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文
問曰: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有人這麼樣問啊!問六趣三界裡這麼大漫無邊際的,那我們要若唯觀心,倘若只是觀自己的心,是什麼緣由可以讓我們免去那無窮之苦呢?反過來問,有這麼簡單嗎?所以我們經常說,你有什麼樣的思想,你就在那六趣裡面,我們這一念心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人鬼、畜牲、地獄,這裡六趣中的阿修羅,是指阿修羅在五道裡面都有,天人有阿修羅,人也有阿修羅,鬼也有阿修羅,畜牲也有阿修羅,地獄也有阿修羅,阿修羅沒有另外一道,它是眾生喜好爭鬥的心,有爭心就是阿修羅。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全部都是我們心去做的。你這心有什麼思想,你就到哪一道去,這科不科學?所以我說佛法是科學的,可以證明。你什麼樣的心就到哪一道去,有菩薩的心你成就菩薩道,將來就成為菩薩。你有聲聞的心、你有緣覺的心,就成為聲聞緣覺,你有佛的心就成佛,一切唯你的心所現所變。
換句話說,你若沒有這一些心沒有阿修羅心、沒有地獄的心、沒有畜牲的心、作鬼的心,沒有聲聞緣覺菩薩的心,你就一「真心」那就可以免掉這些所有的苦惱。
你有緣覺的心,那還沒有通達一切法,所謂菩薩有菩薩的苦惱,還有未成佛的苦惱,四聖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還沒有完全通達整個宇宙無窮盡的變化,所以他們還有一絲無明,要到佛竟才能通達所有一切,也就是了解心之後,唯有觀心才可以免去這五種之苦。
答曰: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
所以達摩祖師這麼說:你沒有三毒的心就可以出三界,貪瞋癡這三心沒有了,不會貪、瞋、愚痴你就出三界了。我們學佛就在學這心,你的心要慢慢養成通達事理,慢慢把貪瞋癡去除,把這世間看淡,那你就可以超脫三界。再做個比喻,我們經常看人家放天燈,那天燈放之前要先點火,讓火燃燒就可以上升,那火表智慧,燒掉的那個就是無明,無明沒有了你就可以超三界,就在表這個法。
禪宗直接由『心』下手,在根部把心徹底的掃乾淨,清除你的三毒,這一些沒有了,你就可以到達四聖的境界,從心下手那是最快的。所以本若無心,唯心所生,於三界中,即出三界,你要怎麼樣?回歸到你原本沒有妄想執著的心,讓自己的心徹底清淨。離開貪瞋癡就可以不在這六道裡面輪迴。
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
我們都是被貪瞋癡這三毒給害慘了,你貪心重,你就在欲界裡,六道裡都是歸於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已經是很高的天了,很高的天它還有一絲的無明,所以有貪瞋癡的心就一直在輪迴,永遠也沒有辦法出離這痛苦的深淵,都是因為我們的心。
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這就告訴你,原來是自己的心把自己給害慘了,你把心回歸清淨就不會受那種苦,你想開了就不受苦,這個有沒有道理?這宇宙沒有造物者,唯有管理者,所以你的心管理自己,你就不落到六趣裡頭,因為你所造業的輕重不同,受報就不同,就分在這六道裡面,分歸在六處。
問曰:云何輕重分之為六?答: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
以什麼樣的輕重來分這六道的眾生?祖師就說:眾生不了真正的因出在哪裡?真正的因出在你心有妄想執著,這正因就是真正最源頭的,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法都是末梢,都是因為你有那個病才治理那個心。真正的因要回歸到佛成佛的時候,告訴我們的第一句話「眾生皆有如來德性,唯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你若沒有妄想執著,佛就不須要說所有的經典,佛講三藏十二部經是應眾生問而佛所說,真正的問題就在妄想執著,正因就是這個。所以佛菩薩知道正因在哪裡,直接就告訴你。你看《阿彌陀經》,沒有人問,佛自說的,佛為什麼自說阿彌陀經,就因為跟眾生講了很多道理,但眾生的智慧沒有辦法通達,有辦法通達,所以才要講阿彌陀經。
就等於當看到一個小孩子,往那水井一直爬一直爬,快要摔下去了,這時佛就跟小孩說,我這裡有糖你趕快過來,不要再往前爬了,這一爬會掉到井裡了。事實上佛手上有沒有糖?糖是為了要叫小孩不要掉到井裡而說。那糖是佛方便之說,所以阿彌陀經是權法。
告訴你,念佛最快,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沒有妄想執著,所以正因就是妄想執著,不要有貪瞋癡就沒有妄想執著,那就能離開六道,圓滿了。可是你若不曉得而盲修瞎鍊,迷心修善,迷在修善裡面,禪宗是不客氣的,直接點出你用功之處,修善也是迷,你看這麼精采,在禪宗裡叫你不要「迷善」,為什麼?因為也是多一事啊!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這個道理,就因為你迷心修善而不了正因。
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
你要是修善的話還是迷在六道裡面,只是你的貪瞋癡比較輕,所以你就生在三輕趣裡面。什麼是三輕趣?
