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經所說,六波羅…
問:如經所說,六波羅…

問:如經所說,六波羅…



Bg m27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有人這麼再問,像經裡面所說的,六根全部圓滿了這叫六波羅蜜。這六波羅蜜,又名六度。再說我們那六根清淨也就是圓滿能夠通會。通會就是能夠了解六波羅蜜、六根清淨的這些道理,所以再有這六度的意義又怎麼樣呢?


答曰: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

  我們把眼賊離開所有的色境。早上天月她媽媽就問我:「師父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要怎麼解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心經裡面講的。這個色就是形相的意思,色不異空,色是有形相的東西,跟空性是一樣的,不異就是一樣。為什麼這麼說?有形有相的東西是生滅法,它會壞的,經過時間一久它是會壞的,所以本質上它是空性。這個木頭也是空性,火一燒,它就回歸於空性。這個有跟空性不是一樣嗎?你的身體會死的,將來燒一燒剩下一些骨灰,那跟空不是一樣嗎?所以色不異空,有形相的都會有毀滅的一天,這個過程叫做空性。


  所以色不異空就等於空空不異色怎麼樣?就是空性,跟色的意思是一樣的。為什麼?這一些色相,這一些形相都是從空性中而來。什麼從空性而來?你的心念一生起就是一個無明,無明就生起一個形相:我想要買一間房子,這買一間房子的念頭一生起你就去買房子,就生成一個相,有一天可能經過很多因素,或者賣了,或者改裝或者等等……或者是給人,或者是怎麼樣,你又失去了這個房子,那不回歸到空性嗎?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一樣的意思,有跟沒有事實上是一樣的,都是你的心念所造成的。我們把這個了解之後,你的眼睛就可以離開所有的色境,這就是布施。所以我為什麼經常眼睛閉起來?就是離諸色相。離諸色相就不會干擾我的心,我的心就清淨,就是布施。


能禁耳賊,於彼聲塵,
不令縱逸,名為持戒;

  我們這耳根經常會有聲音來干擾,你的耳朵聽到聲音,不令縱逸的意思就是不要去跟隨。不要聽到好聽的聲音就跟著起舞,聽到不好聽的就想要排斥它,你的心就受到干擾,就是不持戒。你要不為所動,這個就是持戒。人家講好聽的你也不要跟著回應,講不好聽的你也不要排斥,聽一聽就好,不要太認真。你若有這個境界才是真正能持戒。


  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觀察世間的聲音,叫自己的耳根不為所動。觀察世間的聲音叫做觀世音,因為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對一切聲音了然清楚而無所求,清清楚楚。


能伏鼻賊,等諸香臭,
自在調柔,名為忍辱;

  伏就是能夠降伏你這鼻子,不管是香的,或者是臭的,你能夠自在的調柔,那才是真正的忍辱啊!上個禮拜我去參加僧伽研習會,主辦單位安排我在班首,要我當班長,我們負責清潔的範圍是寢室、廁所還有浴室,那些僧眾我也不認識,要怎麼分配執事呢?我心想,這浴室先徵得一個人來負責,那其它的應該不用說了。我說:「我掃廁所,你掃浴室,其他的人自己找掃帚,掃一掃就好」,我認為當領導就是要自己先去做,人家就會做。班長都已經掃廁所了,你還不掃地嗎?你就做給他看。我掃廁所一個禮拜,不會被那香、臭所障礙,自己選擇掃廁所,到後面四五天,他們就開始稱讚我:「哇!你賺很多功德呢?」我說:「沒有,都是你們布施的。」所以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做給人家看。


弟子 ……
師父:你眼睛不去染著就不會貪,不貪不就是布施嗎?不想要,不是布施嗎?就這個觀念而已。


弟子 ……
師父:對,他這裡有輕重的問題,你在色界,那天界以上就很清淨,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面事實上理只有一個,多與少而已。你貪心少就升天,貪心多就在三惡道。比如我們上一次有講在仞利天的範圍裡面,這欲界天到三十三天,仞利天之上東、南、西、北還各有八天,這加起來是三十三天,還有色界、無色界的,這些境界很高,禪定很高的,這個二十八天裡是色界、無色界。無色界就是他的心已經不執著在相裡面,他的心很清淨,就靠定力能夠升到非非想天,這非非想天就是不想了,他們用定力讓自己的心到最高天。我們說的欲界天都是忉利天以下,就是六道。天已經修到很淡了才有色界與無色界天,已經層次很高了。我們現在娑婆世界都在欲界裡面,玉皇大帝也是在欲界裡面。


