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淨、淡薄與生命
四、清淨、淡薄與生命

四、清淨、淡薄與生命

Bg k57

Bg k53

「天」乃是清淨的意思,是欲望已經減到了最低的程度,六念的「念天」就是這個意思。

  天音樂、天傘蓋、天衣服、天種種香等等,都是指自己內心的清淨。天音樂在哪裡?野外風吹、動物鳴叫、雲彩飛揚等等交織的境界,就是一種音樂;傘蓋其實是指我們內心對於造惡犯錯有沒有防避的措施;天衣服意指清淨、淡薄、心理無染;而天種種香則指生命的芬芳和價值感 ……


華雲、鬘雲、天音樂雲 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雲、香、燈我們之前大概提了一下,不論空性也好,體、相、用也好,本身都是大理論,以後點點滴滴再跟各位補充。


  經文此處首先講「華雲」,「華」即是花,古文「華」通「花」;花串聯起來,叫作「花蔓」,有點像項鍊。天音樂的「天」是清淨之意,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是欲界,五趣雜居地,除了天道以外,其他四道眾生都在此交雜。眾生都有欲望,地獄、餓鬼、畜生的欲望尤重,修羅、人也都有欲望,天人的欲望便逐漸少了。例如土地公屬天神之一,他很單純,但也不是全然沒有欲望,他的欲望就在於守住他那塊土地。


  我到東南亞、香港,發現廣東的朋友們都喜歡在門口貼門神像,那就是天神,不能說他站在土地上,但四天王還比他更高一點。忉利天是在須彌山山頂,過須彌山頂就是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這上面欲望就更少了。兜率陀天很能知足,欲望極少,化樂天則是自己很高興;另外,我們通常說他化自在天住著天魔,天魔就是將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有很多人說天神會來找他,奉勸你最好不要迷上,因為那都是他化自在天的,那叫「役使鬼神」。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喜歡作弄人,不要以為他天天來找你就值得高興,你可能會變成他的奴才。


  經文講到「天」乃是清淨的意思,是欲望已經減到了最低的程度,六念的「念天」就是這個意思。天音樂、天傘蓋、天衣服、天種種香等等,都是指自己內心的清淨。有些佛像、菩薩像會刻繪出彩帶衣服,那叫「天衣」。天音樂則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現在的梵唄叫「魚山梵唄」,那就是天音樂。據說曹植是位音樂天才,具有感應天上音樂的天分。我想就算有天音樂,一般凡夫也聽不到,而曹植卻能夠相應。不過現在談的天音樂不是指這個。


  天音樂在哪裡?舉例來說,到野外聽風吹、動物鳴叫、雲彩飛揚······等等所交織的境界,就是一種音樂。欣賞風聲是種音樂,你可以想像,但雲彩飛揚怎會是音樂呢?你能將它們交融在一起,自然就是天音樂了!不是某種前所未聞的美妙音樂才叫天音樂,大自然的和諧韻律都是音樂,即使四季景色的變化也是音樂。一般人 不易看到,是因為心不清淨。一般來講,音樂家、畫家、藝術家對這些變化的欣賞 力很夠,內心祥和寧靜的人也很容易感受到


  生命的存在是對於宇宙大地的一種感受,而不是記憶。面對郊外上下起伏的山 丘,能不能感受那韻律好美啊!那你所看到的大地就是天音樂。不要以為一定有位 天女拿著天上樂器到處飛舞,那是漫畫,是敦煌壁畫啦!真正的天音樂在現實生活 中就可以感受到,譬如車水馬龍、多倫多交響樂,那是相當壯觀的啊!得要自己慢 慢去欣賞。


  天傘蓋,古代用傘蓋來象徵皇帝或宗教教主的權威,在佛教中則指佛菩薩頂上所撐的寶蓋。古代的傘拉開來還要能垂下來才叫傘蓋,皇帝外出時撐的傘蓋具有遮陽、遮雨和遮塵的作用,因此傘蓋在這裡是指能夠防止我們造惡、犯錯的,通通可以稱之,而不是真的有一把傘,那只是透過一個相來代表,其實真正所指的是我們內心有沒有防避的措施。


  譬如西方社會對男女間的交往比較開放,所以或許有人會想:「不要緊啦,社會這麼開放!」這話容易使人落入陷阱。雖然你沒有逾矩,但已經撤除了心理的那道防線,也就是沒有傘蓋,年輕人因此失去了自制力。並不是要你一板一眼僵化的過日子,我們所指的是那種使我們處於容易犯過而不自知的情況。


