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一、釋名;二、述義;三、功益。)

壹、戒之含義
貳、受戒理論
這一科是介紹戒體因地和果地的相狀,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
一、釋名
《資持》云:「納法成業名體。」
到底什麼是「戒體」呢?在律上作出一個簡單定義:『納法成業』。我們的心去領納清淨的戒法之後,內心當中產生一種「無漏的業性」,這個「業」就是造作,表示它不是一種涅槃寂靜的狀態,它是「有爲法」。但這個「有爲法」不是雜染的有爲法,它是清淨的有爲法。這個業性,是你今天去領納佛陀的戒法之後,內心當中所產生的一種造作功能,這個功能簡單說,就是「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戒體」簡單的定義。
我們舉一個例子:好比有些人歡喜抽煙,他會有這樣的行爲,因爲他內心有這樣的煩惱。這個煩惱也不是自然生起的,煩惱也是因緣所生法,這是怎麼回事呢?可能他剛開始只是一分的好奇,想要試試看的心態抽了一根 ——「誒,覺得還不錯」,就連續抽了五根。因爲這個業力熏習內心,數數熏習、數數現行,都無慚愧,他對抽煙就產生一種很強的好樂心,這時候他就不得不抽煙了。只要看到煙的境界現前,他就控制不住,因爲他已經栽培一個強大的煩惱。
怎麼辦呢?後來他知道抽煙不是好事情,有很多病痛跟抽煙有關係,於是下定決心要把抽煙的行爲跟煩惱斷除掉,但是他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怎麼辦呢?他找一個有大威德的長老(這個人本身是不抽煙的),他跪在大德長老面前說:「請你爲我證明,我從今以後,寧捨生命絕不抽煙!」他內心當中許下一個深重的誓願:我絕對要跟抽煙的煩惱抗拒到底 —— 從今以後不再隨順它!
發了願以後,當然就跟平常不一樣了,以後再看到煙,他的下意識對煙的愛樂心又會生起,但是這時候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是完全沒有抗拒的力量,這時候當他伸手要去拿煙,他的内心會產生一種調伏力量,告訴自己:不可以!已經在長老面前發願不要抽煙。就對惡法產生抗拒的力量。
他對惡法說出:「不可以!」這句話的抗拒力量,是怎麼來的?
當然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自然生的,是有因緣的,就是你曾經在這位大德長老的面前發願:「你寧捨生命不再抽煙。」這時候內心當中,產生這樣的種子,當心、境接觸時,這個功能就會現起作用,幫助你抗拒對煙希求的煩惱。這樣的願力,它只是面對一個抽煙的境界,就是遍該所有惡法的境界也都是不隨順。所以,我們今天能夠領納清淨的「戒體」,透過我們「發願」領納之後,內心當中產生一種「防非止惡」的造作功能,這個就是戒體的基本定義。
第二段,再把這個意義開展出來:
二、述義
《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這一段文,我們分成三小段來說明:
一、所領納的戒法
我們今天發心來受五戒、菩薩戒,到底我們所領納的戒法有多大呢?哪些是我們所領納的戒法?『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雖然我們今天是受五戒,或者菩薩戒,那是我們實踐的內涵,但是我們眞正領納的戒法,其實是 —— 遍整個十法界。這個有多大呢?就像是空中的「灰塵」,又像恆河的「沙」,這麼多的二諦等法。
這個「二諦」就是包括「眞諦」與「俗諦」。第一個是「眞諦」:就是出世間的善法,這種無漏的涅槃功德;第二個是「世俗諦」:就是一般世間的善法。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所領納的戒法是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的恆河沙的戒法,就是所謂的「妙善戒法」都是我們所領納的對象。我們在持戒的時候,是不能有所揀別的(下一段會說明),是平等的對十法界持戒。這是第一點,我們所面對的境界是:法界塵沙二諦等法。
二、能領納之心
第二段說明我們是以什麼心情來領納;能領納的心 ——「以己要期」,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當中要有一個「要」與「期」。
