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篇第二 動員原則及速戰
(一)戰爭(作戰)計劃作業程序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5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解:古代周朝,作戰之主要工具爲戰車;故國之大小,以所有車數區別之。如萬乘之國,千乘之國,百乘之國是也。與今日比海軍噸數,空軍架數,陸軍師數同。「馳車」係用以攻擊之車,每車四馬,故曰駟,配甲士三人,兵卒七十二人。曹操新書載:攻車一乘,前拒一隊,左右角二隊,共七十五人。「革車」乃馳車之副車(守車),專載兵器糧食等軍需品,常追隨馳車以行補給;每車四馬,炊子十人,守裝五人,廐養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合馳車革車各一輛,共得百人,以千乘計之,恰得十萬,故曰帶甲十萬。
「一般用兵之法則,蓋攻擊用之戰車一千輛,與輜重用之守車亦一千輛,合計配置帶甲胄之武裝兵卒十萬人。由千里遙遠之距離輸送糧秣補給,如此,則國內國外之戰事特別費,外交費和情報費,製造弓矢甲胄之膠漆原料費,以及兵車甲胄之保養補充等,合計每日約需千金之巨款,然後始能出動十萬大軍。」
註:饋者送也,卽運糧補給之意。奉者供給之意,作戰時器材損耗甚大,故必須有補充之準備。
【闡述】
舉兵十萬,日費千金,乃兩千年前戰爭之一種狀態,然二十世紀之戰爭,其規模之龐大,迴非古代可以比擬。第一次世界大戰,雙方動員達三千餘萬人(指直接間接參加的兵員),二次世界大戰,雙方動員達九千餘萬人。至於二次大戰雙方所用之戰費則爲第一次大戰四倍弱,約達六千八百萬萬美元;而生命之犧牲,財產之毀損,生產之減少,戰事救濟費用以及中立國所受損失,尚未計算在內。此一天文數字,誠非孫子當時所可夢想者。所以拿破崙說:「作戰第一要素是金錢,第二要素是金錢,第三要素仍是金錢。」可見金錢對戰爭之重要。
吾人更須進一步認識者,現代戰爭是具備大規模化、科學化、長期化、國際化及冷戰化等五大特徵;所以其性質,一脫武力決鬥之窠臼,而轉入以經濟潛能爲決戰制勝之新傾向。馬歇爾檢討盟軍勝利原 因時曾說:「盟軍之所以所向無敵,是因爲大軍之後,有美國偉大之農田和工廠,使與美國並肩作戰之同盟國家,均能獲得物資援助,而加強其作戰實力。所以動員經濟潛力,以供應聯合國之需要,實乃美國此次貢獻于二次世界大戰擊敗軸心國家之原動力。」所以戰爭對于經濟之要求,是要將國計民生之建設,納入發展國家資本之經濟體制內,以謀建立適應總體戰之國防經濟;亦卽使國民經濟生活,染上國家之意識,整個經濟之活動以達到全國經濟力之動員爲目的,使全國經濟武裝化起來。因此,當前反共復國經濟戰備之要着,應將國家平戰兩時之經濟,置于戰爭指導最高原則之下,作適當之安排,以謀國計民生平戰兩時之均足;始克有濟。如祗追求貿易之出超,從貨幣數量以衡量經濟動態,或以節約而企圖增加物力,均已失却其時代之依托;蓋今日决定戰爭經濟之榮枯,不在金錢,而在物力,惟有擴大生產,維持國民生活之正常發展,以增強生產之原動力,實爲擴大國防經濟潛能之基礎;我今十大建設之努力,蓋卽本此精神而發展也。
(二)國家戰略及軍事戰略指導要領
1.貴勝
其用戰也,貴勝。
解:「其」字,指上節所謂動員十萬之師行攻勢作戰。「用戰」表面上可解爲用兵作戰,實際含:「用」作指導之意,「戰」作戰爭或戰略之意。「貴」作最重要,最緊要,主要之意:「卽動員十萬大軍對敵施行攻勢作戰,對于戰略指導最要緊之着眼,在求得决定性之勝利爲前提。」
【闡述】
孫子主張打仗就是要打勝,最好一個會戰卽將敵人殲滅;如彼指導柏舉會戰,一次將敵主力擊潰再擊卽聚殲。左傳上記載:「十一月庚午,二師陳于柏舉」至「庚辰吳入郢」一共祗有十一天。可見得勝之速。然歷史上亦有祗准敗不准勝之戰法,此乃戰略之運用,其目的仍在求得最後之大勝;如諸葛亮七擒孟獲,爲誘敵深入葫蘆谷,所用之戰法也。但二十世紀却眞出現不准打勝仗之戰略指導,所謂「局部戰爭」或「有限目標之戰爭」,如韓戰,如越戰,初祗准在自己土地上打擊敵人,卽飛機亦不得飛臨敵國軍事目標上轟炸;此種只准挨打,不准打勝之戰法,必爲孫子所不可想像者。所以戰事遷延七年八年,戰場上傷亡十餘萬,戰費消耗千萬萬美元,並造成美國國內經濟萎縮、怨聲鼎沸;能勝而不肯勝反向敵人屈膝乞和;雖說此乃殖民地不得已之作戰指導策略,然既不利人,更不利己,有何益哉?終至目前高棉及越南之相繼淪陷,極權國家氣燄更形高漲,而美國之國際聲譽一落一千,自食其果耳!
