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諧
和 諧

和 諧


分隔線

   一旦有了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時,我們會無懼、無畏。之所以能無懼、無畏,是因為沒什麼好恐懼的,我們會有膽量面對事物,而不對事物有所偏見,我們以智慧去思惟與反觀生命,並具備戒的安定與信心──來自持戒的「諸惡莫作(身、口二業),眾善奉行」的力量。 如此一來,這一切將會凝聚為成長之道。這是個完美之道,因為生理的、情緒本質的(敏銳的感覺)與聰慧三者都在互相協助與依持,它們都處於完美的和諧與互相的依持當中。

   沒有了和諧,我們的直覺本能會四處亂竄,如果我們沒有持戒,那麼我們的直覺本能反而會成為主宰。例如,如果我們只是順著淫欲而沒想到戒律,那麼就會被種種事物所困,而嫌惡自己,就會有婚外情、雜交與疾病,以及一切因未藉持戒來控制直覺本能所導致的崩潰與熱惱。

   我們可以利用聰慧來欺騙、說謊,不是嗎?一旦當我們有持戒的基礎,就會受智慧與禪定所引導。不過,我們卻不以智慧來壓抑敏感,也不藉由思想與壓抑情緒本能來控制情緒。我們西方往往就是如此,以理性的思考與觀念,來支配與壓抑情緒,因而使我們對事物、生活與自己一點都不敏銳。

   然而藉由內觀禪修的正念修習,心是完全包容而開放的,所以心具備了圓滿與包容一切的特質。而且因為它是開放的,所以心也是反觀的,當你專注在一點上時,你的心就不再反觀了,它融入於所緣境的特質,心的反觀能力來自於正念與專注。

   你不再過濾或選擇,只是覺知一切的生滅,觀照你是否執著於任何事物的生滅,你會體驗到即使它生起時是很吸引人的,它都會趨向毀滅,於是它的吸引力會消失,然後我們必須尋找另一個可以融入的所緣境。

   身為人類,我們就是必須接觸大地,也必須接受這個人類外形與地球生活的限制。如果是這樣的話,離苦之道絕不是離開人類的經驗,生活在微細的意識境界中,而是要正念地包容一切的人界與梵天界。就因為如此,佛陀教導了圓滿的覺悟,而非微細與美麗的暫時逃避,這就是佛陀所說的,他指出了通向涅槃之道。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