先講這個「期」:就是一個「誓願」,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期望、誓願:從今天開始,過去的種種譬如昨日死,從現在開始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內心當中發起一個要使令生命增上的願力。這個願力有一定的期限:
如果你今天是受「五戒」:那你所發的願就是「盡形壽」,你不要管來生怎麼樣,起碼我今生一定要做到斷惡、修善、度眾生,你發的願是盡形壽,所以這個五戒的戒體是盡形壽,等你往生之後,五戒的戒體就自動消失掉,因爲你當初的期限是盡形壽。
如果你今天是受「菩薩戒」:請你注意,你的誓願是「盡未來際」的。我們受菩薩戒是超越時空的。因爲你是一個菩薩,菩薩就是「菩提薩埵」,叫「覺有情」,你已經從今生的生命當中覺悟出來,你看到的是無量的生命,所以你整個生命的規畫不只是規劃今生,你是規畫無量的生命直至成佛的「成佛之道」。所以如果你今天是受菩薩戒,你的願力就是盡未來際、沒有窮盡的 ——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三、受戒的儀軌
你內心當中依止這一念的「誓願」,與你所要發願的「期限」—— 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爲惡』。你要有一些受戒的方便,就是你要遵守受戒的儀軌。這個受戒儀軌,我們歷代學習戒律的大德慈悲,安排了一個受戒的儀軌,剛開始是懺悔,然後請師 …… 有種種的方便,身業的禮拜,口業的陳詞;你都必須遵照這些儀軌,該拜的時候拜、該唸誦的時候唸,使令我們這樣的身口造作,能淨化我們的内心、調伏我們的妄想。這是前方便。下面講到:
納受戒體的因緣:「測思明慧,冥會前法」,這個是關鍵點!
我們今天能夠成就戒體,第一個是「明慧」,就是清楚分明的「慧心所」,這個「慧心所」就是一種抉擇。我們今天老實的把心靜下來,不要老是去看別人,看看自己的內心,你會發覺你的內心是不圓滿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等待你去處理,有很多的煩惱;煩惱當中,也累積了很多的罪業。現在我們有二種抉擇:第一個、我們選擇繼續的「放縱」下去,就繼續的做下去,不要去管它,管它那麼多呢!現在有快樂,就趕快享受;我們選擇逃避,這也是一個選擇。第二個、我們選擇「改變」。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除了我們自己努力之外,誰也幫不了我們。
比如說牆角有一堆垃圾,你若不去掃它,十年後那些垃圾還是在那個地方。你不去面對,不表示它自動會消失。也就是說:你今生不去面對你自己的煩惱、罪業,你會因爲這些煩惱罪業而墮到三惡道去,受刀山油鍋之痛苦,等到來生變成人,你還是要面對,一點都不會減少,你何苦呢?就是說:你今生不面對,你來生還是要面對,你來生繼續顛倒,你總有一天吃盡了苦頭,知道害怕了,你還是要去面對!既然遲早要面對,爲什麼我們不早一點覺悟呢?拖了這麼久,生死不斷,枉受這些冤枉的痛苦!
因此,我們應該對生命作出很理智的抉擇:
我只有二條路:第一個、我選擇面對;第二個、我選擇逃避。你逃避沒有好處,因爲你遲早要面對,逃避一時,墮到三惡道去,或者到天上去做一場美夢,來到人間,你還是要面對。
佛陀說:每一個衆生遲早都要成佛,我們選擇「逃避」,只會增加自己在拖延過程中的痛苦!
透過智慧的抉擇,你要告訴自己:我現在別無選擇,只能依止三寶的加持力跟煩惱拼了。就是你內心當中,開始選擇:「要讓自己的生命增上,不能這樣繼續的墮落下去!」這就是一種智慧的抉擇,「慧心所」的現前。
其次,是「思心所」:「思心所」就是一種願力,一種明確的願力。怎樣能使令自己增上呢?就是必須發三種願力: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化。當然這不是我們能夠發願,是佛陀引導我們發起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願,使令我們能夠增上的。
我們要知道「測思明慧」,剛剛說過它是一種「有爲法」。有些人受戒的時候,他心中無想,什麼都不想;有些人受戒的時候,他心中念佛。你看這樣會得戒體嗎?
