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度自己的家親眷屬
如何超度自己的家親眷屬

如何超度自己的家親眷屬



Bg l33

Bg l34

  今天是中國農曆的七月初一,在中國的習俗裡是超度祭祀鬼神的一個月份,民間對這樁事情很重視,新加坡的華人多,所以這樁事情也同樣被重視,超度的這些道理與事實的真相,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的很清楚。


  今天,你們有個同學提了一個問題:「如何超度自己的家親眷屬」?可見得大家對這件事情都很關心,事實的真相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必須要肯定人的生命絕對不止一世,決定是有過去世還有未來世,佛家講三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才是事實的真相,由此可知,我們的考量絕對不能夠只限於眼前,如果僅限於眼前,就會做很多的錯事,會造很多業,也必然會招來,來生後世種種的不如意,所以世出世間聖賢人都教導我們要懂得解冤釋結,冤結和冤仇要用智慧去把它化解。不可結怨,一結了怨,冤家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事實非常可怕也非常恐怖,用什麼方法把冤結解除?根本解決需要靠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徹底解決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只有智慧,才能了解事實的真相,任何一樁事情:它的起源,它的發展,它的後果,果又變成因,因在發展,在結果,因果循環,這裡面的事就非常複雜,何況因果裡面還牽涉到許許多多外來的因素,佛法叫「」,徹底明白,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我們今天看到世間有很多殘酷的果報,絕對不是單純的因素,也絕對不是這一生所造的業,它與過去世,生生世世都有關聯,通達明瞭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會明白「解冤釋結」最重要的是要有寬宏大量,能夠容忍別人,能夠原諒別人,能夠不計較別人對我們的冒犯、侮辱,甚至於傷害,這些一定要能夠忍受。他為什麼不傷害別人而傷害我?為什麼不侮辱別人而要侮辱我?我們要是能夠很冷靜的想想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明白,我們受到這種果報必定有原因,原因若不在這一世,那一定是在過去世,甚至再過去世,如果了解這些道理,今天我們就會很樂意接受這個果報,報完了以後就沒有了,我們絕對沒有怨恨心,絕對不可以存有再報復的心,再報復,仇恨會越結越深,越報越殘酷,不但報在自己,還要連累別人,為什麼要造這種極重的罪業呢?所以印光大師給衛錦洲的那一封長信(有收錄於下,敬請參閱),今天每一位同修實在都有認真去讀的必要。最近,新的書稿已經拿到台灣去,我們準備印成小冊子,預定印一萬本。


  我們的家親眷屬在世的時候,跟我們一樣,也是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隨著自己的意思造作種種惡業,遭三途的果報。我們今天學佛了,對他們很懷念,也希望能夠真正幫助他們,如果想要真正有效的幫助他們,一定要認真修行證果,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那就沒有法子幫助他們,我們的幫助頂多是在餓鬼道,他得不到飲食我們供養他飲食,請他吃個飯,但是要曉得這種救拔是臨時的,即使我們很孝順,每一個月初一、十五都祭祀,我們的壽命有多長?我們能夠供養他多久?即使我們活到一百歲,我們在一百年當中,月月都這樣供養,這算很孝順了,可是我們要知道,餓鬼道的壽命有一千歲,而且餓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這樣我們能夠養活他幾天?他還有多長的時間在挨餓?我們的壽命太短了,我們照顧他的時間很短,所以應該要想一個長遠的辦法來幫助他。長遠的辦法就是:「自己一定要修行證果」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為了幫助他們永遠離開三惡道,這個動力就很大,有這個動力來推動我們,讓我們勇猛精進,不疲不厭,認真去辦道,等到我們修行有功夫,他們得的福報也就步步向上提升了,以念佛法門來講,真正達到「功夫成片」,我們的家親眷屬就脫離三惡道,生三善道了,諸位要知道,三惡道要進去很容易,要出來很難很難,正如經上所講,如果他沒有孝順的子孫為他修福,要憑他自己修行證得果報,出離惡道,那就太難了。


  惡鬼道一天是人間一個月,壽命是一千年,地獄道的情形如何呢?它裡面的時間長短不定,像我們現代人所講的「時差不同」,但是他們的一天,最短的也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這還是講最短的不是長的,他們的壽命我們一般講萬歲、萬萬歲,這也是講短的,長的壽命依照《地藏經》上講是無數劫,那他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出頭?所以墮在惡道唯一的依靠,就是依靠孝順的子孫來幫助他們,子孫必須學佛,必須依照佛教導的方法來修行,這是最有效的,而佛法裡面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麼多法門裡面最有效、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法門」。


