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 6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原文注釋 – 6

原文注釋 – 6



謀攻篇第三 全勝原則及謀攻

(三)全勝作戰指導成功攸關之要項

  2.指揮統御卓越 —— 知勝五要素

   (1)能知戰機

解:在未戰之先,可從五種情況,判斷部隊能否戰勝攻取:第一、能知可以戰之先機,與不可以戰之戰機者,一定能打勝仗。

【闡述】   
   本節專講須有卓越指揮統御始能竟「全勝」之功,所以兵雖不能必勝,而「勝」却可以預先判知。所謂知戰,卽乃知戰機,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之機會也。可以戰而戰,乃乘其虛,所以「勝」;不可以戰而不戰,是避實而待擊其虛,所以亦可「勝」。知戰機,不僅知戰略戰術之運用而已,洵乃學問和經驗總和之直覺,亦拿破崙所謂之慧眼識戰機也:夫戰機稍縱即逝,識之眞,始易致勝,識之不眞,則勝難矣。除天候,地形,敵軍行動與敵軍指揮官特性思想所造成對我之戰機外,我自己尙須掌握戰機與製造戰機;蓋知戰機乃消極之行爲,能創造戰機始乃疆場偉大之戰將。古今中外名將,屈指難數,而確實能創造戰機者,或可推之韓信與拿破崙耳。茲舉一史例以說明「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而獲「全勝」以作參考:

   曹操第二次征張繡,因恐許昌有危,卽退軍。張繡率軍追之,賈詡勸其不可追,繡不聽竟大敗而回,但賈詡却又促其速率殘兵再追必能獲勝。繡曰:「不用公言,以致于此,今已敗,爲何又要追?」賈詡曰:「急速追擊,與兵力大小無關;兵勢有變,亟往必利。」繡追出兩日,奪得曹方輜重車輛千餘而回。繡再詢賈詡曰:「前日繡以精兵追趕操退軍,公曰必敗,繡果敗退而回。回來之後,公令繡必以敗退之兵再往追擊,却曰必克。一切果如公言,何其出爾反爾,均能恰如其說?繡不解兵勢有變之故,請示其機之所在?」賈詡曰:「此易知之事也!將軍雖善用兵,然非操敵手。曹軍新退,必防追擊,彼必親自斷後,故追兵再精再多,必難敵其銳士之反擊,所以我知追擊必敗。因曹操兩次來攻城,算無失 策,其攻城之力,亦未受任何損耗;驟而連夜退走,不是誘我,便是許昌有告急之事;其已破將軍追擊之兵,并未再行囘師攻城,知其不是誘致,乃是許都有故,却眞退去。如此,曹操在擊破將軍追兵之後必然率輕車急走,縱留諸將中一二人斷後,該將雖勇,亦非將軍之敵;故敵雖有軍隊掩護其輜重行李,將軍率敗軍追之,亦必一戰而獲大勝。所謂『兵勢有變』者,不過如此而已。」此卽賈詡之「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之理,亦可謂之「知兵」。

   (2)識衆寡之勢 —— 部署適切

解:瞭解兵力在各種戰略戰術情况下,多寡部署適切者,定可獲得勝利。亦卽「集中」與「節約」原則之活用,如攻擊時知如何適應當時狀況而作主攻助攻兵力之分配;如防禦時,如何適應敵情,地形及戰術之運用而配備兵力等。

【闡述】   
   本節是講兵力之運用,是以數量爲基礎研究用兵之方法,所謂衆寡卽主力和一部,亦卽奇正之活用,而一部戰史無非是無數衆寡運用變化之過程。夫用兵之道,運謀計較,知所當用;則衆寡均可勝也。如光武以三千人擊破王莽百萬,苻堅八十七萬竟敗于謝玄八千人之突擊,茲舉兩例以作參考:

   (一)王翦事秦始皇。拔趙取燕;此時,有名李信者,年青氣盛,曾以數千兵破燕太子丹,始皇奇之,問信曰:「朕取欲則,需兵若干;「信答曰;「二十萬足矣。」又問王翦,則答需六十萬。始皇曰:「王翦老矣!信說二十萬已足。」於是,以李信爲將,率兵二十萬攻荆,無功,終以六十萬兵破之。王翦眞可謂爲「識衆寡之用」之名將矣。
   (二)德國史蒂芬作戰計劃,其所以聞名于世,卽對法國攻勢作戰兵力部署之衆寡運用見解卓越。德法兩國接壤之邊界狹窄,約一百五十哩;此一國界東南端,直抵瑞士領土,除在貝爾福特(Belfort)附近,有一小段平坦地帶外,餘爲沿弗斯格斯山(Vosges)之七十哩山地;再向北方,爲佈滿連續不斷之要塞,主要之基幹爲艾皮拉爾(Epinal)陶爾(Toul)和凡爾登(Verdun);過凡爾登,卽爲盧森堡和此利時兩國國界。面對法國邊界上之銅牆鐵壁,惟有繞過此等障礙物,經過此利時而前進。乃以麥次爲軸,將全部兵力七十二個師之大部分配于旋迴軸右翼方面,以十個師面對凡爾登,沿法國要塞線左翼方面只配備九個師兵力,將左翼節約至最少程度,使右翼集中五十三個師形成空前之強度。此一有名之作戰計劃,實攸關德國之存亡,所以史蒂芬臨死前尙右手,表示要特別加強右翼。然至一九一四年,小毛奇對史蒂芬計劃一再修改加強左翼兵力,除將六個加強師派往洛林以外,又從右翼方面抽出七個師兵力,去圍困或保衛安特維普、吉非特(Givet)和毛包基(Maubauge)等地,另又抽出四個師增援東普魯士,以致右翼之兵力比率,喪失原有精神,爲顧慮左翼之安全,結果逐使整個計劃喪失安全終致崩潰;此卽小毛奇不識衆寡之用,而使德國大敗,訂下辱國條約。

