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夠運用任何方讓眾生覺醒,都稱為妙法輪,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 等等。
不論透過何種媒介,例如畫家,就透過繪畫讓眾生產生覺悟;若是音樂家,就藉由音樂;至於建築師,就把房子設計好,透過建築空間啟發衆生的靈性。只要能用來啓發眾生的空性和般若智慧的,就是善巧方便,並非只能靠講經說法;知道運用什麼善巧方便啟迪眾生,讓眾生獲益,那就是妙法輪。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請轉法輪」就是向師父請法。現在很多人把師父當辭典用,為了省得去查,乾脆用問的比較快:「師父,什麼叫請轉法輪?」師父幫你解釋名詞,然後你說聲謝謝就走了,這叫「請翻字典」,不是「請轉法輪」。既然你懂得「請轉」,就表示已經知道有「法」,所以請轉法輪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如果能為別人請法,那功德更大。
「哎!你不知道,我講了他都不聽,只好請師父出馬,比較有說服力。」這才真的是請轉法輪,那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因為它開啟了別人的智慧。所以請轉法輪的基本意義是為別人,自己當然也可以從中獲得利益。因為同一個問題,不同法師的說法可能會有不同的啟迪,對自己而言就有多方面學習的機會。
曾經有位台南的信眾問我:「有一位法師教我念觀世音菩薩。」
我說:「那很好啊!」
「不過另一位法師卻教我念地藏王菩薩。」他說。
我回答:「那也很好呀!」
接著他又問:「那我到底要念哪一個?」
「這不是我叫你要念哪一個,是你自己究竟要念哪一個。」我說。
「不是呀!這樣有兩個,我不會念啊!」他道。
「那你就抽籤嘛!抽到哪個就念哪個。」我教他。
「不是呀!你應該告訴我到底要念哪個?」他還是不懂。
我說:「那你念阿彌陀佛好了」
「啊?三個?那要我怎麼念?」他更糊塗了。
最後我說:「問題就在這裡,如果你念觀世音菩薩,那會對不起地藏王菩薩;你念地藏王菩薩,又會對不起觀世音菩薩。這樣好了,你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摩訶薩,也可以嘛!」
「這什麼意思?」他還是不懂。
「啊!兩個一起念,一個南無,兩個菩薩嘛!」
像這種哪叫作請轉法輪,這是找麻煩,不是你找我麻煩,而是你自找麻煩。不懂得學佛的要領,就算問十個法師也得不到答案,只會多出一堆煩惱。有的法師甚至告訴你不要念佛號,叫你持咒,或者乾脆打坐,那豈不是沒完沒了,自找麻煩嗎?我們不應該這樣問,應該問:「一般學佛要怎樣才能進入狀況?」問哪一位法師都沒有關係,這好比抽籤一樣,抽到觀世音菩薩,就抓著觀世音菩薩不放。
我們當然也不能責怪廣大群眾有這樣的通病,因為現今的教育就是如此。所以剛開始學佛,最好先接觸道場。不要問!人家拜就跟著拜,然後一直向前走。為什麼要這樣拜呢?仔細看嘛!看過以後最重要是向同修請益,然後便會有些薄薄的基礎,之後有機會再問師父:「大家都這樣拜,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如此透過觀察學習、前人指導,建立一些基礎之後再問師父,才能問得明確。
我們原本是一無所知的,同修先幫你解,就先有個軌跡,按這條路走上去,不要怕錯。過一段時間或許會發現:「嗯!還是 …… 比較好。」那時候便開始有了轉化,你會逐漸靠近自己要走的路,頂多兩次,第三次轉化應該就正確了。
不用急!時間差不多兩年就夠了,但如果「沒有心」的話,也很難說。所謂沒有心就是「無心插柳」,不論走到哪裡,人家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卻不知道為什麼。那時會發現:「哇!好多工作要做。」這樣柳不能成蔭,法門無法成形,因為你沒有自己的標的,所以說定位很重要。
談到請轉法輪,首先要提的當然是我們兩位大恩人—— 釋提桓因和大梵天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然而他想到眾生這麼難化,即使將這種境界告訴眾生,眾生也無法理解,怎麼辦?於是他停住了,動也不動。
此時由於佛已成道,天地之間呈現六象十八動的瑞象,在忉利天妙聖殿的釋提桓因離佛最近,他目睹了此一情景:「嘿!成佛了。」但仔細一看,哎!佛怎麼坐在菩提樹下一動也不動,然後才想到:「不對,佛要入滅了。」趕快搭電梯直上大梵天,催著大梵天王說:「老大哥,老大哥快一點!」
大梵天王慢條斯理地問道:「怎麼了?」
「你不知道嗎?佛成道了啦!」釋提桓因急道。
大梵天王說:「是啊,那又怎樣,我正在換衣服。」
釋提桓因更急了:「你還在換衣服!佛都要入滅了,你還換衣服!」
