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修行的法門
書籍目錄
如何選擇修行的法門

如何選擇修行的法門


Bg S18

   每一個學佛的人,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契機」。菩薩要廣度衆生也要「觀機逗敎」—– 觀察衆生的根機,然後針對種種的根機來引導衆生選擇適當的法門修行。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爲順應衆生的根機而設的,這是一個前提,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有這個認識。而且我認爲,一個人一生學佛的過程中從初學的階段中間階段到最後的究竟圓滿階段選修何種法門,是有不同的階段性、適應性的。


   譬如,原始佛教最早的時候,佛陀把衆生的根機簡單的分成兩個類型:一種是「信行人」,一種是「法行人」。大乘佛教也把修學大乘菩薩道分爲三種方便,即「信願增上」、「慈悲增上」、「智慧增上」。

   信行人的根機比較偏於信心,就是本身比較傾向信仰、信從的。換句話說,信行人比較不透過理性的分析、智慧的判斷,佛陀或師父指導他修什麼法門,他就相信什麼法門。法行人則不容易相信別人,你講出一個道理,他會追問、觀察、判斷,透過自己的理性分析與思考,才能夠確定你說的話有沒有道理,他認爲有道理才會去接受。


   例如,佛陀說:「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向西方算去,經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名爲『極樂』的世界,現在有一尊佛在那裏說法,名號是“阿彌陀佛』。這個不是你我凡夫的境界所能證明的事,這是佛陀以最高解脫境界「聖言量」、「聖敎量」表達的;我們由於深信佛陀是最高的、圓滿的聖者,所以相信佛陀,也相信這個說法,這樣就叫做信行人。如果是法行人,他就要透過理性、經過科學的分析,透過智慧的思考,從緣起觀果觀,從業報的觀念來看,證明不應該只有我們這個世界,應該有他方世界;這個世界是污穢的,應該有清淨的世界存在,總之,法行人的相信必 須經過自己的選擇與判斷


   大乘佛教提倡的「信願增上、慈悲增上、智慧增上」,也是相同的道理。「信願」增上的人接近原始佛教講的「信行人」,同樣是信願入門,容易信從「聖教量」、「慈悲」增上的人,仁慈有愛心,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比較濃厚;這一類型的人,悲憫苦難的人群,自己去從事奉獻以及服務、救濟,經由這種慈悲心的推廣,帶入宗教的境界信仰,與宗教永恆的人生觀相結合,也就是由慈悲引入佛道。至於「智慧」增上的人,也就是前面說的「法行人」。


   說到法門的契機 —- 法門的適應性;釋迦牟尼佛說,任何法門都是因人的根機而施設的,先有人後有法。但是,有一種法是不需要施設的,那就是般若的無相法性,法性就是空相,不落語言文字的任何表達,有佛出世、無佛出世,法本來如此、永遠如此,那種諸法實相是超越時空性的,無所謂施設不施設,也就是究竟解脫,與法身相應。換句話說,只要落入讓我們修持的這種法,都是因應衆生而施設的;也由此可見,佛陀因材施敎的精神。


   修學佛法不要有先入爲主的成見,認爲只要找到一種法門,就可修到成佛,這是不成熟、不健康的心態。金剛經講:「法尙應捨,何況非法」,我們對於種種法門的修行,可以說是必須「過河拆橋」,因爲任何的法,只是讓我們從此岸到彼岸的一個方便引渡而已,上了彼岸的人,所修的法就該捨掉,不再執著;而正法都應當捨棄,何況是錯誤的法,這是佛教的一個重要觀點。


   我提出印順導師的一些看法時,儘量不違背作者的本意,不過多少難免會有我宏印的影子,這就好比佛弟子在弘揚釋迦的佛法,其實都是自己的佛法,眞正最契合釋迦的佛法,還是釋迦佛自己說的,可惜我們沒有躬逢其會。


   從這一點來說,我們每一個人最少在「八難」當中遇到了一難,即佛前佛後」—- 佛還沒出生,你先出生,或佛已圓寂,你才出生。雖說佛陀圓寂了,現在還有佛法在,但這只是廣義的說法。嚴格來說,是要確實與佛同在,才叫做有善根、福德、因緣;在像法、末法時代,已算落入八難之一的「佛前佛後」,所以每一個佛弟子最虔誠盼望的,就是能夠有一生一世遇到與佛同出入、同生死,親從佛陀聞法,這是莫大的幸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