  再看另一種情況,東方人喜歡殺價,聽說西方人也開始學會這套。殺價好像很好玩,因為有滿足感和成就感。但是台灣開發票要加五%稅率(聽說加拿大是十五%),如果殺價就付現金而不開發票。這都是不良的教育,西方社會原有良好的制度,我們應該要學習才對,如今反倒汙染人家,破壞別人原有的良善制度。佛法講「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好的善事要做,已經做了的則要增長,還沒做的要趕快做。開發票是件善事,還沒做要趕快做。對已犯的過錯要趕快改,還沒犯的不要犯。那種叫人家不開發票的習慣要改,如果還是告訴人家可以省十五%,那就是沒有傘蓋了。


  基本教義我們知道、理論也知道、教材也知道,可是當現實境界一來,哎呀十五% 還是省下來吧!這是不對的,我們寧可減少花費,也不該將這十五%給省掉。繳稅是對社會的貢獻之一,我們對社會貢獻了多少?如果還把稅給省掉,豈不是白吃白喝?道路要建設,冬天下雪要灑鹽巴!不能只為了求一己之便而破壞社會的良好制度,這就是傘蓋啊!


  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墮落了,所以傘蓋對整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媽祖出巡時旁邊撐的那把傘,那沒有意義。重要的是,能防塵、防弊、防過的保護傘蓋。我們的社會要是缺乏這層保護措施,那將很容易崩潰。


  當不正確的知見產生時,身為一個佛教徒、佛弟子要有這種精神,告訴他:「要開發票!」這時候你就是做天傘蓋供養。傘蓋對整個社會和自己都非常重要,人家為什麼瞧不起我們,因為我們沒有傘蓋,老是叫人家把傘蓋收起來,心想:「沒人看到不要緊。」那就容易犯過了。


  想要擁有健全的心理,除了傘蓋之外,還要有 “七重樓閣”。七就是七菩提分,欄楯和樓閣就是積極的建設,也就是用七菩提分來建設我們的心性,用傘蓋來防弊。社會上已建立或尚未建立的良好制度,要努力建立起來;消極方面讓我們免於墮落,積極方面則使我們向上超越。所以佛法中那種生命的積極性、建設性一定要學,它不是大家窩在一起消極地混過去就好了,沒有那種糊塗佛啊!有俏皮佛、活潑佛,但沒有糊塗佛、糊塗菩薩的。我們要學做人天師,那在社會上就要為人天表率,這才足以讓眾生依靠。


  天衣服的意思就是指「淡泊」。依現代的觀點,「淡泊」即是清潔、整齊;我們不一定要弄得花俏、華麗,視場合需要而定。像在巴洛克時代的電影裡,人物的服裝華麗,如果現在穿那種大蓬裙出去,人家會以為你是演戲的,所以清潔整齊就好。天衣服指的就是清淨、心理無染。


  在古印度,穿衣服是為了遮醜、遮羞。由於印度的天氣很熱,印度人是穿裙子,男女都一樣。尤其印度有天衣派,男性修行人不穿衣服,女性才穿,這是很奇怪的宗派,到現在還有。佛陀當時看到這種情況,特別規定三衣一缽,一定要有衣服,吃飯要持缽。


  印度人吃飯是用手抓的,到現在都還有。用手抓是為了看清楚裡面有沒有蟲,沒有動物才能吃。另外,由於用手吃,好像是左手擦屁股,右手抓飯吃。佛陀認為這些都不宜,因此才規定用缽吃飯。現在也不再用缽了,已經有碗筷了嘛,何必還弄個缽。


  佛教在當時是個革命性的宗教,人家不穿衣服,佛覺得不宜,所以規定一定要穿,才會有三衣一缽。為什麼要一缽,一個人吃弄那麼多碗幹什麼,所以一缽三衣,這樣的規定在當時是一種改革啊!但如果現在還特別帶三衣,那就很奇怪了,當時不穿衣,而現在你已經穿了四、五衣了。


  所以三衣一缽已經演變成宗教的「聖物」,成為宗教特別的服裝,一種殊勝的東西。其實只是吃飯的碗而已,但隨著歷史演變,普通吃飯的碗都成了神聖的事物,這也是人類很奇怪的一種現象。所以衣服有遮醜的作用,就是告訴我們要有慚愧心。慚愧心跟罪惡感不一樣,衣服提醒我們要慚愧,懂得反省檢討,然後積極前進,不能因為犯過錯,就裹足不前。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只要能改,不二過就好了。所以衣服給我們的啟示很大,不是相上怎麼穿,而是心理上基本要懂得慚愧、懺悔、反省、檢討。