  所以心很重要,不要求,一有求就有貪,你現在種下因將來就會有果,不求自來才是你的,我們要認定這個觀念。你一求就有貪心、就有瞋心、就有癡心。當你一求,若求不到就做出很多愚癡的事情,所以求就產生不好的事情,求不到就恨、求不到就搶,求不到就爭,都是求來的。你不求,讓自己種下因,將來就會成就一切。你要當總統現在就犧牲自己給別人,你將來就有總統的因。所以因很重要,佛告訴你要得到什麽果你就種什麼因,那將來就有。


弟子 ……
師父:很淡很淡,他們都已經很淡了,這非非想天它是愚癡的定,定在那裡而智慧卻沒有通達,所以他還有無明,就是慧還沒有開,但他的需求,貪瞋癡的心很少,所以三輕趣就 是很輕的、微細的,一點點而已,在欲界裡就比較重,我們在娑婆世界,男女行婬就要肉體相抱,到那四重天他們抱一下就完成了,再更高的天,眼睛一看就完成了,已經很輕了,淫欲心很淡。所以三輕趣跟三重趣,就在這一界線來分別,修就是修我們那心,要很淡的。


  星期一是達摩祖師的聖誕,我們有作供佛儀式。菩提達摩:菩提就是覺,達摩就是法;菩提達摩翻譯過來就是覺法。因為前幾天大家在唱三寶歌,三寶歌詞是太虛大師作的,第一段就是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 …… 達摩耶就是法,僧伽耶就是出家人。


  學習佛法一天知道一些,一天知道一些,你要把法通達,學習佛法重要的是「通達」。你不要學了很多的理論,很多的名相,若沒有通達的應用,那學法無益。達摩祖師論裡說的這麼清楚,重點貴在於你的實踐,你的內心要通達它,學通達了之後才會活用。你不是在佛堂裡才學佛,日常生活你就要去應用,把你所學到的運用出來,那你就不會執著,會慢慢磨出對事理的通達,可以透悉,貴在這裡。


  太多人學佛只在表面的形式,你說他在學佛嗎?他可以跟你講很多法會的形式,這法師怎麼樣、那法師怎麼樣,他都懂,這跟佛法有沒有關係啊!哈哈……都是名相啊!真正的貴在你內心的實踐。所以我們寧願沒有很多人,我個人從小到大就一直堅持的貴在「精」而不在多。從我的作品也可以看得出來,我很懶散,很少畫,但是我要送出門的一定很講究,意思就是要精品。


  所以來聽法的同修啊!就是這樣勸勉,現在社會上、世界上這麼亂,你就要慢慢的學習「藏」,不需要張揚,有緣的他就有緣,沒有緣的你强拉不來。如果無法判斷哪一個有緣,哪一個無緣,那就代表你還沒有智慧,你有智慧就能知道誰有內涵、有深層的質感。一般人都迷於外表的形式,那你淡淡的就好。所以你要有智慧才能夠交到有益的朋友,平常一般淡淡的就好。有的人沒有因緣,沒有善根福德,你怎麼樣都沒有用。先從自己做起,慢慢的才可以去改變他人。所以貴在你的質,你來聽法就是要改變你的心、改變你的質,你的質一改變身體就會慢慢的改變,就有智慧去影響你週遭的人。


能制口賊,不貪諸味,
讚詠講說,名為精進;

  能夠節制我們這口、嘴巴的味覺,你就不會貪着所有的味道。能夠吃,不管是好是壞下了喉嚨,味道事實上都一樣的。


  讚詠講說,名為精進:要是能制口賊,那讚詠說你這樣是名為精進,不迷糊。就是對自己的行住坐臥很清楚,不貪著在這諸味裡面。事實上達摩祖師講了六波羅蜜,都是一種比喻而已。告訴你不落在財、色、名、食、睡裡面,用六度來度六根,它的基本精神是這樣的。


