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
大念處經

大念處經

(釋見愷譯自巴利藏《長部》第22 經)


Bg f4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曇城中。爾時佛呼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如此開示:
  諸比丘!此是唯一之道,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此即四念處。


  四者何耶?於此,諸比丘!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於法,隨觀諸法而住,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一、安般念(AnApAnasati 出入息念、觀息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
  於此,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空閒處,結跏趺坐,端正身體,置念面前,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諸比丘!就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之弟子,當拉長時,了知:我拉長;拉短時,了知:我拉短。諸比丘!比丘如是在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二、威儀(IriyApatha 觀姿勢)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走時,了知:我行走;站立時,了知:我站立;坐著時,了知:我坐著;躺臥時,了知:我躺臥。無論何種姿勢,皆如實了知。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三、正知(SampajAna 明覺)

  復次,諸比丘!比丘行往或歸來時,以正知而行。前瞻或旁觀時,以正知而行。屈伸肢體時,以正知而行。著袈裟、持衣缽時,以正知而行。飲食、咀嚼、嚐味時,以正知而行。大小便利時,以正知而行。於行、住、坐、眠、醒、語、默時,亦以正知而行。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四、不淨觀(PaTikUlamanasikAra 厭惡作意)

  復次,諸比丘!比丘觀照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


  諸比丘!猶如兩端開口之糧袋,裝入種種穀物,諸如:稻、米、綠豆、豌豆、芝麻、精米。明眼之人,解開糧袋,觀察分辨:此是稻、此是米、此是綠豆、此是豌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
  如此,諸比丘!比丘觀照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


  如是,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五、四界分別觀(DhAtumanasikAra 界作意)

  復次,諸比丘!比丘於任何姿勢中,以各種界思惟觀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屠宰牛隻,並將其支解成塊後,坐於四衢道口。如是,諸比丘!比丘於任何姿勢中,以各種界思惟觀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六、墓園九相(NavasIvathikA 九種墳場觀)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死後經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腫脹、青瘀、腐爛;因而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屍,死後經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腫脹、青瘀、腐爛;因而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
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被烏鴉、老鷹、禿鷹所啄食,或被犬、豺狼所噉食,乃至被各種蟲所噬食。因而反觀自身,思惟:此
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血肉附著,筋腱連結之骸骨。因而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無肉血跡漫塗,筋腱連結之骸骨。因而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無血無肉,筋腱連結之骸骨。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骸骨散置各處;有手骨、踝骨、腳骨、小腿骨、大腿骨、髖骨、肋骨、背骨、胸骨、頸椎骨、下顎骨、牙齦骨、頭蓋骨。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
屍,已成如螺色之白骨。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已成骸骨堆積年餘。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
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猶如比丘得見被丟棄於墓墟之死屍,骸骨粉碎成骨粉。因此反觀自身,思惟:此身亦為如是法,難免如此之情況。
  如是,比丘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又於身,隨觀生法而住;於身,隨觀滅法而住;於身,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身」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受,隨觀受而住?
  在此,諸比丘!比丘經驗樂受時,了知:我經驗樂受;經驗苦受時,了知:我經驗苦受;經驗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經驗不苦不樂受。感受有愛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歷有愛染的樂受;感受有愛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正經歷有愛染的苦受;感受有愛染的
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歷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無愛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歷無愛染的樂受;感受無愛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正經歷無愛染的苦受;感受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正經歷無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如是,比丘於內受,隨觀受而住;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於內外受,隨觀受而住。又於受,隨觀生法而住;於受,隨觀滅法而住;於受,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受」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受,隨觀受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心,隨觀心而住?
  於此,諸比丘!比丘心貪欲時,了知:心貪欲;心無貪欲時,了知:心無貪欲。心瞋恨時,了知:心瞋恨;心無瞋恨時,了知:心無瞋恨。心愚癡時,了知:心愚癡;心無愚癡時,了知:心無愚癡。心收縮時,了知:心收縮;心渙散時,了知:心渙散。心廣大時,了知:心廣大;心不廣大時,了知:心不廣大。心有上時,了知:心有上;心無上時,了知:心無上。心專注時,了知:心專注;心不專注時,了知:心不專注。心解脫時,了知:心解脫;心未解脫時,了知:心未解脫。


