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一:我是個在家信徒,學佛不久,對佛法所知有限。聽說皈依三
寶、受戒後,就必須持戒,但在家人處身社會中,為了事業應酬,有時可能犯戒。如此,要怎樣持戒,才不會犯戒呢?(蔡宗文)

答1:皈依就是歸投、依止在佛法僧三寶座下,以佛法僧三寶的道
理爲我們做人處世、修行求解脫的準則。皈依在佛陀的意思,是要連帶受戒的。我們從記載佛陀在世時開示的四部阿含和廣律中,可以看到。佛陀在度化了在家人士皈依之後,便說:有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當奉持。所以,當年印度的佛教徒,皈依之後,自然的,就奉持了五戒。
但是,當佛教傳來中國,中國的祖師,可能認爲國人善根較薄弱,一入佛門便要受五戒的束縛,多少會覺得不自由。雖然,放縱的自由並非好,而能獲致解脫的束縛,卻是好的。但,心爲無明顛倒所纏的凡夫,愚痴無知,他如何懂得?所以,一聽說皈依佛門,便要奉持五戒,可能有些人便會躑躅不前。於是,過去的祖師就方便將五戒與皈依分開,只要經過了皈依,便是一個正式的佛教徒,不一定要受持五戒。
然而,話說回來,這畢竟只是一種方便。做爲一個皈依三寶的在家佛弟子,必須再奉持五戒,才能圓滿皈依的功德。爲什麼這樣說呢?經典上記載:皈依三寶之後,就不會再墮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可是,如果一個皈依三寶的人,他仍然去殺生、偷盜、邪淫——,你說,他會不會墮入三惡道去受苦呢?還是會的。
所以,眞正皈依佛法僧三寶的人,他自會奉持五戒;否則,他就不是真正的皈依。因爲,不論是佛或法、僧都不會叫人去做壞事的。佛法僧所以名爲「寶」,就世俗道德方面來說,乃在於它們的純善無惡。在佛法僧的内含生命中,一點小惡都不存在的,如何還會允許皈依它們的人,去做殺生、偷盜——等大惡不逆的事情呢?因此,佛陀要皈依三寶的人,必須奉持五戒,自有它的深義在;而且,這也是皈依三寶的最基本條件,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還談什麼皈依!就算皈依了,也得不到皈依的功德。
由上述,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的祖師雖然將皈依與五戒分開了,但並非表示,在家信徒只要皈依即可,不必受五戒。這只是一種方便,讓已皈依三寶的人,在佛法僧的薰陶下,慢慢的,佛理懂了,善根、信心也隨之增長,而後,自然知道要受持五戒、會奉持五戒。
至於受持戒律難不難呢?對一個未受戒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難;但在受了戒之後,感覺可能又不同了。
爲什麼呢?因爲,受戒有受戒的儀式,譬如:我們從佛教刊物上常常可以看到傳戒的消息。傳戒時必須有「三師和尚」,也就是得戒和尚、教授和尚、羯磨和尚;另外還有開堂、陪堂和尚,以及引禮、引贊師父。三師和尚主要是開示戒的内容、意義和怎樣受持,並去除受戒的障礙,以及證明受戒;開堂、陪堂和引禮、引贊師父則教導有關的律儀。於是,受戒者在瞭解了戒法,知道了持戒的功德、利益,和犯戒會遭受到惡報,很自然的,他心中就會生起「防非止惡」、「奉持戒律」的堅強意志。這就是「戒體」。戒的内容分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受戒是必須得到戒體的。戒體由納受戒法而得;戒法由受戒時三師和尚的開示,和羯磨等作業而傳授入受戒者心中,如此,便成爲戒體。有戒體存在受戒者心中,就能依之發爲外在的戒行 ——也就是依戒而行,然後,便能持守戒律,而不敢違犯。
因此,持戒對於一個得戒(體)的人來說,並不難,尤其是五戒只有五條。我記得,在家學佛的時候,曾受五戒。在我未受五戒之前,心裡也顧慮到:受了之後,能不能守持呢?要是犯戒怎麼辦?尤其我喜歡喝點酒。人世苦悶,喝點酒,飄飄欲仙的,何其清爽!受了五戒,豈非就不能喝了?可是,等我受完了五戒,瞭解了五戒的內容,卻覺得:五戒沒有什麼嘛!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都是社會上任何一個正人君子都做得到的,我當然也做得到;不飲酒,我就不喝算了,又不會死,有什麼困難!因此,在我受了五戒之後,很自然的,就不會想要喝酒。這就是得戒的現象。
或許,有人會認爲:凡夫總難免會犯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稍一不慎犯了戒,又將如何呢?這就要看犯戒者的心態如何而定了。有心犯戒,戒雖小亦成罪;無心犯戒,知道了之後,加以懺悔,罪業便消除。所以,受戒之後,萬一不慎犯了戒,仍然會有補救的方法。
另外,我國佛教爲在家居士謀生設想,五戒也可以分別受,可以先受四條或三條,乃至兩條、一條。譬如:如果爲了事業上的應酬,免不了要與人喝點酒,那麼,不飲酒戒可以暫時不受;爲了做生意,擔心會妄語,不妄語戒也可以暫時不受,以後因緣具足了再補受。
總之,佛法是圓融的,所以,如果你未皈依,奉勸你快皈依;如果已皈依而未受五戒,奉勸有受戒的機會時,前往受戒。皈依有皈依的功德;受戒有受戒的功德。這都是垂手可得的,爲何不要呢?

