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十八
問答十八

問答十八


Bg j64

問一:經上說,彌勒菩薩將在若干劫後,由兜率天下生人間,繼釋

迦牟尼佛後,於此娑婆世界成佛。請問法師,在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是否無人能修行成佛?這豈不等於否認吾人修行成佛的可能性?如此,我們修行的目標應如何定位?(翁建居士)


Bg j62

答1:彌勒菩薩的下生人間成佛,對我們凡夫來說,必須先認定,

乃是示現成佛。這也就是經典所說的:爲了度化眾生故,示現八相成佛。《妙法蓮華經》中釋迦牟尼佛曾說:「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那由他劫。(見卷五・大正第九冊四十二頁中)


  由此可見,當一尊佛表示他成佛的時候,並不是他在那個時候才成佛,在他的內在生命中,可能已成佛很久了。成佛是自己的事,不必告訴人家,怕別人不知道。所以,佛會表示他的成佛,乃是爲了度化衆生而說。這就叫做示現。不僅彌勒菩薩未來下生人間的成佛,是示現,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的成佛也是示現;乃至十方諸佛的成佛,同樣都是示現。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舞台劇的演出,對觀衆而言,是第一次的演出,當舞台劇未演出之前,它是不存在的。可是對舞台劇的演員來說,她們私底下已經排演過多次了。經過多次的演練、檢討,改進其誒誒二90,然後才能將一齣戲完美的呈現在觀衆面前。這觀衆眼中的第一次演出,在演員心中,卻不知已是第幾次的演出。


  同樣地,諸佛的成佛,如果不是他久已成佛了,有可能預定他在什麼時候必然會成佛嗎?從凡夫到成佛,假如這麼容易,爲什麼我們修行了那麼久,都還不見自己成佛?因此,諸佛在成佛之前,便已不是凡夫,已具備了佛所應有的知見、慈悲、神通、方便等等。否則,如何有可能一成佛,就懂得說法、度化衆生?這就如一個未經事先演0練的舞台劇,有可能第一次面對觀衆演出,就演得很好嗎?才怪!


  所以,諸佛在成佛之前,實際上,已經成佛很久。具足了佛所應具有的智慧德相,然後,才來面對三界衆生,示現他的圓滿成佛。怎樣證明呢?阿羅漢果位、與菩薩諸地,便是一種證明。


  在原始佛教中,經修行而得到究竟解脫的人,就叫做阿羅漢。在阿羅漢之前,尚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稱爲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便是阿羅漢。初果已見道,見惑已斷,對生死解脫方面,不再有疑惑。只是思惑未斷,理上明了,事上未能如一。所以,初果的解脫,還不很圓滿,必須再修,經過二果、三果、四果,理事圓融,戒 定慧完備了,才算究竟。阿羅漢是古代印度所公認的修行上最圓滿的成就者,釋尊在世偶爾也自稱是阿羅漢。譬如:釋尊在弘化之初,度了五比丘成阿羅漢之後,便說:從此,世間已有六位阿羅漢,其中之一便是指釋尊自己。又如我們所熟知佛的十號中的「應供」,便是阿羅漢的意譯。


  由此來看,佛既自稱是阿羅漢,阿羅漢也可以說是佛了,至少已具備佛的一部份,或者說,已脫離了凡夫界,進入佛的境界中。那麼證得阿羅漢果,在個己生命上來說,不就是已經成佛了?乃至初果須陀洹、二果阿那含、三果斯陀含不妨也可以說,已經初步的成佛。因爲,他們都已證見心性,禪宗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我們再來看大乘佛教所說的修行境界。大乘佛教有別於阿羅漢道的以自利爲主,而講究自他兩利,因此修行上的成就是慢吞吞的。菩薩道分有十地,十地之前還有十迴向、十行、十住、十信的境界。菩薩自然是有別於凡夫。這不必修到初地以後,只要進入十信位的初信位,就與凡夫不同了。初信位的菩薩,已證知眞心常住不變,一切妄想自然滅盡無餘,常處於中道純眞的境界,信心堅固,所以叫做「信心住」。


  可見,十信位的菩薩,已經進入佛的境界,對佛法不會再有懷疑了。由十信入十住,則是更進一步,不再只是理上的信仰,已成爲事上的事實,就如住進了佛家,成爲佛的一部份。所以十住的第九叫做「法王子住」,表示菩薩已出生在佛家,親爲佛子;第十叫做「灌頂住」,表示王子已長大成人,足堪接受王位了。所以,國王對他行灌頂禮,以便他可以繼承王位(見《楞嚴經》第八卷,大正十九冊一四二頁)


  談到這裡,義理已經很明顯,十住位的菩薩已有資格做佛,可以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以度化衆生。既然可以做佛,豈非表示在他內在生命中早已成佛了?所以,以大乘菩薩道來說,進入十信位的菩薩,便已初步成佛,並非要經過十地、等覺、妙覺之後才是成佛。


