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結語

四念處的所緣有身、受、心、法四個,以下依次簡介。
(一)身念處 ── 觀身不淨
身(kaya)是「聚」、「群體」、「組合」,如頭髮、牙齒、指甲等的組合。aya 在梵文裡意指「來」,或出生的地方,所有可厭惡的、不淨的東西都從身體出生,所以稱為「身」。
第一念處是「於身,隨觀身而住」。「隨觀身而住」如此翻譯很恰當,或可譯為「循身觀察」47 。念處包括定,念根一定要與定根結合,才算是修習念處,意思是以定將作意保持在身體上,持續地觀察身體。什麼是定?定的功能是不散亂,將心專注在所緣上。觀身時,你的所緣是身體,而不散亂在其他所緣。身體只是不同部分的組合,猶如汽車是由輪胎、引擎、駕駛盤等各部分組裝而成。觀身體就不是觀「我」48,我們平時會把身體看成是一個實體,但是用定觀察身體時,看到的是頭髮、肌肉、骨頭、內臟,或地、水、火、風、色、香、味等。
身念處觀察的重點是將作意專注在身體中,很清楚地觀察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等部分所組成,沒有「我」存在。為什麼作意在身體上而觀察身體?這是用來解開身體,解開「我」的密集 49 概念。身體不是「我」,它只是不同部份的相續組成。身體的每個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如果你能如此地了解,便可以解開身體的密集概念。這時候,你就是觀身體,觀身體的各種組合,不是觀「我」。
「隨觀身而住」,「住」意指一直維持或處在隨觀的狀態。註釋書說以定來固定所緣,只專注一個所緣,不注意其他所緣,以便清楚了解所緣的自相,並去掉密集概念。它的自相是和其他自相不同。為什麼我們會認為身體是我,因為我們誤解無常生滅的「法」是相續不斷、恆常不變的。所以修習身念處是在多個所緣裡,觀一個所緣,解除執著身體為「我」的顛倒。
身體是個集合體,無另外的身、男人、女人、父親、兒子等存在。凡夫看不到「身」的真實情況,對此集合體生起種種誤解,產生許多煩惱與執著,就如受到枷鎖束縛,不得解脫。註釋書與好幾部經論中引用一個偈頌,《清淨道論》註釋書中也有提及:「凡愚所見非真實,真實不被凡愚見,不見真相受束縛,受束縛故難解脫。」50
觀身有何目的、利益呢?凡夫不如實觀身,不知「身」是集合體,是生滅變化、不淨的,因此執著身體,所以繼續不斷地受苦。修身念處的目的即是讓我們如實了解「身」,捨離對「身」的執著,當然也能捨離其他的執著。身念處的修行是方便捨離關於「身」的執著。這執著的根本是觀身為淨,所以身念處是強調不淨觀的道理。就如註釋書說「身」是所有可厭惡的東西出生的地方,充滿種種不淨。如實觀身意指如實觀身為四大與所造色 51,觀照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是不淨的。
身體的束縛包括身體的老、病、死與與心的雜染。人們會恐懼老、病、死是因為執著身體,怕失去所擁有的年輕、健康、生命等。所以,要如實觀察身體,了解它的無常、苦、無我、不淨,放下對身體的執著,解開所有的束縛。
註(47) 輸入「循身觀」於CBETA 電子大藏經共查到187 筆。玄奘譯《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皆譯為「循身觀」。「循」本義作「行順」解,乃順道而行之意;此處作依次隨順觀察之意。
註(48) 「我」(Atman):原意為呼吸,引申為生命、自己、自我、本質。泛指獨立永恆存在的主體,此主體存在於一切物之根源內,支配統一個體,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題之一。佛教主張無我說,明示緣起的存在,否定永恆(常)、獨一(一)、自主(主)、支配(宰)的「我」。身,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集合體,沒有常、一、主、宰的「我」存在。參閱《佛光》「我」,頁2937。
註(49) 密集(ghana):意為緊密的、結實的。身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集合體,凡夫被外表的整體概念所蒙蔽,故有密集的概念產生。若能以智慧觀察,看清楚身的真實情況,便可解開密集。
註(50) MSV, p.757 、The Way of Mindfulness, p.35 、《正念之道》,頁64。
註(51) 身由地、水、火、風四大種色與由大種所造色所組成,共二十八種色法。色法無法單獨存在,只能以色聚的組合型態存在,共有二十一類色聚。同一粒色聚裡的諸色,同住一處,同時生滅。同一粒色法的所造色,來自或依靠同一色聚中的四大,而四大是互相依靠。以智慧如實照見它們。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31 、帕奧禪師著;弟子合譯,《智慧之光》(馬來西亞:第三版2003),頁79。