  講到這裡我也做個比喻,很多語言都是一種比喻的形容詞,我們要參到它裡面的意義。最近拍片,導演問了很多問題,跟我考試。其中問了一個問題,很多人經常講的,他說:「師父啊!很多人這麼樣傳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 』這句話,師父的見解是怎麼樣?請您講述一下。」他要出很多題目之前跟天月講:「這題目要給你師父先過目一下,讓你師父先準備。」天月跟他說:「我師父不用準備,你問,他就答了啦!」他說:「我製作過五十幾個人,根據經驗沒有人能一次答得清楚的,這問題明確,可是答得都很抽象。」


  這裡我講述到第一「看山是山」這句話,就是我們的識心所看到的一座山,也就是我們眼睛所見一個色塵;第二「看山不是山」,就是看到它的本質,山的本質結構是石頭,外表是一些草皮所結合成的,一些土石,還有樹木,這些是它的本質,所以你看到的山已經不是山,而是它內層的本質,所以看山又不是山。一樣的道理,看到你這個人,首先是我識心所看到的;接著看到你這個人的質感,這人有讀書否?有內涵否?有在修行否?所以同於看山又不是山。再來第三「看山還是山」這個啊!已經超脫色的本質結構內涵,已經了解這宇宙一切是空性,山也好,不是山也好,石頭也好,不是石頭也好,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是幻境。所以呢?看山還是山,這是一個幻境的意思。我就這樣給他答覆,他說:「唉啊!從來沒有人能夠講得這麼詳細清楚。我在這裡也順便跟各位報告,在佛法裡都是暗示性的,引導你來開發你那心性的本質,所以我們不要落在名相上就是這個意思。


能降身賊,於諸觸慾,
湛然不動,名為禪定;

  我們在打坐時的痛、麻 ……,或者你的一些病痛,你能夠降伏它,這樣於諸觸慾,觸慾就是肌膚的感受,痛或者是氣,你這觸塵一碰到,你的心可以湛然不動,那你就有禪定的功夫。這你要有因緣才可以印證,這心是不可思議,可以不動的。你給它任何的刺激,它都可以不動,這樣你就有一點禪定。


  回憶我被馬踢受傷時也是這樣,這觸塵很痛的啊!皮膚病也很痛啊!病來磨這身體,痛起來真的很痛,你心仍可以湛然不動,知道那個痛忍一忍,過去就好,這樣就有定力了。所以我們在禪坐的時候,這腳很麻是在考驗你這一關,這一關可以過,就有一點禪定的功夫,就有定力可以降伏你的身體,在諸觸慾還可以湛然不動,名為禪定。


能調意賊,不順無明,
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你要是能夠經常的調你那心意也就是你的起落心,一生起意念來,一天廿四小時經常在拉扯,一下子想這樣,一下子想那樣,你能夠調伏這意賊、這意識不順著無明,不應該去做的,不要順著無明去做,你應該常修覺慧,這覺悟的慧。比如說星期三要來講堂上課,有朋友要約你出去吃大餐,你就會考慮了:去吃,嗯,很不錯!聽經也不錯,就在那邊考慮了,是要去吃還是來聽經,這就是在考驗你要怎麼樣降伏它。你要是順著去吃大餐,那沒有聽這一堂課你就順著無明啊!就跟著去了,所以就不名為智慧。


  你要能夠降伏那無明心,能常常的察覺生活中一些智慧,這樣才能夠不會被你那無明賊給帶著去。所以上個禮拜才說這六度只有智慧可以帶這五度來運行,你沒有智慧盲修瞎鍊,那還是迷在識心上,你還是沒有得到正因。


六度者運也,

  度的意思就是運,運就是一種運用或者是過程。通常一件事情的成就都有過程,這過程叫做運。所以我想改變你的思想這就是度化也就是運用、轉變你的想法。但是每一眾生的根器不一樣 ,用的法也不一樣。你才可以運用自如,才可以任運而生,所以一切用智慧來改變你的對象,改變你對象的思想這叫做運,也可以說運用、運作等等,它涵蓋了很多意思。


六波羅蜜喻若船筏,

  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圓滿,能夠成就你解決你的苦難,到達自在的彼岸叫做圓滿。通常我們都把它比喻成一個船筏,能夠把苦惱的眾生帶到一個清涼地,這個過程的工具。


能運眾生,達於彼岸,
故名六度。

  所以能讓眾生的智慧改變而到達那圓滿智慧的國度裡,故名六度。你把法通達了,你就不會死在名相上面,要能運用。碰到煩惱轉一個念頭那就是波羅蜜。你智慧圓滿通達了,如此而已,事實上也可以說會心而已。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