  佛教不主張罪惡感,雖然說要慚愧,要懺悔,但是不能有罪惡感的存在,罪惡感是一種心理的病態。佛教看世間一切萬法皆平等,人之所以會做錯,可能是在某個因緣下障礙到別人,使別人受傷,那只是因緣的組合而已,所以就反省檢討了。或許你在這個時機不宜這麼說這麼做,可是在其他時機卻可能是正確的、很好的,這是一種因緣法。所以檢討以後,注意將來逢此因緣,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好,不要因此產生罪惡感。


  法不平等才有罪惡感,我們不主張這種罪惡感,在反省檢討時,如果發現傷害到眾生或傷害到自己,那就要檢討改進。如何使我們的身、口、意不再傷害眾生、傷害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是衣服所示現的意思。


  接下來要談「天種種香」,香有芬芳的作用,能讓人生產生價值感,這種價值感來自生命感。一個人活在世上如果每天拖過來拖過去,那就沒有生命感;要發揮生命感,必須啟發內在的生命動力,這才是的意義。假如不能感受到生命感,而誤以為平常塗的香水、點的香、抹的香粉就是塗香、燒香、抹香,那是沒意義的。


  種種香指的是生命的種種芬芳,生活中有順境、逆境、還有無知境,通常稱為善業、惡業、不動業,所謂的無知境就是沒感覺。種種香就是指在這三種狀況下,都要能感受生命的存在。俗話說要平淡過日子,但如果是麻木過一生那就很麻煩了;如果平淡過一生而能清清楚楚,就是沒什麼風浪地度過,那種人生是最幸福的。


  有些修行人,表面上是豐功偉業,但豐功偉業就有大起大落,有種種境界。許多修行人則是平淡地度過一生,看不出他的事蹟,但他卻真的很有成就。老虎到家裡來,他照樣睡得很好,就這麼不巧,剛好信徒來找他,結果老虎跑出來了。「啊!師父怎麼在裡面!」這種公案就多了,這是伏虎羅漢。


  另外,禪師(天王悟)在還沒開悟前,講經講得相當好,巡撫認為他聚眾造反,將他綁起來丟入長江,結果他卻從江裡坐著一朵大蓮花浮上來。哇!嚇死人了!結果他開悟以後,有一天病得哀哀叫,弟子說:「師父不要叫了啦!以前你還沒開悟講經講得那麼好,現在開悟了,病起來卻一直哀哀叫。」他把弟子們叫來,問說:「病痛當中有一個不痛,是什麼?誰能講一下?」弟子們默然。「講不出來?那我走了!」他兩腿一盤,往生極樂去了。


  這類公案一再告訴我們,人生旅程的順境、逆境必須了了分明。你一看:「很了不起,天王悟我認得!」但有很多成就者你不認得,因為他很平淡。平淡並不代表沒成就,真正平淡是有大福報的,因為沒有境界來考驗;即使有境界也看不到,因為他自己會消解掉。


  佛教歷史如此悠久,卻只看到一、二千個公案而已!真的只有這一、兩千個嗎?現在全國各地有多少法師在行菩薩道,那幾千年下來不知有幾十萬個了,為什麼都不載諸史冊?因為都很平淡無奇,而平淡就沒有成就嗎?關鍵在於認知!那是對生命感的一種體驗。像兩位湛山精舍長老在這裡很平淡,卻將菩薩事業做得這麼大,大家要能夠體會到其真正的偉大。


  我們性空老法師、誠祥老法師,在這地方三十幾年一路走來,那生命的韌性不一樣啊!那是真正的菩薩行。如果你問:「師父啊!有什麼特別值得好說的嗎?」老人家會告訴你:「沒有啊!每天吃飯、睡覺、吃飯、睡覺。」你說:「怎麼跟我們凡夫一樣嘛!」你凡夫,誰跟你一樣凡夫?在這條路上他清清楚楚,充分感受那生命感。三十幾年在這塊土地上,那種生命的光與熱,我們要能夠體會啊!


  在北美這樣的世界裡,能有這樣的菩薩事業,真是不簡單!我去芝加哥時,芝加哥那麼大的城市,從那個明里亞波里到麥迪遜,再到香檳、可倫巴士、匹茲堡,都找不到像樣的道場,這是很不簡單的。這樣的生命芬芳,它散發出來,我們感受到了。所以香的意思不是指點香、燃香,或者燒木柴、點蠟燭以後所散發的味道,那都是塵境的香味。我們說的香是一份生命感,是生命的芬芳。各位要認真感受, 不要只是光聽,實踐出來才是自己的。


  「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這樣的供養、這個空性的展開,每個都像須彌山王一樣高大,不是只做一點點就好了,高大的意思是指傾其生命所能來做。在這裡跟各位補充「隨緣隨分隨力」。你說:「師父既然講隨緣、隨分、隨力,那我就只拿出一點。」這哪算是隨力?