  如是,比丘於內心,隨觀心而住;於外心,隨觀心而住;於內外心,隨觀心而住。又於心,隨觀生法而住;於心,隨觀滅法而住;於心,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心」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心,隨觀心而住。

一、五蓋(NIvaraNa)

  復次,諸比丘!比丘如何於法,隨觀諸法而住?
  於此,諸比丘!比丘於五蓋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五蓋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內心有貪欲時,了知:我內心有貪欲;內心無貪欲時,了知:我內心無貪欲。彼了知未生之貪欲生起,了知已生之貪欲滅盡,了知已滅盡之貪欲,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瞋恨時,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無瞋恨時,了知:我內心無瞋恨。


  彼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了知已生之瞋恨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瞋恨,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無昏沉睡眠時,了知:我內心無昏沉睡眠。彼了知未生之昏沉睡眠生起,了知已生之昏沉睡眠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昏沉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無掉舉追悔時,了知:我內心無掉舉追悔。


  彼了知未生之掉舉追悔生起,了知已生之掉舉追悔滅盡,了知已滅盡之掉舉追悔,於未來不再生起。內心有疑惑時,了知:我內心有疑惑;內心無疑惑時,了知:我內心無疑惑。彼了知未生之疑惑生起,了知已生之疑惑滅盡,了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

、五取蘊(PañcUpAdAnakkhandha)

  復次,諸比丘!比丘於五取蘊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五取蘊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於此,諸比丘!比丘了知:此是色,此是色之生起,此是色之壞滅。此是受,此是受之生起,此是受之壞滅。此是想,此是想之生起,此是想之壞滅。此是行,此是行之生起,此是行之壞滅。此是識,此是識之生起,此是識之壞滅。


  如是,比丘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又於法,隨觀生法而住;於法,隨觀滅法而住;於法,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法」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五取蘊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三、(Ayatana)

  復次,諸比丘!比丘於內外處法,隨觀諸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內外處法,隨觀諸法而住?
  於此,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塵,了知此二者生起之結縛。彼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耳根,了知聲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彼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鼻根,了知香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彼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舌根,了知味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彼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身根,了知觸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彼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比丘了知意根,了知法塵,了知緣此二者生起之結縛。彼了知未生之結縛生起,了知已生之結縛壞滅,了知已壞滅之結縛,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是,比丘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又於法,隨觀生法而住;於法,隨觀滅法而住;於法,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法」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內外處法,隨觀諸法而住。

四、七覺支(BojjhaGga)

  復次,諸比丘!比丘於七覺支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七覺支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於此,諸比丘!比丘有念覺支時,了知:我有念覺支;無念覺支時,了知:我無念覺支。彼了知未生起之念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念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擇法覺支時,了知:我有擇法覺支;無擇法覺支時,了知:我無擇法覺支。彼了知未生起之擇法覺支生起,已生起之擇法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精進覺支時,了知:我有精進覺支;無精進覺支時,了知:我無精進覺支。彼了知未生起之精進覺支生起,已生起之精進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喜覺支時,了知:我有喜覺支;無喜覺支時,了知:我無喜覺支。彼了知未生起之喜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喜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輕安覺支時,了知:我有輕安覺支;無輕安覺支時,了知:我無輕安覺支。彼了知未生起之輕安覺支生起,已生起之輕安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定覺支時,了知:我有定覺支;無定覺支時,了知:我無定覺支。彼了知未生起之定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定覺支增長圓滿。
  比丘有捨覺支時,了知:我有捨覺支;無捨覺支時,了知:我無捨覺支。彼了知未生起之捨覺支生起,已生起之捨覺支增長圓滿。


  如是,比丘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又於法,隨觀生法而住;於法,隨觀滅法而住;於法,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法」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七覺支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復次,諸比丘!比丘於四聖諦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何於四聖諦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於此,諸比丘!比丘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苦滅之道。

(一)苦聖諦(Dukkhasacca)

