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法殊勝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四、教法殊勝

四、教法殊勝


   要知道本論的殊勝處,才會引發對本論的敬重心。《道炬論》 是尊者最圓滿的著作,具有三種圓滿:(1)所詮圓滿,指本論涵蓋所有顯密經典及咒語精華。(2)調心圓滿,指本論以調心次第爲核心,依照眾生根器分別鋪設不同修習次第,使人易於領受。(3)教授圓滿,指本論承襲龍樹、無著、金洲大師及小正理杜鵑法教,無比珍貴。以下說明殊勝的原因。

1・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殊勝

   《般若燈廣釋》說,「聖教是不顛倒、無錯謬的真實語,凡想 證得無死涅槃,所應知的苦諦、所應斷的集諦、所應證的滅諦、所應修的道諦。」說明佛陀不說無意義話,所有佛語都是聖教、都是善說。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是指了解佛陀說的每句話都可以做爲有情成佛的圭臬,不過為了順應眾生根器有別,有時開示道的主體,有時開示道的支分,看似表面矛盾的論點,深究之後才知差在深淺階段不同。不知此間道理,既違背教,也違背理。

   大乘菩薩追求的目標,就是成辦世間有意義事,爲了攝受不同 種性的眾生趨入正道,必須學習下士、中士、上士修行法要。《釋菩提心論》說,「自己獲得定解,也希望他人獲得同樣的定解,具有智慧的菩薩應該了解正確教化眾生的方便。」《釋量論》說,「了解法義,叫做『方便』,爲人開示法義,叫做『方便生』。若方便生的原因消失,則不可能向人宣說法要。」缺乏正見,怎麼可能替人開示正道。

   三乘修行的扼要,就是菩薩利益眾生的所有方便法門。彌勒菩薩說,「要饒益眾生,不論是現前或究竟利益,菩薩都要具備了解聲聞、緣覺、菩薩三種道的智慧,唯有道種智才能『圓滿』成辦世間一切利益。」《般若經》也說,「菩薩在資糧位及加行位,應該發起一切道;在見道位,才能通達一切道;在修道位,才能圓滿一切教證功德;在無學道,才能成辦一切利生事業,使未調伏者得調伏、已調伏者更成熟、未解脫者得解脫、已解脫者究竟解脫。」有人說,大乘行者不應該學習小乘劣法,這種人就是不了解「一切聖教無違」的道理,才會胡言亂語。

續讀下文 ……

   進入大乘,有共和不共二種管道。共道指大小乘方法相同,但發心不同,小乘追求獨自證得阿羅漢寂靜果位,大乘心繫苦海眾生而捨棄狹隘發心。三藏典籍中,並沒有揀擇大小的分別,「廣攝三乘」說明小乘是大乘共道的理由。所謂具有正遍知的佛陀,並不是斷除部份過失、圓滿部份功德,就可以獲得佛陀果位;必須斷盡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才行。既然大乘行者想要達到自他圓滿,正等覺佛的果位,自然要斷盡一切過失、圓證一切功德;這個境界,必須透過修習各乘斷證功德才行。所以說「佛陀一切至言都是大乘成佛的依據」,爲了化導不同根器眾生,才有主體和支分的差別,其實每句佛語都有斷除過失、引生功德的力量,以此說明大乘行者應該修持所有教法。

   有人認為修習波羅蜜多大乘,固然得學小乘;一旦進入不共的密乘,因爲顯密沒有共通處,應該不必再學顯乘。這種「道不相順」想法是錯的,要知道大乘道的體性,是以菩提心爲意樂,修六度萬行。不論何時,修密乘都要發菩提心、學菩薩行。如《密教金剛頂經》說,「即使爲了活命,也不能捨棄菩提心。」不止許多密續教典提過類似講法,連無上瑜伽的灌頂儀軌,也談到要接受共和不共二種律儀。共律儀,指菩薩受持的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先發菩提心,再依照誓願努力修習學處,除了波羅蜜多乘,哪裡還有其他戒律?《金剛空行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及顯乘所有戒律,才能獲得語三昧。」由此可知,如果將律儀不同的開遮處,視爲水火不容,顯然是對戒律的認知過於膚淺。佛陀所有教法,除了戒律上少數開遮不同,根本沒有一點矛盾。是通往佛道的橋樑,絕對不能捨棄。

