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 2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原文注釋 – 2

原文注釋 – 2



始計篇第一 計劃原則及奇襲

(一)戰爭(作戰)計劃作業程序
   →2・戰爭(作戰)判斷
    →(1)國防狀況判斷 —— 知己

A 政治判斷或民心士氣判斷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解:「道」字有種種意義;如路、理、術、說、治、引、順等。更在哲學上、經濟上、政治上各有其意義。「本節所謂之道,卽政府所揭櫫之戰爭目的,亦卽爲何而戰,爲誰而戰之意義;此「道」,須使全國人民均能深刻了解,且和政府之意志一致,并竭誠擁護;如此,人人始願共赴死亡之兇險,爲爭取生存而戰鬥;在任何危險情况下,亦將無畏懼不前之心理了。

【闡述】   
   中國人在政治上講「道」,卽省刑薄斂,施行仁政,是謂有道。三略曰:「與衆同好靡不成,今既與民同意,則事可以必成矣;故死生同之,雖危不懼,人君何以能使人之若是哉?道足以合其心也。」孟子曰:「得道者多助」;易曰:「說以犯難,民忘其死」;皆言道足以爲之也。總統 蔣公更解釋說:「所謂『令民與上同意』之『道』,我以爲就是德國雪梨芬所說的「作戰應由一個簡單明確的思想爲之統一,且任何人均應遵從此思想。』我們用什麼來『令民與上同意』?用什麼來使『上下同欲,生死與共』?用什麼來讓民心士氣『同進趨,齊愛憎,一利害。』呢?我在科學的學庸裡中庸篇,已將這個『道』的意義闡述了,在此不必贅述。但是要用現代的名詞,來說明這個『道』字,那我以爲這個『道』,就是『主義』;因爲我們革命戰爭,無一不是爲實現三民主義而戰,爲三民主義而戰的戰爭,才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革命義戰!同時也只有站在三民主義的立場而發動的反共抗俄救國救民的戰爭,才能成爲『令民與上同意』『上下同生死』與共的戰爭。也才能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了。」孫子在廣義方面所稱之道,卽包括上述之意義。同時,他並體會到戰爭乃全國總體性全民性者,民衆精神之一致團結爲全體性戰爭之基礎,惟有此精神之一致團結,然後其國民對于前方軍隊始常有新精神力之灌輸,且爲國防而工作,始能在極艱難之戰爭中,尚能保持戰勝與克敵之決心。所以他提供吳王伐楚之意見說:「民勞未可,待之。」此卽他欲王施仁政,將「令民與上同意」原則付諸實踐。

   在狹義方面「道」之意義是對軍隊而言;卽統帥要下級官兵均須明白此一戰爭之目的及其意義,俾造成其敵愾心。其次,須與兵卒共甘苦,「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而可做到「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霑襟,偃臥者涕交願,投之所往,則諸劇之勇也。此皆孫子認爲帶兵用兵時如「道」之運用適切,在作戰之士氣鼓勵上可獲致特殊之功效。

B 氣象判斷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解:天:是氣象之意義。陰陽:是晝夜、朝、暮、風、雨、晦、明之意義。寒暑:是春夏秋冬時節氣候之交替。時制:總括四季風、雨、雲、霧、雪、天體之變遷及其氣象。全句的意思,卽畫、夜、晴、雨、寒暑四季氣象變化之預測,及其對作戰影響之研判。

【闡述】   
   本節屬于氣象問題,亦時間因素;關于氣象研究,在古代有不太正確之天文學,在現代則有氣象學,而應用氣象原理于戰爭,則爲軍事氣象學。氣象與陸海空軍及各軍種均有密切關係,如飛機飛行及轟炸,軍艦之活動,砲兵之發射,化學部隊之施毒,以及行軍作戰,均須先知天候之變化,以爲行動參考。總統蔣公說:「在氣候適應方面,第一要測度氣候,幷巧妙運用氣候,作爲奇襲或攻擊敵人時,隱蔽和掩護的最佳方法。在歷史上利用氣候,而發動奇襲與夜襲或設伏截擊等戰例,是不勝枚舉的,第二要預先注意鍛鍊官兵適應戰地的氣候;例如英國軍隊在要進入非洲灼熱地帶作戰以前,就特別使官兵在室內接受高溫的訓練。美國派兵赴韓國作戰的官兵,也要在海拔和韓國一樣的高寒山岳區,接受耐寒的鍛鍊,這就是注意陰陽寒暑的最好例證。」茲將艾森豪威爾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諾曼第登陸之時、日及天候判斷之考慮過程,摘錄如后,以供參考:

原計劃內,登陸開始日期爲五月一日,但由于突擊兵力之增加(由三個師增爲五個師),而使登陸艇不敷使用之故 …… 不如將突擊開始日期延遲一月。其理由如后:
(一)由空軍觀點言之 —— 登陸日期之延緩,可增加對德戰略轟炸之機會,而削弱其空軍實力,且對各兵站末地及運輸中心之戰術轟炸,與沿海工事之預行軟化,及時加萊區域牽制性之猛烈空襲等,均可徹底實施,至征歐部隊之訓練,尤以空降作戰空運機人員之訓練更可週密。
(二)由海軍之觀點言之 —— 則尤望時間之延緩,以訓練突擊艦艇之船員,而攻擊部隊擴大其所需之較多船隻,亦得充分接收與集合之時間。所以將登陸日期延緩至六月一日,較短時延緩,尤爲適當;以六月初之海潮,其宜于登陸,有如滿月之時也。
(三)由戰略觀點言之 —— 延期亦屬適當,蓋五月月終之天候,更有助于海軍之大舉攻勢,俾策應「太上」之作戰。此外五月月終地中海作戰可充分解决,俾可在法境南部發動,以與西歐登陸相策應。同時因法國南部登陸德軍受該戰場之嚴重牽制,而使吾人不須在西北歐直接作牽制行動以協助登陸戰。
   其次延至六月之第一週,則意大利戰場可克服羅馬,克里米亞之蘇軍亦可向西進攻。敵已料五月一日盟國將由英國發動大舉攻勢,故頗爲警覺,一個月之延遲,使敵戒備疏忽,認爲吾人恐至七月中始行進攻,可收奇襲之效。
(四)由潮汐及月色言之——該日之選定,主要基于潮水及月色之條件。蓋是日潮水相當低落,可使初突擊之部隊,登陸容易;而水下障礙物于低潮前後,現露水面,藉此可開闢通路,且潮水之條件須與天色明暗相協調,俾飛機對海岸防禦之目視轟炸、及海軍砲之射擊易于奏效;本此觀點,六月五、六、七諸日均屬適當。如過此數日,則須待六月十九日方得同樣有利之潮期,而該日,則須在無月光之情況下行動。
(五)决心——原定登陸之日爲六月五日,但六月三日所得之氣象預報極爲惡劣,英倫海峽仍波濤洶湧,巨浪澎湃不息,天空陰霾密佈,綿綿陰雨。依當時之海潮,登陸最遲可能日期爲六月七日,但如延遲二十四小時,則以海軍之砲擊部隊已于三日駛出海岸基地,屆時船艦必須返港補充油料,而全部計劃卽全被推翻;故再行延期,實不可行。因此僅有兩途任擇其一:一則趁惡劣天氣少停之時冒險實行登陸;一則將戰爭延緩數週,俟海潮與月色較有利時始行登陸。惟如是延宕,除可能因此喪失我戰術奇襲 之利外,于我部隊士氣亦極爲有害。六月五日晨四時,余乃下最後之堅定決心,卽侵入法國决于翌日(六月六日六時)實行。

(六)使敵判斷錯誤,以收戰術奇襲效果——顯然德軍假定盟軍企圖登陸,僅在新月及高潮之時,事實上我方乘全月低潮之後卽行登陸。誠如海軍上將蘭穆西報告:「渡海時一若敵毫不知事變將至之象,其情形或使人難于置信,吾人亦未遭遇潛水艇之攻擊;蓋天氣惡劣,已將敵海上之巡邏艦艇驅入港內,其雷達之活動,則因我空軍之攻擊及科學上之對敵擾亂,亦失其作用。敵偵察機亦未出動,直至我海軍 護航隊已進入陣地,開始向海岸防禦射擊後,始發現敵之活動;然既無準備,其活動亦多無效用,吾 人所得戰術上之奇襲,或爲吾人所不可意料者。」(摘錄艾森豪威爾大戰回憶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