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欲求不得苦
書籍目錄
四、欲求不得苦

四、欲求不得苦



Bg B74

   人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欲求的存在既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槓桿,也是人生之苦產生的根源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求,有的欲求高官權勢、有的欲求金錢財富、有的欲求愛情美色,而有的則是甚麼都想要,欲壑難填。然而往往事與願違,人們不想得到的卻偏偏要來到,想得到的卻偏偏得不到,從而產生佛教所說的欲求不得苦。


   關於此苦,《聖諦經》列舉了種種不同的情形。它說,眾生之出生,都有生的法則,想讓自己不出生,這實在不是有此欲望就可以實現的;同樣,人的老死、憂戚、愁苦也有其法則,想讓自己不老不死、沒有憂戚愁苦,這也不是有此欲望就可以實現的。眾生如果生來就苦難,原本不可以愛戀所愛之人,卻想變爲可以愛戀,這不是有此欲望就可以實現的;反過來,眾生如果生活快樂,可以愛戀所愛之人,卻想讓這種愛戀永遠久住,恆常不變,這也不是有此欲望就可以實現的。


   眾生如果有不可享樂、不可愛戀的思想,那就祇做爲記憶之事,若要讓它變成可以享樂、可以愛戀之事,這不是有此欲望就可以實現的;反之,眾生如有可以愛戀的思想,那也祇能做爲臆想之事;如果產生可以愛戀的思想還想讓它恆常不變,永遠久住,這也不是有此欲望就可以實現的。凡此種種不可實現的欲望,都會令人痛苦,這就是欲求不得苦。


   人人都有欲求,但人人的欲求都不可能完全實現,因而人人都會品嚐到欲求不得之苦。置身官場的人都想做高官,而這「官」該高到甚麼程度,並沒有定準。反正對於比較低的級別、比較小的官,人們是不會滿足的。做官的人都比較自信,自信自己能做好比目前更大一些的官。當科長的自信能當好處長,於是他一心向著處長的位子上奔;當處長的自信能當好局長、廳長,於是他一心向著局長、廳長的位子上奔;當局長、廳長的認爲若讓他當省長或部長,亦無不可,於是他一心向著省長、部長的位子上奔。但結果怎麼樣呢?在身爲科長而想當處長的人中,祇有幾分之一的人能如願以償,其餘的祇能望洋興歎!在身爲處長而想當局長、廳長的人中,祇有十幾分之一的人能如願以償,其餘的便祇能以失望告終;在身爲局長、廳長而想當省長、部長的人中,祇有幾十分之一的人纔能如願以償,其餘的也祇能就此打住。


   並且,這並不意味著基本欲望得到滿足的那幾分之一、十幾分之一、幾十分之一的人就已經是欲求有得了。因爲人的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幾分之一的科長眞的當上了處長,在那一時刻,他的欲望是滿足了;但過了那一時刻,他又覺得不滿足了,於是他又盯著下一個目標:局長、廳長。而這時,他的欲求能滿足的可能性已由原來的幾分之一變成了十幾分之一。也就是說,希望渺茫。及至他有幸能成爲那十幾分之一的幸運者,眞的當上了局長、廳長時,他的欲望還是不會滿足。總之,人們有欲望,就有失望的時候,也就是有欲求不得的時候,有遭受欲求不得之苦的時候。


   追逐名利的人,都想得到更大的名、更多的利,而這名要大到甚麼程度,利要多到甚麼時候,也沒有定準。譬如就演員來說,他首先欲求的是能走上銀幕,哪怕扮演不顯眼的一般角色也 等到一般角色眞的讓他演了,他這張臉終於讓觀眾看到了,他又覺得演這種角色不能使他出名獲利,於是他又想演主角,想讓觀眾多看看他這張臉。及至他眞的演上了主角,他又認爲那畢竟不是最光彩照人、最引人注目的角色,能帶給他的名利也十分有限。這時他欲求的不僅僅是觀眾能經常看到他這張臉,還想讓觀眾欣賞這張臉,要讓觀眾的情緒隨著他這張臉的表情而轉移,隨之而笑、隨之而哭、隨之而喜、隨之而怒、隨之而愛、隨之而恨。


   一張臉能左右千萬張臉,他認爲這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喜事,這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名利,使他成爲千萬人仰慕、崇拜的對象,使他成為巨大財富的擁有者。而當這些東西他都已得到,都已擁有的時候,他還是不會感到滿足的。他總有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總要品嚐欲求不得之苦。否則,某些演員、歌手在紅得發紫、富得冒油的時候,爲甚麼還要在那裏做盡媚態、在哪裏偷稅、漏稅呢?


