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原文注釋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四、原文注釋

四、原文注釋



虛實第六 主動原則及虛實

(一)主動作戰指導方針——致人而不致于人

解:致 —— 作支配意思講。佚—— 不勞也,卽不費力的意思。

【闡述】   
   作戰時對戰場之控制甚爲重要,須以戰略戰術之眼光經營戰場,雖先到達戰場可以主宰戰場而獲得主動,然戰場部署,若未針對敵情地形和狀況,採取合乎戰略戰術原則之措施,非但不能主動致人,恐將反受致于人。人人熟悉馬謖失街亭之故事,試一觀其對戰場處理之得失;王平建議:「在五路總口下寨,如此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亦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但馬謖認爲:「當道豈是下寨之地,若就山上屯軍,那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同時,凭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定可使敵片甲不回!」王平又諫道:「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則不戰自亂!」馬謖反責道:「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以當百。我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尙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馬謖以韓信自居,但既不知地形,又不知兵勢,部署失切有主動環境,而不能掌握主動之機會,仍受制于人,焉得不敗?

   另再舉一能主宰戰場之戰例,卽滑鐵爐之役;威靈頓在滑鐵爐附近預選一陣地,以與拿破崙決一死 戰;英軍所據之地,在蒙聖吉安山之前,距滑鐵爐約二公里半,地勢略高,前有廣約一公里半之廣場, 預定爲決戰之所。此時威靈頓部約七萬人,選英勇善戰者爲第一線,據守高地,其餘爲第二線列後, 再 後爲騎兵,并於貝萊附近,控制一預備軍,作梯次配置,左側開放,以待普軍之加入。六月十八日午拿氏以七萬五千人進出于奧痕附近,幾番猛攻英軍左右各翼,均無寸功,以近衛軍衝鋒,亦失敗。惠靈吞 見機卽轉移攻勢,獲致全勝。此卽先處戰地而獲得主動,拿破崙是後處戰地而戰,勞而無功,大敗宜耳。

(二)主動作戰指導要領

  1.致人

   (1)利敵

解:如何去支配敵人?第一、要能使敵自來我預定之作戰地區,卽須使敵覺我之措施對之有利,而自入我之陷阱。

【闡述】   
   以利誘敵入吾陷阱,方法甚多;有用連續戰敗,使敵深入者;有棄遺軍品,使敵前來掠奪者;有故示脆弱,使敵大膽前來接戰者;有假降,使敵來戰者;有棄戰略要地,使敵來攻者。無論用何種方式,總要配合當時敵情、地形及我軍狀況適當而運用之,能使敵人深信不疑,始能使敵自行來到我已準備之陷阱中作戰。如此,則我可以有備擊彼無備,以奇襲擊彼不意,以主動擊彼被動,以優勢擊彼劣勢,此卽爲「致人」;亦卽先支配敵人之心理,則可使敵遵循我之意圖而行動。此種戰法在中國史書上屢見不鮮,乃歷代軍事家所常用者。

   如諸葛亮指導博望坡之役,卽用連續敗退戰法,使魏將夏侯惇得意忘危,誘之長驅直入而就殲;此 亦孔明所設之口袋陣地,其部署如下:關羽、張飛各引千人在博望坡前豫山及安林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燒燬博望城南曹軍糧台,然後囘軍拒止曹軍增援。劉封、關平各帶百騎預備引火之物,在坡後兩旁伺候,待敵軍追過中途便行放火。糜芳、廖化各引五百人在坡道中分段埋伏,敵人追來,稍行抵擋,卽行後退,誘敵深入。曹軍由夏侯惇任前鋒進至博望坡時,先由趙子龍前往迎敵,且戰且退約十餘里;隨後糜芳、廖化又從山坡後面殺出,稍一接觸,卽棄甲曳兵而逃,更增夏侯惇追擊之勇氣;再見前面劉備主力,亦不過三、四千人,卽不加思索直向劉軍衝去。此三十餘里之博望坡,曹軍已被誘進二十餘里,諸葛亮見時機已到,卽從博望坡兩邊縱火殺敵,各路人馬將曹軍包圍于口袋中殲之大半。諸葛初用兵,卽獲大勝,此乃用孫子兵法上「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原則之成果也。他如孫臏用減灶之法,誘龐涓深入馬陵道隘路中加以殲滅之例;又如李牧大放牛羊及牧人于滿野,以引匈奴來侵,且佯敗以堅其輕敵之心,單于果大喜,率衆來攻,李牧大破之,殺匈奴十萬騎。此皆歷史上以利誘敵而獲大勝之名戰,頗值吾人參考與學習。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