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洪鑄 譯
一、悔恨十因
行者尋求,解脫大道,正徧佛智,應先觀察,悔恨十因。既已賦得,福力所感,自在無礙,難得人身;
如任蹉跎,空過一生,報盡之時,悔恨何及?
旣已賦得,福力所感,清淨自在,報得人身;生前所爲,未合梵行,報盡之時,終必悔恨。末法人壽,
修短無定,終朝追逐,塵世利名,報盡之時,悔恨已遲。
心本無生,性同法身,人世幻海,勿爲所吞,如被吸引,必成悔恨。神聖上師,導行正道,未能證覺,
先與分離,一旦報盡,悔恨莫及。信願猶筏,渡登彼岸,恣行欲樂,正信必失,舟筏如毁,悔恨何及?
勝妙佛法,傳自聖德,毅然鬻賣,視若貨物,正途阻塞,悔恨奚益?塵世衆生,咸我父母,厭惡離棄,
若不相識,正道必阻,悔恨不及。青春之時,正好修持,身語意善,世俗漠視,時機消失,悔恨莫及。
二、十事必須
度己之能,欲有所爲,循道精進,實爲必須。切實奉行,法師訓示,篤信精勤,實在必須。
學入愼勿,誤投上師,本身功過,尤須自知。欲求心與,上師相應,須具勝慧,信無動搖。
欲求滌治,身語意業,遇事必須,內心警惕。周詳審察,至極謙和,必具宏願,期求成就。
決定無疑,勇猛堅固,如願脫離,輪廻束縛,急須遣除,貪愛宿習。如求人世,出世功德,
生具正信,兼有正行,以此廻向,普利衆生。急須勤修,精進不懈,於念於行,慈愛悲憫,
心應永繫,利樂有情。聞道勝解,智慧生起,應悟萬象,一法所印,勿再妄誕,色法爲眞。
三、十事應爲
如値法師,賦有聖力,徧具智慧,應求依止。閉關隱修,地宜喩適,清寂幽靜,感應自易。
當擇友侶,信仰修習,一如己身,堪以托心。饕餮惡業,應知戒免,時食適體,便應知足。
各宗大德,說法微妙,悉應研習,心毋偏倚。醫方觀星,占算兆相,利濟人生,修習何害?
節制飲食,持戒精嚴,調伏身體,行之勿疑。虔誠修持,覺性增長。
授徒應擇,信堅心順,渴求智慧,似有宿根。
行坐食臥,各具威儀,心應作意,保持勿失。
四、十事避離
上師心向,世俗名利,避勿依止。友伴法侶,阻害參悟,避勿相與。
禪房雜居,擾及心性,避離爲宜。飲食資生,取之有道,勿行詐盜。
事如擾心,又阻覺性,棄而勿爲。舉止輕忽,啓人卑視,急早遮止。
無益行動,避免爲宜。隱己之過,揚人之惡,避而勿爲。
飲食衣服,不合於體,應知捨棄。愛因貪起,急因遮止。
五、十事勿避
念念造像,無非眞心,流露之相,不應避之。
心行起滅,顯係實相,跳盪表徵,不應避之。
情欲泯智,人復藉之,回憶聖智,脫離情欲,是以情欲,不應避之。
(飽經人生,方知情欲,幻妄非眞。)
以財佈施,如溉福田,智慧增上,不應避之。
疾病貧困,猶如上師,啓廸信心,不應避之。
人遇仇敵,或值災禍,心易向道,不應避之。
