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覺支
書籍目錄
身念處
法念處
禪修開示
四、七覺支

四、七覺支


Bg f97

  七覺支是成就修行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我們擴大它們,它們含蓋三十七覺支,包括所有的善法;就如五蓋,我們擴大它們,它們變成所有的不善法、所有的煩惱。


  轉輪聖王功德大,擁有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將軍寶七寶,只要轉輪聖王出現,七寶跟隨出現。佛的清淨功德最大,佛也有七寶,佛的七寶就是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此是如來、應供、等正覺的七種寶石。


  在《阿含經》中有一經記載:在一個寧靜祥和,月色很美的晚上,佛陀的大弟子們像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等坐在一起,討論誰能夠在清淨的夜,坐得更莊嚴?舍利弗說:能夠完全管理自己的心、有自在的比丘,能夠在安靜的夜坐得更莊嚴。舍利弗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是關於七覺支的自在。他在《無礙解道》中說明:有七覺支的修行者,就像燈有燈心,燈光能夠繼續。所以安住在七覺支叫安住在清淨法,這樣就不會留在五蓋,留在煩惱。


  在南傳佛教的地區,如果有法師或者居士生病,他們請出家比丘誦經,七覺支經是比丘常誦的經典,比丘誦七覺支,病者聽七覺支,七覺支的思惟往往就能夠克服他的病。目犍連尊者生病的時候,佛來拜訪他,佛誦七覺支,說明七覺支,目犍連尊者能夠克服他的病。身體的病、心的病,七覺支都能夠對治他們,這是七覺支的功德,所以我們對佛教的了解是靠七覺支的修行深度,我們的七覺支的修行越強,我們對佛法的了解越深。


  修習止觀的過程與七覺支不能夠分開,我們靠七覺支離開所有的障礙,七覺支平衡發展,幫助我們達成止觀目標。七覺支依照它們的次第,它們是不斷的修行,它們不能分開。

  心對治煩惱的能力靠念,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例外,用這個了解,我們知道四念處修行的重要。不管我們現在的心是善心、不善心、無記心,只要具念,所有的相應善法生起,心的功德再次出現;沒有念所有心的功德不能夠顯現。
  在《清淨道論》中比喻「念」是「管理國王財務的大臣」,國王太忙,沒有辦法一一清點所擁有的財富,它靠財務大臣的幫忙,知道擁有多少武器、象馬、穀糧、寶石、布料等,國王依照他的報告,決定政策。


  心有念才能了解所有的善法,所有的不善法;知道如何對治不善法,怎麼留在清淨。因為念的功德,佛陀說明它在另一種關係,所有的善法都歸納在四念處的修行,四念處的修行是念修行的精髓。有念才了解五蘊、十二處,了解無常、苦、無我、空,了解定、了解慧,了解道的意思,解脫的意思。
  念的修行是七覺支修行的基礎,如果缺乏念,其它的覺支也不能發展,所以念排在第一。

  擇法靠智慧根與智慧力,所有的善法,所有的修行,所有的方便,都是用來發達我們的智慧。修行的過程中,知道運用智慧,觀察分辨各種法的特質,透澈了解所修的法,分別自己所修的法是真是偽?是利益不利益?是適宜不適宜?有智慧才能夠運用所有的善法來解脫我們的心。

  精進是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智慧。有智慧才有精進,沒有智慧不會有真正的精進。是不是能一直保持精進,看我們想不想解脫?能不能完全投入練習?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修行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義無反顧的不斷努力。不過要注意:精進並不是很緊張地抓緊目標,不眠不休的努力。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有說明,身心放鬆,不勉強、用力,自然用功,自然精進;這樣五根才能平衡,達到用功效果。


  經典中提到四個方面的精進:(一)已經生起的善法,要讓它繼續增長發達,如同照顧小樹苗,讓它成長為大樹,給很多人在樹下休息、乘涼。(二)已經生起的不善法,要將它斷除,不要給它養份,不要讓它再長大。就像我們的花園長了雜草,要趕快把它處理掉。(三)讓未生的善法生起,多聞法、思惟法、修習法,誦經、拜佛熏習正面的力量。(四)讓未生的不善法沒有機會生起,不給它養份,不給它生起的緣。

  修行過程會產生法喜,給自己繼續精進的力量。如果我們不感覺法喜,那是因為努力不夠。法喜是努力修行所產生離繫煩惱的喜悅感,與一般從生活中得到的快感不同。有不同程度的喜,調伏五蓋,五根平衡,禪相穩定,有一股喜悅從內心生起。或者有時感覺法喜像海浪拍打全身;或者覺得身體輕輕的好像要飛起來;有時候也會感覺全身毛孔好像喝了蜜一樣,滿足舒暢。

  輕安跟隨法喜而來,有法喜才會有輕安。有身輕安與心輕安,它們的特性是平靜心所與心的不安。在修行過程中,透過前面四個覺支,身體變得很輕,心安住平靜,全身舒暢安適。

  心專注、不放逸,心與目標結合成為一個境;有時候稱為一境性。定很重要,有相當程度的定,再修觀,所緣才會清楚,名色法、緣起才會清楚。定有很多種分別,大家可以看《清淨道論》。

  是指心平衡、無著與平等的態度,不偏執任何一方。捨在修行過程中很重要,有捨,所有的善法才能平衡,才能不斷進步,解脫的人是不斷捨的人。心中有念、有智慧、有精進、有法喜、有輕安、有定,才能夠捨。捨和一般人生活上由於無明而生起的不懂得分別、冷漠、漠不關心不同,大家要分別清楚。我們不是不分別,我們了解很清楚,但是我們不執著這個分別。


  七種覺支分別說明了,重點是如何運用它們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用它們來調我們的心平衡。念根適合所有的情況,另外六個覺支可以分為二組:輕安、定與捨;擇法、精進和喜。如果精進不夠,心遠離禪修目標,這時應該修擇法、精進和喜三覺支;如此心便能再度提起專注目標。如果太過精進而心生擾動掉舉時,應修行輕安、定與捨三覺支,這樣便能抑制與平靜擾動掉舉的心。希望大家在修行過程中,能夠運用這七種寶石,讓我們達到解脫,不要繼續留在輪迴中。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