  一個真正如理如法的念佛堂我們現在建立了,諸位要問:「怎樣超度自己的家親眷屬?」現在這個事實擺在眼前,你能真正發心為家親眷屬永脫惡道而到念佛堂去念佛,這件事情是長時間而不是短時間的事情,至少每一星期要去念一天佛,為誰念?是為幫助過去的家親眷屬而念佛,這個功德就大了。我們現在的念佛堂每個星期有一次二十四小時的念佛,你在這一天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報恩心去念佛,你這樣的做法,對你的家親眷屬幫助就很大了,你要問:「他什麼時候可以離開惡道?」你發心的時候,他就離開惡道,因為你發的心真誠,你做的事情實在,不是虛假的,不是等你念到功夫成片他才超生,不是的,你發心這一天他就超升,到你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可以說是「證果」,證的是小果,不大,他就生到三善道,福報就落實,一發心就離開,等到你功夫成就他的福報就落實了,你的功夫不間斷,不斷向上提升,他就永遠不墮三惡道,這是事實真相,諸位在《地藏經》上看到婆羅門女光目女我們還能夠不覺悟嗎?那是佛菩薩示現作樣子給我們看,可是佛在經上一再的勉勵我們。


  這些亡人得福只有七分之一,所以他不能夠離六道輪迴,而且在六道裡面他的福報僅限於人天,而在天界也只能到達四王天、忉利天這些境界裡面而已,再往上去我們幫不上忙,一定要靠他自己修行,他自己會不會修行呢?會!他一定會修行,因為他在三善道有善緣,他的家親眷屬裡面有人在佛法上有成就,這就是有善緣,他就會遇到佛法,他自己會努力修學,他的境界可以一直向上提升。理和事我們都清楚、都明瞭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通常念佛,如果自己一個人念,發心雖然好可是沒有外緣幫助,如果自己業障習氣重,很容易退轉,功夫不容易得力。


  一個如理如法的道場,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這個緣太殊勝了。平常的念佛堂,也許諸位同修參加過佛七,你在那些念佛堂念過佛,你今天在居士林這個地方念佛念幾天,你心裡作一個比較,那個道場殊勝?我相信你一定很明顯的覺察到,這個念佛堂跟其他念佛堂不一樣。昨天,有個美國同修,他告訴我,他進入居士林念佛堂念佛,看到通通都是諸佛,好像自己也是一尊佛,沒錯,確實如此。這個念佛堂的殊勝在那裡?殊勝在念佛堂天天講經,換句話說:「有解有行,解行相應」。所以不一樣,其他的地方縱然有念佛堂但不是天天講經,所以念佛的人雖然在念佛,但是他只有形式,他心行不相應,那個效果就差很多了。


  我們也聽說其他道場有不少的信徒,都到我們這個念佛堂來念佛,他們念了很有受用,希望把我們念佛堂這個方式也帶到他們那邊去,這是好事情,希望每一個道場都建念佛堂,大家通通都念佛。可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因素要注意,那就是一定要明理。明理就是要聽經,得找人講經,實在找不到人講經,聞法不可以中斷,不可以停止。我們現在每一堂講經,都有錄像帶,我們錄像帶可以提供給其他的道場,他們每天可以播放兩個小時,然後建念佛堂去念佛,那就跟我們這邊沒兩樣了,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別說是我們記得這一生當中的家親眷屬超度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不記得,也不認識的那些家親眷屬他們也會得度,我們想到這一樁事情,自己要不認真去修行,不努力去修行,怎麼對得起家親眷屬?怎麼對得起歷代祖宗?


  所以我們進念佛堂,要以報恩心去念佛,「知恩報恩」。這個恩德就是一個動力,推動我們認真努力精進不懈,他們在惡道裡面,今天沒有能力,完全靠我們,只要有明白佛法的人,懂得佛法的人,認真依教奉行,他們就得度了,他們就能夠離苦,人人都懂得,人人都明瞭,人人都存報恩心念佛,眼前世間種種災變都可以化除,可以達到如佛所說:「國泰民安,人民安樂」。所以念佛不僅是為自己,也為家親眷屬,為一切眾生。


  我們學講經的同修,每一個星期也要去念一次佛,這對於我們學經教大有幫助,因為你每一個星期有二十四個小時在那裡修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你二十四個小時在那邊念佛,得諸佛如來的加持,對你研教開悟會有很大的幫助,心不清淨而來研教,一輩子都不能開悟,必須要有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功夫是我們弘法利生的基礎,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好!今天時間到了。

Bg l35

(1)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2)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
(3) 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


(4) 所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者現在也、行者優游自得之意、富則周濟貧窮、貴則致君澤民、盡其富貴之分、是之謂素富貴行乎富貴也).素貧賤行乎貧賤 (若家無餘財、身未出仕、則守乎貧賤之節、不敢妄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盡忠被讒、貶之遠方、如雲貴兩廣黑龍江等、則心平氣和、不怨君上、不恨讒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人一樣).素患難行乎患難(或者不但遠貶、且加之以刑、輕則楚打監牢、重則斬首分尸、或至滅門、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黨、若自己應該如此一樣、人與之患難、尚然如是、何況天降之患難、豈有怨恨者乎、如是之人、則人愛之、天護之、或在此生、或在後世、或者子孫、決定有無窮之福報、以酬其德矣)


