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 識
唯 識

唯 識


Bg B32

   當觀色無常,是爲了使我們瞭解觀受想行識無常。爲什麼呢?我們對於宇宙人生迷惑不解,不是迷以爲世間實在眞常,便迷以爲心識恆常不滅。迷惑以爲世間眞實的人,實際上是不知不見心識的眞相,所以誤會世間眞實。而迷惑以爲心識恆常不滅的人也一樣是不知不見心識的真相,把異生異滅的心識誤解爲恆常。是故說,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旨趣是爲了使我們瞭解心識的眞相,若瞭解心識的眞相,迎刃而解除了對宇宙人生的迷惑,撥雲見日,見法湼槃。

   雜阿含八經:

   識的作用是爲了令我們面臨宇宙人生,善於分別宇宙人生萬象,異生異滅,所謂異生異滅,要用時才有識,不用時便滅,並沒有恆常不滅之識,但我們偏偏假設,於異生異滅之現象中有一不變易之真實常恆不滅,即此假設而迷失了眞相,費盡心力向外追逐幻妄,永不回頭。爲此,世尊出現於世間,教導我們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如經文所說,過去識已過去,未來識尙未來,於現在識,當我們意在現前時,實已過去,只因爲生命未盡,錯覺以爲有現在,我們應當從過去已過去,留不住過去擋不住未來而理解現在識瞬間消失,沒有不滅的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譬如男女熱戀已過去,不再迷戀熱愛時,便清清楚楚看見對方的眞相,撥雲見日,不免哈哈大笑,何用恆常不滅識?何用世間眞實呢?


   所謂四取陰識住,就是見取宇宙人生眞實,而使心識住於宇宙人生中,迷不知心識異生異滅的眞相。四取陰識住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活生生的現況,攀緣色陰識住,攀緣受陰識住,攀緣想陰識住,攀緣行陰識住。


   所謂攀緣色陰識住,於眼見色緣生眼識,眼,色,眼識,三事和合觸,同步而生受想行。眼對色緣生眼識之瞬間,五陰已同步運作而活生生,迷以爲宇宙萬法真實不虛。爲什麼眼對色會緣生眼識呢?因爲有事,若沒事,譬如布娃娃也有眼睛,彼眼對色毫無反應。若有情衆生必然有事,爲成辦此事,所以有眼對色之現象。譬如我們要查閱生字,所以有眼對字典之事,若無此事,不用眼不用字典。譬如我們要受牢獄之苦所以有面對監獄之事,若都不犯罪可能終生不見牢獄。又譬如我們要行淫欲之樂,所以面對異性裸露之形態,若都無淫欲心無有此事則不面臨短兵相接之事,不見性污染之環境。


   同理引喩而可知,我們有事所以面臨此一世間。當我們面對此世間,爲什麼我們會認爲世間真實不虛呢?因爲我們有喜貪心,打從心底喜愛世間,不忍世間空,不忍世間無,譬如戀愛中人,不忍暫離於愛人,不忍愛人空,不忍情人無,喜貪心攀緣色陰識住,從此不見色受想行識五陰之眞相,以爲世間眞實不虛。於是固守所認知之宇宙萬法,不知物質世界隨著我們的受想行識內容而變易,以爲色陰眞實就是色封滯,自閉於色陰中,識住於色陰故不得解脫。


   事實上色陰只是成辦此生之事,取陰識住所呈現之世間,識若不依住,如布娃娃並無此世間之認同,我們認同此世間只是循業發現,若不自閉於色陰,於現在識厭,離欲,如同旁觀者見他人的醜婦,無可愛可戀之處,解脫她裸露之勾引。識異生異滅,只是辦事之作用,事了不再生,識滅色也滅。


   所謂攀緣受陰識住,眼對色而覺受所對之色,耳鼻舌身意對聲香味觸法而覺受宇宙萬法,這是受陰作用,我們面臨此世間,覺受身歷其境的宇宙人生,若無識依受而住,如布娃娃被小孩寵愛毫無覺受,取受陰識住而領受此世間,我們却迷失在覺受中,以爲所覺受之世間眞實,攀緣覺受不忍暫離,如恩愛夫妻不忍暫離,封滯於受陰中,自囚於受陰牢獄,就叫做攀緣受陰識住,不得解脫。


