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四念處

四念處


Bg B33

   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厭,離欲,滅盡解脫,見法湼槃。這是如來禪,學者或者已知已見,但不閑熟,竟日在忙亂中,隨憶隨覺時,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不免著急。學者或者未知未見,有心要學却毫無下手處。若是如此,要當修習四念處。雜阿含一一八九經:「有一乘道能淨衆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眞如法,謂四念處。何等爲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世尊把宇宙人生萬法歸納為色受想行識,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仍然覺得籠統,於是再把色受想行識五陰條列爲四念處,令我們能依照個人的習性,循四念處來觀照念頭。


   如經文說,所謂四念處就是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久遠以來我們對四念處法也都不瞭解,這是因爲從來便不重視阿含經所致。假使我們已瞭解四取陰識住的話,不難理解四念處法。身身觀念處是依取色陰識住而建立,受受觀念處是依取受陰識住而建立,心心觀念處是依取想陰識住而建立,法法觀念處是依取行陰識住而建立。四念處就是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的具體修法,一念之中具足五陰,所以一念之中也具足四念處,假使我們不瞭解五陰的內容根本無法分別一念是身念處?是受念處?是心念處?還是法念處?修四念處便又籠統不知如何修。今依次說明用供參考:   

   所謂身身觀念處,就是依此身來修止觀,使念頭繫意於此身。繫意於此身時,一念中有身念處,有受念處,有心念處,有法念處,只是把焦距對準此身,譬如拍照時有四個人,擇其中之一人爲焦點。又譬如情人在人群中,注目於情人。有了焦點,心無二用,繫意於此身。


   身身觀念處有二種層次,一種未悟,只能奮力把念頭安住於此身,一種已悟,乘繫意於此身時,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解脫,見法湼槃。雜阿含五三六經大正二册一三九頁中:

   修身身觀念處時,把焦點放在此身,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面臨任何情境,都繫意於此身,只要我還活著,絕不無此身,既然不無此身,若有一念不覺知此身之行爲,不是散亂便是昏沉或睡覺,於此失念中,不知念頭的内容,若有貪欲念瞋恚念愚癡念,必然如脫韁之野馬,向外奔馳,於憂悲惱苦中更造作未來有。


   若不失念,念念如實知此身之所做所爲,必可清清楚楚看見此身於所做所爲當中的心志去向,是故經文中說,於內身起厭離想,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也就於此時厭,離欲,滅盡,趣向湼槃。苦未悟者不知涅槃,不能趣向湼槃,但能使念頭依止於善念,不造惡業,雖未悟,因離諸不善行,終將離欲而生明。


   所謂內身就是我身。我於日常生活當中,從早晨明相已出,張眼見色便應如實知,起床,穿衣,上洗手間,若靜坐,若禮佛,若誦經,若經行,若與同伴師長問候,若坐,若立,若臥,若行,若吃若喝,若聽法,若說法,若外出,若見,若聞,若嗅,若嚐,若觸,若想,若說話,若應對進退,若老,若病,若養生送死,交際,工作,睡眠,如是種種都是我身所做,若可意而生不厭離想,不厭離想就是貪愛念,若不可意而生厭離想,厭離想就是瞋恚念,若可意不可意而生厭離不厭離想就是愚癡念,若此三念俱捨想,就是向厭,離欲,滅盡,解脫,所以叫做正念正知。我身的行爲若一念不知便也不知心向,是故應念念如實知所做所爲,如實知才能對治,譬如做生意,是賺?是賠?是不賺不賠?若不知情況,生意必不久做。若如實知心意去向能離欲則趣向湼槃,若不能離欲,也有自知之明,要當奮力精進,終將永盡無餘。


   所謂外身就是我身外的宇宙萬法,我於日常生活中,事無鉅細必與外身發生交涉,欲界中人張眼便欲尋美色,張耳便欲聞聲,張鼻便欲嗅香,張嘴便欲食味,張身便欲觸細滑,張意便欲分別可意不可意,心思的焦點幾乎都放在內身外身,追逐五欲之樂,若不修不淨觀,如烏龜投於欲海中,乘欲而去,可能荒唐已過一日一月才警覺我曾發心要修止觀,盤腿禪坐也盡憶想外身可喜可恨可戀之處。