   想要學上乘道,就必須具備下乘道功德。如《般若經》說,「六度是所有過去、現在、未來佛的共通道,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六度不只顯經,密續也常常提到六度是共道。以顯爲基礎,再加上不共的密,如灌頂、三昧耶、 生圓次第等密法,才能迅速成就佛陀果位,捨棄共道實在是不智之舉。缺乏這種定解,只是在某法得到一點似是而非的見解,就任意毀謗其他教法;尤其是上乘行者獲得些許相似理解,就輕易毀謗下乘教法,如大乘毀謗小乘,密乘毀謗顯乘,無上瑜伽部毀謗事部、行部、瑜伽部,種種行徑都會犯下謗法重罪。懂得這層道理後,就應該好好依止善知識能力,修習一切善法、斷除一切惡法。善知識種敦巴說,「真正了」解顯密無違,互爲助的道理,能以四方道⑤總攝一切聖教,就是我的上師阿底峽尊者。」這句話意寓深遠,值得細細品味。以上說明本論統攝一切顯密精華,不管有情種性爲何,都可以把它當成解脫指南,這就是本論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的殊勝處。


⑤ 四方道,原指提起四方墊最穩的方法,在此喻教法完整,解釋的内容有很多,如三士道及密法、三藏及密法、三學及密法,或指經部、有部、中觀、瑜伽四部。

2.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殊勝

   凡是想要脫離苦海的眾生,不管目標是追求增上生的人天果位,或追求一切智的決定勝果位,都必須依靠佛陀教言,才能獲得暫時與究竟快樂。因爲佛陀開示的取捨要道,完全沒有一點顛倒錯誤。《寶性論》說,「這整個世間,沒有比佛陀更善巧、更博學的,唯有佛陀的遍智才能如實了知盡所有法與如所有法,具備其他眾生所不及的智慧。千萬不要以分別心隨便毀壞佛陀開示的各種了義及不了義教,破壞聖人軌則,以免犯下損害正法的重罪。」說明不管是顯經或密續,都是佛陀殊勝的教授。

   既然知道經續殊勝,爲什麼還要學習道次第教授?因爲末法眾生根器不足智慧薄弱,無法單靠自己的力量,直接從經續掌握佛陀要意,必須仰賴大論師所寫下的教授,才能窺知佛法精要。面對廣大浩瀚的論典,應該如何抉擇?凡是清淨的教授,都有助於理解經論;相反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教授,不管花多少時間,絕對無法產生定解,甚至綁手綁腳前後矛盾,那就應該捨棄它們。

   也許有人認爲經論只能用在爲人說法,不能用在自己實修。由此產生分別,把「講」和「修」當成不相關的二類,任意輕視離垢的清淨教法。這樣很容易造成修行障礙。要知道,凡是主張閱讀經續和論典,只是為了累積外在知識,與實修無關,這種人等於自造不敬重法及捨棄正法的罪障。要知道所有經續都能成就解脫,都出 自於佛陀真實無欺、最殊勝的教授;只不過自己的智慧低劣、心不堅固、又不知親近善知識,無法直接理解佛陀言教,必須依止善知識教授,以尋求定解。千萬不要認為經論只能累積知識、開闢外解,對實修毫無助益。要知道,能解釋佛語、彰顯佛陀密意的教授,都是珍貴的教法。

續讀下文 ……

   大瑜伽師菩提寶說,「想要通達佛陀教授,不能光靠手掌大小的少許經函,就可以獲得定解。」以此解釋「一切佛語都是殊勝教授」。又如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說,「我努力修習尊者教法,精進的程度連身語意三門都粉碎成微塵,無時無刻不融入教法,直到現在才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

