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格魯派教義的殊勝
書籍目錄
四、格魯派教義的殊勝

四、格魯派教義的殊勝


作者: 觀 空

   釋迦如來的一代正法,不外教證兩種,而一切敎的正法,又攝在三藏,一切證的正法,攝在三學。因此,三藏未可偏廢,三學亦須全修。當時西藏有些佛教徒,頗不注重廣 學,甚至譏誹三藏多聞者爲分別師或戲論者,而妄計以修學一種簡略的法門,便能夠得到解脫。也有只學一部經論,就自矜爲已經從事聞思了。不知求解脫的人,必須精研三藏,多聞深思,立正知見,長期修習,才能由三學道得到解脫和一切智。不知聞思不廣,則修學難得圓滿,那又怎能得到大圓滿覺的佛果?格魯派就是力主對於經藏,多聞深思,在大小乘的三學上,認眞修習。並力主於律藏的努力聞思,以成辦戒定二學。 對法藏 (卽論藏)的聞思修習也不放鬆,這是得生如實通達諸法性相的智慧後,成辦慧學。 尤其是對於大乘三藏中所說的「菩提心」和「六度行」以及極細「無我」等無邊理趣,都力主爲從聞思修,入境行果的中心綱要。因此,格魯派的教義,極爲殊勝,極爲圓滿。

   古德常說:正法是否清淨,卽在見、修、行三種離垢與否而定;見、修、 行三種離垢與否,又依它們本身是否能夠隨順解脫爲尺度。格魯派的見、修、行三種,是有它很多的優點,現在略舉於後。

   (一)正見的眞義。西藏古代學者,有執「性空」爲「畢竟無」,否定善惡業果等法,認爲它的自性本來空故。這是把惡劣斷見執爲正見,與外道的見解相同,極不應理。 緣古印度異學中,有順世外道的分別論者和等入論者,前者承認百世以內有業果等,但是不承認有解脫;後者則否定業果和解脫。西藏的性空畢竟無的論師們,執業果是完全沒有,又承認有解脫道可修者,於內學外學,均屬無據。

   又有一些學者,執空性爲實有。 他們說世俗法空,是究竟實際。 此亦非理,如中論說:「若於空起執,斯人無可救。」龍樹認爲有這種思想的人是絕對「常執」,是不可救療者。按龍樹菩薩是佛在楞伽經中,授記他爲演說了義的標準士夫。因此,大乘佛教學者對於修習正見,當以龍樹所說爲準繩。

   另有些學者說:若計爲有,卽是取相的執著。因爲一切法,既非是有,也不是無。他們主張在修見的時候,全不作意有我無我,是空非空,以「不作意」爲修眞性,並以「不見」爲見。這種說法,亦不合理。由於有與無,常及無常,一和異等,彼此極端相違矛盾的現象,都是一事物上的表遮兩門,印度大德們,曾以很多理論來成立它。 並且心中若存一個「不作意」之念,卽此已成作意。又卽「不見」,已成見與不見兩種。因此,他們的說法,僅是自相矛盾之語而已。

   又有一類自稱修靜慮者說:凡有分別計度的善行,都未離却散亂,所以主張只應專修實際之理。並說修實際之理,也不應依着正理去觀察,只要在不尋伺中,勿追過去,不迎 未來,於現在心不起造作,唯在明空無執之中,棄捨一切分別造作,全不作意,平緩而住其心,卽得親見法身,這種說法,亦不應理。如果全不作意,平緩而住,卽能得到佛的一 切智時;那麼,就是從異因而生異果,則一切非因,皆當生一切果了。

