偈,算是下品。中品,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兩百品,比起我們現在這部《華嚴經》,份量大得多了。
龍樹菩薩最初到龍宮讀取《華嚴經》的時候,這個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他能受持,但他感覺到閻浮提衆生受持不了,無法流傳,仍然保存在龍宮裡頭。上品,就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把十三千大千世界抹爲微塵,一微塵一偈,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龍樹菩薩感覺到他的智慧力不能受持,更不用說傳到我們娑婆世界來。所以我們現在所有的就是僅僅這部《下本華嚴》,《下本華嚴》也還不齊全,經過三次翻譯,晉譯的叫《六十卷華嚴》,唐譯的叫《八十卷華嚴》,在唐德宗的時代,又譯出《四十卷華嚴》,也就是〈普賢行願品〉別行本。所以說,《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以及《四十華嚴》都沒有齊全。以上是大略講解《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意思。
〈梵行品〉部份我們不講經題,因爲〈梵行品〉跟〈淨行品〉是連在一起的,爲什麼我先選〈淨行品>來講呢?〈淨行品〉是增長我們的信心,也就是十信位菩薩所要修行的方法。這部〈淨行品〉是對著信位菩薩說的。而〈十住品〉是已經到了初住——發心住之後,相似見得一眞法界,初住位的發心衆,他一發心,就能相似成佛。登了初住位,他能夠到百千世界示現成佛,都是化身佛,也能示現佛身說法利益眾生,因此叫〈梵行品〉。〈梵行品〉就是講一眞法界的意思。接下來是〈普賢行願品〉,那是深入法界證得究竟的極果了,所以才能重重無盡。
這三品的涵義都不同,我們先講〈淨行品>比較好入一點,從淺入深。這一部經總共三十九品,〈淨行品〉是第十一品,在《八十卷華嚴》它是第十四卷。接著的是第十二品 ——〈菩薩問明品〉接著是〈十住品〉,十住品才算起位,入了位之後,發心能夠徹證果德,能夠理解果德。因此〈淨行品〉有三種的意思,前一品是解,理解信的意思;後一品是明位,入了相似得到法身的道理,但是不能證得,他明白這個發心,跟他最初的初信發心,是不一樣的。而現在大家也欠發菩提心,我們這個發菩提心跟初信有信位的人,所發的菩提心是不一樣的,我們舉例說明一下。
初信位的菩薩能夠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發覺這個思想想得不對,馬上就止住了。他能夠念念不忘三寶,就這麼淺顯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因此,我們只是欣樂佛法而己。〈淨行品〉具足了願和行,大家看一看經文就知道了。但是對於〈淨行品〉的翻譯,古代大德很用心的思考,來適應我們。〈淨行品〉在印度的梵語,就是「具足囉波利須提」,名字很長,應該是七個字,「具足囉」就翻「成所行」,所做的,每一天都做什麼,「具足囉」就是所做的。「波利」就是「遍」,「遍」就是普遍的意思,當「皆」字講或是當「遍」字講都可以,那麼你所行的,包括你一切所行的,我們再加上意,心裡所想的,也算在內。「須提」就是「清淨」,綜合起來,就是〈清淨品〉,如今改成了〈淨行品〉,「淨」是清淨的意思,「遍」的意思就是我們所做的,不論是身體所行的,心裡所想的,所有三業的行爲。您怎樣做,才能達到清淨,就是這一品的涵義。