凡有所獲,不求而至,必爲天賜,不應避之。
事之審辨,貴用理智,譬諸益友,不應避之。
身心善業,盡力所能,虔誠修持,不必避之。
自惟力微,于人少助,助人之心,仍不應避。
六、十事應知
應知一切,目睹色塵,如幻不實。心離眞心,無有自性,應知無常。
心有所思,應知生自,等無間緣。身語色法,亦屬四大,應知非常。
應知苦惱,宿業所感,其何能免?愁苦之餘,心必向道,應知愁苦,無異上師。
塵世利名,應知無常,貪著不捨,必阻覺性。
人有災禍,向道心生,應知災禍,亦爲上師。
應知塵世,無有一物,有其自心。
應知世間,一切色塵,待緣而生。
七、十事應習
學佛貴在,如實了知,實踐佛道;勿學羣生,侈談佛法,毫不修習。
離鄉遠居,應依正智;如實修習,出離貪著。
(戒戀故鄉也——按密法:人於命盡之時,如仍貪戀塵世,卽難超脫投生佛土。)
旣擇上師,速棄我慢,信奉教法,修習勿疑。
聞法禪參,心靈啓明,速證實相,勿謂已悟,心靈妙明;萬勿怠忽,益加修習,念持勿失。
洞澈性地,靜住正念,塵世榮華,棄之何惜?如實悟澈,決棄人寰。
身語意三,勿任放縱,應持三願,甘守貧困,保持潔行,信心不退。
心旣決定,成就大事,應捨自利,普惠羣生。
既已進修,眞言密乘,應修三重,大曼陀羅,身語意三,勿令染污。
(三重大曼陀羅,爲供養本續中所修身、語、意業主尊。亦卽印度靈熱瑜伽法所謂流布身、語、意之靈力——之論壇。)
少年之時,亟早皈依,淹通法理,淨行上師,勤學教法,如實修習。
世俗凡夫,不能宣談,性空妙諦,勿與往還。
八、十事精勤
初入沙門,應于敎法,聽聞勿怠,精勤靜慮。
心有所悟,應卽靜參,安住其境,精勤勿懈。
所居幽寂,精勤禪坐,以俟心念,密法調伏。
心念起落,不能控制,力事調伏,精勤勿懈。
禪坐之際,偶覺沉悼,應卽作意,努力勿懈。
精勤禪定,以證三昧,冥寂平衡,如如之境。
既證如是,三昧耶地,精勤執持,任意出入。
危難瀕臨,精勤忍辱,身語意三,毫不爲動。
貪著愛戀,意志復弱,精勤力除,勿使流露。
仁愛悲憫,力薄難起,努力心向,圓覺大道。
九、十事奮發
反躬自省:幸已賦得,自在無礙,難得人身,何不奮發,依止三寶?
反躬思惟,死生無常,應知奮發,終身篤信。
自惟所爲,必自食果,悔莫能贖,應知奮發,力避不正,勿染邪惡。
思惟輪廻,流轉之苦,應知奮發,求謀解脫。
思惟衆生,備嘗痛苦,應知奮發,證覺滅苦。
思惟凡心,顛倒幻妄,應知奮發,聞思五道。
思惟妄覺,根除不易,應知奮發,靜參不息。
思惟末法,人欲橫流,應知奮發,立求對治。
思惟末法,災苦無量,應知奮發,精勤求道。
思惟人生,蹉跎無益,應知奮發,勤習正法。
十、十事違失
信心薄弱,智力堅強,徒托空言,寧非違失?
信心堅強,智力薄弱,失之知淺,自是其是。
心雖奮發,未經開示,悟入迷途,其何能免?
