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性如是」世說
書籍目錄
(三)「法性如是」世說

(三)「法性如是」世說

隔條
法性

   上一期我們說到「識變萬法」之道理,述及第八識含藏諸法之種子,遇緣則起現行,所謂緣者,非有別法,乃指由第八識現行之諸法也。即以現行之諸法為緣而鼓動種子,起惑造業招果,由此可知:第八識乃宇宙之根源,萬有之本體。

   像這種推求宇宙萬法由來的說法,早在佛法傳來中國之前,我們中國的儒、道二家學說中,即有類似佛家之說法,今僅提出兩部書:
   一部是周易,它是我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寶典之一,相傳是文王、周公、孔子等聖人之著作,其內容是用卦爻推演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周易是講變化之道的經書,但變化是事相,是作用,事必有理,用必有體,理體則不變,所以易經有變動的事用,有不變的理體。」

   繫辭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的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這是解釋不變的理體。形而下的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是解釋變化的事用。理體是事用的根源,事用是理體的顯現,兩者不可分離。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此即是說:周易以太極為天地萬物之根本(太極指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清濁攙和,括囊萬有)。而在太極未生兩儀(陰陽)之前,不見森羅萬象、無聲無臭,無形無象,無可指名,故曰「無極」,此即指渾然不動之理體。太極既生兩儀之後,陰陽互相變化,便有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相錯,而後萬物生焉!此中所講的,則是變動不居的事用!

   「八卦每一卦由三爻構成,再由八卦重之,而為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構成,這些都是符號,代表天地人動植礦等萬有事物……人世間與自然界,一切現象瞬息萬變,每一變化都有吉凶禍福之幾,而一切變化盡攝在一卦的六爻之中……」(以上參考明倫一四七期社論「卜筮之道」。)周易的宇宙論,雖與老子道德經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些相似,可是周易之宇宙論比道德經之宇宙論,更為詳細與透闢。

   推求宇宙萬法由來的另一部書是列子,凡八卷,舊題周列禦寇撰,劉向序錄謂其學本於黃老。列子天瑞篇:「……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氣和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以上即列子一書論及萬物所以成之道理,與前述之唯識,周易之觀點,大致相同。可見東西方的聖哲,在追求宇宙萬有之根源時,見解上是一致的。因此之故,我們唯有多念中國書,並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才能對佛法的真實義,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更親切的體會!

   如前所述,唯識學以為「萬法唯識」,而「識又原於性」謂:能變萬法之識,乃由本性而來,故今應略述「性」。「性」很重要,學佛即為了見「性」,可是「性」是什麼?卻很難懂。因為口所講之言語,手所寫之文字,或心所思維之影像,皆不是「性」。所以古德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又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即是說,言語、文字與本性,毫不相干。譬如問:「電扇為何物?」曰:「通以電流,葉片轉動,鼓動空氣而成風,即是電扇」。若說:言語文字即是電扇,則當我們口說電扇,或手寫電扇時,應該就有風吹來,其實並不如此!即使我們說到口乾舌燥,或寫到筋疲力盡,也毫無動靜!此即比喻:文字言語,與本性毫不相干!若欲了解電扇為何物,只有以實際之行動,站到電扇跟前,直接去領受其滋味。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傳心法要說:「……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

   如上所述可知:周易上之「無極」,列子上之「太易」,皆與佛法上之「本性」是一個東西,只不過各家所說有深淺之別而已!

   既然說:「法性離言,本不可說。」那麼我們要如何去會見我們的本來面目呢?曰:「唯識之教,即用顯體」,「用」指能變識及所變萬法,「體」則指真如本性(即「法性」,萬法之本體)。唯識之教理,即要我們在日用平常之中,所謂「行住坐臥時,穿衣吃飯時,迎賓送客時,搬柴運水時」,常將「萬法唯識變」之義趣,存養心中,優游涵泳,勿令間斷,務將「識變萬法」之義趣,與我此心,融成一片,如此用功,便能使無明煩惱漸減漸薄,遇境逢緣時,如此觀照:一切有為法,唯識所變現,如夢幻泡影,即有遣執破我之能,增長般若正智之功,此是最親切,最有味之修行方法,毫不費力,也毫不費事,而能得大受用,願我唯識學者,千萬勿忽。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
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雜阿含經 – 卷十)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