我們再擴充講一下。三業隨緣,隨緣一切法是因緣生的,我們隨什麼緣,就要做什麼事。譬如說我們找工作,不論是餐館打工的,做電腦的,或者是站櫃台的,就是你所做的一切業,乃至包括我們在家裡頭什麼事都做,待客、照顧小孩、廚房,這也是行,都包括在裡頭。要他清淨,不容易。怎麼樣才能清淨呢?心清淨,一切都清淨。就是您所行的三業,心裡所想的,口裡所說的,身體所做的,一定要防過。「過」就是不清淨,有污染!要防止一切過患,達到清淨,就是這個「淨」字。離開過錯之後,你所做的都變成功德。你作賺錢想就是賺錢,如果不作賺錢想,而是行菩薩行的,行菩薩道的,那麼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清淨心,看你怎麼樣用心。
所以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能夠達到身語意清淨?文殊菩薩就告訴他「善用其心」。他問了一百一十種,文殊師利答他一百四十一種。這就叫清淨。怎麼解釋?以一點智爲首的慈悲心,有悲智雙運就是「行」,悲智雙運就是「淨」。以智爲導來行大悲就是「淨」,兩者同時運行是利益衆生者,那就是「淨行」,這種行爲超過了凡夫,超過了小乘了,所以就稱「清淨行」。
這一品所說的大致都是這類的涵義。因爲《華嚴經》比較深,我們儘量用淺顯一點的語言,讓大家能夠明白,不然時間就浪費了,聽完了總得有點好處,否則我們去打工,一個鐘頭還可以賺幾塊錢。若在這兒坐兩個鐘頭,聽我這麼一說,沒有那種價值,但是聽經的價值也不是那種價值所能衡量的,聽經的價值包括了你未來的無量劫。你要是懂得我前面所說的意思,不論你做什麼事情,你舉足,下足走路,都是文殊行,這叫「善用其心」,你所有的見聞覺知,耳朵聽見的,眼睛看見的,思惟理解到的,都是普賢行,普賢的行門。
〈淨行品〉這一品要達到什麼目的?每一品每一句話都有它的宗旨,我們趣向什麼?要想達到什麼?這條路我們怎麼走?我們走的這條道路是菩提道,是自體相用的道,以前解釋的,就是我們所要走的道,但是在事上,我們做起事情來,緣不一樣了,我們怎麼樣做?隨因緣而起行的時候,就是你要做一切事情的時候,要善巧發願,文殊菩薩告訴智首菩薩,就是要發願,遇到每一件事就發願,要當願眾生如何如何。這個發願對於你所行的有什麼好處呢?達到什麼目的呢?心不散亂。
去年打佛七,有好多道友說,雖然打佛七,心散亂不能集中,也就是不能一心,如果你行〈淨行品〉,用心長了,你能攝心一處的,那麼這一品就能夠幫助你,做爲你的增上緣,增長你的大智大悲,這就是目的,也就是這一品的宗旨,也就是成就了普賢的行門,成就普賢的十德,這就是我們所趣向的,我們所需的。但是在經文當中有個問題,譬如我們經常講「修行」,可是在〈淨行品〉裡頭好像沒有說到「修行」這兩個字;當我們一進廁所,要洗手、入廁的時候,我們知道要棄貪瞋癡,心裡頭作如是想,如果去掉了貪瞋癡,就是成就戒定慧。
雖然沒有說「修行」,其實心裡緣念棄除貪瞋癡,這就是「修行」。以我們出家人爲例,我們已經出家了,從出家的開始一直到最後,你所行的,所經歷的都有願,從我們早晨一起來到晚上,乃至睡覺都有願,一天所做的,你遇見什麼事,你發什麼願,當然這一百四十一種,也不是完全的,你可以自己編。所謂自己編,是就你遇見到的事,自己發個願,當願衆生,願衆生都能如何如何,你就看你所做的事情,跟著來發願,這就叫「修行」了。
在《華嚴經》講「修行」,就是「善用其心」。離開心之外,就沒有「修行」。常常如是用心,遇到一切境界相你不迷惑,觸境不迷,如《楞嚴經》所說的,心能專精,心能轉境。不被境界所轉所迷惑,也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像這樣用心,能引導與啓發你的智慧;有了智慧,做什麼事情都能通達無礙。如果沒有這種智慧,無論做什麼事,都會計較利益得失,有利我者就做,對我沒什麼利,我就不做!這是不行的,這不叫「淨行」,叫「染惑惡行」。如果不計較自己的得失,以無我智爲引導,慈悲心利益一切衆生,悲智雙運、成就自他二利,就是〈淨行品〉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