2.惡久
(1)損士氣
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
解:「鈍」刀口不鋒利之意。「屈」竭也、盡也之意。戰爭之目的在求勝利,要贏得勝利,必須用新銳之兵力,始得克敵致果。「倘若遷延時日,則兵器卽不鋒利,官兵之銳氣亦將爲之挫折而喪失戰鬥力。尤以攻城戰,如時日一久,則死傷必大,而兵力必消耗殆盡。」
【闡述】
久戰必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之日本和德國是最明顯的例子;日本兩百萬大軍,爲我八年持久之抗戰擊敗,終于無條件投降。德國之閃擊戰,攻波蘭,亡法國,屈那威,威燄熊熊,令人談虎變色繼之又攻蘇俄;希特勒爲工人出身,一定未讀過孫子兵法,不知「久則鈍兵挫銳」之理,所以攻莫斯科不下,攻列寧格勒亦不下,攻史丹林格勒,更使戰力消耗殆盡;逐爲俄軍乘此「力屈」,實行反攻,終至潰敗而亡。德國軍人今後若讀至此篇孫子宏論,當必追悔莫及也。
(2)浪費財物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解:「暴」—— 暴露之意。「暴師」軍隊駐紮在野外,而冒霜露之意。卽軍隊在戰場上作戰既久,必使國家財政經濟枯竭。
【闡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至第三年,前線士兵均須穿紙製之鞋,國內採用票券制度給食,卽正發育之兒童亦不能給與充分食料。當時,德國小學生均須搜集紙屑、空罐、瓶塞、皮屑、玻璃片等物貢獻于政府以變造軍需品,人民則將貴金屬大量奉納于政府以充軍費;甚至有人募集女人頭髮,用爲製造火藥之原料。結果,德國之崩潰,仍因物資之不足。
(3)國疲敵起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候乘其弊而起;
解:「殫」音丹,竭盡之意。夫長期之戰爭,必致兵器鈍廢,軍隊銳氣挫折,戰力耗盡,國家財力物資亦均枯竭;内外正陷于疲憊之時,則中立國或鄰國卽將乘我之疲,而攻我,干涉我,以收漁人之利矣。
【闡述】
一個國家戰無功,師老國弊,當然強盛之鄰國卽起覬覦之心,甚至國內野心家亦起革命;歷史上先例甚多:如公元前四八四年吳國伐齊,會諸侯于黄池,久暴師在外,國內空虛,越王勾踐乘機伐吳,圍吳都兩年,城被攻破而吳亡。上次歐洲大戰,俄國于一九一七年產生社會革命,德國于一九一八年爆發民主革命,此卽因久戰,國內民窮財盡,人民起而革命。又如二次大戰中之日本,與我國死戰八年,對英美之戰亦苦撐四年,再加以美國原子彈之摧毀,其「弊」可知;因此,一九四五年,俄「乘其弊」突然對日宣戰,迫使日本從速作無條件投降。
(4)救亡無策
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解:一屆此時,雖有絕頂聰明之元首或統帥,亦無法挽回此危機,而完善收拾殘局!
【闡述】
戰爭是人類生活中自然而產生之行爲,有義戰者,有不得已而應戰者,有窮兵黷武而好戰者;好戰之人,終有一天成強弩之末,拿破崙百戰常勝,終有滑鐵盧之敗亡;楚霸王氣吞河山,終被困垓下而自刎。所以明智賢君良將,均慎戰于始,而考慮如何善其後。但歷史上有甚多暴君主迷信戰爭,喜悅戰爭,不顧前瞻後,將國家人民孤注一擲,如希特勒可算是一好戰份子,最後,誰有才智能挽救其厄運?惟一死以善其後。又如戰國時秦國欲攻趙國國都邯鄲,秦王要用白起爲大將,起慮及善後問題而告曰:「邯鄲實不易攻,諸侯平日均懼秦,必合力救趙;今秦國雖破長平,但兵卒已死傷過半,國內空虛,遠道越山跨嶺攻他人之國都;趙國堅強抗拒于内,諸侯攻我于外,秦國必敗,後果堪慮,不可戰也。」秦王強白起遵命,起不允。秦王乃命王齕(音河)代爲大將,九月圍攻邯鄲不下,魏與楚援兵數十萬,大破秦軍于邯鄲城下;此時雖智者亦無法爲秦軍善其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