   所謂內外身,就是我於生活環境中,凡是與我發生關連的人事物,細說就叫做內身外身內外身。(詳見中阿含九八經)

   前文我們闡述過,學佛當從善護念入手學,如何善護念對初學的人來說,簡直無下手處,若修四念處,即從身身觀念處下手,先學習如實知自己於生活中的現況,只要有心,隨憶隨覺隨觀,我正在做什麼?若漸漸習慣於反觀自我,便能於日常生活中善護念。


   修身身觀念處,當知爲觀色無常,從色無常中發現取陰識住之眞相,證知色身虛幻不實在,不於色身生喜貪心,學佛才有成就之可能。


   頗有學者認爲世間眞實,必也認爲色身眞實,爲什麼呢?外身中有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師長朋友同學同事鄰居,既然世間眞實,彼諸親友必也眞實,諸親友既然眞實,與諸親友同類之我身必也眞實,若是如此,所謂離繫無我,只是世間法中,不自私而樂於公益之無我,此種無我觀是一切端正人應有的品德,不必在佛法中求。修身身觀念處不能觀破取色陰識住之封滯,尚未入佛門,宜應精勤求悟。


   若已善護念,身身觀念住,發現一切内身外身内外身,皆是循業所見,若是可意,轉眼變去,若是不可意,我都不能主宰我此身要如何不要如何,怨天尤人只徒增痛苦,若可意只是此生應受之樂受,若不可意只爲了受苦受,若可意不可意只爲了受不苦不樂受,要當身受不生心受(詳見雜阿含四七〇經),不增長貪瞋癡,若喜貪已盡,寂靜涅槃。若未盡,實踐布施可斷貪,實踐說願可斷瞋,實踐五戒八關齋可斷癡,終將永盡無餘。

   所謂受受觀念處,就是依覺受來修止觀,繫念於覺受。一念中有身念處,有受念處,有心念處,有法念處,修受受觀念處,只把焦距對準覺受,心無旁鶩,不管其他。假使我們已漸漸熟練於身身觀念處,便能修受受觀念處,否則,連我在做什麼事都觀照不住,何堪觀照覺受呢?


   受受觀念處有二種層次,一種未悟,只能奮力使念頭安住於覺受,叫做善趣正念;一種已悟,乘繫念於覺受時,觀受無常,厭,離欲,滅盡解脫,見法湼槃,叫做無漏正念。若依雜阿含五三六經身身觀念處之經文,受受觀念處當如是說:

   修受受觀念處時,止觀焦點定位於「覺受」,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在任何情境中,都注心於覺受,若不是布娃娃不是死人必有覺受,而今我定位於繫念覺受,有一念不知覺受的内容,很顯然不是散亂便是昏沉或睡覺,若昏沉或睡覺只叫做愚癡,若是散亂,於此失念中有貪瞋癡念,必然如脫韁野馬,掉入憂悲惱苦中更造作未來有。


   若不失念,念念如實知覺受的內容,必可清清楚楚看見一切覺受不外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若於樂受不生不厭離想,若於苦受不生厭離想,若於不苦不樂受不生厭離不厭離想,不厭離則生貪欲,不厭離則生瞋恚,厭離不厭離則生愚癡,必然憂悲惱苦生,是故經文中說,厭離想,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即於此時觀受無常,向厭,離欲,滅盡,趣入涅槃。若未悟者不知涅槃,不能趣向湼槃,但能使念頭依止於善念,不造惡業,雖未悟,因離諸不善行,終將離欲而生明。


   所謂內受就是我所覺受,從我睡中醒過來,張眼便有受,很多人賴床起不來,此時若仔細觀覺受,裡頭若不是貪欲念便是瞋恚念,若覺無趣便是愚癡念,縱然如實知賴床是貪戀被窩之溫存,縱然如實知再不起床上班將遲到,仍然無法消除起床之苦受。


   起床之後,穿衣,上洗手間,若靜坐,若禮佛,若誦經,若經行此中任何一行爲都不外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乃至工作,遊戲,睡眠,也都不外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則生貪欲巴望不時受此樂受,若苦受則生瞋恚,怨天尤人,巴望以後不再受苦受,若不苦不樂受則倍感人生無趣。若不如實知每一念中之覺受,不知一日中造了多少貪瞋癡念,精進於學佛只叫做迷信之信徒,無濟於解脫,無濟於自利利他之事業。