  隨分隨力有兩層意思,第一是指不要負債,去銀行貸款或標會。台灣人喜歡標會,不曉得廣東人有沒有標會,如果標會來布施供養,這是不行的,這叫借貸。用簽帳卡可不可以?通通不行!


  借貸來做功德是沒用的,供養也沒有福報。佛菩薩不會將他的榮耀,建築在我們的負債上面,所以我們不主張這種狀況,要記住這一點。但也不要因為師父這麼說,所以原本能夠捐一百,那就改捐一塊錢,反正隨分隨力嘛!這你又弄錯了。要盡其所能、盡最大的極限捐出來,這有如如須彌山王,是無法欺騙的,是因果律上的問題。


  舉個日月燈王佛的例子。佛陀時代物質很匱乏,許多人全家真的只有一條裙子。有位老太太在竹林精舍聽佛陀講經,她很高興,發現這輩子這麼窮,就是因為前輩子沒有布施,那現在要怎麼布施呢?她將頭髮剪下來賣了一點點錢,去換了一點點油,又將縫裙子的線拆下來捻成燈芯,點上去供佛。那天晚上世尊講完經,阿難要將燈給熄掉卻一直吹不熄。世尊告訴阿難,那盞燈是吹不熄的。


  怎麼會這樣呢?釋迦牟尼佛傳有記載,那個波旬起大風要將燈通通吹滅,卻有兩盞燈吹不熄,一盞燈是佛燈,另一盞就是老太太供養的這盞燈。阿難奇道:「已經用盡所有氣力,怎麼還吹不滅呢?我去請目犍連大師兄用神通將它吹熄。」佛陀說道:「不用了!即使劫風也都吹不熄。」劫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即將要毀滅時產生的火、風、水,那個風比現在的龍捲風、颶風、颱風都還要大。阿難很驚異,佛陀告訴他:「這就是那個老太太供養的。她以至誠的心剪掉頭髮,將裙子唯一的一條線拆下來供佛,這種意志力堅強無與倫比,三十劫後她將在東方成佛,佛號日月燈光如來。」三十劫很快啊,而我們三大阿僧祇劫,還在流浪生死。


  傾其所能並不是將房子賣掉、傾家蕩產。做得到的就盡力,就是這個條件而已。當然也不是把所有儲蓄通通挖出來,而是將生活收入分配後多餘的,或買菜剩下的存起來,有機會供養時就全部拿出來。但不要想說分成三分之一,一份給佛光山、一份給慈濟、一份給湛山,這樣不叫傾其所能,因為總還保留了三分之二;當然也不是叫你通通拿給佛光山或湛山。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要有那個因緣,才送出去。當你全部送出去時,心裡要很清淨、很清楚,所以稱作天供養,稱作雲。我們很難去留意到這一點,那是智慧不夠,所以如須彌山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第三個「然種種燈」,這個然跟火字旁的燃一樣,古字沒有火字旁。點種種燈,哪些燈呢?「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燈有很多種,酥就是酥油。現在可以用的燈太多了,家裡隨便都有香燈。燈是指光明的作用、智慧的作用,這種種燈大約分為三種,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智慧分為三種,一種是「世間法」,一種是「出世間法」,一種是「世出世間法」。


  世間法跟各位談過,就是世間所有的營生事業,通通稱作世間法。出世間法是指生命品質提升的部分,在菩提道上提升生命品質的工作,就稱作出世間法;並不是離開這世間到另一個世間叫出世間法。我們在菩提道上前進就是出世間法。那世出世間法呢?是指直接就世間營生的事情,也就是從所謂的職場或職業,從上班做生意的地方來導引,直接就從那裡提升生命品質。


  我們現在常常可以看到,人們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分開後往往發生一種狀況,那就是把賺錢、煮飯、洗衣服、整理庭院稱作世間法,然後佛堂一坐開始誦經,稱作出世間法。其實這兩者一樣都是世間法,因為若沒有導引到生命品質的提升,則通通是世間法。