兩人三步併兩步,馬上跑下來請佛,說道:「佛陀啊!您久遠劫求一切智,不惜辛勞,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如此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的就是要教化眾生、饒益眾生啊,您千萬不可以就此入滅,請您趕快轉法輪罷!」佛陀心想:「我這個境界講給眾生聽,眾生也無法理解。」因此不動聲色。
釋提桓因於是拉著大梵天的衣服說:「嘿,快點,再講一遍。」兩人異口同聲地說道:「佛啊!你從久遠劫來,求一切智,不惜辛勞,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又請了一遍。佛陀心道:「講也沒用,反正大家都聽不懂。」還是沒有應聲。
大梵天王這時再跟釋提桓因使了個眼色:「嘿!快點,再請一遍。」如是三請。佛想,既然有人請轉法輪,就點頭默許而沒有入滅。兩位相當高興,一再感謝佛陀,然後各回天界本座。由於他們的請轉法輪,佛陀始廣宣佛法,將正法留在世間之後才入滅,今天大家才有機會以法會友。
佛教徒應該感念這位釋提桓因,西方人管他叫上帝,我們則稱為玉皇大帝。民間每年大年初九天公生、拜天公,拜的就是玉皇大帝釋提桓因。這一天通常都會齋天,平常各道場也都有齋天的大型法會,這是一種感恩,感謝兩位天帝為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請轉法輪。請轉法輪之後他們還是回到天宮去了,並沒有圍繞在菩提樹下,這是請轉法輪最典型的例子。
我這次來加拿大講經也一樣,水秀師姐請轉法輪。由於我從未來過多倫多,她特地回台灣請師父來,於是買了機票就來了。這也是一種請轉法輪,不一定是她基於自己的需要。請轉法輪的功德無量無邊,各位所獲得的法喜,她都有一份,你看這有多麼大!
「饒益眾生」其中之一是請轉法輪,另一個則是培養法師。培養法師也一樣,若有初發心的法師講經,各位都要擁護,不要說:「哎喲!他才剛開始講,乳臭未乾,講話不輪轉,聽不清楚,也不夠精彩。」那就失去一個投資的好機會。要了解,一位講經的法師,他必須歷經生澀的狀況才有可能愈講愈好。那他將來可能饒益多少人?有多少人即將獲得利益?要知道,那些法喜你都有一份。所以有法師發心講經,剛開始也許講得不好,那你更要來聽,即使講到你打瞌睡了,醒來也要趕快鼓掌。而且只要你來聽,他就得講,因為你們已經約定了時間。
當初我發心講經時就是這樣,講到第十一次剛好碰到颱風,我想公車都已經不開了,應該不用去,不過想到有位熱忱的譚老菩薩:「啊,要是他去的話,怎麼辦?」我想一想:「嘿!不行,風雨再大還是得去。」結果一上台:「嘿!你果然在這裡!」「是呀!你要講經我就得來。」他既然來了,我就必須講。
那一天就我們兩個,還是照樣禮佛三拜、唱開經偈,不能因為只有一個人而不講。尤其他的勤奮使我非常感動,於是更賣力地講,結果那天講得特別好。以前他都打瞌睡,那天只有他一個,所以睡不得,我講得逗到他笑,就發現,哎!講經也可以逗人笑!也知道怎麼講才能逗人笑,尤其是聽的人快睡著的時候,如果講得大家突然笑起來,很多人就跟著醒來了。所以今天大家聽經會笑,都要感恩他。
聽說有一次慧律法師在講經,講修行的理論講得很深,這位老菩薩就舉手說:「今天怎麼都沒講笑話?」因為當時講的是行法,行法有什麼好笑的,不外乎手該怎樣,腳該如何,用心又該怎麼樣,當然講不出笑話來了。
是呀!要培養一位能夠站出來饒益眾生的法師,那是請轉法輪的功勞,所以培養法師就是請轉法輪。如果大家都覺得小和尚講經嘛,不用太在意。這樣就永遠不會產生能講經的師父,因為那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訓練。也不要小看初發心的講經者,他通常會把資料整理得很好,講的時候也一直對照著資料,這時候我們不一定要看著他,只要注意聽就可以吸收到豐富而詳細的資料。
像我都不太整理資料,而是看著你們就直接講,偶而還會有顛倒或記錯的地方,因為我都不太查證,只是將記得的拿出來綜合運用,所以資料都不很詳細。譬如有四個的,卻常常只講了三個或兩個,其他忘了就跳過去不講。所以,希望各位能夠多聽初發心的法師講經,那功德非常的大,會結到很好的人緣。佛陀法身不滅就是透過弘法來的,這裡誠祥老法師講經時,大家也都要用心聽,不要只是靜靜的,要多鼓掌,這是請轉法輪的意義。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為塵數廣大佛刹。
這裡講的是境界。「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這是指境界展開的廣度。每一個境界裡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佛成佛,每一個佛又有一切菩薩海會圍繞。這在前面都解釋過了,意思就是許多、眾多的佛。
