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得道為仙家之祖,係上天至尊之聖。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感,是感動,應,是報應;言人以善惡感動,天必有禍福報應。篇中前半勸善說大綱,後半戒惡說細目。據管窺之見,竊以為眾善之細目,即具在諸惡之對面。如忠字是綱,後半輕蔑天民等句之對面,便是目;孝字是綱,後半違父母訓等句之對面,便是目;不彰人短句,是綱,後半凡說口過之對面,都是目;推多取少句,是綱,後半凡說貪財之對面,都是目。即此類推,句句皆然。
今不自揣,將戒惡一百數十條,指出對面,意欲發明,聖人蘊蓄之旨,俾人一面改過,一面便得遷善,敢質世間高明斧政焉。至其義理,都從格言因果中出,亦非敢杜撰取戾也。朱子之說理,猶如白話,務使人人了悟;是編倣此,號曰直講。伏望四方善士,躬行心得之後,口頭存方便,舌上積陰功,到處講講,開悟群迷,均出禍關,共登福路。諒仁人樂從事焉。
太上曰。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講 太上老君說道。
凡人的禍害福利,原無一定的門路,只在人自做自受。召,是招來的意思。
例證(一)
宋朝衛仲達,初任館職(官名),有一天因熱病,靈魂被冥官(地嶽官)捉去冥府,冥官拿出仲達的善行錄和惡行錄兩卷書,一翻開惡行錄,全本都注寫滿了,善行錄這邊,只夾著一小軸卷,這冥官看了,怒氣生於臉上說:「拿秤子來,秤量看看!想不到,這小軸卷的重量,比那本惡行記錄書重。冥官至此,才笑嘻嘻的説:「你可以再回陽間。」仲達自己想:「我年紀還沒達四十歲,怎麼有那樣多惡行?」
請問冥官,官答:「你的惡行,雖然沒有那麼多,但是你的惡念一生,鬼神便記錄了,不待你行為吧!」仲達又問:「那小軸卷是什麼事呢?」官答:「皇帝常興大工程,勞民傷財,你不是上疏極力諫正皇帝嗎?那小軸卷,就是當時你上的疏文影印本。」仲達說:「那諫疏,並沒有被朝庭所採納,何能算功勞呢?」官說:「你的善念是至誠,而上疏,雖然皇帝不採你的諫議,上天就算你行善,如果你的諫議實現了,那你的善功,還重得多了。」又說:「你惡念也多,因此上疏的善功只能算半」。仲達至此,始別冥官而出,他的病痊癒了,一心不再起惡念,果然官運亨通,最後官拜吏部尚書。
例證(二)
明代,有一姓畢的富翁,他的致富,都用欺人的方法,他生了兩個男孩子,他欺人的方法是這樣的,凡是有人出賣田地,去問他要不要買?他一定答「不買」。暗中他就叫人,到那賣田的人家,說他有辦法叫畢富翁買,須減價,及至雙方價講好了,要立買賣契約時,他又說錢不便,須延至某日才有,賣田的人只好等了,等到約期到,又說錢量不夠,須要以米穀湊足,把米穀估價高,使賣田人吃虧而後已,一輩子靠貪財致富。然在他未死時,兩個兒子分家了,所有財產、地權都以兩份分配,想享晚年安樂,可是不上三個月,他的兒子,和人鬪氣殺死人,這個畢富翁,就把財產賣出換他兒子生命(免死罪)。但是他的大兒子,關進牢後,自想財產用光,人尚在獄中憂怨雙重,病死於獄中。至於次子,自從分得財產後,他就被庄中(村中)不良青年,引誘去淫賭,不到兩年財產也光了,同時染上花柳病,一命嗚呼!畢老終成乞丐,流落他鄉。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講 人作善必有福報,作惡必有禍報,就像人身的影子,跟定那身體一樣,不曾差了些。這四句,是一篇的大主意,後面許多說話,都該括得盡。
例證
清朝時代,有位黃永爵,相士對他説:「你的一生中,註定沒有男孩子,而且你的壽命,最高不超六十歲,後來巧逢由南洋駛來一艘小舟船,在海面上遇到了大風,船快要覆沉了,黃永爵一知這消息,拿出百餘兩的白銀,買漁舟,派人到海中去拯救那小舟船,一共活了十三人命。後來黃永爵在街上又逢那位相士。這相士一見黃永爵,大為驚駭,叫着說:「黃先生,恭喜了,你的臉上,滿面陰功紋,你一定行了大陰功,於今不但可以有男孩子,並且會考中官。」這個時候的黃永爵,已經六十歲了,果然由他妾子生個五官清秀的男孩,名振鳳,康熙己未年間中會魁(高考第一名)。永爵壽命也活到九十多,無病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