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爲欲多所饒益,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文殊菩薩稱讚智首菩薩,說你這些問題是爲了饒益很多衆生,爲了「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人天,問如是義。」我知道你問的道理,是因爲你想讓很多的衆生,都能夠得大的歡喜,得大饒益,得大利益。「多所安隱」,安,是指著心說的,心安身隱,合起來說就是安隱,不動盪的意思。「哀愍世間」,利益衆生,使六道的衆生得利益,利益天人。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四個字,「善用其心」,就是我們的事相,怎麼樣運用我們的事相?我們一天想些什麼?剛開始的時候我問大家今天你想什麼?這一天當中你想了些什麼?你是不是「善用其心」?或者今天晚上七點半我要去聽經,我一定把別的事情處理了,這也是「善用其心」!其他的雜事你都止住了,那個雜事不管他如何,止住了就是止惡,你到這兒來聽經,你就是行善,這就是《華嚴經》。多生累劫難得遇到的,遇到了,這種子種下去了,一定能成就圓滿報身佛,種子種下了,必定能成就了。這是行菩薩道的人,發大心的人。
「菩提薩埵」就是利益衆生,饒益有情。那麼要饒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你就好好用心。好好的用心就是怎麼樣能使衆生得利,你有什麼方法?具有什麼德行,你能利益他人?假使你「善用其心」,你能得到一切勝妙功德,這個時候,你緣念佛法,心無所礙。學法學不通,修行修不起來,障礙很多,那就是沒有「善用其心」,如果能夠「善用其心」的話,你與佛法就沒有障礙。
「住去來今諸佛之道」,住去來今是指著三世說的。去,是過去;來,是未來;住,是現世;三個字是分三世。一切諸佛之道,不論過去佛、現在住的住世佛、未來諸佛,他們所說的成佛之道,乃至菩提道,能「隨衆生住,恆不捨離。」諸佛的教導,總的是以衆生爲根本,一切諸佛要是沒有衆生,成不了佛。你「善用其心」,「隨衆生住,恆不捨離。」這「恆不捨離」可以做兩個講,不捨離你這個善心,隨時善用其心,不要離開這個念;「恆不捨離」一切衆生,不捨離衆生,是要讓衆生得到利益,你怎麼樣讓他得到利益?你要「善用其心」。
佛於教法,有理有事。在理上,你一定要能通達;在事上,你應當分析。分析 “體相用”,分析諸法的實相,怎麼樣能從諸法導歸實相?你必須得通達,不通達,你就不能使衆生斷惡行善,如果通達了,讓衆生斷一切惡,一點小惡都不應有,要具一切善,衆善者就包括一切。善事太多了,先說衆生心,再說菩薩心。衆生是等他受到了,那個禍快來了,他還蠻不在乎的,因爲到時候會有變化,不會落到他頭上,這是一種。
另外一種,這個一點兒的小過錯算什麼呢?沒有關係!或者是我們拿著經書,我看到很多道友,拿著經書,甩甩搭搭,超過下身,這樣子好像沒有多大關係吧!從這一念現,你的心就沒有具足,沒有「善用其心」。
過去大家不知道,你對三寶一分的誠敬,一分的恭敬,你會得到一分的利益。捧經書的時候一定要當胸,不能超過下身,如果你擱在包包裡頭,也不能超過下身,一定要恭敬。見了佛像要恭敬,不能隨隨便便,你不要把它當成只是像而已,你要是把它當成是佛在這兒坐著,是眞的佛在這兒坐著,你在這兒過,你如何呀?我想你會馬上磕頭,或者要請開示,或者如果你見到佛,或者在夢中,或者佛放個光也好,或者家中的香爐上,那個香出點異樣的香煙,你就會感覺滿足?這是由誠敬而來的。你心裡「善用其心」,這僅僅是一種。
我說這個,可能大家會認爲印刷品很多,有什麼關係呢?經書就是佛的法身,一切諸佛都由這裡出生的。一個利益衆生,一個學佛法,上求佛法,下利衆生,兩個和合才能成立佛。得重視法寶。
過去譯經的三藏義淨法師,做過這麼一首詩,說明尊重佛法的重要。「晉宋齊梁唐代間」,這是就時間上說的,「晉宋」不是後來的宋朝,而是十六國的宋朝,「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那個時候的大和尚們到印度去求法,離開長安城,以長安爲出發點。「去人成百歸無十」,說希望十個人當中有一個回來,沒有!「後者安知前者難」,爲什麼這麼難呢?那個時候要經過沙漠地帶路都很長遠。
