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寶塔要倒,怎麼辦
十一、寶塔要倒,怎麼辦

十一、寶塔要倒,怎麼辦

Bg k64

Bg k53

南宋有位禪師,有一天告訴大弟子:「昨天我夢到寶塔倒了。」大弟子當師父只是作夢,

說道:「不要緊啦!倒了再蓋就是」過了七天;通常七天指的是一個時間、一個因緣;師父又說:「寶塔倒了,大概不能修了。」其他弟子道:「那就換地方修罷!」這不等於要師父到別處去嗎?師父就說:「好,我明天就走。」反正大家都認為沒事嘛,那正好走,第二天他就坐化了。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請佛住世這是第六大願。在前面請轉法輪的部分,曾經提過釋提桓因跟大梵天王的公案,但像這樣的公案在人間卻是看不到。天人跟佛之間的關係,不是五趣雜居地的我們所能了解的。許多人在修學過程中起了各種幻境,以為他能通天,其實那不是通天,而是通鬼,跟鬼道相應。一般來講,跟天神相應都在凌晨三點到下午一點之間,這是天神活動的時間。如果下午三點以後到深夜凌晨之間的感應,百分之百跟你保證,那是鬼通。


  不過他不會跟你說是鬼,因為這麼說的話,你會嚇得半死。他會自稱齊天大聖,也不說是豬八戒,而稱「天蓬元帥」。如果說是「沙悟僧」,你又會嫌笨,所以又稱「天雷元帥」,其實這些都沒有意義。所以如果有任何相應或感通的話,最好放下,既不要有歡喜心,也不必有罪惡感,隨它去就好。就像作夢,夢到中了五百萬彩券,但只是空歡喜,你不要到處宣傳,否則會被認為是神經病。因為夢境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只要視之為一種情況就好了。


  很多人有種種感應的經驗,便自以為是一種成就,那絕對是錯誤的。尤其是修靈通的,什麼靈仙妙佛的,即使有求必應,也都不必相信。台灣學這些的至少有八萬人,八萬人當中能相應的至少四、五萬人。有一次他們的總頭頭跟我說:「把這群人介紹給你好不好?」我想一想,這樣一群人怎麼處理啊?在他們的經驗裡,絕對不會承認這些感應是假的,那豈不是麻煩。我們現在修學,不論學念佛、修密、禪修等等法門,都要將這些拋開,這些都不是佛所宣說的出世間法,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這裡。


  天王請佛具有兩層意義,一是「請佛住世」,另一個是「請轉法輪」。先前談到兩位天王請轉法輪的故事,那是以色身的觀點來講,但我們難以看到,所以也難以體會。釋提桓因和大梵天王能有這樣的機緣,在法身上與佛相應,當然就要請轉法輪了;而佛即將入滅,同樣也必須請佛住世,這兩件事通常同時存在。


  經文中提到,如來、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將入涅槃時,都應該勸請莫入涅槃,請他住世,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但是我們通常做不到,各位不要自以為知道了,真的,你不知道啊!就像佛教史上的許多大德,當境界來了將要入滅,即使告訴大眾,他們仍然不曉得要請佛住世。


  舉一個阿難的例子。佛陀將入滅之前跟阿難提了三次,他說,這個因緣已盡,我要入滅了。當然,他沒講得這麼白啦,大概就像許多精進的老菩薩,往生前通常會說:「我要回去了。」兒子們說:「這就是你家呀,你要回哪裡去啊?」傻媳婦就說:「媽媽大概想回娘家吧。」不是回娘家,是回阿彌陀佛的老家!她甚至告訴你哪一天會回去。唉!你就是不懂啊!


  如果明天走,她今天會告訴大家:「我明天早上十點要走。」這孝順的兒子就趕快洗車打蠟,洗得乾乾淨淨,反正媽媽平常不太愛講話,既然要回娘家就載她去。兒子把車子洗好了,就喊:「媽,十點了。」結果發現她怎麼穿著海青坐在佛前,還沒換衣服?其實她衣服已經換好了,就是穿海青、披幔衣。她坐在佛前念佛,準備入滅往生了,這笨兒子還以為她要搭車回娘家。像這樣的機緣往往被人忽視,這種預知時日念佛往生的人,通常很瀟灑、很自在,也沒人會想到要請他住世,這是天下第一冤枉的。請佛住世這法門很好修,但卻沒有人會修。


  當年佛陀也像這樣跟阿難提了,可是阿難只是:「噢!噢!」不曉得要留他下來。過幾天世尊再說,他還是噢!噢!就過去了。那因緣顯然是盡了!過了幾個月佛陀又講,阿難還是莫名其妙。最後因緣到的時候,佛陀就吃下那導火線 —— 有毒的香菇粥,便這般往生了!


