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筏喩
如筏喩

如筏喩


Bg B29

   修如來禪則能如實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苦法而生厭,頗有學者認爲「厭」是厭世學,是自了漢學,生於世間厭於世間,是逃避社會責任的小乘敎。這是誤會厭離之旨趣,不知厭離具有二重積極意義,是修如來禪的工具。其一厭於諸行生貪欲瞋恚愚癡心,其二厭離指頭才見月亮。


   一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根源不是世間常、世間無常所造成,而是貪瞋癡作祟,貪瞋癡令社會不安寧,貪瞋癡令國家衰弱,貪瞋癡令家庭不和樂,貪瞋癡令人憂悲惱苦,我們若任令貪瞋癡放肆,可想而知,人類文化表面看似向前奔放,實是奔向毀滅,在高度文明的虛偽中恐怖過日子,若說這樣的生活叫做積極投入世間,「積極」如似暴徒欲毀世間,並無正面意義。


   若觀色無常,發現無常來自於貪瞋癡,譬如照鏡子,發現鏡中人醜陋來自於我醜陋,不厭我醜陋卻厭鏡子,豈非可笑?既知無常的根源來自貪瞋癡,我們不樂無常,但當生厭,離於貪瞋癡,永斷貪瞋癡,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大同世界可見實現,厭離貪瞋癡以致世界大同乃至無餘涅槃,豈非是積極的正面意義?


   久遠以來修習解脫道的學者少有成就,譬如吸煙的人,賭博的人,酗酒的人,偷盜的人,姦淫的人,吸毒的人,詐騙的人,深自譴責發心戒除不善行,但屢戒屢敗,甚至變本加厲,這是因爲還未發現痛苦的根源,只在表象,煙,賭,酒,盜,姦,毒,騙,做逃避式的壓抑,只是理智克制,如石頭壓草,終究壓不住發自內心的貪瞋癡,一切努力都白費功夫。


   學佛人若要學有成就,要當眼見美色生可意時,如實知貪欲已生,對於自己見美色而生貪欲心深感厭惡羞恥,不必厭惡美色,爲什麼呢?美色無罪無須厭惡美色,不必逃避美色。譬如男女同學,同事,鄰居,師長,見其美色而心生淫欲心,其美色有何罪呢,竟致令我厭惡逃避?單純只是我可恥,應對自己的欲心厭惡羞愧,離於欲心,男女同學同事鄰居朋友師長彼此相處何其安祥快樂。又譬如朋友妻不可欺,朋友的妻子美麗動人,見其美色而生淫欲心應知厭惡羞恥,其妻美麗動人,於朋友有何罪,竟致令我意淫其妻,而欲厭惡逃避其夫妻呢?罪只在我邊,我不必厭惡朋友夫妻,不必厭離朋友,不必逃避朋友妻,但當厭離自己内心的欲心。


   由此引申而可知,一切女人不外他人的母親,他人的妻子,他人的姊妹,他人的女兒,他人的女友,一切男人不外她人的父親,她人的丈夫,她人的兄弟,她人的兒子,她人的男友,如同朋友妻不可欺,一切宇宙人生萬法無罪於我,何致令我厭惡逃避之呢?設若我觀色無常,一意厭惡逃避此世間,懷著欲心離群索居,欲心片刻也未曾離,若說欲心未離逃避此世間而可得解脫,似乎一切死人都已解脫,一切死囚也都能解脫,若是如此,我們都不必學佛修梵行,只須等死。是故當知,觀色無常而生厭,不是厭世,厭離不是厭離世間,而是積極的厭離一己不善行。有厭離心庶可成辦見法涅槃之如來禪。


   若眼睛看見惡色生不可意時,如實知瞋恚心已生,對於自己見惡色而生瞋恚心深自厭惡羞恥,爲什麼呢?惡色無罪於我,何致令我厭惡逃避他呢?譬如男女同學同事鄰居朋友師長,見其醜陋而心生瞋恚,其醜陋何罪於我,竟致令彼此怨憎會呢?單純只是我可恥,應對自 己的瞋恚心厭惡羞愧,離於瞋恚心。同理而可知,環境髒亂,工作負擔,人際關係,社會責任,何罪於我竟致令我厭惡逃避之呢?設若學佛觀色無常,一意厭惡逃避環境髒亂,厭惡逃避工作壓力,厭惡逃避人際關係、社會責任,懷著瞋恚心離群索居,瞋恚心潛伏不發片刻也不曾離,若說瞋恚心未斷逃避世間而可得解脫,似乎一切死人都已解脫,我們也不必學佛修梵行,但當等死即可。是故當知,觀色無常而生厭,不是厭世,厭離不是厭離世間,而是積極的厭離一己不善行,有厭離心庶可成辦見法涅槃之如來禪。