   種敦巴說,「如果已經學習眾多經論,到了實修的時候,還到處追求其他儀軌,等於犯了沒有把經論當成修行要道的錯誤。」說明雖然經過長時間學習各種法門,卻搞不清什麼是修行儀軌;等到要實修的時候,竟然還在問怎麼修,就是不理解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意義。

   《俱舍論》說,「佛陀正法,以教法及證法為主體。」聖教是指教法和證法,除此之外,沒有第三法。教法指三藏十二部,思惟所要修持的義理;證法指戒定慧三學,就先前抉擇的義理如實修行。教證二法,互為因果。例如賽馬先定好路線,然後向目標前進。如果前面講一個方向,比賽再跑另一個方向,豈不可笑?同理,不管前面聽聞和思惟的內容,實修時卻跑去找不相干的東西,把聞思和修當成無關,就如《修次後篇》所說,「透過聞、思所通 達的道理,就是實際修習的內容,否則就像賽馬不按既定路線一樣可笑。」

   本論總攝一切經論的精華,由親近善知識談到止觀。在每個章節,應該止住修的時候,就修止,應該思擇修的時候,就好好思惟,這種次第引導的編排方式,最能彰顯一切聖言現爲教授的道理。要知道,佛陀教典和大譯師論著深奧難測,必須透過智慧揀擇、如理取捨,才能獲得正見。如果認爲經論不是最殊勝的指導而任意捨棄,怎麼可能引生正確的定解?如果認爲這些不是最殊勝的教授,那麼誰還可以寫出比六聖二莊嚴更精闢的見解?懂得尊敬顯宗經論,當成自己的修行指導,自然毋須花費太大力氣,就能將艱深的密續典籍,轉爲自己的修行訣要;由此對「一切經論都是殊勝教授」的道理,產生正確知見,進而避免犯下背棄正法、邪執分 別、毀謗經論的惡業。

3.易於獲得佛陀密意的殊勝

   即使知道「一切經論都是殊勝教授」的道理,但初發心行者還 沒經過長時間串修,不依止善知識,想單靠自己的力量研習經論,恐難通達佛陀思想,甚至得花費極大努力,才能得到一點成果。唯有依止上師,才能事半功倍。研讀本論,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掌握經論要點。

4.極大惡業自行消除的殊勝

   如《妙法蓮華經》及《諦者品》說,不管是權說或實說 ⑥,都是佛陀開示的成佛方便。有些人不了解,妄說佛語中有一類可以成佛,有一類反而會障礙成佛,於是起分別心,判斷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合理、那個不合理,這是小乘、那是大乘,這是菩薩該學、那是菩薩不該學,貪執一法、鄙視另一法,等於犯下嚴重的謗法惡罪。

   在《遍攝一切研磨經》佛陀告訴文殊菩薩,「毀謗正法的罪業極微細、難以察覺。對如來所說的聖語,執持一部份殊勝善妙,另一部份惡劣猥雜,就是違犯謗法罪。輕謗佛法,等於毀謗說法的佛陀,毀謗修法的僧伽。分別這部經如法,菩薩該學,那部經不如法,菩薩不該學,就是謗法;分別這是佛陀為菩薩所說,菩薩該學,那是佛陀爲聲聞或獨覺所說,菩薩不該學,也是謗法。」謗法罪業極大,如《三摩地王經》說,「毀謗一部經的罪,比搗毀整個南贍部洲的佛塔還嚴重,比殺掉整個恆沙數的阿羅漢還嚴重。」謗法罪有輕有重,前面舉出最嚴重的情況,必須小心謹慎。唯有懂得一切聖言現爲教授、一切聖教通達無違的道理,才能避免違犯。要想生起定解,應該多閱讀《諦者品》及《妙法蓮華經》;至於謗法的內容,可參考《遍攝一切研磨經》。


⑥權說,因應某種根器、時間、情況下的權宜說法;實說,究竟不變的真實法,超越時間 空間及對象等等。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