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菩薩發心與廣修六度
四、菩薩發心與廣修六度

四、菩薩發心與廣修六度

作者:白普仁 上師

   大家對於佛法,既然已經有了信仰,便應當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爲成就佛道的根本。凡是初發菩提心的人,應該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寶,以此三者,具有無上希有的濟世度衆生的意義,好像世間上的金玉珍寶一樣的可貴,所以稱它爲「寶」。我們如果皈依佛法僧三寶,便不爲世間一切外道邪魔所侵害。因爲衆生在六道之中,輾轉輪廻,流浪生死,好像是可憐的遊子落魄他鄉,窮途沒有依靠一樣。現在既然皈依三寶,便是重返家庭,得到父母的恃怙,有了豐富的家業財產,便可以發展他的廣大事業,這就是菩薩發心皈依三寶的本旨。

   既然皈依佛、法、僧三寶,就是正信的佛弟子,故應當要遵守佛的戒律。在家居士所應當遵守的是五戒。五戒是:
   一、不殺害生命(不殺生

三、忍辱度。忍辱的對治是度瞋恚,因爲菩薩廣修萬行的目的,是爲了志願成佛。菩薩的志願成佛,又是爲救度衆生,而菩薩的救度眾生,是爲了要報恩。菩薩爲了要報恩而廣修萬行,他把廣修的萬行,都認作是自己本分的事體,所以對於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事,皆置之度外。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卽或遇人打我、罵我,甚至殺我,在菩薩的心存報恩之下,視此等事,以爲消我宿世業障,促我成佛的因緣;所謂:「不因世上多煩惱,如何獲證無生忍?」是爲第三忍辱度。

四、精進度。精進的對治是度懈怠,我們學佛修行的人,要有像農夫種田那樣的不怕勤苦,才能得到收穫。又如商人營業,應該要有不間斷的經營,方能獲利。農夫如果怕勤苦,那些良田便會荒廢了。商人如果時作時輟,如何能望營業獲利?這個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修學佛法的人,與農夫的種田、商人的經商是一樣的道理,需要修持精勤,不可懈怠,更不可以間斷。有些人對於佛法很生信仰,可是因循坐廢,不肯勇猛發心修行。或有雖發心修行,却是今日做明日休。有人說:「我現在世事未了,等我世事完了之後,那時我一定會修行。」可是,不知人命無常,光陰迅速,時機一去,難以再得。如果真是菩薩發心,就不應該這樣!因爲菩薩視衆生與自己的身是一體的,衆生的痛苦,菩薩視爲是自己的痛苦。所謂:「衆生病,菩薩亦病。」如救頭然,豈有因循待時的道理!所以菩薩發心修行,救度衆生,此心堅逾金石,勇猛精進,雖千萬億生,如同一日。不懈退與不間斷,盡未來際,不撓不屈,這樣才能夠得到成就佛道。

五、禪定度。禪定的對治是度散亂,因爲菩薩修習禪定度,可以使貪、瞋、癡三毒的念頭不起,也可以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修學禪定的方法,應當先作空觀,觀世間一切法空,觀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空的,像這樣的次第作觀,如此漸漸進修去,可以得到成就佛道。

六、智慧度。智慧的對治是度愚癡,這個智慧度,是一切佛道的根本。修上面的五度,是屬於做功德方面的,如果不修習智慧度,則散爲人天福報,不能得出生死的此岸,而達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六度之首,在於布施,而六度之終,乃在智慧。如果沒有這個廣大的智慧度,雖然能得到證果,只不過是在於聲聞、緣覺的二乘而已!

我現在將「生死輪迴」的道理與「菩薩發心」的因緣,以及六度萬行爲成佛的根本,都已經說明了。祈願大家從此以後,重在實行,不尙虛言!盡此形壽,勇猛做去,精進不退,將來必定能夠得到成就佛道。

   一、不殺害生命(不殺生 —— 仁)
   二、不妄取非義(不偷盜 —— 義)
   三、不非偶行淫(不邪淫—— 禮)
   四、不妄語欺人(不妄語—— 信)
   五、不飲酒亂性(不飲酒 —— 智)。

   修這五戒,能生十善去十惡,可以得到人天福報。出家人所修的戒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戒,修出家戒,能成阿羅漢果。如果想要成就佛道,就應當要修學菩薩戒,修菩薩戒是爲成佛的根本。這菩薩戒,不論在家、出家都可以修持,能夠修持(遵守)菩薩戒的人,就是菩薩。再加上廣修六度萬行,將來決定可以得到成就佛道。

菩薩爲什麼要發心成佛?是爲了要報恩,因爲菩薩發心有七種因緣:

   一、知恩發心。菩薩應當自念:我今世能得爲人,所賴父母養育之恩,何等深重?今生這樣,前世也是同樣,由此推而至於百千世前,乃至無量世,生生世世都是從父母受生,則生生世世受父母之恩,是何等深重呢?我自無始(最初)以來,生生世世有了無量無數的父母,也受了無量無數父母的恩惠。現在我得生人道,我的前生無量無數的父母,却散失在六道輪迴,或在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中受諸痛苦,皆已變形易面,與我當面不能相識,我豈可以漠然置之?忘恩不報乎?!這就是菩薩第一的知恩發心。

   二、念恩發心。菩薩應當自念:我自入母胎,十月懷胞,母身行動,舉止不能自由,而且生產之時,母命危險在於呼吸之間。在胎食母之血,出胎飲母之乳,三年不離懷抱,提携捧負,推乾就濕,如果遇到疾病,則憂念不已,母親育我,其恩如此!父則養我、教我,至於成人,父母一生辛苦經營,無非爲我,甚或爲我而造種種惡業,以致死後受罪,墮入惡道。我現在得到人身爲人,豈可以忘父母之恩而不報乎?!應當思惟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救度父母出離生死,成就佛道。非但救度一世父母,更應當度盡歷劫以來,我所受生之父母,如此方盡我爲人子報恩之心,這就是菩薩第二的念恩發心。 

續讀下文 ……

   三、報恩發心。菩薩旣念父母之恩,如此深重,又知道自無量以來,生生死死,世世身身,受了無量無數的父母深重之恩。此無量無數的恩深愛重之父母,今皆散失在六道輪廻之中,六道的一切衆生,都是我前生的父母,我應該要發心救度他成就佛道,出離生死之苦,證得涅槃之樂,然後我的報恩之心,方爲究竟圓滿。如果只度他得到人天小果,還是有漏之因,不是究竟報恩之道。至若養色養志,雖然也是屬於孝親之事,尚非孝道之全。凡爲人子者,欲盡孝道之全,應當要度父母成就佛道。非但度一世父母,應當要度盡歷劫多生無量無數之父母,使其共成佛道,然後孝道方爲完全,這就是菩薩第三的報恩發心。

   四、樂喜發心。菩薩視六道的衆生,好像自己的父母,爲了要報恩,乃發悲心,發願度盡六道一切衆生,盡成佛道;此願純出於天性自然,毫無勉強,所以能勇猛精進。見可度者固度,遇到不可度者亦度,信仰我者固度,其毁謗我者亦度,常以種種方便,度脫一切衆生,使其盡成佛道,菩薩之願力方爲圓滿。如果遇到有一些衆生謗我、罵我,甚至打我、殺我,菩薩應當常存報恩之心,不起瞋恨之念,種種橫逆拂心之事,都要樂忍喜受。因爲菩薩自知無量劫來,造了無數惡業,現在忍辱受報,可以消除宿業,因而成就佛道。如果存有名利心,對於一切衆生起分別想,恭敬我者喜爲說法,毀謗我者便加拒絕,這樣就不是菩薩的眞實發心。因爲菩薩的發心,全是爲了要報恩,並不是爲了世間名利與恭敬,這就是菩薩第四的樂喜發心。

   五、大慈發心。菩薩旣然自無量來爲諸衆生之子女,也是無量劫來爲一切衆生的父母,所以菩薩視一切衆生爲自己的父母,也視一切衆生是自己的子女。菩薩看見衆生的饑餓,好像是自己的饑餓;菩薩看見衆生寒冷,好像是自己受到寒冷一樣;菩薩看見衆生患了疾病,好像是自己的疾病;菩薩視衆生身,與自己之身,本爲一體,毫無分別;所以慈愛衆生,猶如子女一樣。菩薩的大慈之心,發出於自然,這就是菩薩第五的大慈發心。

   六、相應法發心。菩薩旣已發心救度衆生,如果與佛不相應,就是度眾生之功德不廣大。蓋菩薩度衆生,不但度衆生之軀命,更應當度衆生之慧命;不但度衆生之一世,更應當度衆生於萬世;不但度衆生得到人天小果,更應當度衆生得到成就究竟圓滿之佛果;惟是如此救度,必與佛法相應,才能得到成就。所謂相應是什麼呢?就是大智大慧。因爲菩薩須具極大的智慧,以身作則,不假言語,使衆生自然感化;所以菩薩發心修學佛道,先要修學智慧,這就是菩薩第六相應法發心。