   若眼睛看見不美不惡色生可意不可意,如實知無聊愚癡心已生,對於自己不見美色不見惡色,竟生寂寞愚癡心深自厭惡羞恥,爲什麼呢?平淡的時日不能自得其樂,不免喜新厭舊的常態,縱然美女環侍,縱然高官厚祿,縱然日日美食,縱然珍奇賞玩滿屋,縱然學貫中西,縱然遊遍天下,仍然寂寞難安,即使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愚癡心片刻未嘗離,若說愚癡心未斷,逃避此世間至極樂世間而可得解脫,難怪此時學佛人不離五欲不斷煩惱,也不持戒,而等著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被人譏爲迷信也難。是故當知,觀色無常而生厭,不是厭世,厭離不是厭離世間,而是積極的厭離一己不善行,有厭離心庶可成辦見法涅槃之如來禪。雜阿含二八二經大正二册七九頁上: 

   學佛未證阿羅漢成就前,隨時隨地都可能迷失於可意,不可意,可意不可意之情境中,尤其掉入往事回味中生貪欲瞋恚愚癡心,是故要當於生可意時即刻警覺,深自慚恥厭惡,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時即刻警覺,深自慚恥厭惡,庶可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見法涅槃。厭惡不是厭惡世間,而是厭惡自己有貪瞋癡心,有此厭惡才肯不遲疑的永斷貪瞋癡。慚恥厭惡是修如來禪的工具,所以叫做賢聖法律覺見跡。覺見跡就是有覺有觀覺見心跡。


   二者,厭離是觀色無常見法涅槃的中介,譬如指月,捨指頭才見月,捨是指與月的中介。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趣入解脫趣入涅槃,無常與涅槃之間有厭,離欲之中介,所謂厭離就是厭無常,離貪欲瞋欲癡欲。若一念貪瞋癡厭離滅盡,則一念解脫,乃至貪瞋癡永斷無餘,則寂靜涅槃。若不厭無常則只見無常,樂於貪瞋癡,身心皆是五欲的奴隸,不知不見涅槃,是故說厭離是無常壞法與涅槃不壞法之中介。


   厭離是捨用,只單純是捨的工具作用,譬如指月,捨指見月,並非厭惡指頭,所以捨無常並非厭惡無常,若厭惡無常則在瞋欲中,未嘗離欲,若未嘗離欲則不滅盡,既不滅盡貪瞋癡則不解脫不趣入涅槃。又譬如眼見色,捨眼見色並非厭惡眼睛;耳聞聲,捨耳聞聲並非厭惡耳朶;鼻聞香,捨鼻子聞香並非厭惡鼻子;舌嚐味,捨嘴舌吃喝美食並非厭惡嘴舌;身觸細滑,捨身覺受細滑並非厭惡身體;意分別諸法,捨意根而領納宇宙人生並非厭惡意根。


   爲什麼要應用此「捨」呢?捨指才見月,不捨只見指不見月;捨眼才見色,不捨只自瞪眼不見色;捨耳朶才聽聲,不捨只聞耳鳴不聞音聲;捨鼻子才聞香,不捨則只自吸鼻不聞香;捨嘴舌才品味飲食,不捨則只自咬嘴舌不食味;捨身才覺受細滑,不捨只自覺己身不覺細滑;捨意根才領納宇宙人生,不捨只自閉眼耳鼻舌身,不知有宇宙人生萬法,是故捨無常壞法才趣入涅槃不壞法。


   然而捨無常壞法趣入涅槃不壞法,並非離無常別有涅槃。譬如捨眼見色,並非離眼而得見色;捨耳聞聲,並非離耳而得聞聲;捨鼻聞香,並非離鼻而得聞香;捨舌嚐滋味,並非離此舌而得嚐滋味;捨身觸覺細滑,並非離此身而得覺受細滑;捨意根分別宇宙人生,並非抛棄此眼耳鼻舌身而得面臨宇宙人生。


   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解脫,見法涅槃,即此無常壞法見涅槃不壞法,厭離只是中介的工具。

   觀色無常雖非厭惡無常,卻也不是肯定色無常,若肯定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誤解「諸行無常」,背負著「諸行無常」,便是沉重的包袱,世尊入滅以後,流行於世間的佛法便是背負「諸行無常」的包袱,以爲正法律一定隨波逐流,隨時空而有適應性的進步佛法,隨時背著此包袱,不知「諸行無常」只是趣入「寂靜涅槃」的方法的工具,從此不知觀色無常的用處,得不到佛法的好處。中阿含二〇〇經大正一册七六四頁中:

書籍分類