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顯教心要-2
書籍目錄
壹、顯教心要-2

壹、顯教心要-2



Bg M

   (2)或作骨鎖觀:應先觀想自身額上。皮肉爛墜唯見白骨。漸漸從狹至寬。想於一頭皮肉爛墜見於白骨。乃至全身皆見白骨。既見自身一具骨鎖。分明現已。復觀餘人爛墜亦爾。觀第二具已。漸次觀於一房一寺一城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為邊骨鎖充滿。為令觀心增長。復却從寬至狹漸略而觀。唯見一國皆是骨鎖。漸見一城一寺一房一具。又於一具中。乃至漸漸唯見眉間少許白骨。見眉間已專注一緣湛然而住。如是修習乃至得定。此觀成就一切貪愛自然消亡。


   (3)或作數息觀:應從淺至深次第進修。先須調和自家氣息。不澁不滑專注一心數出入息。先數入息後數出息。從一至十終而復始。想心在數不令散亂。若寬自心不假功力。運任徙一至十住數息中。然更一心隨息出入。若息入時心乃隨之。從鼻至喉從喉至心。臍臗脾脛乃至脚指。若息出時心亦隨之。息出離身為至一搩一尋等。一心恒隨息之出入。若覺心息任運相依。然更繫念唯在眉間。或在鼻端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為冷為暖為損為益。若覺身湛湛然悅樂。然更諦觀微細之息。及觀全身三十六物內外不淨。又觀心識剎那不住。如是修習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身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方更轉修。其餘行門更有別說。恐繁且止。如經中說。觀出入息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也。


   (4)或作我空觀:應須作意推尋。今此之身本來無我。但是色心二法和合為相。色有地水火風之四類。所謂毛髮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是其地。涕唾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是其水。暖是其火。動轉是風。心有受想行識之四類。所謂領納是受。取像是想。造作是行。了別是識。於此八類何者是我。若皆是我即有八我。又況色中復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同。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生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知此身但是眾緣假和合相。本來無我。行者晝夜恒作此觀甚妙。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執身為我因寶此我。貪求名利欲榮益我。嗔違情境恐侵損我。愚癡之情非理計校。今既常觀此身本來無我。即三毒自滅。三毒既滅,三界自離也。


   (5)或他法空觀:應須諦觀此身色心二法。色有地水火風。心有受想行識。於此八法一一諦觀。皆從緣生都無自性。八法當體皆是空也。初心行者。宜習此等觀門。隨心所樂或一或二。乃至五種皆得修習。心觀法門唯貴修鍊。鍊之有味說之言淡也。

   (二)真如絕相觀者(即當理法界觀。)於中安心,復有三門:一者,常觀遍法界。唯是一味清淨真如。本無差別事相。此能觀智亦是一味真如。
   華嚴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又七祖禪師云:「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六祖釋無念云:「無者無諸相。念者念真如。」此乃想念諸法全是真如。雖然想念本無想念之相。


   故起信論云:「雖念,無有能念可念。」(此中所想真如。即是前頓教中所說絕待真心也。此門行者常8想一切諸法。唯是一味清淨真如本無生滅。是名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無生三昧。)
   二者,若念起時,但起覺心。
   故七祖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但修行妙門,唯在於此。即此覺心,便名為觀;此亦雖起覺心,本無起覺之相。(此門行者一切時中。若起但起覺心。便是修行要妙之門。)

   三者,擬心即差,動念便乖。棲心無寄,理自玄會。
   故華嚴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古德云:「實相言思斷,真如絕見聞。此是安心處。異學徒云云。」此但任其本性自照。更不起新生慧解。


   故圓覺經云:「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又賢首云:「若起心作凡行聖行。非是真行。不作一切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此門即以本性自照名觀 (此門行者一切時中心無所寄。是名真修。雖然備修萬行。於萬行中心無所寄。)

   又禪宗東夏七代祖師。所傳心要,而有三門。攝盡無遺。(1)見性門,先須了悟絕待真心。一切妄相本無。真心本淨。即心是佛,非假外求。即前頓教一心是也。(2)安心門,如上所說想念真如等三門是也。(3)發行門。須備修菩薩六度萬行,具依三門即是正禪,隨闕一門,便成偏見。
   達磨云:「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眾生清淨本覺。亦名佛性;欲求佛道,須悟此心。即是見性門。」
   又云:「如是安心,所謂壁觀。令修道人心住真理。寂然無為,喻似牆壁。不起分別即是安心門。」


