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五、緣覺法空
卯五、緣覺法空

卯五、緣覺法空

無明

乙、解本文
子一、顯分→ 丑一、正明般若體用

寅二、別明。卯五、緣覺法空

   此文係破緣覺所執之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亦屬五蘊總法之區宇,五蘊既空,則此法亦空也。緣覺為藏教中乘聖人,乃從此十二因緣法而開悟,但只了分段生死,仍未臻於佛境,所以佛於此時說般若經令其迴小向大,示以諸法皆屬真空實相,俾其徹悟而證極果。

   上曾敘及:凡夫屬上根利智而對諸法空相一經了悟者,當下即可成佛,況此中乘聖人乎?從緣覺一字顧名思義,乃知緣覺係由因緣之緣而覺悟。因緣有助緣與攀緣之分,助者幫助之義,攀者攀附之義;助緣者,意謂人本不迷惑,而偏以此緣而助之迷,此指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而至憂悲苦惱而言。總言之十二因緣,即十二種幫忙而助人昏昧也。下分述之:

   無明俗謂胡塗,不明正理也。一胡塗便一切胡塗,由此胡塗之助而有妄行,所以無明緣行。
    由茲妄行之助而有所辨識,是以行緣識。
    此為胡塗認識也。識具分別之義,由此認識而成中陰身,幫助選擇有緣父母而投胎,所以有何種認識即成何種胎也。而後識緣名色。
   名色初入胎中,受想行識四蘊徒有其名,因此時祇具色蘊也,故合稱為名色,藉斯名色之助漸長六根而成六入,是以名色緣六入。
   六入 入見聞嗅嚐覺知六種性也。意謂一作胎即起分別,俟胎成六根,乃生六入,由此六入之助而成觸,是謂六入緣觸。
   意謂小兒初生面世,六根接觸六塵也。因母胎與外界溫度與環境懸殊太甚,所以嬰兒一出母胎,即感驟冷加身,驚惶失措,其辛酸痛苦處,有如活馬剝皮,故作慘厲啼哭也。因此一觸而有受。
   小兒一開智識即有受,如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觸,意受法。由此受而起貪愛,乃曰受緣愛。
    由此貪愛而需求取,是以愛緣取。
    由求取而有得,是以取緣有。
    因求取有得而造業,即有此業果,業果不亡,旋隨緣受來世之生,是名有緣生。
    有生則難逃老死,乃名生緣老死。
   老死  有此老死而不免憂悲苦惱也。人老將死,誰無憂悲苦惱?蓋塵染既深,妄執緊繫,不甘就死也。但我(大師自稱)則不然,因妄染較輕,本不畏死耳!又人當死之時,有若風刀解體,烏龜脫殼,其痛毒淒楚,無以復加,故作呻吟哀號也。

   可知此生死之苦,一切均以無明為因,而以助緣輾轉聯繫成此凡夫順生門,致有流轉還滅之相,受六道輪迴之苦。緣覺乃聞佛說此十二因緣法,乃明煩惱生死根源,而發修道離苦之心,遂從此啟悟而證中乘辟支佛果(意譯緣覺果),因此而了分段生死;其晉修之法,亦無非先將此無明(即胡塗)斷滅,無明滅則行滅(無妄行),行滅則識滅(無了別心),識滅則名色滅(不投胎),名色滅則六入滅(不必長六根),六入滅則觸滅(根不觸塵),觸滅則受滅(不需享受),愛滅則取滅(不求取),取滅則有滅(不造業),有滅則生滅(來世不投胎),生滅則老死滅(無老死憂悲苦惱)。

   佛說此般若經為大乘法門,空此緣覺法之目的在使曾證緣覺果之中乘聖人亦厭小慕大,故以此「無」字破其所執,意謂倘能明心見性,了悟諸注性空,當下便證佛道,猶待破此無明耶?因無明當體即空,實無「無明」可破也。故曰:無「無明」;既屬無「無明」,尚何須將無名破盡?故曰:「亦無無明盡。」乃至,為超略之詞,超略中間十支因。「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者,意謂諸法空相中,根本已無老死,則更無「盡」之可言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