  如何提升生命品質?誦經、拜懺!可是大部分的人誦歸誦,拜歸拜,不但不提升,反而墮落了。「你這樣拜不對,這樣誦不對。」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別人還沒墮落,你自己卻先墮落了。如果我們懂得從世間事(包括掃落葉、整理庭院……)中提升生命品質,那便可謂「世出世間法」了。


  這三個燈是指智慧的作用,看它如何起作用,會起作用的就是出世間法,不會起作用的就通通淪為世間法。所以藉著世間的狀況與因緣來提升生命品質的,皆稱為「世出世間法」,在大乘佛教裡,世出世間法是主要的修法。


  從相上的指導來看,我們所提倡的雖然比較不執著於佛教的名相,可是佛教名相上的東西還是不能免。宗教自古以來就必須保持一點宗教的原味,所以這些仍舊是不能免的。有位同修曾問我:「師父你不是很開明嗎?為什麼還要這麼拜佛?」哎喲!師父開明就不用拜佛了,怎麼有這種道理呢?開明歸開明,拜佛歸拜佛,開明的人也要拜佛,不開明的人就不要拜佛,那開明的人乾脆把佛像拿掉不用信佛好了?不是這樣的。我們現了這種出家的身相,儀軌還是要有,儘管隨著時代改變,但是宗教的基本精神、基本儀軌還是要有。


  日本佛教改到連出家人都穿西裝、穿皮鞋,然後帶一條繩子。其實那不是繩子,那是半袈裟,也就是把袈裟改了;西藏人稱之為「哈達」,像圍巾又不像圍巾。古早以前中國就有了,只是加以改良而已,因為中國人太文明了,唐朝時就將它折得漂漂亮亮的,折到那個地方打個結,原本是方便在家人戴的,現在日本反而變成出家人都戴那東西。我們說的袈裟、祖衣跟海青,那是辦法會時才穿的,這些衣制,如果平常出家人、在家人都不分的話,整個佛教就垮了!所以基本儀軌還是要守。


  佛陀為什麼一定要出家人剃頭?為什麽要穿這種服裝?就是要跟凡人不一樣。既然已經發願出家,就要有出家人的本色和氣質。北傳佛教有一種特色,雖然不太好,不過也不壞——吃素!不論如何,要出家就得吃素;要信佛,吃素!這是北傳佛教的特色,對不對是另一回事。你說:「不行啦!吃素會偏食營養不良啦!」那北傳佛教的特色就不見了。宗教便是如此,就這麼一個規則。


  宋朝時北方有兩個國家,一是遼國,一是西夏。西夏是党項族,是個既奇怪又強悍的民族。他們的首領將族人集合起來,規定將頭髮剃光,然後打一條辮子。為什麼?因為對他們來講有一種特殊的象徵,可以讓信心很堅強。


一個出家人如果對自己沒信心,常常在出家在家之間猶豫,那就什麼都不是。明確給自己一個定義:「我是佛教徒!」那就來接受三皈依。「哎呀!真修行何必一定要皈依?」弄到最後,到底是不是佛教徒,都只是自己說說而已。同樣地,出家人也一樣,既然出家,對自己要有所肯定。我跟北傳出家,就穿北傳的服裝,過北傳的文化生活;跟藏傳出家,就穿藏傳服飾,過藏傳文化的生活;這樣的信念一 定要肯定下來。所以談到智慧光明的作用時,相上還是要有,不能不當一回事。 


  在高雄發生一件糗事。有位同修到市場買牛肉,碰巧被一位同修看到:「你不是學佛嗎?為什麼買牛肉啊?給狗吃還是人吃啊?」「我們海雲師父說不要緊嘛!」怎麼連師父一起拖下水了!我什麼時候說過吃牛肉不要緊?相上還是要緊的,雖然說在家人比較無所謂,別人都在吃,為什麼獨獨你不能吃?可是既然學佛了,那就收歛一點嘛!不要吃得那麼瀟灑。尤其人家說你已經在學佛了,就表示你在精進啊!只是我們還有許多世俗的習慣,所以你應該說:「啊!對不起,一下子還改不了喔!」這樣人家就沒話說了嘛。居然拿師父當擋箭牌,師父又不是銅牆鐵壁!這個自己要留意。體、相、用,在相上,我們還是要有所約束。


  以下是結論。「一一燈炷如須彌山」。剛才講點燈時,仍須盡力而為,方能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燈油指「量」,要經常做才能像大海一樣。接下來,「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意思是說,不是單一的量經常地做,而是從各個層面經常地去做。經文語言背後的境界實在相當廣泛,這裡有個「廣修供養」的修法,下一回再作說明。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