(二)受念處 ── 觀受為苦
「於受,隨觀受而住」。為何佛陀要如此說?首先我們要專注在受,才能真正地了解它的自性是領納 ── 直接體驗目標,即身心對某種體驗所生起的感受,可分類為三種受或五種受。領納可經由六種途徑,亦即六受身 52。
然後我們要不執著在受,不執著在受最佳的方便是了解各種受為苦。為何所有的受是苦?佛陀說苦受如刺,它本身即是苦,它生時是苦,住時也是苦;樂受,生時、住時是樂,但滅時變成苦。所以有三種苦 ── 苦苦、樂苦、壞苦。壞苦屬於行苦,不苦不樂受,也屬於行苦,諸行皆是無常,所有的無常皆是苦 53。我們要了解,同一剎那中只能有一種感受生起,苦受時,不可能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樂受時,不可能有苦受、不苦不樂受等。它們都是不斷變化的過程,我們要思惟所有的受為苦,在此「苦」並非痛苦的意思,而是指無常。
同樣地,我們要以七種隨觀思惟各種受。對於受要厭惡、捨離,不讓心受到污染,因它是無常、苦、無我的。在此強調思惟受是苦,因為思惟苦是捨離受的執著最有效的方便,而並非說不思惟受為無常、無我。
修受念處也要具足熱誠、正知、正念、去除貪瞋等四個條件。如果是鈍根,要修身念處,再修受念處;如果是利根,可直接修受念處、法念處。
註(52) 六受身:是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
註(53) 「觀樂受為苦,觀苦受如刺,捨受之寧靜,觀之為無常,比丘如實知,寂然而行道」S.IV.207, PTS、MSV, p.761。
(三)心念處 ── 觀心無常
心是所有的法裡最無常的法,在《增壹阿含經》中提到,心的變化是最快的。依照南傳佛教的說法,心法的變化比色法的變化快十六倍 54。雖然心在所有的法裡最無常,變化過程也最快,卻是最容易迷惑眾生的。眾生往往認為心是「常」的, 所以執著為「我」, 認為心就是「我」,這是眾生最強烈的執著,也是最難去除的想顛倒。所以要練習捨離心的執著,如此才能入涅槃的境界。我們要不斷地練習思惟心的無常,去掉執著心為我的顛倒。
同樣地,修習心念處時,要以智慧安住於心而觀察心,觀察心中不斷生起的心的情況。心,是連續不斷生滅變化的過程,心的特相是識知目標(vijanana);其現起在修行者體驗裡是一連續不斷的過程;其近因是名色,因心無法不依靠心所與色法單獨生起。心純粹只是認知或識知目標的過程,其中並無一個屬於造作者的實體存在,就如鏡子一樣 55 。南傳阿毘達摩以五門 56(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與意門(意根)的心路過程 57 來說明,將心分別為八十九種心 58,有的是屬於唯作心 59 的轉向心 60 、確定心,是無記的、自動的心;有的是屬於異熟心 61 的領受心、檢查心、彼所緣心;有的是善、不善的速行心62。
所以,心是連續不斷生滅、改變的過程。唯作心、異熟心只有一剎那,善心、不善心不會連續超過七剎那。心連續不斷生滅變化,無法自主,沒有實體。如此思惟,就能漸漸捨離「常」、「我」、「眾生」、「男人」、「女人」的概念。
如何思惟心的無常?心有多種呈現方式,不會單獨生起,依照它的所緣而有不同的心,從眼識至意識,在心路過程中,有不同的名法,我們必須很清楚它們的不同分別,是屬於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是善心、不善心、無記心;然後分別它的增上緣,是來自眼根、身根等,如此觀察,便能分別不同的心,漸漸地了解它的變化性、緣起性。在心念處,特別強調觀心的無常。
註(54) 有的主張十六倍,也有主張十七倍。十六是印度吉祥的符號,說十七是加上過去的前一剎那,那不應該算,所以嚴格說應該是十六。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145。
註(55) 參考《清淨道論》,頁6。
註(56) 五門心路過程(pañcadvara-vIthi):當目標撞擊任何一個根門時,有分產生波動、被截斷,接「五門轉向心」生起,轉向該目標,之後生起五識,如「眼識」,能識知顏色。緊接而起的是「領受」眼識所識知顏色之心,隨後生起推度或「檢查」該目標之心,接著生起「確定」目標之心,然後有一系列(一般是七個)的心執行「快速地跑」(速行心)向目標,以識知它。若目標是「極大所緣」(明顯),在速行後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緣取前速行已識知的目標為自己的目標,彼所緣之後心再度沉入有分。若目標不明顯,彼所緣不會生起。註(56)~ (62)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四章。