聞思未充,修習禪坐,迷墮幻境,終成違失。
未能徹底,了悟正法,未得謂得,自慢之失。
心不利他,大悲不生,超脫自度,違失莫大。
若不了悟,心非色法,逐流迷海,終悔違失。
若不捨棄,名利奢望,爲所支配,自陷違失。
凡俗輕信,羣集讚揚,沾沾自喜,反成違失。
時序嘉會,異術炫俗,誇矜法力,違失何疑。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十一、相似十悟
願望之切,誤爲信心。愛戀之心,誤爲慈憫。
心流止息,誤爲禪寂。偶觸色塵,誤爲十相。
瞥見實相,誤爲圓證。侈談信佛,略不修習,凡俗不察,誤爲篤信。
瑜伽行者,雖脫俗習,未能掃除,六欲七情,世俗不察,誤尊爲師。
利己之行,誤爲普濟。好使詐偽,誤爲機智。眩世欺俗,誤爲賢哲。
十二、十事無誤
佛門比丘,摒絕一切,棄家投荒,寧能謂誤。
敬事法師,不爲違誤。聞思修道,不爲違誤。
老高行謙,不得謂誤。識遠願堅,非爲違誤。
智卓不誇,不成爲誤。博學勤思,自無違誤。
法理深湛,智通幽玄,遠離我慢,終無違誤。
一生隱修,寧爲違誤。憑藉智巧,施惠于人,不尙自利,寧能謂誤。
十三、十三悲果
賦得人身,不重聖道,寶山空回,失策堪悲。
身入佛門,猶戀紅塵,飛蛾撲火,失策堪悲。
身依賢德,無學如故,渴死湖濱,失策堪悲。
淹通戒律,障重未除,病不服藥,失策堪悲。
空言佛法,不自修持,如鳥善禱,失策堪悲。
贜物佈施,如火燃水,水不能熟,失策堪悲。
殺生獻神,如以己肉,奉養親母,失策堪悲。
忍辱爲己,不顧人益,猶貓嚙鼠,失策堪悲。
廣種福田,僅爲利名,捨寶取石,失策堪悲。
多聞不思,譬之醫師,自患痼疾,失策堪悲。
精諳戒律,不知禪參,寶莊無鑰,失策堪悲。
法師未深,妄自擾人,如盲導盲,失策堪悲。
方入初禪,意謂四禪,誤銅爲金,失策堪悲。
十四、十五玷缺
閉關靜慮,俗念縈繞,如是修道,顯懈玷缺。
主持蘭若,惟爲己利,不念僧衆,顯有玷缺。
繩人以戒,不自守持,如是修道,顯有玷缺。
心旣向道,猶復執著,愛憎妄念,顯有玷缺。
捨棄人世,身入佛門,心貪功德,顯有玷缺。
瞥見實相,心不堅信,以待證覺,顯有玷缺。
將登正途,不能舉步,如是行道,顯有玷缺。
一心修道,猶不滅除,不當行爲,顯有玷缺。
修士明知,禪院之中,衣食資生,供養無缺,猶豫不入,顯有玷缺。
修道之人,驅邪治病,故顯神道,顯有玷缺。
修道之人,如以聖法,易收財物,顯有玷缺。
具願修道,巧于自譽,意在貶人,顯有玷缺。
修道之人,高談法理,自無高行,顯有玷缺。
法侶同處,不能靜居,凡俗之間,不自檢束,如是行道,顯有玷缺。
修道之人,於勞於逸,心生差別,顯有玷缺。
十五、十二事不可少
不可少者:能知之智,用以悟道,適合需要。
不可少者:厭世之心,初入佛門,卽應奮發。
不可少者:大德上師,堪能引趣,解脫正道。
不可少者:精勤修法,兼具堅忍,不受邪誘。
不可少者:修善補過,精進不懈,身潔意淨,語無不善,三願具足。
不可少者:玄妙法理,博大精深,攝智無量。
不可少者:修習禪定,堪能心住,觀照不釋。
不可少者:裨居勤修,身語意善,助入正道。
不可少者:上師妙法,不僅了解,應以實習。
不可少者:上師開示,勝妙密諦,藉以避免,走入歧途,不染邪惡,不墮陷阱,不值危難。
不可少者:命終報盡,信心不退,心惟寧靜。
不可少者:如實精習,殊妙密法,澈悟心靈,身語意業,轉凡成聖。
十六、君子十徵
不倨不嫉,君子之徵。
知足寡欲,君子之徵。
遠離欺偽,君子之徵。
篤信因果,愼修其身,如保其目,君子之徵。
守約重諾,君子之徵。
善惟友情,一視同仁,心無偏倚,君子之徵。
於人惡行,心常慈憫,不生嗔怒,君子之徵。
功屬諸人,敗則自任,處世若此,君子之徵。
言行超俗,君子之徵。
潔行虔信,守願不貳,
秉無矜誇,君子之徵。
十七、十事無益
人類色身,如幻無常,重視不捨,實無裨益。
赤手空拳,離絕人世,命盡之後,軀殼亦棄,
重勞心力,艱苦備嘗,企返人間,實無裨益。
子嗣雖衆,不諳佛法,報盡之時,不能相助;
生前舐犢,遺留財寶,不耕福田,實無裨益。
命盡獨行,捨棄親友,不於生前,開示妙法,
助入正道,徒知施惠,取悅於人,抑又何益?
