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修習四念處的七種利益
四、修習四念處的七種利益

四、修習四念處的七種利益


Bg f51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

  「使眾生清淨」是使受到貪、瞋、癡等煩惱所汙染的眾生,得以淨化。眾生如何清淨?修習四念處,心時時保持正念便能清淨。在什麼情況下心能持續地清淨?只有在涅槃的境界,心才能不斷地清淨,否則心仍會受到污染。因四念處能讓眾生清淨,所以是引導朝向涅槃的一條道路。因此一定要修四念處,以四念處的修行來實現究竟清淨、實現涅槃,這是第一種利益。


  這裡可以舉鴦掘魔羅(AGgulimAla)18 的例子說明,他是佛陀時代的大惡人,因為內心受到污染,造作很重的惡業,殺害了九百九十九人。後來經過佛陀的誘導度化,靠四念處的修行,清淨身心,實現涅槃。他的惡業被善業所淨化,內心沒有絲毫的污染。所以,修習四念處能使眾生清淨。


(18)  Dh.173「人若前作惡,今則奉諸善,如月出雲散,普明照世間。」之故事。《法句經》的註解中,有許多與經偈內容相關的故事,近來並集為單行本流通。參閱達摩難陀編著;周金言譯《法句經故事集》(宜蘭:中華印經協會,2003年),頁332。

  第二種利益是超越憂愁,註釋書提到一個很有名關於山達帝大臣(Santati)的故事 19。山達帝是憍薩羅國王的大臣, 因在邊境打退外患的入侵,波斯匿王很高興,就大為獎賞,又賜給他一位善於歌舞的女。山達帝很愛這位美女,帶著她出城遊玩,經過城門時,遇見入城托缽的世尊。佛陀告訴阿難:「山達帝今晚會證悟阿羅漢果 20,隨後在空中入般涅槃。」大家都很好奇,因為耽於欲樂的山達帝,怎麼可能當晚成就阿羅漢入涅槃?


  山達帝與美女在城外花園玩樂,正當絃歌妙舞時,美女突然瞠目張嘴倒地而亡。山達帝看到最心愛的美女突然死去,非常憂愁、傷悲,於是去請求佛陀為他開解。佛陀知道他開悟的因緣已經成熟,便為他開示,並誦出偈文:

「清除過去事,未來不生起,
 不執此二者,安詳步道旅。」

  山達帝聽了佛陀的開示很快就開悟,成就了阿羅漢、四無礙解智 21 與諸神通 22。他檢查自己的壽命,知道當晚就要入涅槃,便盤腿上昇空中,向大眾宣說自己在過去世所累積的善業、善行。然後在空中入火遍三昧 23,而後般涅槃。由於過去功德的累積,他在今世修習四念處,運用世間的智慧與出世間的智慧,因而成就涅槃,得四無礙智。當然他過去所有的功德,與修行所成就的波羅蜜 24,都是他今世成就的重要因緣。這是由修習四念處而超越憂愁的故事。


(19)  參閱Sutta NipAta verse 949.、MSV, p.746、《正念之道》,頁38-41、《法句經故事集》,頁279。
(20)  阿羅漢(arahant):聲聞第四果(最高果位)。指斷盡三界煩惱,證得最後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參閱《佛光》「阿羅漢」,頁3692。


(21)  四無礙智:指四種自由自在無所障礙的理解能力(智解)與言語表達(辯才),均以智慧為本質,故稱四無礙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稱四無礙解;就言語表達能力而言,稱四無礙辯。即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參閱《佛光》「四無礙智」,頁1778。


(22)  神通(abhiññA):依修禪定而得無礙自在、超越人間、不可思議之作用。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等六種神通。得神通者,亦有各種層次,唯佛陀六神通無礙自在。參閱《佛光》「神通」,頁4251。
(23)  火遍三昧:火遍是十種遍處禪之一,以火相為所緣,修習禪定。參閱覺音尊者著;葉均譯,《清淨道論》(高雄市:正覺學會,民89)頁170。
(24)  波羅蜜(pAramitA):由過去世乃至今生所累積的善業、功德等成就解脫的資糧。