問二:在家居士已有妻子,如果妻子反對學佛,對個人學佛加以阻礙。請問:要如何來打開這難題呢?

答2:如果妻子反對你學佛,你先問她:爲什麼反對你學佛?先知道她反對的理由,然後,再加以疏導。
譬如:她是不是對佛教有所誤解?如果是,你就必須灌輸她正確的佛教常識;或者,由於你學佛之後,覺得佛法很好,便廢寢忘食的鑽研,以致荒廢了日常工作,而引起了妻子、乃至其他家人的反感,才反對你學佛。如果是這樣,是你本身的不是了。佛法雖然很好,值得鑽研與修持,但在家人別忘了自己的身份——是妻子的丈夫、兒女的父親,有其應盡、不容推卻的責任在。因此,必須一面學佛,一面兼顧世間法。
上述是兩個容易引發妻子、或其他家人反對學佛的因素。再來就是如果原先信仰了其他宗教,諸如:神教、道教、耶教、回教——等,現在,你要轉信佛教,對方當然會產生疑慮,進而反對乃是意料中事。這時,你就必須先對佛教有某種程度的認知,然後,將原先所信仰的宗教與佛教加以比較,條縷析解,就可見到佛教的優於他教。如此,轉信佛教,就如捨中學而讀大學,是靈性上的一大昇進,沒有理由反對吧?
所以,要先找出對方反對你學佛的原因,然後,加以疏導,引入佛法的正知見。只要排除了反對的理由,對方就不可能再反對、阻礙你學佛了。
爲什麼呢?乃因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然也是一個標準的丈夫、父親、妻子、兒女,他(她)會盡到自己所應該做的事情,不會在外面花天酒地,不賭、不玩女人、不做壞事。五戒是在家佛教徒最起碼的行爲規則,有了五戒的防患身心,每個在家佛教徒都是正人君子,做妻子的,如何會反對丈夫學佛呢?恐怕鼓勵還來不及!所以,本身學佛,如果有家人反對,不是對方知見有問題,便是本身知見或行爲有了偏差,必須好好反省,檢出導正。

問三:如果家庭發生事故(橫禍、子女患病等)要如何才能安定心神,是念佛好?還是念咒好?

答3:一家庭發生事故,當務之急,自然是先想辦法解決問題。
至於如何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這必須靠平時的修持了。平常不用功,臨時抱佛腳,那是沒有用的;縱然有用,功效也是微乎其微。
因此,這不是念佛好,或念咒好的問題。佛號與咒語皆自性空,不去唸它,根本不存在;就是存在,也只是白紙黑字、空心一點,與人生有什麼交涉呢?所以,必須靠持唸它的人,虔誠的唸、不二的唸、無雜的唸,使佛號或咒語和己心靈覺妙用合爲一體,那麼,不可思議的功能便產生了。而這,必須靠平常的行持,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
佛號與咒語,當然各有其功用,自己的根性適合念佛或持咒,也要詳加體會。然後,以適合本身根性,唸起來容易相應,會帶給靈性愉悅,有助於理智、感情、意志昇華的佛號或咒語爲主,常常唸誦,唸得純熟,戒定慧皆在其中,萬一發生什麼人世間的事故,相信會經得起考驗,而能臨危不亂,不致於六神無主,茫茫不知所以。

問四:念佛、念咒是佛所說,但念佛念咒對學佛者有什麼利益呢?