「路遠碧天惟冷結」,碧天,天空有時是藍色的,有時變成是混濁的,寒的時候零下幾十度,熱的時候,就是一百多度。「路遠碧天惟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來的人怎麼知道,那些大德取經的時候,所受的痛苦是言語沒有辦法形容的,後人知道這些難處嗎?「後賢如未諳斯旨」,後來賢而有德的人,能夠學佛法的、聞佛法的人都是賢人,雖然還不是聖人,也是賢人。你如果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往往將經容易看」,把這部經隨隨便便地,不太去重視,所以你看經,看一遍,看兩遍,看三遍,你也得不到好大利益,你不重視就得不到,很簡單。
現在印刷術很發達,印就是了,如果那一個大德沒有翻譯過來就沒有底本,你拿什麼去印?現在早斷絕了!大藏經是印的很多,那部經沒人講,沒人弘揚,沒人宣揚,就斷了!現在講整部《華嚴經》,很少,乃至於沒有了!這部經漸漸就斷了!沒人弘揚漸漸就斷了!所以我們經常說,不要緊,到最後,別的經都滅亡了,還有《阿彌陀經》在世一百年。不錯!這個道理說得很有理,爲什麼?現在大家都提倡淨土,只提倡《阿彌陀經》,當然在。淨土宗的經典以《阿彌陀經》最爲普遍,那麼其它的經,不提倡,不講,不宣揚,大家不受持,其它的經漸漸就斷了。斷了!就沒有了,他就沒有機會開悟了。
那時候佛在世所說的法,有很多好的方法,有時候我們看藏經,好比那個行陀頭行的《陀頭經》,我看了很感動。但是現在要去弘揚,不可能。誰還來做這種事啊?陀頭行好苦。況且你也行不通,不准離開手持的錫杖,地藏王菩薩手持的那個錫杖。假使說我們一天拿個錫杖,一位出家人,上汽車你也進不去,走路也困難。上飛機或者檢查,人家還不曉得裡頭有什麼東西呢?大光法師,他以前向我講,他到大陸,第一次去到上海,他就穿上黃袍,黃衣一披,紅衣一披,拿著那個錫杖,在上海的大馬路上走,走來走去,看他的人,比看電影的人還多,把路上交通阻斷了,警察就把他請走了,說:「你回去吧!」
我所以舉這個例子,是說明我們弘揚佛法時,必須心無所礙,「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包括很廣,說法要知時,這個時候合適不合適?要知機,這個機就是聞法者是不是這個機?因爲我們不是佛,也不是大菩薩,不知機。大家呢?都聽,喔!這位老和尚講什麼,嗯!跟我有緣,我去聽聽;那位和尙跟我沒緣,我不去聽;那就是在三寶、僧寶裡頭起分別。好與壞,不定的,就是一個緣字。「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有了緣,我講的不好,你們聽著說很好,這不是講的話好,而是有緣。道不孤起,遇緣了就應,怎麼有這個緣呢?過去的因緣,或者是今生的因緣。
因爲我走到人多的地方,或者坐船、坐火車、坐飛機,我都發願。我說:「如果你沒有信佛法,我一定度你,讓你信佛法,念念咒,念念經。」凡是遇到人多的,超級市場那個地方,如果你想來生當大法師,來生當大師父,來生想成佛!要想度衆生,遇到人多的情境,你要發願你度他,我跟你說佛法啊!阿彌陀佛!一句也夠了!他聽嗎?他沒聽,也不知道,這是你的願力!這就算結了緣,也許就這樣來聽你的法,這都叫「善用其心」。總而言之,你行住坐臥,「善用其心」全是普賢行。
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他怎麼能夠放下?那一念很不容易,等他放下,從現在起,將來一定能成佛。得這樣子解釋。如果人家問你,放下屠刀,就能成佛?我一信佛,我也可成佛,我也從來沒有提過屠刀,我比他更好了,不是這個涵義。而是說他將來一定能成佛,他屠刀放下,還要漸漸修行,是這樣一個涵義。是什麼力量能使他放下?一念能注重,好比我們從文字、從語言,不找到一個根本,是不行的。
大家以爲很容易,我問問大家,你晚上睡眠,你能明白是怎麼進入昏沈 的?就是那一念,這一念還明明白白,那一念可就什麼都不知道啦!你怎麼進入的?這是從明白進入糊塗,早晨你醒來,你又怎麼從糊塗一下子又醒來了,你能找到這一念嗎?你要是找到了,你就知道放下屠刀那一念的力量不容易!