   所謂外受,來自於我身外的覺受,張眼欲見美色,所見却盡是髒亂,敎人怎不生氣。張耳欲聽好聲,噪音却四面八方而來,乃至假設婆婆來時,無論如何她是親愛老公的母親,好歹和顔相待,但一見面就不舒服,怨憎會。所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似乎不是我要如何,不要如何便能如己之所願。


   所謂內外受,就是我於日常生活中之覺受,細說就叫做內受、外受、內外受。

   修受受觀念處,當知爲觀受無常,從受無常中發現取受陰識住之眞相,證知覺受虛妄不實在,於受生厭,離欲,解脫於受患,見法湼槃。解脫於受患時並非於苦不受苦,也並非於樂不受樂,也並非於不苦不樂不受不苦不樂。而是於此時任苦生而生,任苦滅而滅,任他樂生而生,任他樂滅而滅,任他不苦不樂生而生,任他不苦不樂滅而滅,身受而心不受,解脫,趣入湼槃。


   頗有學者以爲修四念處,如實知苦之因便能去苦,此種知見不如理說。譬如在高速公路上,如實知有違規汽車衝過來,並不因爲如實知而得逃出被撞之苦厄。斷手斷腿並不因如實知此苦之因而得不苦,而得使手腿完好如初。又譬如欠錢治病,舉債而治癒,如實知還債,並不因如實知而得一筆抹消債務,仍然要慢慢攤還。又譬如醫生用精 密醫療器材觀察患者病患,一一如實呈現在螢幕上及儀表上,病患並不因此而消失。


   是故當知,修受受觀念處,如實知念念覺受之内容,不是不受苦樂,不是要逃避苦樂,也不是要消除苦樂,因爲苦樂的前因後果若不見取現前爲眞實,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流轉不可思議,非我們所能查覺,即使查覺得出來也非我們所可推卸不受,譬如電腦幫我們查出漏掉的稅款,一一要去繳納,若守法納稅就叫做宿命論,那真是歪纏人,有理說不通。修四念處不是要分析心理行爲,不是要分析事實之過程,只是很簡單的善護念,如實知苦,任其苦生苦滅,不生瞋恚念,如實知樂,任其樂生樂滅,不生貪欲,如實知不苦不樂,任其不苦不樂生滅,趁不貪不瞋不髮之際,趁心不顛倒之際,見法湼槃,如是修梵行,終將永盡無餘。


   中國佛教自久遠以來流行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所施物皆空,倡導行施行善不知不分別行善行施,並教導行布施後忘掉此事,此種知見不如理說。爲什麼呢?釋迦牟尼佛敍述千生捨身布施,可證知每一件布施之事都如實知,而且不忘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在如實知身身觀念處,於受念處不生功德求報償心,心不顛倒而趣入湼槃。若不如實知行布施,心必散亂,若在散亂中行布施,必也邊造未來業,白白糟蹋了布施功德。殊不知,色聲香味觸法本空,法住法空不待我們空它也空,布施功德不待我們不分別,不待我們忘記它也本來空,是故我們無須故意不分別,無須刻意忘記它。不止如此,還更應該多多益善廣行布施,於善念中,心喜身樂,心不顛倒之際趣入湼槃。湼槃是空的異名,也就是說,於行布施時不住布施而趣入空。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當如實知受念處之時。

   所謂心心觀念處,就是依此心來修止觀,繫念於心。一念中有身念處,有受念處,有心念處,有法念處;修心心觀念處,只把焦距對準心念處,假使我們已經如實知苦應當受,於受 “苦受” 之時,於受 “樂受” 之時,於受 “不苦不樂受” 之時,心不顛倒則善能觀察心志的去向。 


   心心觀念處有二種層次,一種未悟,只能奮力使念頭安住於不貪欲不瞋恚不害心,叫做善趣正念;一種已悟,乘繫念於不貪不瞋不癡之時,觀想無常,厭,離欲,滅盡,解脫,見法湼槃,叫做無漏正念。若依雜阿含五三六經身身觀念處之經文,心心觀念處當如是說:

   修心心觀念處時,止觀的焦點定位於心念,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在任何情境中,都觀心而住,若不是布娃娃不是死人必有心念,而今我繫念於心,若有一念不知内心的内容,很顯然不是散亂便是昏沉睡覺,若昏沉或睡覺只叫做愚癡,若是散亂,於此失念中有貪瞋癡念,必然如脫韁野馬,向外奔馳,掉入憂悲惱苦中更造作未來有。


   若不失念,念念如實知內心的内容,必可清清楚楚看見起心動念的狀態,每一念中都含藏著貪瞋癡,不是貪瞋癡念,便是不貪不瞋不癡蓄勢以待貪瞋癡。若於日常生活中,如實知對可意起厭離想則不生貪欲念,對不可意起不厭離想則不生瞋恚念,對可意不可意起厭不厭離俱捨想,則不生愚癡念。是故經文中說,厭離想,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即於此時觀想無常,向厭,離欲,滅盡,解脫,趣入涅槃。若未悟者不知湼槃,不能趣向湼槃,但能使念頭依止於善念,不造惡業,雖未悟,因離諸不善行,終將離欲而生明。


   所謂內心就是我心,張眼見色之同步就有我心,若無心不見色,布娃娃和死人才無心,我有心,所以眼見色分別這是美色這是惡色,耳聽聲音分別這是妙音這是噪音,鼻聞香分別這是香這是臭,嘴舌吃東西分別這是美味這是惡食,身體接觸外境分別這是細滑這是粗澀,意根對境分別這是色聲香味觸法,在種種分別中都含藏著貪瞋癡念,見可意則貪,見不可意則瞋,見可意不可意則癡,心隨境遷。


   若都不見不聞不覺不知,貪瞋癡念也沒有表現舞台,頗有學者離群索居,若修禪坐,貪瞋癡念不出現,自以爲已永盡喜貪,自證阿羅漢果,或有自證五神通,如提婆達多,如難提,如外道五通仙人。若一般勤於工作的學者或勞力者,也往往因爲無閒暇面對五欲樂而顯出離欲之特異現象。及至於面對滾滾紅塵時,見可欲生淫欲心,見不可欲生瞋恚心,見可欲不可欲而生愚癡心,憂悲惱苦依舊對境而生,何曾自證阿羅漢呢?何曾離欲離諸不善行呢?只是不對境不發而已。


   釋迦牟尼佛所建立的學佛團體生活在村落間,不是隱居山林間,外道才索隱獨居,若多聞聖弟子是獨處於群體中,面對社會生活才能顯露出內心的髒亂,譬如病患暴露在醫療儀器之下,無所遁形,修行就在如實知內心實況下修。


   所謂外心,彰顯出内心的外境就是外心,若如實知四取陰識住之眞相,外境就是心境,若不是心境怎見外境呢?譬如我面對菜市場,我的心境便是菜市場,若心不在焉根本視而不見,若有見,心必緣對境,外境即是外心,唯心所顯。若走出市場入於街道上,心之所顯便是街道,若心不在焉,心便在所思之情境中不在街道,回過頭來才又面對街道,此時街道便是心境便是外心。


   所謂內外心,面對宇宙人生的心就叫做內外心,細說叫做內心外心內外心。

   修心心觀念處,當知爲觀想無常,從想無常中發現取想陰識住之眞相,證知此心虛妄不實在,皆是貪瞋癡所聚集,若眼對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嚐味,身觸細滑,意分別諸法,貪欲念出現時,如實知此心已生貪欲,不貪欲念出現時如實知無貪欲念,瞋恚念出現時如實知此心已生瞋恚,無瞋恚念時如實知無瞋恚念,愚癡念出現時如實知此心已生愚癡,無愚癡念時如實知無愚癡念,正念正知,厭,離欲,滅盡,譬如病毒已出現,即應滅除,解脫苦厄,見法湼槃。


   直截繫念於此心,修心心觀念處,大部分人辦不到,往往於觀察心念時,隨著心念憂悲惱苦,墮在憂悲惱苦中而不知憂悲惱苦,及至回過頭來已是空遺恨,但是很多行者樂此不疲,也都察覺不出自己乘著欲船漂流在欲海中,以爲在五欲中不染欲。此種學者大部分是玩票性質,學佛只是休閒活動。