   (3)上下同欲 —— 萬衆一心

解:上下一心,目標一致,想法一樣,同仇敵愾,始能贏得勝利。

【闡述】   
   師克在和,軍隊是嚴密之組織以發揮其統合力量,全在優良之統御以達到上下一心及堅強之團隊精神;故弱可變強,寡可變衆,一可以擊十,十可以擊百,無往不利,無戰不勝矣。如拿破崙第一次征意大利,以老弱疲憊之兵,竟翻越阿爾卑斯山,擊破阿奧聯軍,實由其統御之成功,能使上下同欲,大家目標一致,所以能發揮其團隊之潛力而獲大勝。又如李淵起義兵尊隋除暴,沿途開倉糧以賑貧窮,撫慰吏民,凡關中軍士願歸者,優遣之,均予以五品散官,所以聞風響應,吏民及羣盜歸之如流。至涇陽已由三萬人擴充至九萬人,到阿房宮城,由九萬人擴充至十三萬,至長安由十三萬擴充至二十餘 萬。此即能使上下同欲,而由寡變衆,由弱變強;自然能操勝卷矣?

   (4)以虞待不虞 —— 戰備嚴整

解:虞是戒備意。待是對待或等待意。「以有戒備之行動,去對付無戒備之敵人,必可以取勝。 

【闡述】   
   俗語說:「有備無患」,患是生于疏忽,軍成于有備;左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我 能備而彼不能備,是我之「處」足以待彼「不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所以勝也。漢趙充國行必備戰,一休止必堅築營壁,所以終能大破先零。又如春秋時城濮晉楚會戰楚大敗後,晉無備,因此有楚孫叔敖敗晉荀林父子于邲;楚又無備,又有晉敗于鄢;所以以虞待不虞者必勝也。古今史乘,此等史例特多;要之,吾人爲國處軍總須時時慎戒謹密,備豫不虞,則可謂無患矣。

   (5)將能君不御 —— 指揮權專一

解:主將有才,打仗有辦法;而國家元首不在後方遙控,任其運用自如,必可取勝。 

【闡述】   
   統帥權之獨立,乃古今中外在立國制度上一致之要求,因戰場情况瞬息萬變,祗有戰場指揮官能掌握戰機,捕捉戰機,所以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語。如吳伐楚,柏舉會戰時,夫槪請擊
楚子常,吳王闔盧不許;夫槪曰:「所謂見義而行,兵以利爲上,不可待命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所屬五千人拂曉向柏山攻擊,子常大敗。所以將能而君不御,則其進退自如,而無掣肘之患,則可必勝。如岑彭東漢之能將也,故光武曰:「荆門之事,一由征南公。」子儀唐之能將也,故肅宗曰:「河東之事,一以委卿。」然有時君亦不得不御者,如光武常手令吳漢,但至臨事仍有悖亂之情;此又非常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閣員常議論戰爭實行上諸多是非,因此,每誤軍事機宜之處置,後政府發覺此弊,立自戰線召回羅白特遜(Robertson)將軍,任以參謀總長,負起軍事及作戰一切責任,俾 統帥權得以獨立。其在法國,指揮權常握于政府手中,但鑑于前線狀况日非,克雷孟梭總理遂委貝當將軍(堅守凡爾登之勇將)爲法軍統帥,於是出征軍指揮官完全獨立。其在德國亦有政府干涉軍事之情事,立法院每派員至前線干與軍事,至戰事不易進行。故魯登道夫在其所著全體性戰爭一書中曾云:「內閣總理柏脫曼氏阻止無限制之潛艇戰爭,使德國有精良之武器而不能使用,謂有誤國有何不可。」

   迄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政府因鑒于上次大戰政治與軍事間發生摩擦之惡果,所以對于軍隊之指揮權,槪能保持其獨立,不加以無謂之干涉,就中首推美國大總統羅斯福爲代表人物;正如馬歇爾致陸軍部二年報告書所云:「羅斯福總統對余之信任,及其應付戰爭危急關頭之嚴肅決意,余迄今乃保持一種至深感激之情。當諾曼第登陸時,總統除看例行報告外,初未在任何時要求情報。于亞德納斯反攻之役,情勢異常危急,總統對予及艾森豪威爾將軍亦未嘗有一語之詰問,此乃一饒趣味之歷史事實也。至其對軍部管理之信任,則使陸軍部之官員辦事上大覺方便。」羅氏可稱最知「將能而君不御」眞理之元首矣。

   (6) 結論

解:以上五件要素,乃判知勝負之鎖鑰。

【闡述】   
   【闡述】:以上五件中「將能而君不御」是屬于指揮權之問題,孫子強調指揮或統帥權必須獨立,以專其責。「能知戰機,識衆寡之用,以處待不虞。」是屬于指揮藝術問題,此須將領之智、勇和經驗卓越,始可發揮之。「上下同欲」是屬于統御問題,乃將領信、仁、嚴之運用,以達到萬衆一心,係「全勝」獲致之動力。所以一個部隊能否克敵制勝,由其將領統御指揮之能力卽可知矣。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