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 6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原文注釋 – 6

原文注釋 – 6



始計篇第一 計劃原則及奇襲

(一)戰爭(作戰)計劃作業程序
   →2・戰爭(作戰)判斷
    →(2)敵情判斷 —— 知彼(分析、比較、研判)

D 士氣判斷

法令孰行?

解:比較何方法律及命令執行徹底而貫徹。

【闡述】   
   唐韋雲起掩護突厥兵討契丹,啓民克汗派兩萬人歸其指揮,雲起分之爲二十營,每區分四營爲一軍,相隔止。若非因公務,不准騎馬;三令五申之後,擊鼓出發,軍中有犯此規定者,立即斬首示衆。因此突厥將領來見者,均膝行而顫抖,不敢仰視,終立大功。此雲起之法令行也。

E 戰力判斷

兵衆孰强?

解:比較何方兵精氣壯,裝備精良。

【闡述】   
   兵在精并不在衆,衆而不精,卽等于烏合;所以比較戰力,不能全以數目爲準。如公元前二〇五年四月,項羽離彭城去山東與齊國作戰,劉邦乘機率領五十六萬大軍進佔彭城。項羽急急回軍,統其兩萬八千騎兵,從蕭縣一個中央突破,半日殺漢軍十萬人,追落泗水死者十數萬人,迫投睢水者十餘萬人,水爲之不流,誠兵強將勇,劉邦五十六萬人被衝殺殆盡,卽沛公之老父、妻子、兒女亦無法顧及。此兩萬八千與五十六萬如何相比?故數目大又有何用?要比者戰力耳,戰力之強弱,乃敵人強弱判斷之依據也。

F 教育訓練判斷

士卒孰練?

解:比較何方教育訓練有素,技術高強。

【闡述】   
   有訓練之士卒始能打仗,無訓練之部隊,雖多亦無益于戰爭。如明季倭寇侵擾閩浙及沿海各省,進剿部隊多無功績,惟戚繼光之隊伍殺得倭寇逃海不敢上陸,全因戚家軍有訓練,士卒常立于大雨中數小時,不稍動如山嶽,紀律森嚴;以臨陣回顧,卽斬其長子,所以明嘉靖間,卒賴之平定倭寇。

G 紀律判斷

賞罰孰明?

解:比較何方賞罰嚴明,紀律良好。

【闡述】   
   張預說:「當賞者,雖仇怨必錄;當罰者,雖父子不舍。」司馬法曰:「賞不逾時,罰不遷列。」王晳說:「賞無度,則費而恩;罰無度,則戳而不威。」如李光弼與史思明戰,有部將持矛刺賊,洞穿馬腹,并刺中數人,但亦有見賊不戰而逃者。光弼召持矛者,賞絹五百,不戰者斬首示衆。此卽光弼賞罰明也。

H 結論

吾以此知勝負矣。

解:由以上七項因素之分析,比較而加以細密之研究後,則于未戰之先,即可判定誰勝誰負矣。

【闡述】   
   論成敗于將戰之際,不若論成敗于未戰之前;所以韓信謂項羽雖強易弱,故終有垓下之覆亡。紂有億萬,而敗于周三千,因我有道而大,彼無道而小;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此比較兩國「主孰有道」,而先知其勝負也。又兵法曰:「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材,將而有能,則可以必勝矣。」所以漢高祖伐魏時,不問其它,而僅問其大將爲誰?聞說是柏直道:「他口尙乳臭,小子安能當我韓信。」問其騎將爲誰?聞說是馮敬道:「雖然賢,不能當我灌嬰。」問其步將爲誰?聞說是項它道:「不能當我曹參。」經此一比,已勝算在握,所以一舉而擒魏王豹。兵法又曰:「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如拿破崙進攻莫斯科,不知冬天降臨之早,終至六十萬大軍,盡葬于冰天雪地中,狼狽大敗而回。如德俄坦能堡會戰,興登堡深知東普魯士馬蘇湖地區地理特性,一舉而各個擊破優勢之俄軍。故拿翁不知天而敗,興登堡先知地而獲大勝。兵法又曰:「士不素習,不可用也,由其練與不練較之。則其勝負可知矣。」如日俄戰爭前,日人已知俄軍訓練不精,一定不堪一擊,故敢貿然對俄宣戰,而獲大勝。此皆未戰而先知勝負契機之先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