就像我們出家,你們對出家師父的看法,無論你是什麼看法,你們可以想一想,那一念間,當剃頭髮的時候,說是頓入空門,就像我,以前我不理解,當初一剃髮,那個時候,我理解到了,就兩次爲人了,不是那個人。我心中說這下完了!那個我已經死了,那個時候頓入空門,好像一進了佛教,一進了這個門了,因爲以前我沒有明白佛法,我也不知道佛法,也沒有看見廟,也沒有看見過和尚,突然作一個夢,說什麼要去出家,離家了碰見和尙,完了,他不收我,第二回收了我,給我剃頭,那個時候,心裡有沒有悔呢?有沒有心呢?那時候,也沒有悔恨心,感覺這下子問題解決了,好像這就是兩次爲人,已經不是我了。
每一位出家師父,要是十八歲以上出家,當他落髮的時候,那個心情很不容易,但是這也有特別的!我們北京佛學院最初收的第一批學生,開辦中國佛學院收第一批學生,就從寺廟招生!沒有年輕的出家衆,只限制十八歲到廿五歲,得高中畢業,大學的更好。到哪兒去招呢?後來政府說在社會招,在社會招的都是一些沒考上大學的,考的時候,要求很低,但是有一樣條件,必須落髮。「啊!幹什麼?我是來讀大學的。」「不是,這是和尚的佛教學院,你要讀大學,你到社會大學去讀吧!」考慮來,考慮去,不然進不到大學,進了佛學院出來了,也可以跟別個大學平等的待遇。
那個時候大學畢業了,也可以拿得到伍拾多塊錢工資。他考慮來考慮去,還是出家了,出家了還是住在佛學院。兩年當中,就走了一半了。到了第三年,五十個人就剩十八個。到最後畢了業的時候,剩下五個人。
所以說,剃頭的那一念,很難哪!所以大家對出家師父,不論他出一天家也好,出三天也好,出幾年也好,對他們還要當僧寶看待。他穿著那件衣服,是和尚相,你就把他當成僧寶,這是你的「善用其心」,跟他毫無關係。你要是對這已經出家的僧寶,不把他當僧寶看,你當他一般人看,甚至你把他當下賤人看,也沒有關係,這是你的用心,跟他毫無影響。你尊敬他,他就高貴了嗎?沒有!這是你的「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涉及的面非常之廣,每逢一件事情,你用你的阿彌陀佛,或者用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心,用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建立那麼一個世界,你能不能效法阿彌陀佛,你也建立一個世界,他在西方建,你在中方建,東西南北都有,你在當中建一個淨土。或者你發願,就轉這娑婆世界成淨土,不要東跑西跑,就在這個世界好,你也得發願啊!阿彌陀佛發願能成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藥師佛發願在東方成立琉璃世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華藏世界本來很好,可是我們自己的罪業,看見不好,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善用其心」。重點在「善用其心」,大家不要把「善用其心」忘了,以下都是由「善用其心」發展來的,你能夠通達諸法了,就是積一切善,能夠斷一切惡。
我剛才講的善小、惡小,不但我們佛教這樣說,如果大家看過〈三國演義〉,看過〈三國志〉,劉備要死的時候,告訴他兒子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爲之!」不要因爲這個是小惡,沒有關係你去做,積小就成大啦。「勿以善小而不爲!」不要因爲這是小善,做不做沒有關係,好像利益不大。這不是善跟不善的大小,是你的心,如果你把小善看成是成佛的種子,你就去做了,那就是成佛的種子,是個大善。如果遇到《華嚴經》、《法華經》,乃至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你能夠至誠懇切、恭敬此善是無數量的,這個世界上,還沒有東西能量出來你這個善有好大,就是你這個「善用其心」。
「當如普賢菩薩色相第一」,就具足了普賢菩薩的色相。《華嚴經》推崇普賢菩薩,從相、從語言、從修行都是入普賢行,入普賢色相。普賢色相跟佛相是一樣的,無二無別的。一切行願皆得具足,那時候你所行的,所發的願,願是導行的,你要做什麼事必須要有個願力,有個願力使你這個行不退墮。堅持你的願,因爲你已經發了願。但是在我們中國,用錯這個願了,在中國是,你如果不信我,我就哄騙你(發誓),如果還不相信!怎麼樣呢?我賭個惡咒,發個願(誓),以爲這個沒事,說了話,就沒有關係。他不曉得後果,不知哪一生可以找到他。他發願把人騙了,還順口發個誓,發願立誓就會相應的,這種情形很多。
「於一切法無不自在」,怎麼能於一切法而無不自在呢?這是屬於空。你觀一切諸法皆空,一切諸法的相障礙不了你,你能觀到空,觀牆,牆空了,觀什麼,什麼就空了,觀火災的時候,觀一切災難。所以觀世音菩薩能這麼救,觀世音菩薩把這空了,他把你帶到空中去了,那你就空了。帶到空裡頭去了,你就自在了。我們有六個字:「看破、放下、自在。」你看破了!放下了!你就自在了!你不煩惱了。黑夜裡你睡不著覺,你觀想了,唉!看破了,管他去呢!一切皆空的,現在沒空,等一百年之後都空了,一百年我早不存在了,你認爲一百年很長嗎?一百年的時間很短,看是誰來看的,那麼你就得自在。因爲你能觀它,你就自在。
這樣就做「衆生第二導師」,第一導師是釋迦牟尼佛。你能夠這樣做,你能這樣弘揚,你也就成了導師。對釋迦牟尼佛而言,你是第二導師,你就僅次於佛,就跟諸大菩薩平等了,文殊師利菩薩這樣讚嘆的,因爲你一發心,你一定能成佛。如果你依著〈淨行品〉去做,一切都清淨,你當然能得到一切的殊勝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