答4:念佛、念咒帶給學佛者的利益眞是大極了,正如這個題目的
大一樣。實在不是幾百個字解釋得清楚的。這其中有事、有理;有淺、有深,就算全部說了出來,初學者也未必接受得下,只能擇要的寫一寫。先從事相方面來說。念「阿彌陀佛」能令人命終後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經》所說的;念「當來下生彌勒佛」,命終時能上生兜率天內院,而親近彌勒菩薩。這是《觀彌勒上生兜率陀天經》所說的;念「藥師佛」,能得現生消災延壽,所以藥師佛又被稱爲「消災延壽藥師佛」,死後又能往生東方藥師佛土。這是《藥師如來本願經》所說的;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容易在娑婆世界成就道業。這是本師的精神所在——
再說念咒。念「大悲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命終時得隨願往生十方佛土,並得圓滿一切願望。這是《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說的;念「楞嚴咒」能使修行免諸魔難,又能滅除罪業。這是《楞嚴經》所說的;念「藥師灌頂言」能滅除衆生一切病,並延長壽命。這是《藥師本願功德經》說的;念「七佛滅罪真言」能夠滅除四重(殺、盜、淫、妄)五逆(殺父、害母、殺阿羅漢、惡意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的重罪。這是《大方等陀羅尼經》說的 ——
以上是從佛號與咒語的差異面來說。諸佛的名號,和各種咒語都 有它所要度化的衆生,不論念佛或持咒,都要選擇符合自己心向的,然後,持之以恆,一旦功夫圓熟,自然會得到念佛或持咒的利益。
諸法各有其異相,但在異中又有相同的地方;佛號、咒語也不例外。因此,任何一句佛號、咒語,只要唸到咒與心,無不所求皆如願。因爲,這時候眞心妙用已能發揮出來。三界唯心,三界之内的一切都可隨心意而轉化,並非要唸某一佛號、某一咒語才能達成某種願求。由此來說,念佛、念咒所帶給學佛者的利益,是不是很大呢?這是勿庸置疑的!
然而,這些利益雖大,卻只是事相方面 ——是有爲法,無常虛妄。如果念佛、念咒所帶給佛教徒的,只是這些,那麼,念佛、念咒也不究竟。其實,念佛、念咒過程中,所帶來的事相上的利益,只是枝末,並非根本 ——是諸佛的方便攝化,而念佛、念咒的終極目標絕非只止於是。
那麼,念佛、念咒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便是成佛。念佛是借著外在佛的薰習,以啓發自己本有的佛性,而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絕非只停在佛是佛、我是我的範圍内;唸咒則藉看佛所說的秘密音聲,以消除心性的塵垢,進而開啓佛性,不只在神秘感應或有爲法上利益的獲得。這才是諸佛要衆生念佛、念咒的真正意涵,也唯有達到了這最終的目標,才是獲得了究竟的利益。
明白了念佛、念咒最終能使念者成佛,從而解脫了生死中的煩惱,圓滿一切種智,如此,念佛、念咒所能帶給學佛者的利益,相信也就了然於心,不用再解釋了。

問五:有人說:早上要誦觀世音《普門品》,晚上要誦《阿彌陀經》,這在佛門裡有這種規定嗎?

答5:主張早上誦《普門品》,這是含有消災的意味,祈求觀世音
菩薩加被這一天內,都能吉祥平安;晚上誦《阿彌陀經》,則表示求生極樂世界。因爲,極樂世界在西方,而晚上太陽總是從西邊下去。夕陽西下以後,夜晚才來臨。因此,晚上比較容易讓人想到西方。而西方正有個極樂世界,可供佛教徒命終時求往生。所以,晚上誦《阿彌陀經》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特別適機。
這種早晚的功課,是人所安排的,有些寺院的功課是如此,但並非所有寺院的早晚課都如此。多數寺院的早晚課,都是依照我國古代祖師所編定的,也就是早課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等;晚課則誦《阿彌陀經》或《大懺悔文》,再加上稱唸阿彌陀佛號等。
其實,早晚課是可以依照個人修行需要來安排的,不一定要按照古德所排定的來做。譬如:喜歡坐禪的,自可以坐禪爲早晚的功課,早晚只要坐禪用功就可以了;喜歡念佛的,早晚便以念佛爲主;喜歡看經書的,便以看經書爲早晚功課——。不必跟著人家依樣畫葫蘆。古德所安排的早晚課自然有它的深義,這是不容否認的。但每天誦同樣的經咒,又非自己所需,久了往往流爲形式,有口無心,早晚課誦便失去其意思了。
因此,早晚課必須是自己修行所需;做早晚課時,要覺得是在修行。如此,早晚課才能顯出它的價值與意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