   所謂攀緣想陰識住,當眼見美色,知這是美色,耳鼻舌身意分別這是音樂,這是香氣,這是滋味,這是細滑,這是情愛,就是想陰作用,若無想陰作用,受陰只是覺受,不分美醜是非。取想陰識住而使我們能分別宇宙人生萬法,然而我們却在分別美醜好壞是非之際,喜貪世間多采多姿,迷失於分別中,不知識依想陰住異生異滅,別無不滅之靈魂能思能想,我們能想只是取想陰識住的作用,若觀想陰無常,厭,離欲,滅盡,識無所依住,畢竟解脫。可惜我們不辨眞實,封滯於想陰中,就叫做攀緣想陰識住,永不出離不解脫。


   所謂攀緣行陰識住,想陰只善分別美醜是非好壞,要當取行陰識住,才決定行善捨惡,或行惡捨善,或行不善不惡,識若不依行陰而住,則無想陰現象,也無受陰現象,也無色陰現象,爲什麽呢?一切活動現象,一切宇宙人生萬法就是行緣識所顯現,眼見色就是行,耳鼻舌身意對聲香味觸法都是取行陰識住之活動現象。於色陰生喜貪,於受陰生喜貪,於想陰生喜貪,就都是行陰所決定造作。取行陰識住使我們能夠圓滿完成此生所應辦之事,沒想到我們却在有生之當中喜貪世間,譬如出國辦事,於異國溫柔鄉中迷戀不捨,封滯於異國不願回鄉,就叫做攀緣行陰識住。


   四取陰識住當中的識陰有六種識用,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等諸識在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細滑,意對諸法時異生異滅,譬如兩手合拍而有聲,生無來處,滅無去處,只是配合色受想行四陰之活動,表達每一行爲之意義,若無任何行爲則無有識,畢竟解脫。但我們不知此眞相,於四取陰識住時,見取世間眞實,見取常恆不變易法,追逐夢幻中的可意可愛可戀,封滯於四取陰識住。


   解釋四取陰識住,說來話長,實際上我們一動念,一念中具足四取陰識住,色受想行識是一念中的分解實況,識於色受想行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雜阿含四〇經經文中說「乃至非境界故」,就是說識若離色受想行而能獨存,只是信口說說,並非說者之境界。


   一念稍縱即逝,若是善念必有善報,若是惡念必有惡報,若是不善不惡念必有不善不惡報,念頭如流水,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若不如實知念頭,一日中不知造了多少善惡不善不惡念,順著宿命流流轉,難以出離。


   當我們一動念,不是布娃娃、不是死人必然有念,有念必然來自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相對之反應,這是取色陰識住,既已覺受此念,這是同步取受陰識住,能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同步必已取想陰識住,而一念若不是貪瞋癡念便是不貪瞋癡,這是同步取行陰識住。一念之內容無論如實知或不如實知,縱然在散亂昏沉或睡夢中,都俱足四取陰識住。


   是故學佛當善護念,以善護一念爲單位,念念如實知,若如前文觀色無常如實知,心不隨境轉,於色欲貪斷,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厭,離欲,發現宇宙人生的眞相,何固執於世間不空呢?何固執有常恆不滅自性呢?正向滅盡貪瞋癡,清涼寂靜,不封滯於四取陰識住,念念解脫,念念趣向湼槃,捨諸行無常,以諸法無我爲正方便,趣入寂靜湼槃。


   所謂念念解脫,念念趣向湼槃,就是念念都藉助善念,捨善念惡念不善不惡念,觀無常而趣入湼槃,不住惡念,不住不善不惡念,也不住善念,否則便在宿命流中,不見法湼槃。
   我們究當如何觀受想行識無常而趣入涅槃呢?如前文所述,宇宙人生萬法不外四取陰識住現象,宇宙萬法是一念所呈現,我們若不封滯於一念中,可發現五陰無常變易不壞湼槃,觀五陰無常時即見法湼槃。


   雜阿含五一經:「色是壞法,彼色滅,湼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湼槃是不壞法。」離色受想行識五陰壞法,若別有湼槃不壞法,湼槃便是絕待獨存的另一陰,今以五陰壞法之外別無第六陰,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不封滯於四取陰識住的話,則知五陰無常是循業所見之生滅法,不住善念,不住惡念,不住不善不惡念,見法湼槃。譬如我們觀鏡中影像,照見自己,同理可知,若我們放眼所見之宇宙人生以及色身,知其如鏡中影像,離於喜貪,豈非已觀色受想行識無常,厭,離欲,滅盡,趣入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