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 7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原文注釋 – 7

原文注釋 – 7



謀攻篇第三 全勝原則及謀攻

(四)綜結

  1.全知全勝

解:所以說:明瞭彼我情勢,則一切判斷正確,雖經百戰,亦不至陷于疲乏而危險矣。

【闡述】   
   「全勝」作戰之指導在伐謀、伐交、和伐兵,而伐謀、伐交、伐兵之成功,首須以狀況判斷爲基礎。第一是敵情判斷卽做「知彼」之工作,在第一篇中之七計已述之甚詳;第二是做「知己」之工夫,卽經之以五事;但本篇中又特別提出國家之統帥是否賢良,政府是否開明不干涉軍權,更進一步提供五個知勝之要素,均爲「知己」必須檢討之要項。故全知則可百戰不殆而獲全勝,茲舉例說明如后:

   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如此迅速滅亡波蘭、挪威和法國,卽在外交上及軍備上能知彼知己, 所以能「百戰不殆」。希氏判斷英法無法立即出兵增援其予國,所以一舉而擊滅波蘭;希特勒當時并認爲:德所有之兵力和裝備,絕對有擊敗法國之把握,因爲德軍在最重要之新兵種方面,具有極大之優勢,他曾說:「德國裝甲兵和空軍,業已在技術上達到頂點;不僅在攻擊方面,而在守勢方面亦莫不如此,是其他任何國家,均不能望其項背。」在攻法戰爭中,他并同意曼斯坦計劃之建議:將攻擊重點避開右面此利時方面英法聯軍最精銳之主力,使主攻部隊移向中央通過安德内斯地區而前進;德軍乘法軍統帥部尚未注意此種危險之前,先行迅速通過比利時南部山林地帶,此地區之地形雖十分險惡,但裝甲部隊仍可有效使用,爾後至稍有起伏之法蘭西平原,則更爲大量戰車行駛之理想地區。

   如此「知彼知己」之敵情及地形判斷完全正確,所以辛士里;E.H.Hinsley)在其所著「希特勒戰略」一書中稱:「直到如今,希特勒之戰略,是根據一切狀況之良好判斷,乃吾人不能規避之結論。」所以希特勒在初期之作戰,損失小而成功大,兵不頓而利可全,眞可謂百戰不殆而竟「全勝」之功者,皆「知己知彼」之所賜也。

  2.半知半勝

解:不明敵情,僅了解自己狀況,必致一勝一負。

【闡述】   
   希特勒由初期「知彼知己」判斷之正確,速卽征服半個歐洲,因此志高氣豪,瘋狂欲征服世界;對德國陸軍有無限之信賴,因此大膽發動對俄戰爭,估計在四個月內擊敗俄國,以癱瘓英國人作戰意志。此一對俄戰爭,因希特勒祗「知己」而「不知彼」,造成初期僥倖之勝利,終至潰敗,正是一勝一負。希特勒被勝利冲昏,相信自己之戰略高明,確信其軍備能力足以在一次迅速之戰役中,顛覆俄國。但對于俄國很多方面均未深入瞭解,俄國之幅員廣袤,非一次機動作戰可以捕捉敵人之主力者;彼又忘記拿破崙所遭遇之俄國特別早臨之寒冷冬天;亦未料及俄國人如此堅強之抵抗,更未想到斯塔林格勒是德國戰鬥英雄們之墳墓。他對于俄國實力,和需要擊敗俄國所努力之程度,估計過低;祗知自己了不起,不知敵人亦有了不起的英雄!所以半知惟有半勝。

  3.不知不勝

解:如對敵情不明,甚至對自己一切亦不清楚;則每戰必敗北。

【闡述】   
   茲再一觀希特勒後來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之處,終造成亡身辱國之慘禍。一九四一年元月八日彼確信歐洲軍備和經濟資源,遠較英美有限之資源,對于勝利保證之公算爲大。并確信德國在歐洲之地位極爲堅強,于戰爭最後之結局必有利;英國祗有在歐洲大陸,始能擊敗德國,始有贏得戰爭之希望。一九四一年元月二十日彼向意大利宣稱:「卽使美國加入戰爭,亦無任何危險可言。」以如此許多之「不知彼」,故必敗無疑矣,

   再一讀史達林格勒戰爭之記載中,述及希特勒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對希氏之「不知己」又「不知彼」之觀感云:「彼對希特勒之所向無敵看法此較慎重,最近數週,彼一直提醒希氏,蘇軍雖然敗退,但并未全面崩潰;莫斯科依然屹立,列寧格勒頑抗到底,敵人并未失去戰力。哈爾德認爲去冬(一九四一年)之戰役已使德大喪元氣,在蘇聯陣亡者幾八十萬人,等于八十個師,德國部隊兵員不足,每師僅及半數。幾月前哈爾德在其日記中記載:『低估敵人力量之作風逐漸發展至荒謬絕倫之地步,要脚踏實地做點事,愈覺難矣!』其忠告徒然激怒希特勒,仍狂妄自大,認定蘇俄已搖搖欲墜,即將一敗塗地,而第三帝國之鐵血雄師,從未戰敗。」希特勒竟如此茫茫無知彼己,故造成守史達林格勒之第六軍二十五萬人全軍覆滅,此後節節敗退,終至亡國,實堪吾人警惕!

   讀完本篇,吾人深覺孫子對問題觀察入微,思考縝密,可知「謀攻」內容實包括兩種戰略思想,一是消耗戰略,以伐謀、伐交以達到其目的;一是殲滅戰略,由伐兵完成之,以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完全殲滅敵人野戰軍主力爲其目的。試觀德國自老毛奇以降,向服膺克氏學說,不願稍改其殲滅戰之信念,雖經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教訓,但希特勒仍不知變化,忽略了殲滅戰之速度與空間之絕對關係,終至頓兵挫銳而至慘亡。另一種是消耗戰略,如日本軍閥本想在三個月內在京滬地區殲滅我野戰軍主力,即可征服中國,但彼未理解殲滅行動之速度,若不能迅速征服空間,卽將被空間所埋葬之戰理;故吾人利用時間換取空間之消耗戰略,終將敵人陷入于茫茫大陸之泥淖而告覆亡。今後反攻大陸,深深要體會到空間是速度之剋星,不宜運用殲滅戰略,應利用攻勢之消耗戰略以消滅敵人,因吾人之「作戰要地」,并非城鎮或工業區,而乃廣大想歸之人心,更要用攻勢之「不戰而屈人之兵」手段,以瓦解敵人消滅敵人,或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希特勒在其演講集中云:「戰爭只是機巧、欺騙、迷惑、攻擊與奇襲而已 …… 可用擴大之戰略與精神武器以獲取戰爭之勝利 …… 故我如能以更佳與更便宜之方法瓦解敵人,又何必要出以軍事手段哉?」此實亦孫子謀攻篇大部思想之說明也。總之,戰爭主持者是人,人是精神、意志、感情組合而成之有思維動物,惟控制其精神、意志、和感情,即可以控制戰爭之行爲;孫子深明神經戰之功效,所以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之名言。故應將其思想更擴大而活用之,以收克敵制勝之功,乃吾人應有之觀念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