   宗喀巴大師對於西藏古德教學的各種異見,就是運用他的智辯,在菩提道次第、中論釋、入中論釋等著作中,一一加以批判抉擇,在此不能詳敍。

   宗喀巴大師思想體系,是繼承了佛所授記的聖者龍樹師資之旨,理論基礎在於了知生死涅槃,一切諸法,都由名及分別之所安立。在勝義中,雖不可得;在世俗中,都能成 立。他的緣起論的中心是這樣說:由於一切法自性本空,故業果等緣起之法才能生起,設若自性不空,就不能生起業果等作用。又卽由於了知缘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因爲業果等法待衆緣才能生起故,那麼,它的自性就是空的了。這樣,就從理解上也可以見到自性空與緣起有,不僅不相違,並且相互成立。就它的理論方式上,也可結歸於:由於自性空,才能緣起有;因爲緣起有,,所以自性空,顯然,此中緣起有與自性有的義理有着它 的不同,自性空與畢竟無的義理也有所區別。更顯而易見地指出:自性有與畢竟無的說法,是錯謬的,應當遣除;緣起有與自性空的義理,是正確的,應當修習。 欲得中觀正見,對於這些詞句的定義與內容,首先要通過正確理解。

   宗喀巴大師依文殊菩薩的教授,對於龍樹的中觀正見,如實通達,並且著書廣爲闡明,在西藏古代大德中,實屬罕有。大師上首弟子嘉曹傑稱之爲:「能斷三有根本道,緣 起離邊之中見,未遇至尊師以前,一分亦未能通達。」次之,西藏古代學者在宗喀巴大師出世以前,對於唯識宗所說色的體相和遍計,以及安立遍計爲無自性的法無我義,也難如實說明。克主傑在釋唯識宗的教義時說:「諸未能顯示,甚深處密意,今開寶藏已,由此生歡悅。」從這裏可以看出大師對中觀與唯識教義上所發生的深刻影響。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再點一下可收起來) ……

   有人 (土官宗派論中說)問:「像麻巴、彌拉熱巴、薩迦本清、仁達瓦等諸位古代大 德,也沒有通達中見嗎?」事實是這樣:如彌拉熱巴等各位大師,不能說他們未證中見,但是可以說像宗喀巴大師對於中觀深義,先從無垢敎理廣爲抉擇,並造大論,如實解釋龍樹師資教義者,他們未曾下過這種工夫。 大師在發願文中指出:「由畏甚深眞實義,妄執臆造少分空,願斷彼等邪謬見,通達諸法本來空。」說明了空性正見的抉擇與證悟,是徧一切法而且極其微細,不著絲毫妄執臆造及少分空之錯謬;然諸法本來空,應當從色法起,至一切智等所有一切法上,皆無自性的空性。只有通達這個空性正見,才爲佛的究竟了義,最極圓滿,甚深中見,這就是格魯派正見的眞義。

   (二)修習的優點。西藏佛教中古代修靜慮者對於修習的方法,頗有多種的說法;有說一切分別應斷。有說分別是法身現相,分別愈多,修證愈廣。有說分別是大無明。 有說分別 卽是法身。有說意未散動,明了安住時,卽是佛陀,或名涅槃,若略散動,卽是衆生,或名輪廻。有說於暗室中,結跏趺坐,瞪目而視,心不作意,安住之時,所現煙等各種幻相,都是法身和自性身,並說凡夫異生,也能現見法身。有說以上諸說,雖非法身,但是速見法身的前相。有說這些唯是亂心所現迷亂之相,毫無益處。種種謬論,舉不勝舉。

   對於上述這些誤解修習的體相的謬論,大師一一給予駁斥。例如說一切分別應斷,則通達空性的理智比量,也應斷除,是分別故。可是正觀諸法,若先安有通達空性的理智比 量,也就不能生起現證空性的現量,那麼,瑜珈現量就沒有了,而實不然。 所以說一切分別應斷非理。反之,計執分別卽是法身,那麼,我們所證,應比佛高,分別多故,所以這 一說亦不合理。其餘各說 亦是枉設劬勞,全無成果。

   又有以爲在修習靜慮時,只應止住修,逐把修見時所起如理觀察,也認爲是過失; 此種唯以「住分」爲主之說,實在是通達實際眞理之障。甚至誤解「心高舉者,亦令低下」之語,用在善策勵者,亦令放鬆;因此,對於積聚惛細沉,甚至以陷於惛沉狀態境界,誤爲善修。至於真正奢摩他體和毘缽舍那之體,各各成就之量,以及止觀雙運之分齊等名,亦 不了知。還有把定心不明利的細沉當作修定的好現象。因此,對眞正修定之法,很難得到實益。