   又云:「如是發行,所謂四行。」
   1・報怨行:謂修道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趣。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怨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
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
   2・隨緣行:謂修道人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當自念言。一切諸法皆從緣生,是我過去修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嗔風不生。
   3・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三界九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於三界內,無所願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4・稱法行:謂性淨真理,目之為法,而此理性本無慳等一切萬惡,應稱理性修布施等一切萬善,斯之四行,即是發行門。


   又草堂禪師圓覺疏中亦有三門,大同於此:一、先悟圓覺性,謂一味清淨真心。二、次發菩提心。謂大悲大智大願。三、後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等法。斯之三門,禪學之者,甚為切要。若不圓修三門,無由離諸邪見。謂古來禪宗諸家語錄多分,但應當時根宜,或唯說見性,或但言安心,或只談發行;又於安心發行,中復各有多途,或但明一途等云云。今此諸門心若通達。然後披覽諸家禪教。乃各知其旨歸。


   (三)事理無礙觀者(即當事理無礙法界觀。) 謂常觀一切染淨事法。緣生無性全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淨事法。如觀波全是濕。濕全是波。故起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理不礙事也,如濕性雖一,不礙波浪成多。) 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事不礙理也。如波浪雖多。不礙全是濕性。)
   若習假空中三觀者,謂想一切諸法,緣生無性,舉體全空,即是空觀。
   如觀鏡中像,全無實體。若想一切諸法,雖有不實,皆如夢幻。即是假觀。
   如觀鏡中像,有而不實,若想一切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如前終教所明廣大真心是也,即是中觀。
   如觀明鏡。此之三觀。或單修一門或漸次俱修。或一時齊修任器取捨。


   (四)帝網無盡觀者(即當事事無礙法界觀。) 於中略示五門。一、禮敬門,二、供養門,三、懺悔門,四、發願門,五、持誦門。

   (1)初禮敬門者:謂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禮帝網無盡三寶,每一一三寶前,各有自家帝網無盡身禮。更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或坐中作此觀想。或晨昏禮佛暫時歛念。入此觀門功德無盡。清涼云。不入此觀徒自疲勞。或且入純門。想遍法界純是毘盧佛。或准提等每一尊前且想一身禮。更若難入且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身禮。習之稍熟漸增。百尊千尊乃至無盡。下准此門習之。)


   (2)供養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自身,每一一身各出帝網無盡供具;所謂香華、燈燭、衣服、飲食、幢旛、傘蓋。瓔珞雲、樓閣雲等。每一一身所出供具,各供養帝網無盡三寶。每一一三寶前,有帝網無盡身供養。更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或坐中想此供養。或佛前燒香奉華。時暫入此觀。或無香華但合掌入此觀門。功德亦無窮盡。)
   (3)懺悔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一身,盡皆志誠懺悔帝網無盡罪障;所謂自從無始迄至今身。所造五逆十惡等罪煩惱所知等障;每一一身,懺悔帝網無盡罪障;每一一罪障,有帝網無盡身懺悔。總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或坐中想此懺悔。或佛前懺悔時作此觀門。)


   (4)發願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一身,各發帝網無盡願。所謂無邊眾生誓願度。無邊煩惱誓願斷。無邊佛法誓願學。無邊福智誓願集。無上菩提誓願成。并自心所樂善願,盡總發之。每一一身,發帝網無盡願。每一一願,有帝網無盡身發。總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或坐中念鍊。或佛前發願時作此觀想。)
   (5)持誦門: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網無盡真言教法諸佛菩薩名號;每一一真言教法諸佛菩薩名號,有帝網無盡身持。總想此一門,盡未來際無有休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或持課誦經等時。先作此觀想竟。然後持誦甚妙。上之五門既爾。若其餘行門准此習之。)


   〔附〕若習相即觀者,而有四句。一者一即一。謂觀一毛即一耳時。一耳同時却即一毛。二者一切即一。三者一即一切。此兩句應合而觀之。謂觀一切塵即一佛時一佛同時却即一切塵。四者一切即一切。謂觀一切人即一佛時。一切佛同時却即一切人。每句之中一切諸法例准觀之。