子嗣自身,死亦不免,所遺財物,終必不保,遺產雖豐,毫無裨益。
軀殼脫去,家亦捐棄,馳求名利,有何裨益?
善願不守,終入輪廻,受苦難出,況在空門,不修淨行,究有何益?
聞思不修,臨終之時,神力相助,亦無裨益。
心不謙和,復乏虔信,覺性不長,依止上師,爲時雖久,亦無裨益。
一切現象,變幻不定,塵世生活,非常不實;乃猶追逐,世間利名,不求聖智,實無裨益。
十八、十事苦惱自招
入主家政,支持乏術,譬食毒草,苦惱自招。
一生作惡,不奉佛法,如躍懸崖,苦惱自招。
一生作假,如於飲食,自置毒物,苦惱自招。
主持禪院,心無定力,老弱畜牧,苦惱自招。
志在自利,不計羣益,盲人迷路,苦惱自招。
才力不勝,驟荷艱鉅,體弱負重,苦惱自招。
驕矜違戒,不塗師訓,太阿倒持,苦惱自招。
出入市廛,不修禪定,譬如麋鹿,疾馳平原,不守山林,苦惱自招。
不求聖智,心注利名,鷹折 其翼,苦惱自招。
世人供養,上師三寶,妄自取用,恬不知恥,孩童吞炭,苦惱自招。
十九、十事自益
脫去塵羈,虔修聖法,自受饒益。離俗出家,皈依聖師,自受饒益。
捨棄濁行,虔奉聖道,聞思修三,自受饒益。離羣獨修,自受饒益。
遠離奢逸,堅忍顛沛,自受饒益。
心于少分,便爾知足,不貪世財,自受饒益。
現世欲樂,變遷無常,心毋貪戀,應求悟證,涅槃常樂,自受饒益。
意而堅決,不乘人危,自受饒益。
可睹色法,變化不實,應知捨棄,乘時悟解,實相眞諦,自受饒益。
身語意業,毋任不淨,用之于正,入世出世,功德兼具,自受饒益。
二十、十事最勝
鈍根之人,信受因果,最爲勝妙。
法界流出,見不可見,一切色法,中根之人,悟證性空,最爲勝妙。
能知所知,能知之識,三者不離,利根之人,徹底悟證,最爲勝妙。
鈍根之人,禪定一物,心不猶豫,最爲勝妙。
色心二法,不一不異,中根之人,修習禪定,心注不釋,最爲勝妙。
利根人士,禪定觀照,心住常寂,妄念不起,能所俱遣,最爲勝妙。
鈍根之人,日常生活,切合因果,最爲勝妙。
一切客塵,視其夢景,或同幻化,中根人士,如是修持,最爲勝妙。
利根人士,蠲盡俗慮,不貪業果,最爲勝妙。
三根人士,漸次消除,欲障我見,修持功候,顯有進步,最爲妙勝。
二十一、十事迷誤堪悲
欣慕盲從,炫奇自高,邪說外道;不求依止,依佛實教,宣法上師,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心猶執著,虛妄世法,不求聖德,開示妙法,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多端籌謀,永住三有,不悟人生,㬢同朝露,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自未見道,爲衆說法,不知禪坐,靜參實相,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廣積財寶,慳吝不捨,不肯佈施,不供三寶,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三業放佚,略無羞愧,不知守願,重修身心,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一生歲月,不知參悟,馳念世欲,煩惱轉盛,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躬自不正,而欲正人,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念念競得,濁世威權,不知修長,內在災力,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環境適于,增進靈慧,慵懶漠視,不知策發,如是修行,迷誤堪悲。