由於我們只是凡夫,所以看到的都是凡夫,看不到佛,然而佛看一切眾生卻都是佛。當你活在很痛苦的環境裡,其實是你内心很痛苦,而不是環境痛苦,對不對?古代那麼窮困,當時候的人還是得活下去,論理他們應該比我們更苦,可是他們或許並不覺得苦,而是我們覺得他們苦。苦,其實是自己內心造成的。
同樣地,我們覺得遇不到佛,那也是因為我們的分別心太重的關係!先前曾經談過,佛那麼廣泛地存在,但我告訴各位,你我之間所遇到的都是佛。佛就是覺悟,而覺悟需要有很多因緣來促成,這就是每一個覺悟都有一切菩薩海會圍繞的原因。所以,我們必須能夠在任何人、事、時、地、物當中,警覺到「那個就是佛」,而要培養出這種警覺,也需要許多因緣促成,這些因緣就是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佛,這是從體上來看。如果每個人、事、物都是覺悟,那就有許多的因緣圍繞。既然如此,對於這個覺性,「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勤請轉妙法輪。」重點在於身、口、意業種種方便。先前曾經談過,菩薩和聲聞、緣覺之間的差別在於注重「人性」與否,有人性就要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所以這個覺性就要運用種種方便的身、口、意業來呈現。
語業是表達的方式,意業是想法、觀念,那要如何運用種種方便將所覺知的部分讓眾生知道?如果是個畫家,就透過繪畫讓眾生產生覺悟;如果是音樂家,就藉由音樂讓眾生產生覺悟。這些都是種種方便,並非只能靠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只是其中之一(語業),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其他的方式呈現,例如做建築的就把房子設計好,透過建築空間啟發眾生的靈性。不論透過何種媒介,只要能用來啟發眾生的空性和般若智慧的,就是善巧方便。
因此身、口、意都可以,這才叫作「殷勤勤請轉妙法輪」。這個「妙」字在這裡就不做具象的解釋,「妙」、「普」、「大」都有很特別的意義。像「妙」這個字,只要是在人生旅途中,能夠利益眾生、啟發眾生的一切方法,都叫做「妙」。你能夠運用什麼方法讓眾生覺醒,都稱為妙法輪,包括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種種不同。
佛陀在教化眾生時示現了三種身,第一「自性輪身」,佛像叫自性輪身,佛像都很慈悲地將法性顯現出來。第二「正法輪身」,菩薩現瓔珞莊嚴,因為要饒益眾生時必須現比較活潑的相,不能像佛一樣如如不動。所以就佛來講,「但聞來學,不聞往教」,只有來佛這裡學的,而沒有佛主動去教人家的。但是當佛現菩薩相時,那是「眾生不請之友」,你不想要佛法沒關係,我送你。佛,是要你自己來求法的,可是菩薩就要「往教」,你不要沒關係,我送你,免費無條件將佛法送到家。
台灣的市場很不健全,有個衛星電視台專門播放師父講經的影帶。我們製作節目給它,應該是它付節目製作費給我們才對,結果反而變成我們拜託他播出,每集一個鐘頭要付好幾萬,這個市場結構已經不對了。這實在是因為很多人一直拜託,我們才這麼做的,要不然人家看不到節目。
我跟一位法師說:「你講經講得相當不錯,應該上電視。」他說:「門都沒有!」我問:「怎麼門都沒有?那大門開開的,怎麼沒有?」「聽聞佛法要拿錢來,哪有叫我拿錢拜託他看的。」這就是以佛的自性輪身自居。我們沒辦法這樣,只好以佛的正法輪身啊,你不要,就送到你家,把客廳當道場。還怕你嫌沒時間看,所以選中午十二點到一點的時段,讓你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這就是正法輪身和自性輪身的差異,二者都沒有錯。
第三,「教令輪身」,送到你家還不看,好,給我注意,晚上打你屁股;現憤怒金剛相,這就是教令輪身。有些人就是「鐵齒牌」沒辦法,不但「鐵齒牌」還兼「生鏽牌」,根本什麼都不信,事實擺在眼前也不相信。所以佛有時也會現教令輪身,而這種種方便就是妙法輪。教化眾生並沒有那麼容易,眾生非但不聽,還硬要顛倒因果,那要怎麼辦?不過教令輪身並非一般人能夠顯現的,我們都是瞋心在起作用,而佛所示現的教令輪身是沒有瞋心的。在密法裡可以很明顯看到佛現三身相:五方佛、五個菩薩、五個明王,那就是自性輪身、正法輪身、教令輪身。
由此可見,凡能令眾生獲得利益的示現,都是妙法輪,這從律典中就可以得到印證。既然證得阿羅漢就應該不會犯戒,那為什麼會犯戒?那叫示現。假如當年阿羅漢不示現犯戒,讓世尊制定戒律,現在恐怕就沒有法、沒有戒律了,我們也難以推動佛法了。現在很多新興教團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戒律,因為這個時代,只要講到戒律就讓人敬而遠之:「這個僧團還真囉唆,這麼不平等、沒有人性。」叫你吃素,你說這樣沒人性,問你為什麼?你說營養不良、偏食。真是這樣子的嗎?