「一切法因緣生」,由各式各樣的因緣,成就各式各樣的果報。
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是成就往生淨土的善業,不是招感戒體的因緣。就是說:你在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你登壇的時候持「大悲咒」,不能得戒體,因爲你沒有「測思明慧」,你沒有如實觀察煩惱罪業的過失,你沒有如實觀察成就正念的功德,然後做出你的抉擇而增上、發願。所以,我們面對正受時,你的內心必須是清楚分明的現前,不能打妄想;打妄想的話,那你這個受戒因緣就空過了,就是跟三寶結結善緣如此而已。這裡要注意,(下段會再說明):
在「正受」的時候,你内心當中是一種「智慧的抉擇」,而且是一種「清淨的願力」現前,來跟前面的「妙善戒法」結合。
前面是約「心」,這以下把「心、境」合起來說,心境和合:
『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爲戒體。』
就是依止我們這種要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心,與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和合。在整個法上有「緣起」之義。佛法講因緣,「緣起」就是因緣的生起。佛法的「緣起」主要是講「心」;當我們的心念一動,對我們的生命就產生一種力量,就是一個「緣起」。當然,可能是善的緣起,也可能是惡的緣起。這地方指的是,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沒有這種戒體的功能,沒有防非止惡的戒體,因爲我們測思明慧、緣境發心,所以產生一種「戒體」,這叫做「緣起」。
這樣的造作之後,「領納在心,名爲戒體」,領納在我們內心的深處,產生了戒體,這個戒體就是這樣產生的。先從身口的遵守儀軌,應該懺悔、應該請師、應該種種的造作,把内心安定下來 → 然後到正受的時候,如實的觀察生死流轉的痛苦、如實的觀察解脫生死的功德,在三寶以及戒師前,生起:斷惡、修善、度眾生的願力 → 這樣子就產生了「戒體」。
第三段:
《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簡單講:「戒體」就是在阿賴耶識成就一個「善種子」。
有一個觀念我們需要解釋一下:
《唯識學》上,把一切法分成二類:一類叫「現行的法」,一類叫「種子」。「現行」是表現在外,身口意的活動,就是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能夠見聞覺知的,叫做「現行」。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不能見聞覺知,但是它存在,是潛伏在內心的一種功能;它雖然沒有境界的刺激,暫時不表現出來,但是佛法認爲它是存在的。這種「斷惡修善」的種子,道宣律祖說:爲什麼戒體不依「現行」,而約「種子」安立呢?
因爲我們今天受完戒之後,也可能因爲一時的糊塗,而造了殺盜淫妄,但這樣不一定就破壞了戒體,因爲你當初是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發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誓願,雖然你在整個法界當中,「某一點」上造作惡法,我們只能說你的戒體有所瑕疵,不能說你的戒體就這樣全部喪失掉。換句話說,你今天受了戒體,你就是一個菩薩。菩薩有「凡位菩薩」、「聖位菩薩」,聖位的菩薩,內心清淨沒有煩惱的障礙,他的菩提道走得很順利;凡位菩薩內心有煩惱,控制不了自己,還是會造罪業;但是只要他不毀犯戒體,他還是一個菩薩,誰也不能否定;我們只能說他是有過失的菩薩,他是一個有瑕疵的菩薩。因爲他當初發願是面對十法界而發願,他只是在整個願當中的「某一點」造作惡法,而且這個惡法,如果他能夠如法懺悔,還是可以恢復清淨。
所以:「戒體不約現行」,如果約「現行」的話,任何一個惡法的現行,就把戒體給破壞了;但是若約「種子」,,它是一種「潛伏的功能」,他內心當中有一種潛在的意識,要面對一切的境界斷惡、修善、度眾生。就是約著種子、約著那個潛伏的功能來安立戒體,不約現行。
