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本書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如何閱讀本書

如何閱讀本書


   法尊法師自述,「不管在那天死,只要活著一天,我就抱著一部菩提道次及一部密宗道次在翻,寫一張算一張,要死就死,我辦不到的,死了也不後悔。」大勇法師在圓寂前殷重囑咐法尊法師,要他去昌都跟隨安多格西學習《廣論》,學了以後,務必要把它傳到內地。由這兩段敘述,可知本論的重要性。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師,在得到文殊菩薩加持後生起淨觀而寫下這本的偉大論著。本論遠傳承,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佛所有言教,近傳承就是根據阿底峽尊者所寫的《菩提道炬論》及道次第傳承上師的語錄和言教。佛海浩瀚,一部經論動輒十萬偈,即使畢一生精力讀完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要整出一個理路。這部論能幫助所有想要修習佛法的眾生,有次序的、全面性的了解佛法。

   宗喀巴大師依照眾生願力,將行者分爲三種人,下士、中士和 上士,三士學習的過程,如登山步步拾級而上,不可蹦等。入道前,先修習道前基礎;入道後,先學習共下士道,接著學習共中士道,最後學習上士道。取巧的人,也許想直接進入上士道課程,以便快速入道;其實這樣做反而欲速不達,因為前者是後者的基礎,缺乏穩固的基礎,如蓋房子不打地基,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閱讀本書時,首先依照架構,在腦中描繪出道次第輪廓,了解前後章之間的關聯。進入每一章主題,先熟悉章前大綱,全盤掌握重點,然後才進入內文;爲了編排及閱讀方便,內文分段與章前大綱略有調整,就完整性來說,還是要以章前大綱爲主。本書的分段及下標,主要依據黃老師採用的四家注、五明佛學院講義及原文的科判,層次分明與條列式有助於理解、閱讀及憶持。等到熟悉全論後,就能將日後所聽聞的經論一一放入相關子題,形成自己完整的學習,這也符合宗喀巴大師開宗明義所說,「一切聖言現爲教授」 的道理。

本書除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是採節錄方式,其餘均採逐字翻譯,以不違背原意下,儘量貼近現代語法。先引經典再重新解釋,這種不厭其煩的做法,看似冗雜,實則具有強化思辯能力及反覆記憶的優點,因此本書也保留此藏式傳統。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