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一:弟子自從接觸佛學後,就一直深受吸引,至今仍有手難釋卷
的感覺,若一日不讀,便感空虛。家人指責:「執迷過深」,不知實乃「法喜充滿」。此中妙樂,歎無人知!因慧淺福薄,欠缺乏善知識指引,對於佛法修學,諸多疑難。請問師父:以同樣精進心,出家、在家之成就有分別否?(蔡文傑)

答1:你從接觸佛學之後,就深受吸引,一直手不釋卷的閱讀著佛
學書籍,可見你與佛法的因緣是很深厚的,想必在宿世已深植佛緣。希望你能善加珍惜,好好把握。
佛教的出家,究竟說來,是要出三界之家,乃至出無明之家,並非把頭髮剃光,穿上出家衣服,便是出家。所謂「三界之家」是指什麼呢?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在宇宙中,各有它存在的地方,但三界同時也存在各人身心中。欲界中的衆生以情欲重且多爲名,像我們人類便是欲界中的衆生,所以人人都有貪瞋痴與七情六慾;色界中的衆生則已沒有欲界中的情欲,只有非常殊勝的色身;無色界中的衆生,就進一步連色身也無,只有精神體的存在。以人類來說,情感便是欲界,身體是色界,精神是無色界。因此,三界同時存在各人身心中。出三界之家,在個人來說,就是解脫了情感、身體、精神所帶給我們的煩惱與痛苦,也可以說是轉化了情感、身體與精神。這三界從此不再帶給我們煩惱、痛苦 像阿羅漢,便是出了三界之家的人。
至於「無明之家」是什麼呢?「無明」是愚痴的意思,也就是智慧的反面。無明可以說是一切衆生的老家。衆生就是因爲無明 —— 愚痴無智慧,才會造業,以至輪迴生死,受苦不息。出無明之家,就是要證悟衆生本具的般若智慧。慧日顯現,無明便消失,從此脫離衆生界,進入佛界,煩惱痛苦永息,不生不滅、常樂清淨。這是學佛者的最後目標。像十方諸佛,便已達到了這終極的目標,如此,便是出了無明之家。
但是,要出離無明之家,必須先出三界之家,而我們所看到的佛教徒的出家 —— 剃髮、離俗、修行,便是出三界之家的預備功夫。因爲剃髮,表示與俗不同;穿上出家衣服、受持了出家戒律,就不能再像一般人那樣飲食男女、歌舞尋樂、爭名奪利。內心的情慾,便減少了許多,再加上修習禪定、聞思慧觀,修而有成,就可以出三界之家,乃至無明之家。
所以,你問:以同樣的精進心來用功,出家與在家的成就有沒有分別?那就要看你所說的成就內容是什麼?如是指佛法的終極目標,那當然是出家比較容易成就了。因爲,佛法的終極目標,唯有在出家中才能完成。佛教徒如果身不能出家,也要能心出家 —— 心裡要有出離三界、出離無明的念頭,不染著世俗情慾。當然,最好是身心俱出家了。

問二:出家前後,當如何自我奮鬥?

答2:有志於出家,應該先確定出家的方向,先自問:爲什麼要出家?出家是爲了什麼?出家的動機必須正確,然後,朝此目標去努力與奮鬥,以求達成。

問三:教內情況,亳無認知,各宗道場,五花八門,良莠不齊。何處何人,可資修學?而不致有徒邁枉途之憾?

答3:佛法的存在世間,就是爲了度化衆生。而衆生的學識、個性
、習氣各各不同,佛法也就不得不有各種法門。所以,印度佛教有小乘、大乘之說。大乘又有般若空、唯識有,以及如來藏和密宗等學說;中國佛教也有八宗、十宗的分門立戶,但這主要是源於衆生的根性不同,對佛法的感受不同所形成的,也是爲了讓不同根性的衆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因此,將原來一味和合的佛法加以分門別類。這不也是一種方便嗎?所以,你不必惑於各宗道場五花八門,但自問本身的志趣在於那一法門或那一學系,然後就以它爲主,一門深入。其他的,往後有因緣時,再加以探討好了。
至於教內「良莠不齊」,這應該也是很平常的事。我們是生存在相對的世界中,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往往都是好壞各半的,有好的就壞;反之,有壞的,也必有好的。任何一個團體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宗教團體自然也不例外。就以人來說,有那一個人都沒有缺點的?不要說別人,我們自己能夠都沒有缺點嗎?不能吧!
所以,每個人都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雖然,信仰了佛教,乃至出家了。但在修學還沒有成就以前,各人的缺點仍然存在,阿羅漢已是出世間的聖者,還是會有一些習氣殘存,何況凡夫呢。因此,《華嚴經》文殊師利菩薩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前,告訴善財說:「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大正藏十冊三三四頁上)
所以,當我們去參訪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的時候,千萬別特意去看他的過失,就是看見了他的缺點,也不要放在心上。記住!我們是了去學習善知識優點的。
你問:「何處何人,可資參學?」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論語述而篇)又說: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論語里仁篇)這是中國的人間至聖所說的話。想想看,是不是很有道理呢?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不就是我們的老師嗎?就算是壞人——全身缺點多於優點的人,也可以使我們內心產生警惕:自己不要像他那樣。他在無形中,不也成了我們的老師嗎?
所以,朋友!不要自視太高,認爲少有人可資自己去依從修學,這往往是初學者的毛病,必須改掉,才能有平坦的前途。希望能多學學《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不論見了任何人,都加以敬禮,說:我不敢輕視您們,您們有佛性,都會成佛。)多想想前面所引孔子所說的話,相信對於自己修學的問題,就不會再有所疑惑了。

問四:以師父出家前後的經驗及心得,對於初學有何建言否?

答4:一個學佛的人,在初學的時候,就應該建立正確的觀念,
把握正確的方法。佛法,畢竟不只是學問,它還是方法——是一種使人解脫生命根本問題的方法。學問必須去理解,方法則要去實行。如此,才能得到它們的利益。
所以,學佛應該解行並進。有解無行,只是增長知見,空數他人財寶,全沒有自己的份,無益於本身的貧窮。在遇上較大的挫折與困境時,以往所理解的一大堆佛學,常會用不上力、幫不上忙,那時候道心可能就會退失。同時,佛學是源於世尊的證悟。釋尊所悟之道是超越相對,非凡情可以思量的。沒有修行的證悟配合,單憑意識想思,是不能正確了解佛法的。所以,學佛除了道理上的理解之外,還要從事於修行,對於佛門的一切修行方法:坐禪、念佛、參禪、持咒、觀想,可以多方面體驗,然後以自已最適合的方法爲主,一門深入去修持。同樣的,有行無解也是不可以的,修持上的差錯,往往是發生在有行無解,盲修瞎練者的身上。所以,一方面修行,一方面要探討所修道理,以求理事配合,才不會出差錯。
如今的世界,科技進步,做什麼事情,都講究方法。方法正確,做起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佛修行也是一樣,要講究方法。這些,才是你在出家前後,應該投注心力去關切的,剃髮出家只是一種形式,出家以後如何,就有賴你内在智慧的引航了。因此,在你自以爲還是初學的時候,必須對佛法建立正確的觀念、把握修學的正確方法,以後才不會迷失於滾滾塵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