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一:弟子曾於九月底前往六龜拜見師父,並經師父開示修習空觀
弟子不慧!尚未能體會空觀修法,敬請師父慈悲,再惠予開示。請問師父,空觀是靜坐時,妄念生時加以觀照嗎?或是由心自造出一個法境(如觀宇宙萬物)加以觀照? (蘇三晃)

答1:空觀是一種對治法,隨時,只要心中有妄念想思浮起,
你就加以觀照:那是空的 —— 所想的對象、能想的心思,都是虛妄不實,有什麼好想的呢?如此觀照之後,妄想就容易止息,不必在心中自造出一個法境,再加以觀照。那不是妄上加妄嗎?

問二:請問師父,在日常生活中遇緣隨起觀照,似乎很困難。不知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修持空觀?

答2:凡夫修持,總以靜中坐禪時比較容易,至於日常生活中,
可修持則修持,不可能的話,也不要太勉強。只要專心的、把應該作的事情做好,然後就放下,不要掛礙在心裡,影響到坐禪用功時,心思浮動。等到靜中功深,便會有動靜一如的感覺。動的是身,心並沒有隨著動;身雖動,心則是靜的。如此,行住坐臥就都是道場、都可以用功了。

問三:假如有人說我們的壞話、或者罵我們時,此時要如何做空觀?或請師父另外舉例解說空觀修法的步驟。

答3:凡夫修持,總以靜中坐禪時比較容易,至於日常生活中,
在拙作〔從無我空到達解脫〕一書,自一一五頁到一一九頁中有詳細的解說,請多體會一下。
至於有人說我們的壞話,或罵我們,可以用「假觀」來對治,心裡思想:那是假的。被罵的人,不過是五蘊和合假名爲人,人的身心都是虛妄不實的,那麼,他所說(罵)出來的話,又怎麼會眞實的呢?看也看不到、摸也摸不到,瞬間即逝,何必計較、何必生氣呢?不理他,他自然就會停止了。你說,是不是?

問四:另外再請問師父,唯識爲何說「一切外境皆是心識所變」,如此來說,是否「唯心無境」?

答4:唯識說一切外境皆是心識所變的道理,在拙作〔從無我空
到達解脫〕一書的第四章、第二節:「依唯識明心」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文中將一切法的由來,以及八識如何變現一切法,都作了詳細的解釋。你對該書是看得很仔細的,應該不會再有此疑問才對。
另外,問及是否「唯心無境」呢?站在究竟的觀點來看,確是這樣。只是,這個「唯心」與哲學上的「唯心」內容有所不同。哲學上的唯心論是對立於唯物論的 —— 既然唯心,唯心之中就不包含物的存在。但是,佛法的唯識,如果是唯心的話,這個唯心則是包含了物在內;至少,含有物的種子 —— 或產生物的功能在內。所以,唯識不同於西洋哲學的唯心論。唯識雖然就已無境,但不否認虛妄外境的存在問。只是,不承認外境是實在的。

問五:請問師父,沒有肉體,才是真正的涅槃解脫嗎?肉體不是本體之用嗎?若只有精神而沒有報身及依報(外境),精神如何安立呢?

答5:佛教並沒有說無肉體,才是涅槃解脫。解脫是以心爲主,
心解脫了,肉體也就會跟著解脫。至於涅槃,是煩惱生死獲得滅度、證得不生的稱謂,並不是沒有肉體,就叫做「涅槃」。只是,在原始佛教、是把證得解脫,而尚有肉體者,稱爲「有餘依涅槃」—— 意思是說:雖然生死惑業已滅,但依過去世業報而有的肉身,仍然存在,還餘有業報的苦果在,肉身仍會感受到痛苦,不算究竟。如果肉身也滅度了,就叫做「無餘依涅槃」,表示所有生死惑業的因與果,都已度脫,沒有餘報在,永遠也不會再感受到痛苦了。這與沒有肉身,才是真正的涅槃解脫,畢竟有所不同。因爲涅槃、解脫是在有肉體時就已證得,不是在死後,沒有肉身時才證得。

問六:《法華經》中佛説:「我在此説法,你們覺得時間沒有經過多久,但是,在他方世界,已經過了幾千億年了。」請問師父:為什麼時間會如此相差懸殊?

