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我現在還在服役當中。來此空軍單位服役,心中總覺得
空虛,因為不能像以前那樣茹素、禮佛。所以心情沉浮不定,很想用佛法來對治。面對現實真是厭煩,形形色色的人皆有,身口意便要造作是非,無形中不知造了多少業。但又不得隨緣而行,心也不知如何安住?不知怎樣去應對現實,和廣結衆緣?
最近,隔房一位學長,叫我讀一篇文章,後來我發現,那是禱告文。原來該學長是虔誠的基督徒,他說要帶我去受洗,我當然拒絕。他是一個很規矩的人,處事待人也很圓融。我在想:為什麼基督徒面對現實能處理的很好,我卻不能呢?有天晚上做夢,自己竟說:「主!請原諒我。」對此夢話,相當驚訝而懺悔。不知以後要怎樣去面對異教徒?請師父為我開示指導。(葉銘森)

(一)心中空虛如何?

答1:你說,到空軍單位服役後,心中總覺得空虛。我想,
這是你不善於安排自己所致。人活在世上,要懂得安排自己,生活才能過得充實,日子也才會過得有意義。
如何安排自己呢?你是佛教徒,佛教講究的是因緣、業力,一個人所遭受的好壞,都是他自作自受的,不是神 ——上帝所賜給他,所以佛教是注重修行的。雖然,你是在服役期間,時間有限,但並不妨礙你的修行,比方:念佛、持咒都是在行住坐臥當中就可以用功。你可以依你所喜歡、比較有興趣的,看是念佛或是持咒,只要有空時,就提起來用功。當然,要自然、不要勉強,不要影響到你在軍中的工作。另外,要把心胸放大,從日常生活中,去培養一些興趣,多多與人爲善,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這也是修行的一部份。如此去作,你就會覺得,日子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不會再覺得空虛了。請你試著做看看。

(二)學佛一定要吃素、禮佛嗎?
答2:另外,學佛並不一定要吃素、禮佛,環境許可就食素,不許可就隨緣而食,不必爲此而難過。禮佛自然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要有那個環境才行,沒有的話,就不必勉強,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修行不是非要禮佛不可,佛法是很圓融的,不要執著於某一方面才好。

(三)心,如何安住?
答3:你又說:不知心要如何安住?其實我們的心是無所住的,無所住才是眞住,有所住皆是非住。所以《金剛經》要我們「應生無所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如何留得住呢?妄心留不住,真心也留不住。妄心是念念生滅,才生即滅;眞心則是不變隨緣,隨緣而又不變。因此,妄心、真心都是不住,不要有個要安住它的念頭,那是不對的。這是從究竟上來談心的無住,如果從方便上來說,心倒是可以有所住,這在《金剛經》一開頭就已說到了。自己可以找部《金剛經》看一下。
當然,《金剛經》所說的方法,我們凡夫未必做得到。那要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妄心安住下來呢?其實,也是很容易的,「八正道」當中有個「正業」。正業也就是包含了敬業的精神在内。怎樣才是敬業呢?就是,當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全身全心的投入,一心一意的去做,不要胡思亂想;吃飯時就專心的吃飯,不要胡思亂想;睡覺的時候就全心去睡覺,不要胡思亂想;念佛或者做其他修行時,就全心全意的去念佛、修行,不要胡思亂想。如此,工作時心就安住在工作上;吃飯時就安住在吃飯上;睡覺時就安住在睡覺上;念佛修行時就安住在念佛修行上。這是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安心的方法。

(四)學習他人的長處
答4:你信中又說:你房間隔壁有位學長,是虔誠的基督徒,一直要帶你去受洗。你說:他處事待人都很圓融。你疑惑:爲什麼基督教徒對現世間能夠處理得那麼恰當,而你卻不能?因此而顯得悲觀。
我想,這是一部份佛教徒的通病,可能與沒有正確的了解佛教教理有關,因而顯得消極、悲觀。其實,佛教並不是叫人消極,也沒有叫人悲觀,佛教講的是正觀 ——正正確確的認識宇宙人生的眞相。佛教的目標,是要人們達到超凡入聖,解脫人世間的煩惱無明。這豈是普通人做得到的?必須積極 ——不斷的努力增進才有可能。怎麼會是消極、悲觀呢?與目前世上各大宗教比起來,佛教的教理是最高深、最圓融與究竟的。可是,我們佛教徒的作爲卻往往不如其他教徒。實在值得我們反省,令我們覺得慚愧,有需要多多學習其他教徒的長處。他們能,爲什麼我們不能呢?

(五)只是個夢而已
答5:你又說:以你一個佛教徒,竟然有天晚上說夢話,說:「主!請原諒我。」這可能是你受到那位基督徒學長所影響的關係,也是你意志薄弱所致,難怪你心中會煩惱。不過,話說回來,那只是個夢而已,不是真的,也不必太過於自責。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