   〔附〕若習相入觀者,亦有四句。一者一攝一帶之入一。謂觀一人攝一佛。帶之將入一菩薩中。如東鏡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中。二者一攝一切帶之入一。謂觀一華攝一切河帶之將入一山中。三者一切攝一帶之入一切。謂觀一切塵攝一佛。帶之將入一切毛中。四者一切攝一切帶之入一切。謂觀一切樹攝一切神。帶之將入一切海中 每句之中一切諸法例准觀之。此相即相入二觀。隨觀每句之中。復有總觀別觀等。多(番去)觀心恐繁不示。但專心修鍊自然曉達。


   故裴公法界觀序云:「但使學人冥此境。於自心心慧既明。自見無盡之義,不在備通教典碎列科段。若習同時具足相應觀者。謂隨觀一法,同時具足法界諸法也。」其餘玄門例此解之。

   〔附〕若有樂習圓宗三觀三止者。謂行者觀一人時便成三觀三止。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諦。人身假相有故名俗諦。人身緣生無性色體空故名真諦。人身假相無別自性。舉體全是寂照真理。名中道諦。然此三諦。體用無礙空有相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本如是。


   依此三諦,行者觀察,成三觀三止,謂行者心觀人身假相幻有,名假觀。即此觀心了假相時。離實有執。名方便隨緣止。又觀人身色體全空。名為空觀。即此觀心了色空時。離於色體。實有之執,名體真止。
   又觀人身舉體全是中道實性。名中道觀。即此觀心離相有執及離體空執,名遠離二邊分別止。
   如是觀心,於一念中。齊見三諦,義立三觀。離三種執,義立三止。三觀三止,只是一心。即一常六,即六常一,將此一心,契同所觀三諦體用空有無礙之境。心境常融,復常歷然。既觀一人之身而成三觀三止,觀一切法,例皆如是。


   問曰:「夫大行統唯無念,何以此帝網相即等觀,令人起無盡想念,豈不疲役身心耶?」
   答云:「若此見者。是離念外求無念者,尚未得於真無念。真無念者,念本無無,何能更得念與無念之無礙。又若得真無念。但是無盡行中之一行。豈得總遮無盡之圓行耶!」此問答意出華嚴大疏。若不習帝網相即等觀。終不能得無礙佛果。今有小根聞此法門。即嫌繁亂,全不介懷。昔人云:「井蛙不能居海。泰山難以處囊」是也。


   (五)無障礙法界觀者(即當四法界所依總法界觀。) 謂常觀想一切染淨諸法。舉體全是無障礙法界之心。此能觀智。亦想全是法界之心。

   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又清涼云:「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今此無障礙法界中,本具三世間、四法界。一切染淨諸法。未有一法出此法界,而此法界,全此全彼,互無障礙;則知根根塵塵,全是無障礙法界。若於四威儀中,常觀根根塵塵。皆是重重無盡法界。即習普眼之境界也。(此觀是一切三昧觀門根本。若常修習一切三昧觀門自然現前。)


   上來所說諸多觀門,或樂總修者,或修一二者,任情皆得。但專切修鍊,一生不剋,三生必圓。又行者須起思想。想得現前常現不隱,方是華嚴圓教真行。清涼疏主,事事無礙十玄門中,多有六句,前五句是起想修鍊,鍊得現前,更不想鍊,雖不想鍊,常現不隱。方成第六行句。

   法界觀云:「深細思之,令現在前,圓明顯現,稱行境界。」(圭山禪師釋云:「思之令現,為真解也。已現即不更思。雖不更思,而亦常現不隱,方為實行。」)


   又一行禪師云:「先須起想,想得現前,然後用般若空而淨除之,即成不思議大用,頓入佛果。」若不起心觀之,錯會般若意也。縱爾入空,亦失圓頓之道。圓宗行者。鍊修功至豁然言亡慮絕。了了分明,方為真行。若得如是,四威儀中,常見不思議境界,願修道者於此留心,本來如是但昧之不見。
   又修心行者。或有諸(番去)善惡夢境。或逢種種魔障。或現種種違順境界。或聞種種善惡之聲。或諸(番去)蟲蟻身上行走,或身心不安多思多慮,或入觀時種種相現,不與本觀相應等,皆須觀之,如夢如幻全體非實。或觀之皆是自家真心。起信論云:「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上來顯教心要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