二十二、十事需要
衆生不覺,流轉生死,學佛之初,欲期解脫,應瀰厭惡,輪迴之苦,譬之麋鹿,逃避園囿。
入道之初,切需精進,捨命不惜,如農勤耘,命盡前夕,躬耕不輟。
初求菩提,心應喜悅,如欣事成,溥利羣生。
學佛應戒,虛擲光景,如救箭傷,時機莫失。
母失獨子,悲念難釋,學佛貴能,一念澄寂。
學佛應戒,逐物意移,猶如羊羣,爲敵刼失,牧人心知,亡羊難追。(心無羊念也)
學佛先須,渴求正法,譬如饑者,切望佳餚。
學佛應恃,一己智力,譬如力士,發見妙寶,自信勇武,足以保持。
學佛應悟,心色不二,如人妄語,知爲不實。
了了見心,惟一歸宿,如諸倦鳥,飛自遠方,見桅自信,可以棲止。
二十三、十事無須
如己悟證,心性唯空,聞道修道,不再需要。
(宗鏡錄云:只爲衆生不了唯心,妄生外境,以不實故,所以諸佛出世,若有一法是實,則諸佛終不出世,所說方便教門,不爲知者說,但爲未知者破執除疑以形言教,若執喪疑消,則無道可得,無言可說。)
如已證得,自性清淨,贖滅罪根,不再需要。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又金光明經疏云:所觀之罪,非復是罪,罪卽實相;所觀之福,福卽非福,福卽實相;純是實相,是名大懺悔也。)
心已安住,湛寂之境,贖滅罪根,亦不需要。(見前註)
如已證得,無垢實相,思道修道,不再需要。(蓋已臻勝果矣)
如已悟證,心念如幻,捨念樂住,不再需要。(捨念樂住者第三禪也)
欲障瀰重,證爲不實,尋求對治,不再需要。
森羅萬象,證爲幻化,取捨妄情,自不需要。
苦難與樂,唯爲盡性,妄求多福,有何需要。
悟證本識,性本無生,遷移本識,自無必要。
凡有所爲,莫非利他,心切自利,不再需要。
二十四、十事更勝
一生賦得,自在無礙,福感人身,勝彼業感,無量無邊,他輪廻身。
一位聖德,勝彼無量,不奉佛法,背覺合塵。
密義一句,勝彼無量,顯了教法。
禪關瞥見,剎那聖智,勝彼聞思,勝解無量。
最極少分,利他功德,勝彼無量,利己功德。
剎那可證,三昧耶地,心念湛寂,勝彼無量,三昧耶地,心念未泯。
剎那所證,涅槃之樂,勝彼任何,色欲之樂。
少分善業,不圖利己,勝彼無量,利己事業。
捨棄一切,世俗所尙,勝彼佈施,廣大財寶
(一切二字普攝:家庭、宗族、友侶、財產、名譽、壽命、健康等等)。
一生修道,勝彼追逐,塵世利名,無量數劫。
二十五、十事無別
人於梵行,誠篤修持,入世出世,了無差別。
人如證得,超世正智,禪坐與否,了無差別。
人於塵欲,不起貪著,苦行與否,了無差別。
心證實相,寂居山巔,行脚十方,了無差別。
鑒徹本原,於世欲樂,貪不貪著,了無差別。
具足大悲,靜處獨參,施惠人羣,了無差別。
尊敬上師,信心不搖,依止與否,了無差別。
聞法之後,頓生勝解,身世否泰,了無差別。
絕世修眞,其於世法,隨俗與否,了無差別。
旣證勝慧,神通變化,能與不能,了無差別。
二十六、聖法十德
十善業道、六波羅蜜、實相圓覺、微妙法理、苦等四諦、禪定四地、無色四界、密法生西、卽生成就、種種教法、隨緣應機、宏佈人間、莫非聖法、希有功德。
人世覺者、係出天演、或出梵門、四大天王、欲界六天、十七色天、無色四天,如是人天,出自輪廻,不復沉淪,莫非聖法,希有功德。塵世成就,或爲預流,或爲一來,或爲不還,或阿羅漢,或一切知,足證聖法,希有功德。
