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前五識生緣
書籍目錄
(六)前五識生緣

(六)前五識生緣

隔條

   一切有為法,必仗因緣而生,依他而起,無有一法自然生者,然則前五識生起之依緣為何?上一期曾言:前五識之依緣為:依於眼等五根,緣於色等五塵境,遂生起眼等五識。若廣說之,則奘公在「八識規矩頌」中云:「九緣七八好相鄰」一句,即是詳說前五識之生緣,今且略釋之:

   (甲)眼識:頌中言九緣生者,即眼識。眼識之九緣為何?
   1、眼根──即眼識之同境依,謂此眼根與能依之眼識,共取現境,故得此名。眼根若壞,則眼識不生。
   2、色境──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境。境若不現前,識亦不起。
   3、作意──即一種警覺之心理作用。契經云:「若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可見:作意不起,眼識亦不生。
   4、空──空隙之空,即指眼根與色境間之距離。必「根」與「境」相離,而後眼識方能攀緣。
   5、明──即光明,有日、月、燈三種光明。色境待光明而後顯,故眼識之生,復加明也。
   6、種子──即眼識種子,彼為眼識現行之親因緣也。
   7、第六識──即分別依,謂第六識與能依之眼識,同緣色境,而分別色境,故得此名。述記云:「由意識引五識,五識方得生。」
   8、第七識──即染淨依,謂眼識由此第七識染污而成有漏;由此第七識清淨而成無漏。
   9、第八識──即根本依,謂眼識依此第八識現行而得生。

   (乙)耳識:頌中言八緣生者,即耳識。耳識之八緣為何?
   1、耳根──作為耳識之同境依。
   2、聲境──如世俗語、聖賢語、可意聲、不可意聲等。
   3、作意──起盡經言:「若復於此境起作意,即於此境起了別。若於此境起了別,即於此境起作意。」
   4、空──耳識之起,必耳根與聲境相離(中有耳腔作空隙),乃得分明起聲覺;若琴瑟逼耳,即不成聲故。
   5、種子──即耳識種子。
   6、第六識──即分別依。
   7、第七識──即染淨依。
   8、第八識──即根本依。

   (丙)鼻識七緣生1、鼻根2、香境3、作意4、鼻識種子5、第六識6、第七識7、第八識。

   (丁)舌識七緣生1、舌根2、味境3、作意4、舌識種子5、第六識6、第七識7、第八識。

   (戊)身識七緣生1、身根2、觸境3、作意4、身識種子5、第六識6、第七識7、第八識。

   以上鼻舌身三識,皆藉七緣而生,不須空、明,以根境合時方知故。
   或問:佛學概要十四表言「心法之生,必仗四緣」,今唯識學謂「九緣」,二者如何會通?
   曰:唯識雖云「九緣」,仍不離「四緣」,即九緣乃屬於四緣中之三緣所攝。即九緣中之「種子」,屬四緣中之「親因緣」;九緣中之「境界」,即四緣中之「所緣緣」。又九緣中之餘七,即四緣中之「增上緣」攝。

   然九緣之中,獨缺「等無間緣」者,以自識前聚於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識生起。(即後念託前念開導而生,前念不滅,後念不生。)可知「等無間緣」是已滅法,故略而不說。理實四緣必備,識乃得生,故前五識生緣,若各加「等無間緣」,則眼識十緣生,耳識九緣生,鼻舌身三識八緣生。

   以上諸緣,必互相鄰助,俱時合力,不相乖違,所謂「眾緣和合」,方能令識生起。並非一一緣,各別望識,獨令識生也。此點不可不知。茲將九緣與四緣相攝之情形,列表如右:

四緣

   如上所述,但明前五識發生之因緣,六七八三識,雖亦影響在中,但奘公在頌中則略而未釋。若唯識論則兼具明之。至於後三識之生緣為何?請留在下回分解。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