當然,我們應該鼓勵大家修善,因爲造惡必須付出痛苦的代價。不過,也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即使你今天受了戒,無意的過失出現也不要以爲你戒體就失掉了。你只是在一個清淨廣大的戒體當中,出現一個小污點;這個污點如果你願意改變,透過懺悔就可以改變的。
菩薩有二種因緣會「失戒體」:
第一個、你以上品煩惱「犯四重戒法」:犯殺盜淫妄,戒體失掉了。
第二個、你「捨棄菩提心」:你面對一個眾生說,從現在開始,不再追求無上菩提,我願意過放逸的生活,我對無上菩提不再好樂。當下就失掉戒體,因爲你放棄了努力。
只要你:內心當中,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雖然我做得不夠好 但是我要求自己一步一步的往光明方向邁進,你這個戒體就沒有失掉。只要你:不毀犯四重戒法,無意的一些小過失,你的戒體沒有失掉。我們只能說,你在這個清淨廣大的戒體當中,有一些瑕疵,你是一個有瑕疵的菩薩,你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所以「戒體」是一種潛伏的功能,不約「現行」而安立,因爲「現行」只是遇到某一種境界的刺激,才會出現的偶一行爲。
三、功益
《業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淨妄源。
我們今天納受戒體之後,有什麼好處呢?『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一切法因緣生,當我們在無明妄想當中,栽培了第一個菩提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會生起一種現行,當境界出現時,我們就會警惕自己:「我已經受戒了!」這個功能就會恆常在我們的心中,一次又一次的造作。
這樣的造作有什麼結果呢?『能牽後習,起功用故。』它的造作、現行,又會再熏習另一層次的功能,「後習」就是後面的種子功能,使令這個功能展轉的增勝。
那到底是什麼功能呢?『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當遇到這種過失的境界現前時,若是依我們過去的個性,我們馬上就去做了;但這時候,我們內心當中會產生一種力量,來阻止這個過失的出現,就是:「能憶、能持、能防」——這是戒體的三大功能。
第一個、憶念不忘:我們在造作之前會憶念:「哎呀,不行啊,我已經受了戒,我不能違背我的誓願。」憶念不忘。
第二個、持守不失:受這個戒體可不容易,要得到人身、三寶的境界現前,要付出辛苦的代價,才成就這個戒體,這個摩尼寶珠不能隨便破壞掉。你要告訴自己:「這是我生命當中唯一的歸依處,我來生的安樂就靠這個戒體」。必須執持不失,不要把這個戒體破壞了。
第三個、防非止惡:爲了要保護戒體,你就會放棄一些惡法的造作。
『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淨妄源。』
因爲你要防護你的戒體,這時候你一次一次的防護,就加強你正念的力量,淨化你妄想的勢力,這就是所謂的:「返妄歸眞,能淨妄源。」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尼叫「蓮華色比丘尼」:
這個比丘尼在整個尼僧團當中,是第一個證得阿羅漢的比丘尼。蓮華色比丘尼成就阿羅漢之後,在小乘的階位叫做「無學位」——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她已經到最圓滿的境界,所以就離開修行的地方,來到人世間隨緣度化眾生,她就度化這些有錢的貴夫人。阿羅漢也是各式各樣,有些人喜歡關心弱勢團體、關心貧窮人,有些人專度有錢人。當然阿羅漢沒有貪心,這是他的一種法執,跟煩惱沒有關係。蓮華色比丘尼專門喜歡度化貴夫人,不但度化她們做慈善事業,進一步要她們受三歸五戒,乃至受種種戒法。
這些貴夫人說:「師父啊,我們不能受戒。」「爲什麼不能受戒?」她說:「我們這麼年輕,福報大,長得又漂亮,我們受了戒,會毀犯戒法,不可以。」蓮華色比丘尼說:「不用擔心,可以的!」「師父您怎麼這麼講,犯戒是要墮三惡道的?」蓮華色比丘尼就講出自己的本生因緣,(阿羅漢有神通,知道過去生的因緣。)她說:我在無量劫流轉當中,第一次與三寶結緣,其中最關鍵的時刻,就是有一生,我是一個歌舞團的戲女(我們現在稱爲女演員)。那時候我演一位比丘尼,我很專心的投入,我把比丘尼的心態揣摹得很像,還穿上袈裟。