  修行四念處能超越悲傷,正如《法句經》的註釋書中提到悅行(PaTAcArA)25的故事。悅行是王舍城某位富商的女兒,她與家裡的男僕相戀,但父母無法接受,認為女兒應嫁給富貴人家才行。於是悅行與戀人離家私奔到遠方,住在茅篷,她的丈夫每天上山砍柴維生,過著簡單的生活。不久她懷孕快要生產了,由於家裡太窮,沒有人手可以幫忙,於是她決定回娘家待產,但是丈夫不答應,怕她的父母不讓她回家。


  分娩的日子近了,她趁丈夫上山砍柴時不告而別。丈夫回家後看不到妻子,便去追她,她只好與丈夫回家,半途在森林中產下孩子。過了一年,她又要生第二個孩子了,同樣請求丈夫讓她回娘家生產,丈夫還是不答應。於是她自己就帶著大兒子上路,丈夫隨後趕來,終於追到她。那時突然下起暴風雨,丈夫拿著斧頭四處尋找可造遮雨處的材料,沒想到卻被毒蛇咬死。她在風雨中辛苦的產下孩子,未見到丈夫回來,就帶著兩個兒子上路。在路邊看到死去的丈夫,一邊哭泣一邊繼續行程。


  一行人來到河邊,由於大雨暴漲,小溪變成大河,水流湍急。她先把大兒子放在岸上,背著小兒子渡河,將小兒子放在對岸後,再趕快回頭接大兒子。這時老鷹看到小兒子像塊嫩肉,就俯衝而下把他抓走,她在河心看到了,便對著老鷹揮手大喊「咻!咻!」,想趕走老鷹。大兒子看到母親揮手,以為是對他招手,於是冒險涉水,當場被河水沖走。死了丈夫的悅行,眼看二個兒子都死了,她非常悲傷,決定繼續回家。還未到王舍城,在路上碰到從王舍城來的人,就問起她家裡的消息。他們告訴她不幸的消息,昨晚的暴風雨吹倒了她娘家的屋子,倒塌的屋子將家人都壓死了,親友們正在火葬台將屍體火化。


  她一聽到這消息,當下就發瘋了,扯下自己的衣服,披頭散髮地在城中到處狂走。偶然的機緣,當她經過祇園精舍時,佛陀正為眾弟子開示,她看到佛陀,內心立刻深受感動,很自然地走近想要禮佛,比丘們欲上前阻止這瘋女人。佛陀說:「不要阻止她,讓她來我這裡。」佛陀便為她說法。佛陀說:

「遭受死亡逼迫者,父子親朋非憑藉,其他親近者亦然,無一真正歸依處,明智持戒諸佛子,即應勤修涅槃道。」

   (《法句經》288-289 偈)

  她並非普通人,過去的波羅蜜已然成熟,聽了此偈頌便開悟、得須陀洹果26。她出家成比丘尼,佛陀教導她觀照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她精進用功觀照生滅無常,因為她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已聚集所有的功德,於是很快證悟阿羅漢果與四無礙解智。這是依四念處而修行,經由對無常、苦、無我的了解,而遠離悲傷的故事。

  修習四念處有助於滅除痛苦,就如舍衛城提舍(Tissa)的例子。在佛世時,舍衛城有個富人,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很有善根福報,聞法後捨棄四億家產出家,在森林修行。他有個弟弟,弟媳婦擔心大伯會回來繼承家產,就雇用殺手去加害他,這樣所有的家產就可以由他們夫婦繼承。那些殺手到森林去尋找提舍,當找到他時便說「賢者!你準備就死吧!」提舍問:「你們為什麼要殺我?」殺手們回答後,提舍說:「我保證不會逃走,請給我一夜的生命。」殺手們問:「在這樣的大森林裡,你如何提出自己的保證?」


  於是提舍就拿一塊大石頭,把自己的雙腳骨砸碎以示決心,殺手們因此相信了他。雖然他的腳骨碎了,受到極大的痛苦,但是他克服苦受,思惟戒清淨,依此思惟,感受法喜,接著修習止、觀,到了隔天日出時,便成就阿羅漢。雖然他的身體疼痛萬分,但心已經不會感到苦受,因為他已圓滿出家的目標而實踐涅槃。這就是修習四念處滅除痛苦的例子。