  復次,諸比丘,何謂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復次,諸比丘!何謂生?所有生類中,諸眾生之受生、形成、出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諸比丘!此名為生。
  復次,諸比丘!何謂老?所有生類中,諸眾生之衰老、老耄、齒落、髮白、皮皺、壽減、諸根遍熟。諸比丘!此名為老。


  復次,諸比丘!何謂死?所有生類中,諸眾生之崩潰、散滅、命終、死亡、諸蘊離析、死屍棄捨,諸比丘!此名為死。
  復次,諸比丘!何謂愁?無論何時何地,由於任何之不幸,遭遇令人苦惱之法,而有憂愁、悲傷、苦惱、內憂、內愴。諸比丘!此名為愁。
  復次,諸比丘!何謂悲?無論何時何地,由於任何之不幸,遭遇令人苦惱之法,而有痛哭、悲泣、慨歎、哀號。諸比丘!此名為悲。


  復次,諸比丘!何謂苦?關於身體之苦痛、不適,由於身觸所生之苦痛、不適。諸比丘!此名為苦。
  復次,諸比丘!何謂憂?關於心之苦痛、不愉悅,由於意觸所生之苦痛、不愉悅。諸比丘!此名為憂。
  復次,諸比丘!何謂惱?無論何時何處,由於任何之不幸,遭遇令人苦惱之法,而有憂惱、苦惱,及由憂惱、苦惱所生之苦痛。諸比丘!此名為惱。


  復次,諸比丘!何謂怨憎會苦?無論何時何處,遭遇不如意、厭惡、不愉悅之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或遇心懷惡意、傷害、擾亂、不適
意者,卻須與其聚會、交往、共事、結合。諸比丘!此名為怨憎會苦。
  復次,諸比丘!何謂愛別離苦?無論何時何處,與可意、喜愛、愉悅之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相逢,或遇心懷善意、適意、可靠者、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親戚,卻不能與之聚會、交往、共事、結合。諸比丘!此名為愛別離苦。


  復次,諸比丘!何謂求不得苦?諸比丘!受生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不再受生,願不再有來生!然此欲求不可得,諸比丘!此即求不得苦。諸比丘!受老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不衰老,願不變老!然此欲求不可得,諸比丘!此即求不得苦。
  諸比丘!受病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無病苦,願不生病!然此欲求不可得,諸比丘!此即求不得苦。諸比丘!受死亡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能不死,願不會死!然此欲求不可得,諸比丘!此即求不得苦。


  諸比丘!受愁悲苦憂惱支配之眾生,生如是欲求:願不遭受愁悲苦憂惱,願不再愁悲苦憂惱!然此欲求不可得,諸比丘!此即求不得苦。
  諸比丘!何謂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苦。諸比丘!此即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此即苦聖諦。

(二)集聖諦(Samudayasacca)

  復次,諸比丘!何謂苦集聖諦?
  即渴愛,彼更引導再生,伴隨喜與貪,隨處樂著,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諸比丘!愛欲於何處生起?在何處住著?
  凡於世間有誘人、可意者,愛欲即在該處生起,在該處住著。
  於世間何者是誘人、可意者?
  在世間眼根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耳根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鼻根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身識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意識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眼觸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耳觸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鼻觸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舌觸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身觸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意觸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耳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鼻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舌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身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意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色塵生想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塵生想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香塵生想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味塵生想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觸塵生想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法塵生想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色塵生思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塵生思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香塵生思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味塵生思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觸塵生思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法塵生思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色愛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愛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香愛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味愛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觸愛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法愛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色尋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尋是誘人、可意者,
  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香尋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味尋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觸尋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法尋是誘人、可意者,
  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色伺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聲伺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香伺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味伺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觸伺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在世間法伺是誘人、可意者,
  愛欲即在該處生起與住著。
  諸比丘!此即苦集聖諦。

(三)滅聖諦(Nirodhasacca)

  復次,諸比丘!何謂苦滅聖諦?
  此即愛欲之消逝無餘、捨離、滅盡、解脫、無染。
  然而,諸比丘!於何處捨離、滅盡愛欲?
  在世間有誘人、可意之處,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何者是誘人、可意者?