   七、發菩提心。菩薩於上面的六種發心,都是屬於觀相觀行中的事,尙未及法身。什麼叫做法身?無始終與無內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量,只爲一體,此卽所謂法身,也就是佛身。菩薩自從凡夫發心,乃至圓成佛果,就是爲了證得圓滿法身而已!證得圓滿法身,便成無上佛道。到這個時候,福慧具足,威德自在,可以用神力救度眾生。因此,菩薩必須要發心成佛,菩薩的發心成佛,是爲了救度衆生,也爲了要救度一切衆生,所以菩薩才發心成佛,這就是菩薩第七的發菩提心。

菩薩旣發了上面的七種勝心,更應當要廣修六度,因爲實行菩薩道,才能得到成就佛道。六度就是:

   一、布施度。布施的對治是度慳貪,然而布施有兩種:一、財施。二、法施。財施,不過是修福,是有漏的。法施,乃是修慧,是無漏的。財施,只能救度人家一時的困苦,不能度人脫離生死。法施,能度人的慧命,也可以度人超出輪廻,所以六度之中,布施爲第一。而法施,尤較財施爲重,如果能以財法兼施,就可以稱爲布施具足。 但行布施之時,應當心存平等;財施時,當存救度心,不應存企求報恩之心;法施時,當存濟世心,不應存名利心。這樣才是眞正的布施度。

   二、持戒度。持戒的對治是度惡法,因爲戒是成就佛道的根本,由凡夫生死之此岸,度登到佛道涅槃之彼岸,其間所用的船,便是戒律。我們如果能持淨戒,此身便是佛,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達到彼岸的佛地。但是持戒的人,需要有不爲名所動,不爲利引誘,不爲威武所屈,此身可碎,此戒不可毀。所謂:「守戒如喬嶽泰山,護戒如眼命。」屹然不可動搖,這樣才是眞正的持戒度。

續讀下文 ……

   三、忍辱度。忍辱的對治是度瞋恚,因爲菩薩廣修萬行的目的,是爲了志願成佛。菩薩的志願成佛,又是爲救度衆生,而菩薩的救度眾生,是爲了要報恩。菩薩爲了要報恩而廣修萬行,他把廣修的萬行,都認作是自己本分的事體,所以對於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事,皆置之度外。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卽或遇人打我、罵我,甚至殺我,在菩薩的心存報恩之下,視此等事,以爲消我宿世業障,促我成佛的因緣;所謂:「不因世上多煩惱,如何獲證無生忍?」是爲第三忍辱度。

   四、精進度。精進的對治是度懈怠,我們學佛修行的人,要有像農夫種田那樣的不怕勤苦,才能得到收穫。又如商人營業,應該要有不間斷的經營,方能獲利。農夫如果怕勤苦,那些良田便會荒廢了。商人如果時作時輟,如何能望營業獲利?這個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修學佛法的人,與農夫的種田、商人的經商是一樣的道理,需要修持精勤,不可懈怠,更不可以間斷。有些人對於佛法很生信仰,可是因循坐廢,不肯勇猛發心修行。或有雖發心修行,却是今日做明日休。有人說:「我現在世事未了,等我世事完了之後,那時我一定會修行。」可是,不知人命無常,光陰迅速,時機一去,難以再得。如果真是菩薩發心,就不應該這樣!因爲菩薩視衆生與自己的身是一體的,衆生的痛苦,菩薩視爲是自己的痛苦。所謂:「衆生病,菩薩亦病。」如救頭然,豈有因循待時的道理!所以菩薩發心修行,救度衆生,此心堅逾金石,勇猛精進,雖千萬億生,如同一日。不懈退與不間斷,盡未來際,不撓不屈,這樣才能夠得到成就佛道。

   五、禪定度。禪定的對治是度散亂,因爲菩薩修習禪定度,可以使貪、瞋、癡三毒的念頭不起,也可以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修學禪定的方法,應當先作空觀,觀世間一切法空,觀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空的,像這樣的次第作觀,如此漸漸進修去,可以得到成就佛道。

   六、智慧度。智慧的對治是度愚癡,這個智慧度,是一切佛道的根本。修上面的五度,是屬於做功德方面的,如果不修習智慧度,則散爲人天福報,不能得出生死的此岸,而達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六度之首,在於布施,而六度之終,乃在智慧。如果沒有這個廣大的智慧度,雖然能得到證果,只不過是在於聲聞、緣覺的二乘而已!

   我現在將「生死輪迴」的道理與「菩薩發心」的因緣,以及六度萬行爲成佛的根本,都已經說明了。祈願大家從此以後,重在實行,不尙虛言!盡此形壽,勇猛做去,精進不退,將來必定能夠得到成就佛道。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