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作顛倒知
勿作顛倒知分六:一、忍辱顛倒。二、求心顛倒。三、味著顛倒。四、悲人顛倒 五、欲心顛倒。六、隨喜顛倒。
一、忍辱顛倒。該忍不肯忍,不該忍而強忍,這是忍辱顛倒。如許多無意義的事,忍受多大的痛苦去做,而真正有意義的事,反而不能忍辱,這是顛倒。為名利、為生活,忍受許多的痛苦,在所不惜想獲得它,而樂此不疲,都能忍受。而修持佛法,真正有意義,而能得到解脫之樂,花短暫時間卻無法忍受,捨棄不為。遊樂嬉戲,再辛苦也不覺得是苦事。好勇鬥狠雖受痛苦,甚至生命危險,只為贏得對方,或得更多名聲或錢財,卻能忍受。有時為了一件芝麻小事而大發雷霆,爭得臉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不能忍辱。為了一些毫無意義的事,花費很多時間,忍受痛苦去做,都是顛倒。又如學徒不學習而放逸,或有人做違法之事,自己有能力阻止而不阻止卻修忍。同樣地,小偷強盜橫行鄉里,損害民眾,政府置之不理,也是忍辱顛倒。
二、求心顛倒。例如修學佛法,可以得到解脫之樂,而不生希求心,然而對無常的名聞利養,金銀財寶,努力不計多大辛苦,希求取得。經商為了賺錢,可以不眠不休,要是教他好好修學佛法反不生希求心,一下睡著了,這是求心顛倒。
三、味著顛倒。在世間上曾經歷過的,自認為是好的,一直念念不,希望繼續得到那些好處,這是味著顛倒。如喝酒的人,他想到喝酒是快樂的,一直想喝,許多不良嗜好,皆由味著顛倒而來的。對一切經歷過的快樂與痛苦,快樂的希望永恒,痛苦的希望儘速遠離,永遠不要降臨在自己身上,一直如此作意。
四、悲人顛倒。對該悲憫的人而不悲憫,不該悲憫的反而去悲憫。譬如一位修行者,他修苦行,對食衣住行並不重視,他希求的是解脫,而卻去輕視他、悲憫他,這是悲 人顛倒。有位修行人,他要去拉薩,因為包袱太重,當他坐下休息就無法站起來。當時有位貴族夫人騎馬經過,看到這種情況,說他很可憐,就走開了。但又回來給他一些餅。後來這位和尚,修持到最高位加登墀巴,那位貴族夫人轉世為和尚房中的狗,和尚知道他的前世,常常餵餅。因為供養和尚餅,所以今生有餅吃。隆獨喇嘛年輕時,有一次走了遠路,就在路邊休息,有位貴族走過,看到這幅情形説:「願我不要成為這種地步!」。隆獨喇嘛回答:「你不需發此願,你不可能成為像我一樣,我是為法而辛苦,你們卻為世間八法而忙碌,才是真正可憐。」因此對修行者過儉樸生活,應該讚歎歡喜,不要覺得可憐。如果對不該可憐的境,而生可憐的心,那就是悲人顛倒。
所以,對境時要觀察,該起悲心時悲心,不該悲心時生悲心,就是顛倒。若為世人的病痛而起悲心,而真正的生死輪迴痛苦,而不生悲心,也是悲人顛倒。我們不可能除 盡苦苦,如果能斷所依的行苦,苦苦壞苦自然消失了。眾生真正的痛苦,不是一般的苦苦,而真正的因是行苦,行苦是苦苦壞苦的根源。而行苦的因是煩惱,應該令他了知煩惱,斷除煩惱,自然而然行苦、壞苦、苦苦都消失了。苦苦只有欲界有,光對苦苦起悲心,就無法對色界無色界眾生起悲心。能幫助眾生脫離行苦,就能對六道眾生起悲心。三界都受行苦逼迫,行苦不斷,苦苦無法斷,大修行者也要承擔苦苦,希望修行者離開苦苦,那就是悲人顛倒。對不需要生悲心而生悲心,那種悲心是沒有力量登往上上道。
五、欲心顛倒。貪求世間的五欲,往往付出很多代價。護親滅敵,而對正法,卻不能生起好樂心,這是欲心顛倒。父母希望兒女出人頭地,並不希望他們好好學佛。對親人特別照顧,非親則置之不理。老師對自己學生,另眼看待,不是自己學生,漠不關心,這也是欲心顛倒。上師對自己該護的弟子法友漠不關心,而照顧自己的親友,也是欲心顛倒。
六、隨喜顛倒。不該隨喜而隨喜,該隨喜而不隨喜,就是顛倒。父母對兒女同別人打架,勝利回來,稱讚他很了不起,輸了罵一頓。看人家打架,打的很劇烈就隨喜:打得精彩。看到他人努力世間八法上就隨喜,但對修學佛法非常精進,應該隨喜而不隨喜。仇人或他人遇到苦難,就會隨喜苦難,而自己或親人有苦難不忍心。對有財勢的人隨喜,修行人不隨喜,這都是顛倒。
別人行善,不論大小,我們都應該隨喜,能使他們生歡喜心,繼續造善業,善業增長,自己也會得到利益。如果別人造惡業而隨喜,不但增長他的惡業,自己不當的隨喜,自己也會得到障礙。不該隨喜而隨喜,將會造成自己痛苦的因。我們要隨喜的是上從諸佛的功德下至他人最微小的善根,令我們功德增長,對修心也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