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
天人就是貪快樂,修十善的果報,生在天趣裡。
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瞋界,生於人趣。
我們能當人代表過去生持守五戒。可是在人道有太多的愛、憎。憎就是憎恨,恨從哪裡來?就因為愛,有愛才有恨,沒有愛就沒有恨,過去聖賢告訴我們「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把人跟人的關係距離拉開,不要有太多的愛,要尊重對方,提升自己心靈的交會就可以,而不需要在愛憎裡面。
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
阿修羅都迷在有為法裡面,以為什麼都是真的,他相信一些世智辯聰。不正就是邪,所以學在錯誤的思想裡面,妄求福報,阿修羅福報很大,他喜歡享受。阿修羅女有福很漂亮,可是她脾氣很大,很會發脾氣。阿修羅男長得很醜,可是福報大。所以阿修羅就是求福,那些黑道就是修羅,政治人物也是修羅,性喜鬥爭、求金錢、愛享受,這些都是阿修羅,到頭來還是愚痴,生在阿修羅趣裡面。
如是三類,名三輕趣。
三輕趣亦即三善道,在三善道裡算是迷的比較輕的。
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
縱就是放縱。你要是迷在三毒心裡,放縱自己貪心、不控制自己、不修自己,在貪裡面、在瞋裡面、在癡裡面,你就會一直造惡業,造了惡業就墮到三重趣,到三惡道裡。
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
你要是貪心很重的,就會落在鬼趣裡面,所以一切唯心造,鬼為什麼脖子細長,肚子這麼大,就是貪心的果報,肚子很大想要吃很多,可是脖子細小食物卻吞不下去,這就是貪心鬼的果報,我們才稱鬼為餓鬼,永遠吃不飽,他很貪心,鬼的果報就是從貪心而來。
瞋業重者,墮地獄趣;
瞋就是瞋恨,瞋恨就墮到地獄裡,為什麼會瞋恨呢?就是無明,喜歡忌妒。起了瞋恨心恨別人,學佛的人不要有瞋恨心,瞋恨心很麻煩,對什麼事情都會有障礙。
癡業重者,墮畜生趣。
癡就是愚癡,不讀書將來就墮到畜牲道,因為你沒有智慧,什麼都迷迷糊糊,不去學習智慧,愚癡久了之後就墮到畜牲趣裡。
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
一切都是因為你的三毒心重跟輕,在六道裡所有眾生都具足三毒,差別在輕或者重的程度之間,我們學就在學習這個,慢慢沉澱自己的心,貪心少一點、癡心少一點、瞋心少一點,慢慢的讓自己三毒心減少而提昇成就。
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
達摩祖師告訴你,知道這一切的苦業都是由自己心所生成的,你要能夠攝心,就是控制自己三毒心少一點。佛菩薩也只能夠講,若你自己不攝心那別人也沒有辦法。所以這「攝」字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管理自己的心啊!碰到什麼就管理自己,不要讓自己的心野了。讓自己攝受下來,攝通常會加一個受,受就是你要去做,攝受就是你要控制自己的心而受持,叫自己不要去做。你心一清淨就可以離諸邪惡,就可以離開這三界六趣,可以免去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而來到四聖裡面。到了四聖那智慧就不得了了,就可以看透一切的實相。
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所以勸勉你們直接在心上下功夫,這是根本,不須要任何的形式,形式已經不重要,你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只要能夠攝受你的心什麼方法都可以。唯有能夠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管理自己,那是最精采的,這個樣子你就可以解脫,不再妄想執著於無明。
所以正因就是妄想執著,讓自己淡、淡、淡,讓自己的心能夠專一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看見自己的真心。這十法界裡有西方極樂世界嗎?通常我們學法到一個程度都不去思考,人云亦云,有沒有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啊!極樂世界就在你的心裡,你心清淨了就是極樂世界,佛、菩薩、聲聞、緣覺都住在心的清淨裡面,那就是極樂世界。
禪宗直接把心歸於一處,不用麻煩就在心上用功,妄想執著沒有了,一切就結束了。這世間如夢幻泡影,《金剛經》跟你講的這麼清楚 這世間是一場戲,你不要太認真,你說有,你可以掌握嗎?你說我今生過得很好,你可以不死嗎?死了什麼都沒有,你什麼也帶不走啊!生在富有的家庭,生在貧窮家庭,都是受自己的果報,一切唯你的心。所以把它看淡你就放得下,讓心徹底的清淨就可以有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