註(57) 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當心路過程發生於五門時,事實上涉及兩門:根門與意門。意門心路有二:(一)隨五門之後生起;(二)純粹只發生於意門的心路。
註(58) 阿毗達摩藏將心分別為許多種類,即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心。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心識,實際上是一連串剎那生滅的心,極迅速地相續生滅,我們無法察覺它們是個別不同的心。阿毗達摩不單是把諸心分門別類,更重要是呈現它們為一緊密相互交織的整體。《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8。
註(59) 唯作心(kiriyacitta):這類心非業亦非果報。它雖涉及心識活動,但此活動並沒有造業,因此不能產生果報。
註(60) 轉向心(Avajjanacitta):當外在目標撞擊根門時,該心在相符五識生起之前生起,作用是轉向呈現於根門的目標。若在五門生起,名「五門轉向心」。在意門心路過程生起名為「意門轉向心」。
註(61) 異熟心(vipAkacitta):是過去業的異熟,是最後死心的無明相續。
註(62) 速行心(javanacitta):直譯為「迅速地跑」。一系列(一般是七個)的心執行快速的跑向目標以識知它的作用。從道德角度來說,這速行階段最為重要,因為善心或不善心即在此階段生起。
(四)法念處 —— 觀法無我
法念處是四念處的最後一個念處。它的範圍最廣,包括所有最微細的所緣,即所有的法。依照法的自相與共相來觀察。每一法都有其個別的自相,所有的法有共同的相,了解自相才能了解共相。
法念處強調無我,觀五蓋、五蘊、十二處、七覺支、四諦等是法念處的重要內容。五蘊是指身心世間;五蓋包括所有的不善法;七覺支是所有的善法。了解善法、不善法,了解五蘊、十二處與它們的無常,了解這一切法才能見到四聖諦。
什麼是「法」?有自相才是「法」,例如昏沈 63 是「法」,是一個重要的心所,它的自相不變,今天的昏沈、明天的昏沈、再過二十年的昏沈,都是一樣的相。因它的相不改變,所以它是真的「法」,是真正實際經驗的內容。若不具自相的就不是實際經驗的內容,若能了解什麼是實際的經驗,才能了解涅槃。
所有有自相的「法」都是無常生滅,這是「法」的共相。這無常的過程不易看到,若看不到自相,就無法看到無常的過程。例如桌子看起來似乎沒有改變,實際上它是連續不斷地在變化,但是從桌子表面看不到這過程。如果觀察桌子硬、粗、重等的自相,可以看到它是不斷破壞的過程。它是色法,是地、水、火、風,是不斷在破壞的聚合體,不是實在的桌子。如實知見後,才能進入「法」的境界。
如何了解所有的法?南傳以相(特相)、味(作用)、現起(生起)、足處(近因)分別諸法,方便了解諸法,這些是智慧的資糧。
如果你特別聰明可以直接修習法念處,佛陀有時應機講五蘊、四聖諦,聞法者也都能開悟成為阿羅漢。因為他們的功德具足,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如果你過去世有修行,有足夠的波羅蜜,也可以直接修法念處。
修習法念處的要件與身念處、受念處相同,要用熱誠、正知、正念、去除貪瞋等來修習。
註(63) 昏沉(thIna):是心的軟弱或沉重。特相是缺乏精進;作用是去除精進;現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無聊或懈怠。《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63。
十一、結語
以上先歸納總說四念處,為何在進入個別的念處之前要先歸納總說呢?因為要強調四念處是個不斷捨離煩惱的過程,如在修身念處時若能捨離煩惱,在修習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時也能捨離煩惱。若能在修習法念處時捨離煩惱,修習身念處時也能捨離煩惱。由於離開煩惱是個不斷的過程,所以,先依照四念處的次第整體概介,將一些觀念交待清楚後,再進入個別的念處修法會比較容易,這是四念處歸納總說的要旨。
若我們想以四念處作為解脫的法門,一定要運用法念處,以法念處才能將身、受、心結合在一起。身、受、心念處最後必須了解「名」、「色」的分別。在修行解脫的過程,有「名」、「色」的分別,四念處才能完整。所以,一定要有法念處,四個念處才能成為一個不斷的過程,一個捨離煩惱的過程。
四念處是一個整體,一個修行的過程,修習任何一念處時,它們會一起出現。修身念處時,受、心、法念處都會一起出現,只是強調以那一個方法入門而已。例如修身念處時,分別四大,修習四大以後,你的經驗會包括受、心、法。至法念處分別五蘊,也包括身、受、心。待四念處成熟,了解四聖諦,體證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