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處

“patikulamanasikara” 意思是違逆作意、不適意作意、厭惡作意。
(一)不淨觀 —— 修行甘露門
佛陀時代有兩個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安般念,一是不淨觀,合稱為二甘露門,即兩種進入不死境界的靈藥。直至今日,南傳佛教地區仍普遍沿用此二教法。安般念已如前述,主要對治散亂心、昏沉心;現在說明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心、淫欲心。
不淨觀即觀身不淨,觀察我們身體污穢不清淨,從而對身體產生憎嫌、厭惡,以去除對自他身體執著的一種禪修業處。一般人所以會有種種煩惱,在於執著自己的身體,以身體為我,所以產生許多欲望和貪心,不斷追求卻永遠填不滿貪欲的大坑。一切的糾紛、煩惱都是從身體而有的。不淨觀針對此一妄執,對症下藥,若能觀成,解脫自在。
經典說明修行不淨觀的利益:不淨觀可以作為其他定的基礎;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二)有識不淨觀
不淨觀修法就對象來說有兩種:一、有識不淨觀,觀自己及他人身體的不淨。二、無識不淨觀,觀死屍的不淨相。就修法的方式來說也分二種:一、以不淨作為止禪目標,若以死屍為止禪目標時,只能取同性的屍體。二、以不淨作為觀禪目標。此段先介紹有識不淨觀,無識不淨觀,在「觀墓園九相」時會介紹。
復次,諸比丘!比丘觀照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69
像經文所述以正念觀照身體各部分的不淨,這種方法是外道所沒有的,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四大所造的身體,內外充滿種種不淨,經文列舉身體的三十一部分說明。三十一、三十二的數字不重要,我們可以加一點或是減一點,北傳的經典也有說三十六物不淨 70 。佛陀以譬喻說明:
諸比丘!猶如兩端開口之糧袋,裝入種種穀物,諸如:稻、米、綠豆、蜿豆、芝麻、精米。明眼之人,解開糧袋,觀察分辨:此是稻、此是米、此是綠豆、此是蜿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
如此,諸比丘!比丘觀照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
此譬喻的意義如下:兩端開口的袋子指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裝在袋子裡的各種的穀物,比喻頭髮等三十二部分;視力良好的人是指修行者;解開糧袋,分辨各種穀類,比喻修行者能清楚地觀察身體的三十二部分,了知身體是各種不同樣部分的組合,而這些組合物,充滿種種不淨。
好像一輛牛車,我們把牛車的不同樣的部分,四個輪、牛軛、車軸等不同樣的部分拆開來,如果你們部分、部分看,「牛車」的整體相就消失了,剩下輪的相,軛的相、輪胎的相等等。同樣的道理,如果用這種分別檢查我們的身體,人相、我相就會滅,剩下頭髮相、毛相、指甲相、牙齒相、皮膚相等。如果能這樣看很清楚,依照方法不斷練習,髮相、毛相、指甲相、牙齒相、皮膚相也滅,只有剩下地、水、火、風等究竟色法,再依法修觀,可由此修行實現解脫。
(三)善巧作意修身分
如何修習?《清淨道論》說明七種遍取 71 身體三十二部分的善巧。
第一、反覆地念誦三十二身分,先順讀,再逆誦;反覆讀誦熟練。
第二、反覆地記憶三十二身分,依照它們的次第順序背誦,先順、再逆背誦。
第三、依照顏色來確定頭髮、指甲、心、肝等各身分。
第四、依照形狀來確定各身分。
第五、依照其位置在肚臍的上方或下方來確定各身分。
第六、依照其所佔的處所部位來確定各身分。
第七、依照自分界限與他分界限來確定各身分。
學習過七種把持善巧後,可以再練習十種作意善巧 72:
第一、先依照它們的次第觀照,好像登三十二階的樓梯,依次思惟,不要跳級。
第二、不太快,過急作意,行色匆匆,不能明瞭各部分,不易達到殊勝位。
第三、不太慢,過緩作意者,停頓過久,不易到達終點,可能失去興趣。
第四、除去散亂,散亂的心無法專注業處,不能培育正念與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