答6:時間,在本質上來講,乃是虛妄,根本上是空的,並沒有
時間的存在。時間,是依衆生的妄心,以及業報而存在。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爲什麼會感覺到時間的存在?因爲,我們居住在地球上,地球向著太陽而有規律的自轉,於是,當我們被太陽照到的時候,就叫做白天;當我們背對太陽,太陽照不到我們的時候就叫做晚上 —— 白天過了,我們就說:已經一天過去了;黑夜消失,太陽昇起,我們就說:一天又開始了。如此,我們才有時間的感覺。
請想想看,這時間是不是依地球向著太陽的轉動而有的呢?如果我們乘坐太空船,離開了地球範圍,到了外太空。而太空船固定在太空的某一點,都不移動,那時,就沒有白天與黑夜了。沒有白天與黑夜,也就沒有時間的感覺。如此,時間不就不存在了嗎?因此,時間的存在,是相對的,同樣一個時間,在某個世界只是很短的時間,但在別的世界,可能是很長的。
再舉個比喻來說:地球由於向著太陽自轉很快,於是,地球內的時間,也就相對的,過得很快、很短暫。所以當太空人乘坐太空梭,超出了地球的範圍,進入太空中的時候,時間對他們來說,就變得很長了 —— 一天之長,幾乎有過不完的感覺。因此,當太空人在太空中,覺得才過一個月,地球上不知已經過了幾年、乃至幾十年了。眞要應了古人的一句話:「天上一日,地上七年。」
所以,在這個世界,與他方世界,時間爲什麼會有相差?那是衆生的業報所感;同時,也是依衆生的妄心而產生長短的差別。世俗有句話:「度日如年。」當一人痛苦的時候,往往就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日子特別長。其實,時間不是跟以前一樣嗎?只是心裡的感覺而已!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爲什麼佛經談到地獄中衆生的壽命總是很長很長。越是痛苦的地獄,其中衆生的壽命也就越長。因爲,「度日如年」啊!相反的,快樂的時候,就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不知老之將至。所以說,時間是虛妄的,不過是衆生的妄想之一。

問七:請問師父,《楞嚴經》說:「若心在内,則能見內臟。」
據所知,見物是眼睛的功能,但眼睛要見到東西,必須有光為緣 ——而內臟中沒有光線;並且,心也不是眼睛。那麼,心在內,如何能見到内臟呢?

答7:「心」又叫做心靈,表示心有靈知的作用,凡是心所在的
地方,一切都能明白了知。眼睛能見物,也是心的功能,只是藉著眼睛爲媒所顯發出來而已。因爲,心有靈知的作用,自然也就是光明的 ——謂「心性光明」。於是,如果說,心是在人身內,應該就可以見到內 臟;因爲,心本身有光、有見的功能,不必依靠眼睛才能見。但,我們並不清楚內臟的情形。所以,心並不在身內。

問八:請問師父:為何說「佛性」是盡虛空、遍法界?

答8:「佛性」是站在衆生方面來說的,如果站在諸法方面來說,
就叫做「法性」—— 諸法之性,等於哲學上所說的本體。爲什麼佛性是盡虛空、遍法界呢?因爲,它是一切有情、無情所生、所依,分秒也不能離的實性,只要有生靈的地方、有法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華嚴經》三十九說:「佛性甚深眞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我們或許以爲虛空最大,但與佛性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呢!《楞嚴經》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因此,虛空、法界雖然廣大,卻仍是佛性(法)中物。

問九:請問師父:為何有「靈性」、(精神)這個東西?這個問題已經困惑弟子好幾年了,一直都未能理解,經常會在心中浮現。敬請師父指示迷津,感恩不盡!

答9:你所說的「靈性」,是不是指靈覺之性?如果是的話,
那就與精神有所不同了。靈覺之性也就是佛性。如果說,靈性是指精神,那麼,爲什麼有精神呢?精神即受、想、行、識,它們的由來,在拙作〔從無我空到達解脫〕一書中,都有說明。
我想,你所指的「靈性」,應該是「佛性」的意思吧?那麼,爲什麼會有「佛性」呢?佛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 本然天成、本自如是,不是被人、或神、或什麼所造作出來的。因此,爲什麼會有靈性?這個問題問的不適當 ——這個問題不適合用在佛性上。佛性是不生的,那裡會有「有佛性」這個事?這是問的驢嘴不對馬唇了。有生的東西,才可以問:爲什麼會有它?無生的、不生的、本來就如是的,它已超越了有無,如何再以「會有它」、或「沒有它」的相對觀念來思考呢?所以,這個問題,是個不符合事實的、無意義的廢話!
如果問:佛性爲什麼是不生的?就問對題了。但,答案如何呢?答案就在問題本身上,會問問題的,也就會給你答案。換句話說:答案就是不生的佛性 ——就在不生的佛性上,不在思想、意識中。因爲佛性既是不生的,就已經超越了凡夫的相對世界。所以,這個問題也就不可能用相對界中的凡夫思想、意識,去獲得眞正的答案,唯有我們的心靈超越相對,進入絕對,到達不生的佛性境界中,才能得到眞正的答案。其實,當你到達了,你就會發現,問題根本不是問題,佛性爲什麼不生?本來如是而已 —— 答案就是這樣。懂嗎?不懂的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