  因此,怎麼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直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沒有人能修行成佛呢?誰敢說在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沒有人能修得菩薩十地中的任何一地,或者十迴向、十行、十住、十信中的任何一位階?乃至聲聞四果的任何一果?這是不容否認的,從釋尊入滅之後,到目前爲止,有記載可查的,已有不少人修證了聲聞四果,也有不少人證入菩薩位。所以,可以肯定的說: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已有不少人因修行而成佛。因爲,一個修行人,只要能夠「明心見性」,便「見性成佛」。禪宗說的夠直接、俐落了!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明心見性就已成佛,證得聲聞四果,菩薩五十(五)位也是成佛,爲什麼他們不自稱是佛,而要稱爲菩薩、阿羅漢和禪師呢?這就好比人,剛出生的叫嬰兒;幾年後,就叫小孩;十多歲叫少年;二十歲以上才是成人 ——具備了人所應有的功能。但我們能說:嬰兒、小孩子、少年不是人,只有二十歲以上,才是人嗎?不可以!嬰兒、小孩子、少年與成年人同樣都是人,差別只在成年與未成年,如此而已。爲了使他們有別於成人,所以就有嬰兒、小孩子、少年的稱謂;同樣的,爲了使剛成佛者有別於三身圓滿、萬德俱備的佛,所以才有阿羅漢、菩薩的名稱,乃至阿羅漢果之前還有三果,菩薩位有五十。這只是用來區別凡夫成佛之後的成長程度。


  另外,「佛」字所表達的,是一個圓滿生命的存在,代表人類最高理想的實現。是永恆、不生不滅,已經不能再增加什麼,也不會減少什麼,慈悲、智慧、神通、方便,一切皆具足。這不是一個剛剛證入佛性的人所能完備的,所以,他們不自稱是成佛。「成佛」猶如一個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具備了人所應有的功能,能夠做種種事:「明心見性」猶如剛出生的嬰兒,雖然,已具有人的生命,但仍得成長、學習,必須經過二十年以上,才能被稱爲「成人」。所以,聲聞有 四果,菩薩有五十位,用以表達見性成佛之後,内在佛生命的成長狀況。


  再舉個例子來說:一個王太子誕生之後,便已界定了他是個王。但王子的父親 ——在位的國王,會讓王太子出生後,或者幾歲、十多歲的時候,就當國王嗎?不會的。國王必然會好好的養育太子、教育太子,使他學習應該學習的技能;長大後,還要他在各方面多歷練,直到認爲太子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國家大事了,才將王位傳給他,使他正式爲王。


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要不然,何以從行菩薩道到成佛,必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佛爲法王,是比人王崇高,也比人王不易做的。王子要成爲國王,尚必須經過數十年的學習與歷練,那麼,凡夫要成佛必須經過更久的學習與磨練,這不是很正常嗎?


  但是,有一點必須確定的,佛在被授命成佛之前,內在生命早已成佛很久了;正如王子在正式成爲國王之前,早已具有了王的身份。否則,在正常的程序上,不可能成爲國王。只是在成爲國王之前,尚有待成長、學習,所以稱爲王子;同樣的,佛在成佛之前,久已出生在佛家,親爲佛子,譬如:十住位的第九位「法王子住」便是表達這種意含。爲了表示佛子有別於佛和凡夫,才稱他們是菩薩或阿羅漢。最後要談的是:經典上所說的「成佛」是立足於「果」的觀點上來說的,於是,人們常會忽略了「因」,不思惟在達到這個果 ——成佛之前,因 ——具有佛生命已經多時了。


  站在「果」的觀點來看,不容否認,菩薩、阿羅漢、明心見性者都不能稱是成佛。因爲,他内在的佛生命尚未圓滿,仍有待成長與學習,正如二十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嬰兒,不得稱爲成人。只有經過菩薩五十位,等覺、妙覺之後,才是眞正的成佛。依此來看,釋尊入滅後,彌勒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或許眞沒有人能修行成佛。


  但是,站在因地上來說,我們又不能否認,在釋尊入滅之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世上已有不少人修行成佛了。站在因地來看,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乃是示現,十方諸佛的成佛,也都是示現,其實,他們早已成佛很久了,這不僅是指諸佛法身,常住不滅,不關證與未證,也是從「明心見性」的那刻說起。


  「明心見性」對諸佛而言,雖然只是因,但對凡夫來說,卻已是果。因爲,凡夫修行的目標已達到,真心已明、本性已見,從此,有別於世人,而進入佛的境界中。所以禪宗說:「見性成佛」,只要證悟了本性,便已成佛了。至於見性之後如何,已經屬於另一層次的修行,到那時候,再來關心吧。目前,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如何來「明心見性」?先成個 ‘因地佛’,然後,才能進求 ‘果地佛’ 的圓滿。要知道,沒有因,就沒有果呀!


Bg j64

問二:經上說「諸法因緣生」,請問:使吾人流浪生死的「無明」

,是依何因緣生的?經上又說「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眾生皆有佛性」。既是眾生所本有的,又是以何因緣才失去?