  我們不知道,但佛陀曉得這種情況,那你們要不要我留下來啊?阿難就憨憨的。佛教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南宋有位教化大眾很有成就的禪師,有一天他告訴大弟子:「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喔!夢到寶塔倒了。」大弟子道:「喔!不要緊啦!倒了,再砌起來就是了。」他當師父只是在作夢,然後又過了七天;通常七天指的是一個時間、一個因緣。師父又說:「啊!寶塔倒了,大概不能修了。」其他的弟子則說:「我們換地方修好了。」這不等於要師父到別處去嗎?師父就說:「好,我明天就走。」反正沒事嘛,沒事正好走啊,對不對?結果第二天他就入滅了。


  我們跟隨大德,要懂得他的語言模式、思惟模式。有些人雖然很精進,但師父在說什麼卻都有聽沒有懂。跟著師父到底在學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啊!大部分有成就的大德,都是很隨緣的,當緣法已盡即將入滅時,弟子們卻都不知道。師父總不能告訴你說:「當我說寶塔要倒的時候,就是要入滅了。」那你們就會修請佛住世法,對不對?師父怎麼可能直說嘛!哪個師父面子這麼大?既然平常教都聽不懂了,現在直說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乾脆瀟灑走人。


  真正請佛住世有個例子,那就是懺雲法師,台灣一位戒行、德行很高的老法師。約在三十多年前,廣欽老和尚八十幾歲即將入滅,但他勸說:「不行啊!現在天下那麼亂!老和尚你要住世喔!」老和尚已經病得又吐又拉,寮房簡直髒亂不堪了。懺雲老法師於是發起拜藥師懺,做一個禮拜的藥師法會,請求廣老住世不要走。他一發心,馬上便籌備好了,不像我們現在一籌備就花上好幾個月,若是這樣,老和尚早就走了。


  發心後的隔天,爐香讚才剛唱完,老和尚說:「好啦!不走就不走啦!」然後起來到院子裡踱方步。昨天還又拉又吐,差一點連急救都無效,第二天居然自己起來了,而且一待又是十二年。這真的是請佛住世啊!我們要能夠學習懺雲老法師,台灣公認尊稱的懺公啊!


  換了我們,碰到這種情況,通常看看師父沒事,就說:「師父沒事,那就安心地走吧!」懺雲老法師是北方人,講的是國語,廣欽老和尚是南方福建人,兩人對話常常雞同鴨講,還得透過翻譯,但卻相處得很好,可見兩個人的戒行、德行都相當了不起。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懺雲老法師的成就。這是前賢為我們示現,說明真正修行人的心,就是在道上。


  心在道上就要注意三個啊,一個佛,一個法,一個僧。那個僧寶現前的種種狀況,我們要懂得啊!我們現在則是多少信一點,加減拜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僧寶怎麼樣?你說那是出家人的事不要管,出家人則說那是老人家的事,年輕人不要管,而老人家算一算,只剩下他一個人,怎麼辦?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則會喪失很多很多的好機會。


  我們看到眾生對三寶的恭敬心不夠,這跟社會制度很有關係,屬於共業。通常我們應該要敬老尊賢,但社會上常有人:「這老的怎麼不趕快走,走了我就可以占缺。」世間的組織制度是固定的,以致大家會有這樣的期待,卻沒想過老者是最有經驗的,離開以後反而是單位的損失。讓最寶貴的經驗閒置似乎顯得浪費,若能請他擔任參謀或顧問,不是很好嗎?何況在修行中,老者根本不會占缺,他們只是修行而已,所以我們應該要比世間人更懂得敬老尊賢。


  我們常說三緣念: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所謂緣念善知識,就是請佛住世。來道場不要只是拜一拜就走人,看一看、問一下師父在哪裡,多看一次福報增加一寸,所以見到師父便趕快頂禮。西方人對於頂禮常常彎不下腰,但對中國人來說,這應該不難。在適當的時間、地點,見到師父就頂禮,但是不要連師父吃飯時也頂禮,那時他嘴裡在吃東西,又要叫你免禮,有些麻煩。所謂適當的地方,像方丈室、圖書室或某些適當的場所,這些都可以增加我們的福德。