   宗喀巴大師如理破斥唯止修論的謬見後,指出應依印度大德迦瑪拉希拉 (蓮華戒) 大師著的修習次第等書中所說的,於應觀察修者卽觀察修,應止住修者卽止住修,止觀二種 須輪次修者卽輪次修的修定方法。又指出應依慈氏五論和瑜珈師地論,以及修中觀次第論等書中廣釋經的密意,而得到眞正修三摩地的教授。 如最初備辦止觀的資糧和認識所緣的 差別,觀察修和止住修的分析,以及由具九住心和八斷行,如理修習而得止觀隨順之量,再於眞正止觀,最初各別成辦之量和它的次第,後於眞正止觀雙運三摩地圓滿具足之量,以及初中後對於這些生起領納的方法和身心上生起之相,認識沈、懵二者的差別,散、掉二者的差別,並用如何對治而遣除之。並指出怎樣認識念和正知及其差別,何時依止正知正念。 對初修習者新修定時,說明僅有住分是不夠的,必須具有明利等義,都是依據龍樹、無著等菩薩的諸論意旨,作出了正確的抉擇。各種修定的方法和發定的各種現象,都詳載菩提道次第中。

   (三)格魯派行持的殊勝。西藏學者有謂經中所說斷酒和不非時食等戒,是爲信解小乘者說,大乘人和已見眞性者則無須此束縛之法。因此,不僅對於出家者所應保持的行持棄而不顧,並且任意脫卸三衣,破壞清淨律儀,致使佛教徒具形式。宗喀巴大師見此現象,心極悲愍,因念佛敎基礎,本是增上戒學,對於斷酒和不非時食,以及授食等微小戒法非常重視,他是以身作則一一依律而行。他在入密乘時,也依經中說的「外護聲聞行,內悅集密義」,而安住律儀之中,修習二種次第瑜珈等清淨行持。此外,大師更於菩薩律儀和金剛乘律儀中所說一切遮制分齊,亦勤守護,如眼中珠。

   西藏大德打倉巴初對於宗喀巴大師的著述不甚滿意,曾設十八個問難,後因見到大師的清淨行持,生起信敬,並作偈讚揚說:「有持律者謗密乘,諸密乘師亦誹律,了達佛語不相違,善修持者(指宗喀巴大師)前敬禮。」「學顯譏密爲食法 (意謂耽着飲食之法門),持密毀顯是空談,顯密不全難成佛,善了知者(也是指大師)前敬禮。」第五世達賴善慧海大師亦說:「具足希有清淨戒,勤修廣大菩薩行,密習殊勝二次第,願遇善慧勝者敎。」格魯派中眞修實證之士,不勝枚舉,他們的懿德美行,都能保持了宗喀巴大師的作風。

   (四)格魯派密乘的殊勝。在密部的數量和灌頂、三味耶戒、近修,以及曼陀羅的事業、 次第等方面,宗喀巴大師都依據密經和印度大德的釋論,聞發入微,使後來修密宗者,得 到殊勝敎授。西藏古代有些學密者對於密乘根本經中所說二次第的綱要,當如印度得大成就者一樣,依據釋經,顯示本經之義不甚了解。 他們妄認爲密經相續和大成就者的論典,只是供博學多聞增長知識的工具,於是竟視若無覩,反而對於一束小紙上所寫的修行口訣,認爲是最上教授,並說它比諸大經論更爲殊勝。 對那些口訣教授如果發現到與密經和印度大論典相違,他們也仍認爲它是殊勝教授。這種妄計,是由對於廣大正法,既缺聞思,亦未修習;對圓滿道體,僅於一種教授,聽聞修習,對於支分不全,少許煖相,認爲已得定解和高上修證;甚至有些人對於經論中所說要義,謬解倒行。

   宗喀巴大師對於四部密宗,一切道次,不但以歷代相承的教授作爲依據,並且滙通本經釋經等密經,以及大成就者的標準論典,對於道的禮相和數量、次第,以及如理修持而生證德的方法,斷過、除障和修行證果的方法等都能如理抉擇,以了知一切經論,皆是修行證果的敎授者,卽爲格魯派的極殊勝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