(5) 居士雖有好善之資.未明儒佛至理。以故一遇逆境.便發狂亂耳。
(6) 今諭之曰.世間最博厚高明者.莫過天地日月。而日中則昃.月盈則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滄海變桑田.桑田成滄海。古今最道高德備者.莫過孔子。而且絕糧於陳.被圍於匡。周遊列國.卒無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孫.得綿世系。降此而下.顏淵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喪明.左邱明亦喪明。屈原沈江(屈原盡忠被讒、後以懷王被秦所留、不勝憂憤、而力無能為、五月五日、沈於汨羅江中).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醬也、子路仕衛、衛蒯瞶與其子輒爭國、子路死於其難、遂被敵兵斬作肉醬)。天地日月.猶不能令其常然不變。大聖大賢.亦不能令其有順無逆。唯其樂天知命.故所遇無不安樂也。而且千百世後.自天子以至庶人.無不景仰。以當時現境論之.似乎非福。以道傳後世論之.則福孰有過於此者。


(7) 人生世間.千思萬算.種種作為。究到極處.不過為養身口.遺子孫而已。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何必綾羅綢緞。口則菜羹儘可過飯.何必魚肉海味。子孫則或讀書.或耕田.或為商賈.自可養身.何必富有百萬。
(8) 且古今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莫過秦始皇。吞并六國.焚書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鑄大鐘.無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誰知陳涉一起.群雄并作。一統之後.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國滅.子孫盡遭屠戮。直同斬草除根.靡有孑遺。是欲令子孫安樂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9) 漢獻帝時.曹操為丞相.專其威權。凡所作為.無非弱君勢.重己權.欲令自身一死.子便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尸猶未殮.丕即移其嬪妾.納於己宮。死後永墮惡道.歷千四百餘年.至清乾隆間.蘇州有人殺豬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鄰有一人見之.生大恐怖.隨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載淨土聖賢錄。夫曹操費盡心機.為子孫謀。雖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國便滅亡。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何曾有一日安樂也。


(10) 下此若兩晉宋齊梁陳隋.及五代之梁唐晉漢周.皆不久長。就中唯東晉最久.僅一百三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滅亡。此乃正統。其餘竊據偽國.其數更多.其年更促。推其初心.無非欲遺子孫以富貴尊榮。究其實效.反令子孫遭劫受戮.滅門絕戶也。且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孫世受其福。況區區凡夫.從無量劫來.所作惡業.厚逾大地.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興.有福無殃也耶。


(11)須知世間萬法.悉皆虛假.了無真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熱時燄.如乾闥婆城(梵語乾闥婆、此云尋香、乃天帝樂神、其城乃幻現非實、世俗所謂蜃樓海市即此也)。唯自己一念心性.亙古亙今.不變不壞。雖不變壞.而常隨緣。隨悟淨緣.則為聲聞.為緣覺.為菩薩.為佛。由功德有淺深.故果位有高下。隨迷染緣.則生天上.生人間.墮修羅.墮畜生.墮餓鬼.墮地獄。由罪福有輕重.故苦樂有短長。


(12)若不知佛法之人.則無可如何。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捨迷染緣.隨悟淨緣。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從茲永出六道之輪迴.高證四聖之果位。豈不是因此小禍.常享大福耶。而乃昧昧不了.如醉如狂。倘若焦思過度.或致喪身失命.則長劫難出輪迴矣。而且弱妾孤子.何以自立。本欲自利利他.反成自害害他(他謂妾與子也)。何愚癡一至於此也。


(13)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


(14)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


(15)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


(16)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須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稂莠則不能得嘉榖。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作惡獲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惡.則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即凍餒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縱有百萬之富.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掃地而盡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業深也。若不作善.則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復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為輕。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盡赦免.又復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


(17)大丈夫生於世間.當具超格知見。豈可使身外之物.累壞自身。譬如金珠滿屋.強盜來搶.只宜捨之速逃.豈可守財待死。良以金珠雖貴.若比身命.猶然輕賤。既不能兩全.只可捨金珠而全身命耳。且汝財物已燒.空憂何益。惟宜隨緣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則盡未來際.永離眾苦.但受諸樂。如是則由此火災.成無上道。當感恩報德之不暇.何怨恨迷悶之若是耶。


(18)祈以予言詳審忖度.當即釋然解脫.如撥雲霧以見天日。從茲即災殃翻為善導.轉熱惱直下清涼矣。倘猶執迷不悟.勢必發顛發狂。則本心已喪.邪魔附體。縱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