  師父身體如果有什麼不適不佳,要懂得請佛住世,讓師父知道自己還未長大,等弟子開悟再走。不要等師父走了才哀聲嘆氣:「唉!實在有夠笨,早知道就如何如何 …… 」那時後悔莫及了。所以和師父、道場要同一體性,將同質性建立起來,時時抱持著三緣念。若有法門、善知識的修學指導,那見到師父就不會出現無話可說的狀況,你會有許多問題,這陣子的精進有什麼情況,請問師父要注意什麼、怎麽調整、怎麼超越等等,這是基本的認知。


  「請佛住世」在文字上有兩層意義,一是請人,像經文所提到的如來、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這是就人而言。第二層是請法住世,法透過這個人表達出來,我們有沒有感受到那份喜悅呢?如果有的話,應該將心得記錄下來,讓廣大的群眾也能受到影響而慕道、求道,這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報,也會得到很好的因緣,尤其會有好人緣。


  生命品質不好的人,常常會碰到許多惡友,這惡友會傷害欺騙我們,那就是沒有好的人緣。要怎麼建立好人緣呢?從法上來跟大眾結緣,譬如聽法或修學過程有什麼心得,就將那種喜悅與大家分享,讓大眾受到影響而慕道、求道,這就是請轉法輪。或者整理善知識所講的法、理論、法語或講記都可以,讓它廣泛流通,饒益眾生,這也是請佛住世。所以從請佛住世的立場來看,分請人住世、請法住世,將好的法轉化成文字流通,這就是請法住世。


  大約十年前有個因緣,有人請法講《華嚴經》,我跟幾位同修說:「那就講!」。《八十華嚴》要是講完的話,台灣的福報哪會不夠?我說,盡其所能一直講下去就對了。一開始,我把它分成幾個部分,譬如「五十三參」、〈入法界品〉在台中、高雄講,而台北則從頭,從〈世主妙嚴品〉講。


  那時一位同修說:「喔!這個難得,台灣還沒有人這麼講的,師父,這估計要講多久?」我說:「估計要講到死。」「喔!那也沒辦法維持很久。」於是他發心錄影,現在大家所聽到的這些錄音帶,就是當時同步錄下來的。他先用V8錄,錄回去看不清楚,然後改進再改進,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由V8一直提升,三年後只是提升到還可以看的程度,而如今我們已經可以用最先進的數位相機或攝影機了。這就是請法住世,不然講經講完以後什麼也沒留下來。


  今天各位能夠親自來現場聽而不用透過電視,那是相當難得的。但有許多人沒辦法來,那錄影帶、錄音帶就有其方便性,這也是請佛住世的一部分。但這不是三言兩語,一些應酬話就能交代,裡面包含著相當的付出。住世就是留在世間,請「覺悟的方法」留在世間,稱作「請佛住世」;請覺悟者或有經驗的人留在世間利益眾生也是。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指的是背景,先將境界列出來,是請佛、請法住世的所有境界。而這麼廣大的境界,不單是指如來而已,更擴大為如來、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所以請佛住世是主要目標,但就廣義而言,如來以下所有富有經驗、有成就者,我們都要請其住世。


  我們都是因地凡夫,看不出這些大德的成就到哪裡,所以也無需去探究,不要看這師父:「啊!他沒什麼成就。」那就造業了。我們凡夫肉眼沒辦法看,但要明白,他既然能夠指導修行,就表示他的經驗值得學習。因此,首先要學的是過程中的經驗,既然來修學,就要有絕對的恭敬心。


  第二個,要了解所謂有經驗,並非只是禪修、密法、念佛或者誦經等等。這些當然很重要,但佛法的範圍恐怕不僅止於此,這只是正法行的範圍,而我們整個人生的範圍太多、太廣了。我在多倫多的這段期間,有些同修告訴我們說:「師父,在多倫多開車要注意什麼什麼……」他經歷過了,這就是他的經驗之談,否則我們大概會把台灣那套搬出來,以為交通規則、號誌都一樣,事實上卻不是。文化深一層的部分不同,就必須讓當地有經驗的人來告訴你,那就是善知識啊!


