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一: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既是如此,為何還有「一闡提」之說?(楊寒雲)

答1:「佛性」乃是指,成佛的可能性,衆生皆有佛性,就是說,
衆生都有可能成佛。但,只是有「可能」成佛,並非有佛性,就一定會成佛。
舉個比方來說:佛性猶如金礦中的金,但必須經過開採、雕琢,將金中的沙礦,去除乾淨之後,才可以名正言順的稱是「金」;否則,只是金礦。同樣的,衆生身中雖有佛性,可是,無始以來,衆生的佛性上積集了許多的無明貪瞋痴,以及七情六慾等等的惡業習氣。這些東西如果不消除,衆生永遠是衆生,如何能夠成佛?所以,必須經過修行,將依附在佛性上面的惡業習氣,消除乾淨,佛性顯現之後,衆生才有可能成佛。
因此,說衆生都有佛性,便都可以成佛,乃是從因以說果。實際上只說有可能成佛,不是一定就會成佛的。「一闡提」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它的意思是「不信」—— 不信佛法、不信善惡因果,乃至造作衆惡、斷滅善根的人,在佛法上,就稱他爲「一闡提」。
《涅槃經》卷五說:「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卷十九又說:「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世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
從上述論佛性中已知道,衆生雖有佛性,但必須經過修行,才能夠成佛。一闡提之人,不信佛法、不會止惡行善,他如何肯修行?不修行,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佛了。
不過,大乘佛教有一派,站在一闡提也有佛性的觀點,倡說一闡提也會成佛。雖然,一闡提惡性重大,但因爲他也有佛性,也就有善性。一旦佛性種子現前,必然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在中外佛教歷史上,可以找到證據,不能說不對。因此,站在大乘佛教究竟的立場來說,一闡提也是會成佛的。

問二:《心經》裡面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六祖壇經》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但何又「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萬法」所指是什這萬法又因何而生?

答2:這問題談起來是很深奧的,必須有相當的智慧來加以領會才行。
你說,自性是清淨、不生不滅的,爲什麼又會產生萬法?這是因爲,我人萬物的自性中,具有萬法的種子,正如六祖惠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或者,也可以這樣說:自性中有產生萬法的功能,所以,在因緣會合之下,自性便產生了萬法。
自性雖然無生滅、無動搖,但並非表示自性是個死的東西;相反的,自性是個充滿極大活力,含藏著萬有功能的存在。它的本體雖常處於不變中,卻有隨緣的作用。所以,它雖不生不滅,卻不妨礙產生萬法;雖然產生了萬法,依然無礙於它的不生不滅。因爲,它隨緣不變—— 自性在隨著因緣而產生了萬法之後,它的本體還是不變的、依 然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爲什麼自性雖產生了萬法,它依然是無生滅、無增減呢?因爲所生之法其實是假的、虛幻不實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謂萬法,其實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根本上是空,它是依著衆生的無明而產生、而存在。因此,說自性產生萬法,這是有語病的,萬法實際上是依無明幻化而生、幻化而滅,自性並沒有生萬法。如果硬要說,自性有生萬法,那麼,萬法只是幻生,不是真正的生。既然是幻生,雖生其實是不生。所以,自性是不生不滅的,何以會產生萬法?雖然,產生了萬法,自性依然是不生不滅的。從這裡或許可以領會得到。
《楞嚴經》卷四,佛陀曾爲富樓那尊者詳言:自性既然是清淨的,爲什麼會生山河大地等萬物?有興趣、想深入了解的話,請參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