Bg j62

答2:「無明」是表示心的愚痴、缺乏智慧,不能知見事事物物的真

相,更「不了解四諦、三寶、業報、因果等道理。爲何會有無明呢?在《楞嚴經》與《大乘起信論》中,都有所說明。


  《楞嚴經》卷四說:「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見大正藏十九冊一二〇頁)無明何以產生,從其中可以參究出來。再來看〈大乘起信論〉。論中認爲無明是依不覺而有。什麼是不覺?「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眞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爲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見大正藏三二冊五七七頁上)〈大乘起信論〉將無明分爲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上面所引的經文,將這兩者的由來,都作了解說。另外,論中的一些經文,亦可互相參究,「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爲無明所染有其心,雖有染心而常恆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見大正藏三二冊五七七頁中、下)


  要將這些經文解說明白,恐怕必須寫上上萬字,這不是篇幅所容得下的。不得已,只好請你參考有關的經論註解,自行研究了。


  文後必須說明的是:無明的由來,自然不能沒有因緣,但我們別忘了,這是依妄說妄,根本上,無明是空的。〈永嘉證道歌〉說:「無明實性即佛性。」(見大正四八冊三九五頁下)所以,當衆生有無明的時候,他的「佛性」,他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並沒有失去。只是被無明和依無明所造作的種種業習所遮蓋,成了在纏的如來藏。只要經過修行,妄想、煩惱止息,諸業清淨,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的自性,就能顯現出來。


Bg j64

問三:農夫為耕田而傷害土中蟲;漁夫為生活而捕魚;人們年幼無知隨父母吃魚吃肉。請問:他們所犯的殺業輕重如何?


Bg j62

答3:「三界唯心」、「一切唯心所造」,這是佛法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談到殺生罪業的輕重,也必須依此原則來審量。

  根據唯識學所說,衆生所造的業,除了善業、惡業之外,還有無記業。善、惡業性強,現在未來,必然招感果報;「無記業」則分有「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兩種。有覆無記雖然沒有違損自他,但因爲本身行爲是種虛妄、迷執,所以會障礙聖道,一般以第七識末那的造作爲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則是行爲本身純是無記,事過便了,不復記憶,行爲不含善惡,不會引起善惡,也不迷惑、執著於一切。由於行爲本身很微弱,所以,更不可能損害或利益自他。譬如:第八阿賴耶識的性質,就是屬於無覆無記。


  在人的八個識當中,能夠造作善惡也通於無記的,有第六識和前五識。不過,前五識是受第六識所影響,離了第六識,前五識就不能 造善惡。平常,我們所說的心,便是以第六識爲主。第六識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如果我們所造的善惡業是起於第六識,由第六識所發動,那麼,業便存在,業報也就逃不了。如果我們所造的業,不是起於第六識,乃無意中所造;甚至,造善惡業的人,也不知道那是善惡業,如此,就有可能屬於無記業,業報是不一定的。這就是古德所說:有心造業,罪便存在;無心造業,罪不成立。


  農夫耕田、漁夫捕魚,孩童隨父母吃魚吃肉,必須看他們是否知道那是殺生、是惡業,如果知道而仍然去造作,罪業便很重。如果不知,認爲那是生活所需,隨著人們而爲,便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爲,類似無記業。罪業不能說沒有,但與明知其不可爲而爲比起來,是要輕得多了


Bg j64

問四:「未證言證」是犯大妄語戒,但若確實已證得的境界,如神通、果位等,可否加以言說?


Bg j62

答4:已證得的境界,是可以加以言說的。譬如:釋迦牟尼成佛之

後,便會說出他已成佛,要不然,衆生怎麼知道有佛出現於人間?佛又怎能度化衆生呢?佛弟子證得果位,如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時,也都經由佛加以印證而公佈於大衆。等而下的修行境界,如禪定、神通等,佛也都加以證實而公佈。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修行境界很平常,只要肯用功,方法正確,幾乎人人都能有所證,沒有什麼不可說的。


  佛陀入滅後,弟子們有所證,只要經過印證屬實,說出來也是很平常的事。不過,到了大乘佛教興起,某人是菩薩,某人是第幾位、第幾地的菩薩,就很少說出來了。菩薩的身份似乎都由別人說出,而且,往往都是在死後才說出。


  佛教到了中國,禪宗是個注重道業的宗派,它的主張與佛陀在世的主張相同,講究現生了脫生死,因此,禪宗的修行人,也有不少都有所證。當他有所悟,經由印證後也都加以說出。不過,已經比較含蓄了,雖然標榜「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見性」的人,並不向外公開自已是佛;乃至說無佛,也無衆生,心、佛、衆生皆不可得。這與當今西藏密教的喇嘛們,稱爲活佛、佛爺或某佛某菩薩的化身眞不可同日而語了!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修行中的各種境界,本來是很平常的,除了不可「未證言證」之外,並沒有不可說的。但是,到了後來,佛法衰敗,修證者少,於是,修行中的境界,在人們感覺上,就越加玄妙,說出來,別人也不一定相信。因此,有所修證者,也就不隨便說出,以免落得對牛彈琴、或譁衆取寵之譏。


  尤其是在近代,人們多好神奇,故意示現修證境界者,常會引起別人盲目的崇拜,對於自他未必有利。所以,除了自己的師長,或同參道友,爲了互相切磋,才說出自己所修證的境界之外,實在不宜隨便說出。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