  一些事業有成就,從社會各角落、各階層退休下來的人,都是有經驗的前輩,也都是善知識,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但一般人卻看不到這點:「他是凡夫嘛!」唉!沒有錯,這些凡夫都是有學。而且我們知道如果進入初果,不管是初果向或初果位,只要在天上人間來往七次,就可以證得阿羅漢。


  隨著過去的因緣與福德,這些人在我們生活中會有不同的示現。有些人位處偏遠,可能是與世無爭的農夫;有些人可能在複雜的商場政壇,成為工商界領袖、政治領袖或某號人物。這都不要緊,只要他們能夠免除苦的逼迫,現什麼相都不要緊。你得想想看,他是不是有學呢?對於這些有成就的人,不管是這輩子成就,還是前輩子成就,都要跟他學,這就是一切諸善知識,當然這些善知識還包括如來。


  接著,「將欲示現般涅槃者」,這個重點在於「你要看得到」。如果看不到,會跟剛才舉的例子一樣,也許可能就發生在你家;不要小看家裡的老菩薩,說不定他就是喔!當然,修行不利的人會想在因緣結束時留下來,但如果留不下來,那是因為自己沒辦法掌握,修行到家的人就能夠掌握,這是從色身的角度來看。


  如果只是把法留下來,那跟色身就沒有關係了!所以請佛住世,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就怕在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可能會將它局限在某個角落,變成純宗教儀式的狀況。修學佛法絕對不是這樣,這一點要先弄清楚。


  那麼「將欲示現般涅槃」這種現象發生時,如果看到了,就可以勸請莫入涅槃。將入涅槃是一種現象,而這種現象有許多示現,只要境界中看得到有此現象,就應該要勸請。這好比一塊草皮,一塊無量無邊的草皮,裡面有許多花。無量無邊的草皮就是境界,這境界上面有花,花就是現象,你看得到花,才能夠摘花供佛。所以要能辨明「境界」,要能夠看清楚「現象」,那才能夠「我悉勸請莫入涅槃」。


  至於用什麼方法勸請,傳統的形態是跪在師父面前,但是搞不好師父還會說:「有夠煩呢!」都要死了,還講什麼?對不對?不是這樣請的!弟子信眾很恭敬,那是相上的表達,但實際上並不一定非要如此。在佛傳或公案裡有許多方法,你可以跟師父出個難題:「師父!我們來辦個什麼好不好?」師父說:「好!」這樣不就把他留下來了。


  師父說:「寶塔已經要倒了。」「不要緊,我們打佛七。」「喔!佛七在什麼時候啊?」喔!這不是七天,打十個七、一百個七,而是要一直永續接下去,像接龍一樣,然後跟師父說:「打到阿羅漢出現才結束。」那他就不會入滅了。


  不要只打了七天就完畢,否則寶塔在第八天倒了怎麼辦?就這樣一直打下去,像接龍一樣,一個接一個,打到阿羅漢出現為止,那會驚天動地啊!這時候不信也得信,既然又有新的善知識出現,新塔已經修好了,那麼寶塔要倒就讓它倒吧!這不是喜新厭舊喔,而是真的請佛住世。現在幾乎很少人看到這一點,我們要道場做什麼?就是要讓法能夠接續下去,道場在這世間就是為了讓法能傳承,一直到阿羅漢出現啊!


  我們在多倫多這個西方世界,希望各位能夠發起請佛住世的心,請這些白皮膚、藍眼睛、金頭髮,跟我們不太一樣的洋人聽經、參禪。我說的是參禪,不是靜坐,而是大乘佛法的禪法,這兩者大家要分辨清楚。北傳的禪法和南傳的禪法不同,和社會上一般的打坐、靜坐也不同。另外,北傳佛教跟西藏佛教有什麼不同?兩者當然也不一樣,這不是廣告,而是實際上如此。


  本師釋迦牟尼佛絕對沒有錯,但是在菩薩、人間佛教的這個部分,只有北傳佛教才表達得出來。西藏的佛教好像是天上的佛教,講的是那些神奇怪誕的天上菩薩;北傳佛教講的是人間菩薩,南傳講的則是阿蘭若的阿羅漢道,都不一樣,然而其間的差異我們要能夠分辨。我們強調的是純正、百分之百的北傳佛教,聽了以後要能夠表達清楚,人家才知道北傳佛教的特色在哪裡。


  相信各位對這個可以有很深的理解和表達,否則佛教滿街都是,如果不會表達,那只會將佛教說得跟世間法差不多 —— 做人要做好人、開車要禮讓、遵守法律、不要逃漏稅,如果這樣的話,就和世間法沒什麼不同。北傳佛教在這當中還有什麼?那部分要講出來,同時也要勇敢地面對西方朋友。