  在世間眼根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耳根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鼻根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舌根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身根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意根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色塵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聲塵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香塵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味塵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觸塵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法塵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眼識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耳識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鼻識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舌識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身識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意識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眼觸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耳觸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鼻觸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舌觸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身觸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意觸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耳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鼻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舌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身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意觸生受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色想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聲想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香想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味想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觸想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法想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色思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聲思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香思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味思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觸思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法思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色愛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聲愛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香愛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味愛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觸愛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法愛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色尋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聲尋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香尋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味尋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觸尋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法尋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色伺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聲伺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香伺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味伺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觸伺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在世間法伺是誘人、可意者,
  就在該處捨離愛欲、滅盡愛欲。
  諸比丘!此即苦滅聖諦。

(四)道聖諦(Maggasacca)

  復次,諸比丘!何者是苦滅道聖諦?
  此即八支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復次,諸比丘!何謂正見?
  諸比丘!如實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導致苦滅之道。諸比丘!此等名為正見。
  復次,諸比丘!何謂正思惟?
  出離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諸比丘!此等名為正思惟。


  復次,諸比丘!何謂正語?
  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諸比丘!此等名為正語。
  復次,諸比丘!何謂正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諸比丘!此等名為正業。
  復次,諸比丘!何謂正命?
  於此,諸比丘!聖弟子捨邪命,依正命為生。諸比丘!此等名為正命。


  復次,諸比丘!何謂正精進?
  於此,諸比丘!意欲、勤奮、精進、策勵,避免尚未生起之邪惡、不善法生起。比丘意欲、勤奮、精進、策勵,降伏已生起之邪惡、不善法。比丘意欲、勤奮、精進、策勵,促使未生起之善法生起。比丘意欲、勤奮、精進、策勵,促使已生起之善法持續、增長、圓滿成就。諸比丘!此等名為正精進。


  復次,諸比丘!何謂正念?
  於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於身,隨觀身而住,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熱誠、正知、正念,於受,隨觀受而住,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熱誠、正知、正念,於心,隨觀心而住,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熱誠、正知、正念,於法,隨觀諸法而住,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諸比丘!此即是正念。


  復次,諸比丘!何謂正定?
  在此,諸比丘!比丘離欲樂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入初禪而住。除滅尋伺,寂靜一心,定生喜樂,達二禪而住。離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如諸聖者說:捨與正念者所樂住,入第三禪。捨離苦樂,滅除喜憂,捨念清淨,達第四禪而住。諸比丘!此名為正定。


  諸比丘!此等名為苦滅道聖諦。
  如是,比丘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又於法,隨觀生法而住;於法,隨觀滅法而住;於法,隨觀生滅法而住。或者建立「有法」之念,唯有正念與覺照,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諸比丘!此即比丘於四聖諦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諸比丘!此即比丘於四聖諦之法,隨觀諸法而住。

  諸比丘!任何人依此修習四念處七年,可得二果之一:今生證得究竟智;若煩惱未盡,則得不還果。
  諸比丘!不須七年,依此修習四念處六年者,可得二果之一:今生證得究竟智;若煩惱未盡,則得不還果。
  不須六年,諸比丘!⋯⋯
  不須五年,諸比丘!⋯⋯
  不須四年,諸比丘!⋯⋯
  不須三年,諸比丘!⋯⋯
  不須二年,諸比丘!⋯⋯
  不須一年,諸比丘!依此修習四念處七個月者,可得二果之一:今生證得究竟智;若煩惱未盡,則得不還果。
  不須七個月,諸比丘!⋯⋯
  不須六個月,諸比丘!⋯⋯
  不須五個月,諸比丘!⋯⋯
  不須四個月,諸比丘!⋯⋯
  不須三個月,諸比丘!⋯⋯
  不須二個月,諸比丘!⋯⋯
  不須一個月,諸比丘!⋯⋯
  不須半個月,諸比丘!依此修習四念處七日者,可得二果之一:今生證得究竟智;若煩惱未盡,則得不還果。
  此即如前所述:諸比丘!此是唯一之道,能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此即四念處。為此而說此經。
  世尊如是說已,諸比丘歡喜讚歎世尊之所說。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