你看,吃草的動物都比吃肉的動物大,哪裡營養不良?老虎吃肉沒有比牛大,豹子吃肉,也絕對沒有比象大。牛和大象都吃草,長得如此壯碩,哪裡營養不良?如果會,應該是方法錯了,而不是吃素造成的。所以問題在於我們到底要不要接受這種教育 —— 人生覺醒的教育,如此而已。如果願意,一切都方便;如果不願意,就算再好也沒用。所以明白運用何種善巧方便可以令眾生獲益,便是妙法輪了。
從這地方來看,請轉法輪不一定是請別人轉法輪,你自己都可以轉法輪,問題是不能覺醒的話,就不知道該怎麼轉。有些人會問我,《華嚴經》應該怎麼念?我說:「沒有怎麼念的問題,只有一個訣竅,《華嚴經》的關鍵在哪裡要先弄清楚,這點清楚以後,其他不用管,翻開就可以念、可以講。」
那天還有人問:「師父,你來加拿大講經一個月,在台灣準備了多久?」我哪有那麼好命,還有時間準備?問題不在於準備,而在於法的關鍵,能掌握關鍵,運用那關鍵就對了。要準備的資料平常就得準備,你問我準備多久?告訴你,五十年而已。從我們出生以來,哪一項不包涉在這當中呢?
我們都在生活,也都認真地生活,從這角度來看,你的「認真生活」本身就是一部《華嚴經》。佛法離不開我們的生活,離開了生活就沒有佛法。佛法是在生活中指導我們,讓我們如何活得更快樂、更幸福,乃至於讓我們活在止於至善、十全十美的境界之中,就是這樣子而已。
我也跟各位講過,禪修也不是在教特異功能,不是坐一坐,這裡「蹦!」跑出一隻角來,那變成了犀牛啊?不是這樣的,禪修是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幸福、更自在、更解脫。要了解佛法絕對是從生活中來,抓住這關鍵以後,我們所講的語言在表達什麼?思惟是在思考什麼?身、口、意三業它在呈現什麼?
身、口、意三業展現的就是體、相、用表達的標的,也就是透過身、口、意三業,來成就智證覺世間、器世間、眷屬世間。而要做到將此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只有三緣念: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透過這三者就得以完成,所以關鍵都在這三緣念。其他展開的部分,就看個人以往所學,如何帶進來運用。簡單吧!對不對?
