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生之路有兩條,
書籍目錄
上篇 人生之夢的剖析
第一章 人生如夢
第三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一)
第四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二)
第五章 人生之夢的剖析(三)
下篇 苦的解脫
第七章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第八章 人生解脫,主宰在我
四、人生之路有兩條,

四、人生之路有兩條,

  看你往哪兒走



Bg B83

   佛教認爲,從究竟意義上說,人生的道路祇有兩條,這就是解脫之路與輪迴之路。在芸芸眾生之中,走上輪迴之路的人居多,而眞正能走上解脫之路的卻是少而又少。


   然而從可能性上說,從先天條件上說,每個人原本都是可以走上解脫之路的。原因在哪裏?原因就在於每個人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覺悟之因、成佛之因、解脫之因。但實際上爲甚麼有許多人不能走上解脫之路卻踏上了輪迴之路呢?原因仍在「佛性」上,在於人們如何對待佛性。能洞見自己的佛性,讓這佛性引著自己去走路,就會走上解脫之路;若是污染了,或是遮覆了自己的佛性,讓「無明」、「貪愛」、「煩惱」引著自己去走路,則會踏上輪迴之路。




   這些經教都明白地告訴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基本上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個人的先天品性與智慧,都相去不遠,人人都有成佛之因。在後來的人生歷程中,不同的人之所以走上了不同的路,得到了不同的歸宿,那主要是由於人們對這個與生俱來的智慧和佛性的態度不一樣,有的人對此善加護持,讓它一直放射光芒,從而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領著自己走向光明;而有的人卻讓其受到種種污染,使其不能放出光芒,他的心靈也因此變得昏暗不明,他的人生之路一片漆黑,他分不清哪條路是通向解脫之路、哪條路是通向輪迴之路,他祇能讓「無明」與「貪欲」牽著鼻子走,最後被領向輪迴之路。


   對這個問題說得最清楚的還是《大乘起信論》中的「一心二門」說。該論認爲,「心」統攝一切法,其淨與不動的方面爲「心眞如門」,其染與動的方面爲「心生滅門」。就一個人而言,「心真如門」代表了心性中淨與眞的方面,「心生滅門」代表了心性中染與妄的方面。能去染歸 凈,息妄歸真,就能得到解脫;若是捨淨取染、捨眞趨妄,就祇能走向輪迴。對於這一問題,該 論有一段完整的闡述:




   那麼,這「二門」之中誰是心的主體呢?《大乘起信論》認爲是前者即「心眞如門」。它指出,心的本體是不動的、清淨的,因爲心所具有之「智性」是永恆的。其所以會由不動而動、由淨而染,完全是由於「無明」從中作怪的結果。它打比方說:



   那麼,「無明」又是甚麼呢?《起信論》說,「無明」就是「起念」,就是起妄念,而起妄念就是「心動」的表現。它還將「無念」與「起念」與「覺」、「不覺」聯繫起來,認爲「覺則不動」,「不覺故心動」。人心原本都是一樣的,但人心又可以朝著兩個方向趨進,它們分別引導人們走上兩條路:從覺到不覺,從不動心到動心,從無念無相到妄念諸相,這是通向輪迴的道路;相反,讓「心」一直保持「覺」的狀態、保持「不動」的狀態、保持「無念無相」的狀態,就是通向解脫的道路。


   《起信論》中的「一心二門」說,被我國禪宗中的北宗領袖神秀大加讚賞,並被做了通俗化的發揮。神秀認爲,一切眾生均有兩種心,即「淨心」與「染心」,這兩種心會引導眾生走向兩種相反的歸宿:解脫與輪迴。他在《觀心論》中說:



   這裏所說「淨心」就相當於《起信論》中的「心眞如門」,「染心」則相當於「心生滅門」;「淨心」乃是心的本體,「染心」則是由「無明」、「煩惱」所造作的。神秀認爲,人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和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的情欲惡念,但其根源皆在於貪、瞋、癡「三毒」,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賊」。它們猶如海上狂風,能激起千層巨浪,人生之舟會被這一層層巨浪冲向輪迴之谷;若能斷滅無明之風,就能平息煩惱之浪,而煩惱之浪一平息,則人生之舟就可在風平浪靜中駛向解脫之岸。他在《觀心論》中說:



   宗密曾據此將神秀禪法歸之於「禪之三宗」中的「息妄修心宗」。他認爲該宗的思想旨趣是:


   人一生下來,都有一顆純眞無邪的赤子之心。但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受到各種不良習氣的薰染,他會受到家長、親友以及各種各樣他所接觸到的人的影響,這些大人們的種種不良之舉,會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孩子心中,他那顆純眞無邪的童心會慢慢受到污染。最明顯的例子是「說謊」。小孩子一生下來並不會說謊,他第一次說謊,一定是在聽到父母或其他親近之人的謊言之後。


   譬如,他的父母說:「你如果在幼稚園能得五個星,我就給你買你要的那個玩具。」孩子在幼稚園很用功,眞的得了五個星。但這時,爸爸媽媽卻變卦了,改口說:「今天沒錢了,下次再買吧!」這可能是孩子聽到的第一句謊言。以後,他還會聽到第二句、第三句。終於,他明白了一點:說謊也不要緊!於是,他學會了說謊。在以後的日子裏,他會經常說謊。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人有不良的品性,其責任應由父母或其他人承擔。應該說,在不明事理的孩提時代是這樣,此時他尙無分辨能力,不知誰對誰錯,如果染上了某種不良習氣,責任的確由父母及其他相關的人承擔;但在已明事理、已具分辨能力以後的人生歷程中,他若還是改不掉這些習氣,或是又染上新的惡習,那麼,這個責任就該由他自己來承擔。而人生道路的選擇是在已明事理以後。既然已明事理,那麼,他的選擇所導致的結果,就應該由他本人來承受,苦的、樂的,好的、壞的,他都要承受。一個人,假如他在孩提時受環境的影響,沾上了某些不良習氣,本性受到了污染。


   但長大以後,在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後,他能反思自己的缺陷與過錯,然後加以改正,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他能步步循善,能將那顆純真無邪的赤子之心,體現在每一件事、每一步路中,那麼,他就能走出一條解脫之路。至於那些在孩提時代並未受到污染的人,他的人生解脫應該更有可能。相反,如果一個人在孩提時代本性受到了污染,長大後又不知自我反省、自我檢討,或是明知自己有許多不良的品性與習氣,卻不去改正,反而將其變本加厲地滲透到以後的人生活動中,那麼,他就祇能走向輪迴。


   所謂的「輪迴」,並不一定是指「六道輪迴」、「生死輪迴」;在「人」這一道、在今生今世就有輪迴。一個人由這一個「貪」而引來下一個「貪」、由這一次「瞋」而引生下一次「瞋」、由這一個「癡」而導致下一個「癡」,這都是輪迴,是現世輪迴。在現實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是貪愛、慾望。對於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人們會生起貪愛之心和佔有的慾望,愈是貪愛它就愈是想佔有它,愈是佔有不到它就愈是貪愛它,這就是輪迴。即使他眞的佔有了,他又覺得這東西並不那麼可愛;於是,他又會去貪愛別的東西,生起新的佔有慾,從而又陷入了新的輪迴之中。他一輩子都在貪愛不同的對象,都在不斷地生起佔有慾,也就一輩子都生活在輪迴之中。生活在輪迴之中是令人痛苦的,因爲這一輪迴之環中充滿了煩惱。但嚴格說來,又沒有人從未嚐過輪迴之苦。


   人生而有欲,有欲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會痛苦;痛苦又孳生新的慾望,新的慾望又導致新煩惱與痛苦,如此反反覆覆,循環不已。祇是人的慾望多少不同,性質有別,因而痛苦也各不相同而已。即使是佛陀、菩薩,他們在成就佛陀、菩薩之果以前,也飽嚐過種種人生之苦,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現世輪迴。


   飽嚐過痛苦,經歷過輪迴,這並不可怕。假如能夠覺悟,願意從痛苦中走出來,決心從輪迴之環中跳出來,那終有解脫之日。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一生下來就走上了解脫之路,而是多少都經歷過一些曲折。這裏的關鍵是要有解脫的願望、信心和決心,願意並決心走上解脫之路。


   當然,僅僅有解脫的願望、信心和決心也是不夠的,要想眞正獲得人生的解脫,還必須掌握解脫的原則與方法。也就是說,既要願解脫、想解脫,又要知道怎麼解脫。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