  另外還有個滅除痛苦的故事,有位年輕比丘在林中修行,不幸被老虎咬去,老虎撕咬他的身體,雖然他身受劇痛,但是他依然修習四念處,努力專注根本業處,不去理會身體的痛苦,培育定力後,修習觀禪,思惟名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由於已累積了足夠的波羅蜜,就在老虎的口裡成就阿羅漢,進入圓滿涅槃,解脫身、心的苦受。我們每個人都會死,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修行,在精進力的推動下,就能忍耐身體的痛苦,達到修行的目標。


  另一個故事是有位從印度到斯里蘭卡的有名摔跤家比達末羅(PItamalla),他到處表演維生。有一次,他聽見比丘說「色不是你們的,捨棄它!如此將帶給你們長遠的利益與安樂。」由於過去世的波羅蜜,他聞法之後便捨俗出家,在森林裡修行,當他經行到雙腳無法支撐時,就跪著繼續經行。有天晚上,一位獵人以為他是鹿就拿箭射他。比丘被射中以後,思惟自己的戒清淨,感到法喜,克服所有身體的苦受,實踐解脫道,成就阿羅漢。他對那位獵人只有慈悲,沒有任何瞋恨心。因為他修四念處,雖然身體非常疼痛,但是他並未想「這是我的苦受」,所以他心裡沒有苦。他觀緣起、無我,因此不生瞋心。他知道
這是自己的最後身,因為他修四念處,所以苦受成為實踐涅槃的緣。這些故事都是告訴我們修習四念處能滅除痛苦。

  四念處法門有助於滅除內心的憂惱,就如同帝釋天王(Sakka)的例子。帝釋天王見到自己的五種衰相 27 後,由於害怕死亡而滿懷憂惱。他前來拜見佛陀,並提出十四個問題,佛陀回答了關於捨受的問題後,帝釋天王證得初果的聖位。他再次轉世,仍投生為帝釋。由於修習受念處,得以超越內心的憂惱。


(27)  天人於壽命將盡時身體所現的五種衰亡相。即(一)頭上花萎靡;(二)腋下出汗;(三)衣裳污穢;(四)身失威光,且生臭氣;(五)不樂本座。參閱《佛光》「五衰」,頁1142。

  修習四念處的第六種利益是可以成就正道,註釋書說「正道」意指「中道」亦即「八正道」。涅槃是無為無漏,八正道是有為無漏,可以引導我們朝向無為無漏(涅槃)。有四念處才會有八正道,有八正道才會有涅槃。所以四念處是八正道的入門,亦即中道的入門。


  「道」有世間道、出世間道兩種。世間道即是四念處的修行,出世間道是直接觀涅槃 28。四念處的加行就是出世(無漏)八正道的加行,因此,直接觀涅槃的前準備即修習四念處。有世間道的加行,才會有出世間道,修習四念處是涅槃的條件,以修世間道來實踐出世間道。


(28)  修習四念處,走上解脫的正道,觀智漸成熟,至種姓智,超越凡夫種姓入聖者種姓,直接取涅槃為所緣,悟入道智,證得果智,實踐出世間道。參閱《清淨道論》,第22章。

  修習四念處的第七種利益是體證涅槃,涅槃即是無煩惱、貪愛。貪愛在此是指所有的煩惱。佛陀說無明以貪愛為緣,貪愛以無明為緣;所以說貪愛是所有煩惱的根本。前面已舉了許多例子說明修習四念處可以解決世間的苦難,也能引導人們達到出世間的涅槃。


  七種利益可以歸納為兩方面:(一)可以解決世間的苦難;(二)能引導人們達到出世間的涅槃。所以修習四念處不只是能現世安樂,還可達到究竟解脫。
  佛陀讚歎四念處,提及四念處有如此多的功德。而且說它是「唯一之道」,能超越所有的苦,體證涅槃。為什麼佛陀要如此讚歎呢?為了讓我們了解四念處,鼓勵我們修習四念處。因為修習四念處才能進入涅槃,離開「我」、「我所有」的苦。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