“請轉法輪” 有一個公案可以提供給各位,那是我師父夢參老和上,他是一位很活潑、很調皮的人,從小就活潑,到現在依舊如此。所謂調皮活潑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叛逆。當然還有很多奇蹟軼事,在這邊就不提了。
當年青島湛山寺的倓虛大師,有感於北方的佛教寺院缺少戒律,希望夢參老和上請他師父慈舟大師北上講戒,將戒法推展開來。那時慈舟法師剛到南方,已經先答應圓瑛老法師前往上海,不知道願不願意放人。我師父就跟慈舟說:「這問題我來處理,你答應就是了。」於是他前往上海找圓瑛法師,由於圓瑛和倓虛是師兄弟,本來就很熟,所以雙方一談:「好!好!北方沒有戒法,就請老法師到北方去吧。」慈舟老和上於是北上,在青島湛山寺講了四年的戒法。
四年後慈舟大師前往北京,又沒人講戒法了。這時倓虛大師就跟我師父說:「那南方還有誰啊?」「弘一大師。」「好,那就去請弘一大師吧!」我師父的個性活潑調皮,而弘一是個性倔強的人。我師父一去,弘一馬上說:「不去就是不去!」結果在那邊搞了半年也拿他沒有辦法。倓虛大師因此打電報給我師父,說:「人請不到,不要連自己也丟了,趕快回來吧!」
於是,夢參師父跟弘一大師請假說:「老法師,你不到北方去,那我也要回去啦!」弘一說:「早該回去了,不回去在這裡幹嘛!」夢參師父又說:「我有個問 題還沒解決,能不能請教老和尚?」「三個也講。」他說:「一個就好。」「講!」 他說:「菩薩戒裡有這樣的規定,假如有人請轉法輪,不去的話怎麼辦?犯不犯戒?」弘一大師拍著桌子說:「你什麼意思!」結果,弘一的侍者買了三張票,三個人一起前往青島。
這就是以身、口、意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法輪的例子;講道理不行的話,乾脆請法好了。菩薩戒就是這樣,也如同剛才所講的正法輪身,要做眾生的不請之友。因為受了菩薩戒,人家有請當然要去,不去就犯戒了。但如果直接說:「我請你去,你不去就犯戒了。」這像是在要脅人,強人所難,說不過去。那我有個疑問就提出來問嘛,這是種種方便嘛,總可以吧!耗了半年,最後終於把他請出來。當然要成行也沒那麼簡單,只是我這樣講比較精彩。因為這裡還附帶一些條件,而這正是弘一大師持戒了不起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夠成就是有道理的。以上因緣大致如此。
下面的經文則是結論: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
這個常勸請的「常」是「經常」的常,不是斷斷續續那個常,是指心念裡頭經常要保持著。像《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等這種性宗的經典,另外包括寶集部、大集部的經典,只要有「常」這個字出現,就是指一個生命因素。換句話說,請轉法輪是你的生命因素,在你的生命裡,要能夠隨時呈現請轉法輪,這才稱作「常」。如果不是生命中的因素就不行,那個「常」會變得很突兀。
「常」本身指的是,在生命中遇到時,自然會出現的。請轉法輪應該是你的生命因素,一有因緣機會,就要請轉法輪。持戒也一樣,不是像持筆一直抓著,那我持五戒就抓五條戒,不是這樣的。不殺不是整天不殺,是遇到那個境界,譬如一隻老鼠和我對上了,那我要不要殺?這時候能把持,才是不殺。因此,如果常持不殺戒,即使看到蚊子蟑螂,而提起不殺的念頭,才是持不殺戒。遇到那境界時,自然 不會去犯的那個過錯,就是「常」。使五戒成為生命的因素稱為「常」持戒,「常」使它成為自己的生命因素。
「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佛當然是轉正法輪,我們可就不一定了。大部分人常講一些五四三、有的沒有的是是非非,一旦講到正法,腦筋卻像生鏽似的。所以盡量不要講是非,要安住在正法上面。什麼叫正法呢?生命的真相、人生的目的、價值與意義 …… 這些方向都屬於正法。佛所開導的,都是在提升我們生命因素的部分,所以叫正法輪;有這樣的生命因素,當然就無有窮盡了。
很多小孩會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那他就是在請轉法輪,不過我們總是:「囉唆!不要問啦,要睡覺了,不要講話。」好了,結果你打死了一棵菩提苗。如果這孩子告訴你:「媽媽,我會孝順。」「好乖。」「我將來賺錢會給你用。」「好乖。」這就是開始在汙染他。當他開始一直問你為什麼,這是生命的本然,不要認為他只是慣性的在問。因為小孩剛學一個為什麼時,這句話他如果用上來,其實就是跟他以往的生命聯結起來了。
你會發現小孩子通常在六歲以前,會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但六歲以後就比較不會問了,因為六歲以後開始有得失心和利害心,很容易被汙染。所以六歲之前如果好好呵護他那顆赤子之心的話,以後他要走入清淨法身就很快。可是他跟上輩子的生命聯結,通常在六歲以前,就已經被我們砍斷了,因此當他生命能量轉過來時,便很容易遭受汙染。
如果將生命能量通通用在汙染的方面,那識性的成長會很快,你會誤以為孺子可教也,這個孩子不錯,既聰明又厲害,但正因如此,所以他好汙染,不好汙染的就是不聰明、不厲害了。對於此,我們應該要多多留意。下面三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這先前已經談過了,略過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