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念佛觀
我們中國的法相唯識宗,頁獻最大的是唐玄奘大師,他有一最傑出的弟子就是窺基大師,玄奘和窺基都把西方淨土判爲「別時意趣」,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說,這不是佛陀的本懷,所以在法相唯識裏把念佛往生他方認爲是佛的密意說,就是說那是方便的,善巧的,爲了引導一些特殊的衆生,才方便施設的法門,所以叫別意,就是另有意義,唐玄奘和窺基勸人的淨土信仰是求生兜率內院,也就是彌勒淨土,玄奘大師主張「以善根大願爲淨土生因」,往生淨土是要我們有善根,而且要發成佛的大願,才可以往生,「並以二空無分別智爲正因。」所謂二空是我空、法空,以破除了我跟法 —— 兩空之後,以無分別根本智是往生的正因,這種講法好像禪宗,所說明心見性才可往生,善根是助因,大願是助緣,十念稱名是遠生因,經典說十念稱名可往生極樂世界,叫帶業往生,依唐玄奘大師所說,十念稱名只是「遠生因」,遠生就是說不可能現在生,可能是來生才能生,我當前這一生就往生,那是近因,遠生是遠因,例如說我這一生念佛,臨命終時,善知識開導我,我可以聽到淨土法門,我發了往生的願,念了十句佛號,就種了來生往生的緣,這個講法的是與非我們無從判斷,但是這資料很特別,可以提供給大家。
玄奘大師翻譯阿彌陀佛經他對於執持名號譯爲思維名號,(在歷史學者的研究認爲玄奘的翻譯是直譯,而鳩摩羅什用意譯。)所謂思維名號是內心思維繫念,所謂內心思維,就不一定要口念出來,我有那種思維,記著阿彌陀佛的名號,記著極樂世界的莊嚴,心裏起願,常常思維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生起那顆趨入求生的心,解釋執持和思維,意義是有點不同,如果他的意義相同,玄奘大師就不會作不同的翻譯了。這要指出念佛不只口念,而且觀想中起念也是念佛,我在車上中默想極樂世界的莊嚴,也是念佛。
玄奘大師之前也有一位眞諦三藏,他翻譯攝大乘論(唯識論典最根本的著作),他把淨土也判爲別時意趣,大乘法相宗的人都把淨土判爲別時意趣。
華嚴宗念佛觀
在唐朝還有一個高僧,澄觀清涼大師,他是華嚴宗第四大師,第一位華嚴宗祖師是杜順和尚,但那時候華嚴宗的思想沒有在中國那麼形成一宗派,到清涼國師才是,他創導五方念佛法門,一、稱名往生,二、觀相滅罪,三、攝境唯心,四、心境俱離,五、性起圓通,這五種人都可以稱爲念佛往生。所謂「稱名往生」就是一般所說的稱名往生西方。第二種「觀相滅罪」就是十六觀經中所說,按十六觀經中落日觀一直觀下去,一個觀想成就滅一百劫或六十劫生死大劫,例如說落日觀成就就可滅八十劫生死,故觀相成就可滅生死大業,可以往生。
在這裏我們可以有一個觀念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法門太多了,不一定要念佛得一心不亂才可往生,換句話說你若跑到一山上,對著太陽下山處,每天下午去看落日觀,這落日觀讓你觀成就,你就決定能往生。「攝境唯心」是第三種,意思是說淨土的一切境界也是唯心所造的,都不離我心所造的,故若有人認爲淨土和上帝的天堂一樣,把淨土看爲是衆生心之外的境界,我可以到那裏去,這些只是衆生我相未破的人才會講這樣的話,破了我相的人悟了一切境界不離我心外而存在,離心外無法可得,故此一切境界都攝屬心。四、「心境俱離」這是更高了,境的境界固然是依心而起,沒有心,境不存在,現在不止領會境是虛妄法,建設在心上,連心也是緣起妄想的,悟了心也是假的。第五、「性起圓通」,在華嚴宗中性起是很高明的,華嚴宗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這叫華嚴四無礙法界觀,在最後講到重重無盡法界,一切法界不離自性,所以一切淨土都是我自性所現,是融通而無礙的,這裏的圓通是指理事的圓通,信仰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等都是事相,這一切事相會歸我的自性,跟我自性中的空性是理事不二的,是相應的,你能悟到一切淨土的事相都不離法界自性,那就是一眞法界,當下就最圓滿的。這在華嚴宗的思想中把它形容成念佛的最高境界。那是不簡單的,我們一般人是稱名念佛吧!
宗密大師創導四種念佛,他也是華嚴宗的大師,到了他的時候四種念佛說才被整理出來。第一種稱名念佛,第二種觀像念佛,第三種也是觀想念佛,第四種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一般念佛,觀像念佛是特指觀阿彌陀佛的佛像,或是觀世音菩薩的菩薩像、大勢至菩薩的菩薩像,這個像觀得成就就是,第二種觀像是十六觀經都包括在內,實相念佛就是慧遠大師的念佛說。以上都是華嚴宗體系的念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