因爲那一次穿上袈裟和生起道心,就與三寶結緣,之後生生世世遇到三寶,經常出生在三寶住世的地方聽聞佛法、增長善根。到了迦葉佛時代,我的善根終於成熟了,就隨迦葉佛出家成爲一個比丘尼。當然我們有善根,可也是有煩惱,有時候善根現前,有時候煩惱現前。後來有一次因緣煩惱現前,就破戒墮到三惡道去。雖然是墮到三惡道去,但是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不一樣;一個沒有善根的人,遇到苦惱的果報,他沒有出離痛苦的力量;一個善根深厚的人,在經典上說:墮落到三惡道,她的內心與痛苦的境界接觸,她會產生一種「增上慚愧」,因爲增上慚愧的力量,所以很快的從三惡道跳脫出來。之後,就遇到釋迦牟尼佛,這時候她善根轉深,如法的修學,就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成就阿羅漢果。
這段故事,古人的意思是說:「我們寧可破戒到三惡道去,也不要不持戒而生天。」怎麼說呢?即使一個人受了戒,有過失出現,破了戒墮到三惡道去,如果我們今天沒有受戒,我們還沒有資格批評這個人。如果這個人,曾經很真心在三寶面前發願,成就了戒體,我們沒有眞正發願受戒的人,比不上他。因爲一個非佛弟子,從來沒有發過眞實的菩提願,雖然一時不造罪業,以佛法的因緣觀來說,他内心還有煩惱,遲早會造罪業的。一個沒有善根的人墮到三惡道去,就很難跳脫出來,他沒有解脫、出離痛苦的力量。但是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果報的時候,能夠以他的慚愧來轉業 ——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所以能夠很快跳脫出來。
所以:我們應該要讚歎大家持戒,至少避免到三惡道去。因爲你已經把那個種子種下去了,得到戒體了,這叫「金剛種子」。有些人不敢受戒,是因爲他不明白這個道理。
你爲什麼不敢受戒呢?受戒並不表示成佛 —— 一切圓滿了。
我們可能剛開始做得不夠好,但是我們內心當中,只要不放棄努力,不斷地調整自己,就會不斷地進步。如果我們不願意跨出第一步,我們是不是永遠沒有希望呢?
蕅益大師在講《唯識三十頌》時,講到一個觀念很重要,對我們的修行很重要,他說:我們的心有很多的罪業,這些罪業不是一生造成的,是多生多世生命的累積,形成這無量無邊的罪業。就像《普賢行願品》說:如果罪業有體相,遍虛空不能容受我們的罪業。那我們的罪業這麼多,爲什麼只要短暫的修行就能成就聖道、滅除惡法呢?蕅益大師說了一個重要觀念:
我們造罪業的時候,依止的是一種妄想、虛妄的心;我們今天修善、修行聖道,依止的是真心 —— 眞實能夠破除虛妄!
就像:「光明能破除黑暗」,雖然這個房間是千年暗室,這個暗室已經一千年了,但是我們不用等待一千年,「一燈即明」,只要知道開關在哪裡、知道打開電燈的方法,把電燈打開了,黑暗就消失了。
這裡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以佛法的角度,它不怕你煩惱重,也不怕你罪業深重,最怕『你不願栽培善根!』。因爲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所以佛法經常講「回頭是岸」
最怕你不回頭、你不願跨出第一步,這件事情才令人擔憂。只要你肯改過懺悔、調整自己,依止三寶而修行,你 就有希望,因爲三寶開展的是你內心眞實的力量;你過去造的罪業,那是「虛妄的熏習」—— “眞實” 能夠破除虛妄!
我們今天在發願受戒的時候,你不要被你過去的罪業所障礙!
說:「我這個人怎麼敢成佛?我怎麼敢斷惡、修善、度眾生?我怎麼做得到……」不要這樣講,你應該試著跨出第一步,因爲你這個願力是隨順眞實的心性,你過去顚倒所造的罪業是虛妄的想像,就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一樣。爲什麼會有黑暗?因爲沒有光明。爲什麼會有煩惱?因爲我們的善根不夠。所以:
只要我們願意努力栽培善根,就能夠遠離煩惱!
『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只要我們願意不斷地去保護我們的戒體,就能夠產生一種功能。
什麼功能呢?『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然後『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淨妄源』,自然產生一種返妄歸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