   若是精進於辦道,和求學問一樣,越修越覺得自己差勁,爲什麼呢?此心很深細,一念中有過去未來現在,如流水般不停留,稍縱即逝,我們的反應來不及捕捉,貪瞋癡念已逝,却自以爲未曾貪瞋癡,譬如初學外語的人,目瞪口呆聽不清楚外國人說些什麼,若精進學習,漸漸能分辨,漸漸能聽清楚,漸漸能應對,也漸漸發現自己所學有限。修行也是如此,漸漸能捕捉心念才漸漸發現自己的心思髒亂不堪。


   若發現於此,不是退步,不必消極退縮,但當實踐八正道,爲什麼呢?貪瞋癡並非我們如實知貪瞋癡念就能去除,譬如慢性病,癌症,並非如實知即除,仍須循有施有說願有齋之途徑,以有布施藥對治貪欲病,以有說願藥對治瞋恚病,以有五戒八關齋藥對治愚癡病。


   而有施、有說、有齋要當在社會生活中才有施展空間,閉門坐枯木禪,隱居山林專修,或只做心理分析,只參禪,只拜佛懺罪,只持咒消業,只修氣脈,只修空觀,都是妄用功夫。佛法的本質是求福,以饒益有情而能自饒益。

   所謂法法觀念處,就是依苦集滅道思惟法來修止觀,繫念於法。一念中有身念處,有受念處,有心念處,有法念處,修法法觀念處,總攝一切法於苦集滅道思惟法中,見法湼槃。四念處中任何一念處都依法念處而修,只是用心處不同,是故身身觀念處是法念處,受受觀念處是法念處,心心觀念處是法念處,因爲沒有法念處便無身受心念處,然而各別有其用心焦點,才分別爲身、受、心、法念處。單說法念處時就是身受心觀念處不能涵蓋之法念處。


   法法觀念處有二種層次,一種未悟,只能隨順勝解奮力而學,循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而悟苦集滅道思惟,如前文所說叫做善趣正念;一種已悟乘繫念於法時,觀諸行無常,厭,離欲,滅盡,見法湼槃,叫做無漏正念。若依雜阿含五三六經身身觀念處之經文,法法觀念處當如是說:

   修法法觀念處時,此觀的焦點定位於見法湼槃,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在任何情境中,念念都趣向湼槃,若一念不自知自證趣向涅槃,便是散亂昏沉或睡眠,於此失念中,若有貪瞋癡念,必如脫韁之野馬向外奔馳,掉入憂悲惱苦中更造未來有。


   若不失念,念念如實知眼見美色起厭離想,眼見惡色起不厭離想,眼見不美不惡色起厭離不厭離俱捨想,耳聽聲,鼻聞香,舌嚐味,身觸細滑,意分別諸法,起厭離想,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見法湼槃。若未悟者不知涅槃,則於多求勝解時,依止於正法律,不造惡業,終將離欲而生明。


   所謂內法,世尊所說四聖諦,五陰,六入處,十二因緣,所應知者當知。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應斷者當斷。四禪八定滅盡定,心解脫,慧解脫,應證者當證。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所應修者當修。此中任何一法,應知當如實知,不知也應如實知不知,應斷者當如實知斷,未斷者也應如實知未斷,應證者當如實知已證,未證者也當如實知未證,應修者當如實知已修,未修之法也當如實知未修。


   所謂外法,展現佛法的一切宇宙人生萬法,包括一切外道法都叫做外法。若不如實知内法外法,往往不辨眞實,把外道法當做內法。所謂内外法,就是學者於現法中所學之佛法,細說叫做内法外法內外法。


   修法法觀念處,當知爲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從五陰無常中發現四取陰識住之眞相,證知宇宙人生萬法 “法住法空”,見法即見空 ,見法湼槃,不住善念不住不善念也不住善不善念,這是正宗如來禪,是故說,如是觀者,則爲正觀。


   法法觀念處統攝一切大小乘法,以如來知見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下手處從身身觀念處學,循序漸進,便於觀察學習進度,熟透了身受心觀念處,便也熟透了法法觀念處,善知善見善入於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見法湼槃。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