   追求金錢的人更是,時時感受到欲求不是最不能使人滿足的東西,即使億萬富翁,他也不會認爲自己的錢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再賺了。相反,他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讓他賺錢的機會。每個以追求金錢爲目標的人,都想擁有更多的金錢,至於該多到甚麼程度,則沒有限量。對於追求金錢的人來說,再多的錢都不爲多,他們不斷地追求著一個又一個的「更多」。終於有一天,他們的腳步不得不在某一個「更多」的點上停下來,再也沒有力氣去追求下一個「更多」了;然而,心中的追求欲望並未停下來,而是向著下一個「更多」奔馳。結果,們的身體在這一個點上,心靈卻在另一更高點上,他們就這樣身心分離,時時忍受著撕心裂骨之痛。


   也有的人一生不求高官厚祿,不求金錢名利,祇求一個「情」字;確切地說,是追求心目中的偶像。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上苦苦地尋求著,尋求著心目中的偶像。有的尋求了一生也一無所獲,因爲他們心中的偶像是一個完美,是天上有、地上無的完美。而他們卻把這個完美當做終身的目標來追求,一路追求、一路尋覓。結果,青春在他身邊溜走,他不覺得;年華在他腳下流逝,他沒有感到。直尋覓到青絲變白髮、紅顏著皺紋,他也未能找到心中的偶像、夢中的情人。等到他再也無力尋覓、無力追求時,纔發現自己一輩子追尋的竟是根本不存在、原本不可能得到的東西。這時,他所能體味的就祇有傷感和絕望了。也有的人自認爲在某一時刻、某一地點追尋到了他企慕已久的偶像,


   可是當他眞的擁有這個偶像時,卻發現她並不像自己原先感覺到的那樣完美,而是像身邊所有的凡女俗婦一樣,有喜也有怒,會笑也會哭,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可愛之處也有可厭之處。偶像終於破碎了,明智的人會因此而醒悟到:偶像根本不存在,對偶像的追求所得來的祇能是一場失望,因此,便從此放棄對偶像的追求,使自己僅僅遭受這一次欲求不得之苦。而那些糊塗的或固執的人們,到此仍不能醒悟或不甘失敗,他們一次次地追尋,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地失望,又一次次地追尋。每一次的追尋都製造一個失望,而每一個失望都使他品嚐一次欲求不得之苦。他們一輩子都在追尋與失望中度過,便也一輩子都在品嚐欲求不得之苦。


   更可悲的是,幾乎每個人的所欲所求都並不僅僅局限在哪一方面。按照人的本性來說,是甚麼都想要的。當官的不僅想當高官,也想要金錢名利;求名的不僅想要更大的名,也想擁有財富愛情;賺錢的不僅想發大財,也想弄個一官半職,更想身邊美女如雲;而尋情的也知道,光有愛情是不夠的,愛情離不開麵包。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滿肚子的欲望,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地尋求著,尋求自己的每一個目標。然而大多數目標都好似鏡中花、水中月,離自己再近也抓不住。因此,人人都在不斷地品嚐著欲求不得之苦。人生的歷程是由一串串腳印構成的,每一個腳印都代表了一個追求,而大部分追求所換來的又是欲求不得之苦,因而人生的旅途上便充滿了欲求不得之苦。


   生、老、病、死苦,愛離、憎會苦,欲求不得苦,這些都是佛教從縱向、從動態對人生之苦所做的展示。佛教還從橫向、從靜態對人生之苦做了詳盡的剖析,其結論是:三受皆苦。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