  昨天禪坐時,一位西方朋友也跑進來坐,不曉得大家跟他說了什麼?有人自動上門,應該要發大心鼓勵他,不要讓他覺得什麼都聽不懂,馬上就起了退心。問他這個法和其他所知道的有什麼不同?如果無法解釋,也得找師父問清楚,好讓他有很強烈、很深刻的印象,那他就會在他的朋友圈當中為我們弘法了,這部分要懂得用心。


  前面談境界、談「勸請莫入涅槃」,時間是「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但經文中卻沒有提到「能」,亦即如何請佛住世。經文中交代了「所」—— 境界、請佛住世,只說這樣請佛住世,必須經過佛刹極微塵數劫,但是「如何」請佛住世,卻沒有提,所以我們判斷經文在這裡可能漏了一段。古代的經文都是靠背誦流傳下來的,師父背給徒弟,徒弟又背給徒弟,有時候背一背可能會漏掉一段。


  世尊在世時講過一個很有名的偈子:「若人生百歲,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聞生滅法。」這很清楚,但是因為印度諧音的關係,世尊入滅後,阿難九十幾歲時,聽到一位小沙彌在背誦:「若人生百年,不見白鷺鷥,不如生一天,得見白鷺鷥。」阿難說,不對!不對!是:「若人生百歲,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聞生滅法。」


  這種偈子我們很熟嘛!譬如孔子嘗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小沙彌回去以後就照阿難這樣念,師父問他:「誰教你的?」小沙彌回答:「阿難。」師父又道:「阿難那老朽啊!頭昏眼花記錯了,白鷺鷥才對,不是生滅法。」第二天小沙彌又白鷺鷥東白鷺鷥西的背一遍,阿難說:「又錯了,怎麼沒改過來?」「師父說你太老了頭昏眼花,一定記錯了,要這樣背才對。」阿難一聽,心想完了,才隔一代就已經變成這樣。


  所以說,背錯、背漏的情況一定有,而且經典在背誦流傳或傳抄的過程中,也會有後人無意間添加進來的情況。像《華嚴經》那麼長,尤其最後一卷可能漏掉很多,所以讀經時想要真正通達經典的意涵,一定得先弄清楚它的語言和思惟模式。我們絕對尊重經典殊勝的地位與價值,指出其闕漏之處,並不表示我們對這部經典的崇高地位有所動搖或質疑,但是如果沒有警覺性而含混念過去,然後說:「啊!萬王之王啊!經典之王啊!王中之王啊!」這無異是拍馬屁,那光是把經典請回去,有什麼用?這段雖然漏了,但不要緊,因為我們知道它的思惟模式。


  「」要怎麼做呢?如果將前面修法的部分帶進來,那這段經文就完整了,闕漏的部分也補上了。經文既然已經說明境界是那麼廣、有那麼多的善知識,那麼請佛也就無所不請;「所」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佛,「能」是無量無邊的我,我跟佛之間的關係是「請你住世」。也就是有無量無邊的我,每一個我都請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個佛都有無量無邊的我,如此交融進去。這個修法主要是「交融」,以「請佛住世」交融進去就可以了。


  請佛住世這個「能」並沒有說出來,那麼就將這個「能」當公案來參。前面已經談過幾個大願,所以現在應該知道要如何運用。用請轉法輪的方法、用懺悔業障、廣修供養、稱讚如來或禮敬諸佛等等方法都可以。我們看到的境界有多廣,所發的心就要有多大,這是一個基本條件,基本條件就是思惟模式。


  另外,「請佛住世」要有無量無邊的心量,不要說請你住在這間就好,不要住到那一間去,不是這樣的。應該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才是「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利樂無量無邊的眾生。如果能運用這個方法,那麼境界的「能」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所以修行的法門一定得先弄好,這是非常高層次的密法修行,我們也因此可以了解,每個法都一樣,都是在「能」、「所」之間的關係裡。有機會的話可以帶領各位修這樣的法門,在多倫多應該非常好修。聽說這裡有半年下雪,一個法如果修半年的話,一個冬天就可以讓你金光強強滾,瑞氣千條了!


  如果懂得經文的思惟模式、語言表達方式,那麼行為模式便差不多出來了,師父指導的就是行為模式這部分。修行就是將行為模式和思惟模式結合,然後用聖言量的語言模式來印證。所以一個密法法本的誕生很簡單、不難,只是不知道的時候會摸不著邊,不曉得「法」在那裡。最後: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個部分完全一樣,這叫流水文,前面也都說明過了,不再贅述。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