證得菩提,轉生世界,壞刧之前,度盡衆生,足證聖法,希有功德。大乘菩薩,宏大悲願,智燈廣照,威力加持,世界有情,咸獲超脫,足證聖法,希有功德。
生前悲行,縱極微小,死臨中有,亦足自拔,足證聖法,希有功德。素有惡行,忽爾悔悟,出家成聖,爲世宗仰,足證聖法,希有功德。惡業熾盛,命盡之後,受苦無盡,如是等人,悔悟向道,亦證涅槃,足證聖法,希有功德。
一念起信,一心修禪,緇衣加身,爲世尊敬,足證聖法,希有功德。絕俗修眞,出家靜參,得人依止,恭敬恭養,足證聖法,希有功德。
二十七、十事喻說
根本實相,不落言詮,所謂實相,引喩以況。
既無所行,亦無能行,所謂行道,引喩以況。
既無所見,亦無能見,所謂見性,引喩以況。
心信淨相,能所俱遣,所謂信相,引喩以況。
欣證本心,能所俱遣,所謂本心,引喩以況。
守願不貳,旣無所守,亦無能守,引喩以況。
二重功德,(二重者,入世出世也)旣無所積,亦無能積,引喩以況。既無所作,亦無能作,業報二障,(二障煩惱與所知也)引喩以況。既無所棄,亦無能棄,所謂塵世,引喩以況。既無所受,亦無能受,造因受果,引喩以況。
二十八、妙悟十樂
有情之心,不離眞心,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根本實相,超絕言說,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實相超念,不可比量,輪廻差別,無有自性,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法爾眞心,於念不動,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法身境界,心色不二,不落言詮,不可思議,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報身之像,悲心反映,超絕生死,無有變易,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應身之像,菩薩轉生,心色於彼,不起差別,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法輪常轉,劣我論減,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菩薩悲願,無量無邊,圓滿具足,無有少分,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諸佛實踐,解脫大道,常住不變,隨緣可臻,如是妙悟,是爲大樂。
結述
上來所攝,清淨梵語,出自聖德,偉大上師,或度母等,諸菩薩說;人間上師,燃燈智尊,佛祖佛子,北地雪嶺,傳燈不絕;復次迦當,宗系上師;復次本宗,瑜伽之王,密拉熱巴,紹承佛父,慕爾巴尊,譽滿天竺;那落巴尊,梅屈利巴,智光普照,明同日月;復次各宗,傳鉢上師。
書後廻向
本書爲淹通迦當及大手印西宗教法之妙德禪喇嘛所手錄,藏人咸信,岡波巴大師纂集本書傳諸世人,曾具宏願如下:
願諸未來,學佛修行,追憶老衲,恨未面見,策發修習,學佛勝法,法寶貰珠,解脫妙道。
復次進修,其他經論,悉皆成益,功同親授。願藉本書,宏闡聖德。
願藉本書,廣植信根,圓滿吉祥。
(編者按:本文由藏德喀齊達瓦桑杜喇嘛譯英,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編注,趙洪鑄居士譯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